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唐姓祖庙《晋祠》

唐唐

<h3>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25公里,是后人为纪念唐叔虞而建立的祠庙。北魏以前称为“唐叔虞祠“,北魏时改称"晋王祠",简称“晋祠“。</h3><h3>(本篇所有历史资料均源于山西省古籍出版社的《晋祠旅游》一书)</h3> <h3>“唐叔祠"。"唐叔虞"三个字是三个意思。"唐"是地名,也是国名,夏、商及周初,晋阳之地均称为"唐地"。“叔“是排行老三。"虞"是名。</h3><h3>唐叔虞死后,他的儿子姬燮继位,因国都建于晋水之源,将“唐国“改称"晋国"。</h3><h3><br></h3> <h3>唐姓先祖唐叔虞塑像。据《史记》所载,周成王和弟弟姬虞游戏,把桐叶剪成"圭"的形状,对姬虞说:“把这个玉圭给你,封你去做唐国的诸侯吧"。在旁的史佚说:"天子无戏言”,于是姬虞被封为唐国诸侯,这就是"桐叶封弟"的来源。古人有以国号为姓氏的习惯,唐叔虞的子孙就都姓"唐",这是源自"姬'姓的唐氏祖先。此外,还有源自"祁"姓的唐氏祖先,黄帝的六世孙尧,姓祁,曾被封于“唐“地,称"唐尧",他的子孙也姓"唐",也是"唐"氏的先祖。</h3> <h3>唐叔虞在唐执政时,建农田,修水利,很受百姓爱戴,死后被立祠祀奉。"唐叔虞祠“始建年代不详,但据1500年前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所记,当时的唐叔虞祠已有相当规模并成为游览胜地。现存建筑是元朝在原址上重建的。</h3> <h3>唐叔虞祠经过历代兴建与开拓,已形成今天规模宏大的晋祠。原来的唐叔虞祠虽显残旧,但结构尚好。主殿前的铜香炉背面有铭文,是海南岛唐姓后裔敬奉的。导游带队到此,都会叫:"团队中有谁姓唐的,上来给祖先叩个头!"‘</h3> <h3>唐高祖李渊是世袭"唐国公",起义前任太原留守,在晋祠向唐叔虞祈祷,发愿若起义得天下,一定以"唐"为国号,所以有了"唐朝"。贞观二十年,李世民来到太原,亲自在石碑上书写了《晋祠之铭并序》,以谢神恩。</h3> <h3>晋祠原来的大门叫景清门,和唐叔虞祠一样都是坐北向南。现在的晋祠大门是1964年建的,坐西向东,与圣母殿同方向,圣母殿反而成为主殿了。</h3> <h3>晋祠的"圣母殿"是国家一级建筑文i物,祀奉唐叔虞的母亲邑姜。殿内共有43尊彩塑,其中41尊宋塑侍女像也是国宝级的艺木品。</h3> <h3>宋代以前,晋祠一直是祀奉唐叔虞的祠庙,宋期间山西一带多旱,女人属阴,属水,百姓拜祭邑姜祈雨屡屡灵验,于是专门建了一间规模宏大的"圣母殿",把邑姜和唐叔虞都供在内,而且香火日盛,圣母殿逐渐成了晋祠的主殿。</h3> <h3>圣母殿前面八根廊柱上各有一条形态生动的蟠龙。上面"惠普桐封"牌匾,是指"桐叶封弟"典故。</h3> <h3>晋祠内有两株3000多年树龄的"周柏“,其中左面一株叫"长龄柏",一半已经干枯,一半仍欣欣向荣;另一株叫"齐年柏“,虽45度角偃卧仍顽强生长,被视为是庙内的神圣之物。</h3> <h3>晋祠的"鱼沼飞梁”是国家一级文物。"鱼沼"是方形的鱼池,“飞梁“是造型优美的桥。1934年梁思成林徽因考察晋祠后,在《中国建筑史》一书中专门介绍此桥的建筑价值和艺术价值。</h3> <h3>晋祠内的“金人台“,里面四尊铁人是守护神,保护圣母和她的子孙后代。</h3> <h3>唐叔虞祠的右边依山势建有"三清洞","玉皇阁"等,居高临下,晋祠景物尽收眼底。:</h3> <h3>玉皇阁的迴廊,较陡,有磴道供人上下。</h3> <h3>山西是中国古建筑保存数量最多的省。全国已知宋辽以前的木结构古建筑146座,其中山西106座。晋祠内有亭、台、楼、阁、桥、榭等景点建筑共46处,被称为"中国古建筑博物馆。‘</h3> <h3>元代的水榭迴廊,造型古朴大方。</h3> <h3>山不在高,有祠则名。悬瓮山是晋祠的靠背山,也是晋水的发源地。</h3> <h3>我国最古的地理书《山海经》记载:"悬瓮之山,晋水出焉"。晋祠内的"难老泉"是晋水的源头,宋代在出水处围上石堰分水溉田,解放初期约可灌溉三万多亩田地,但到九十年代末,已开始出现断流现象。</h3> <h3>"难老泉'“的碑亭。取名"难老",是生生不息的意思。李世民,李白,欧阳修,范仲淹等名人都曾在此游玩题咏。</h3> <h3>晋祠背靠悬瓮山,前面有汾水河,是块风水宝地,釋.道.儒三教都在这里供奉自己的神。在布局上,中间为儒教,北面为道教,南面为佛教,是全国少有的三教合一庙宇。</h3> <h3>晋祠内的关帝庙</h3> <h3>水母楼</h3> <h3>"对越"的意思是面对祖先,继承和发扬祖先的功德。"对越“牌坊是晋祠的名匾,字体遒劲嵯峨,为古今书法界所称道。</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