跟着康震学诗词有感

晓剑

<h3>跟着康震老师赏读中国诗词已经整整十天了,虽然群主以每天必须打卡晒朋友圈,否则将被踢出群聊,再也接触不到课程相威胁,让人既郁闷愤怒又无可奈何,但终是瑕不掩瑜。既然想听康震老师讲课,就得忍受这样的不爽,好在这样的不爽比起听课时的大爽不过是小巫见大巫而已,心里也就释然了…</h3><h3> 最近两天讲的都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可能同为女人的缘故,一下子就被李清照的才华情怀和多愁善感深深的吸引,深深的折服!一个女人,无论是出外游玩,还是饮酒浓睡;无论是思念出门在外的夫君,还是痛恨弃城而逃的男人,都能用美丽的汉字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事情…</h3><h3>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h3><h3>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h3><h3> 兴尽晚 回舟,误入藕花深处。</h3><h3>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br></h3><h3> </h3><h3> ”常记,沉醉,兴尽,误入,争渡,争渡,”几个词语就让一群少女乘舟外出游玩的欢乐场景跃然纸上。</h3><h3>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h3><h3>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h3><h3>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h3><h3>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h3><h3> 前几天热播的电视剧《知否,知否》,虽然看了几眼,但终究还是耐不下性子看完全剧。然而却一下子记住了这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细细品来,经过一夜的雨疏风骤,园里的海棠花纷纷飘落,海棠叶却日渐茂密,可不就是绿肥红瘦?怎能不被女词人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高超的文字表达能力深深折服?</h3><h3> </h3><h3>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h3><h3> 红藕香残玉簟秋。</h3><h3>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h3><h3> 云中谁寄锦书来,</h3><h3>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h3><h3> 花自飘零水自流。</h3><h3>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h3><h3> 此情无计可消除,</h3><h3>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h3><h3><br></h3><h3> 丈夫出门在外,闺中少妇百无聊赖,“独上,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聊聊数语,把自己的孤独寂寞和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h3><h3> </h3><h3> 夏日绝句 </h3><h3><br></h3><h3>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h3><h3>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h3><h3>李清照擅长写词,这首诗是她为数不多但妇孺皆知脍炙人口的作品。时年,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有人叛乱,下属知闻此事之后,立马就告诉了身为知府的赵明诚。不过,似乎没有引起赵明诚的重视,他没有采取任何积极的应对措施,而是弃城逃跑了。叛乱平定之后,赵明诚即被朝廷革职。李清照听闻此事,又羞又怒。她觉得当年的项羽宁可乌江自刎,也羞于过江。而自己的丈夫却弃城逃跑,一点大丈夫的担当都没有。李清照羞愤交加有感而发,遂作《夏日绝句》。李清照和赵明诚门当户对,志趣相投,堪称佳偶天成,心心相印。可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女词人坚守自己做人的底线,崇拜乌江自刎的项羽,鄙视贪生怕死的丈夫,至死不肯原谅于他,这样的风骨,这样的气节,怎能不令我辈自叹不如击节称赞呢?</h3><h3> </h3><h3> 声声慢·寻寻觅觅 <br></h3><h3>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h3><h3>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h3><h3>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h3><h3> 雁过也,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h3><h3>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h3><h3> 如今有谁堪摘? </h3><h3>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h3><h3>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h3><h3><br></h3><h3> 这首词通篇充满了离愁别恨,惨惨凄凄,与前面少女时代的幸福安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生于乱世,是李清照的悲哀…假如没有金兵入侵,假如宋朝足够强大,假如没有贼兵叛乱,假如没有赵明诚弃城而逃,我们的女词人该多么的幸福,多么的快乐呢?我们在为李清照深深惋惜的同时,也为我们能生活在当今盛世万分庆幸,并从心底里祝愿我们的祖国日益安宁,日益强大!</h3><h3> 李清照的词婉约清丽,我是非常喜欢的!可是,李白、杜甫、苏东坡,又有谁不喜欢呢?康震老师的讲析,确实让我们品尝到了中国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特魅力,但也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困惑,为什么这样美妙的诗句都是出自于古人之手?现在的专家学者比比皆是,博士硕士随处可见,可是能够流芳百世的诗篇又有多少?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哀,还是中国教育机构的失职?是古人太过聪明,还是今人太过愚笨?李清照小小年纪就已名扬四海,可我们又有几人能分得清词牌名和曲牌名,分得清七律和七绝呢?假如我们从小就能受到这方面的系统教育和熏陶,是不是也会产生几个当代李清照,当代苏东坡呢?</h3><h3> 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品,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结晶。但究竟如何才能让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