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俄罗斯之旅(八)冬宫珍藏的艺术瑰宝

李期华

<h3>  叶卡捷琳娜二世酷爱收藏,她在位的34年里,想尽办法收购她渴望的各类艺术品。藏书三万八千册,绘画约1.5万幅,雕塑约1.2万件,版画和素描约62万幅。这其中有不少稀世珍宝。这位武则天式的女君主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br></h3> <h3>马不停蹄,跟着导游一路小跑,穿过拥挤的人流来到油画厅 ,寻找世界艺术瑰宝。</h3> <h3>这么多世界珍品,令人惊叹!</h3> <h3>镇馆之宝(一):达芬奇在世界上存世画作仅有十幅,冬宫就有两幅,堪称镇馆之宝,《持花圣母》画于1478年,圣母玛丽亚怀抱圣婴,面带微笑,白胖可爱的耶稣坐在她的膝上,但根据画像人物大小比例,可以看出当时达芬奇的画技还稍显稚嫩。</h3> <h3>镇馆之宝(二):这幅《圣母与圣子》是达.芬奇的作品(完成于1490年),是冬宫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画中的圣母正在为耶稣哺乳。端庄秀美的圣母怀抱圣婴,圣婴专注地在吸奶,而圣母则安详地凝视着正在吸吮乳汁的圣婴,脸上的微笑温馨、宁静,不失端庄。有人说,这个微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母亲的笑颜。这里达.芬奇更多表现的是母爱与人性。圣母形象丰满,神态恬静,洋溢一种年轻母亲的温柔的爱子之心。背景以两个窗户透出远山的景色,是达芬奇特有的表现空间的手法,这幅画最神奇之处,就在于无论你从哪个角度观看,圣母怀中的小耶酥都是望着你的,达芬奇确实有很多名画家难以企及的鬼才之处。</h3><h3>而另一种注释是说圣母温柔、慈爱的看着圣子耶稣,露出悲悯的神情。她知道圣子将要献出去,以自己的痛苦和生命替世人赎罪,心情非常矛盾。这种心情在她的两只手上表现了出来。她的右手微微蜷曲,紧紧搂住儿子,表现舍不得离开,但左手略微向外伸展,则是表现要献出儿子。而圣子,流露出和年龄极不相称的眼神,像个成人一样,看着需要被他拯救的芸芸众生。</h3><h3>实际上,这幅画最著名之处在于,同达·芬奇此前创作的多幅圣母圣子题材的油画相比,这幅画中的圣母形象,没有了头顶神秘的光环,而更像是一个凡间的女子。当时的很多宗教画家,想把画中的神和圣人画得超凡脱俗,不同于人间的凡夫俗子,结果却让画中的形象虚假而生硬。而达·芬奇却把圣母画成生活中普通的民女,这正是这幅作品的过人之处。</h3> <h3>镇馆之宝(三):拉斐尔·圣齐奥,本名拉斐尔·桑西,常简称拉斐尔,意大利画家、建筑师,与列奥那多·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合称"文艺复兴三杰"。拉斐尔所绘画的画以"秀美"著称,画作中的人物清秀,场景祥和。他为梵蒂冈教宗居室创作的大型壁画《雅典学院》是经典之作,他将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将基督教和异教,统统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和谐的场面。同时也创作出许多著名的肖像如:"教皇利奥十世像"。拉斐尔逝世年仅37岁,罗马人为他举行了最隆重的葬礼,把他葬在万神殿。由于他勤勉的创作,给世人留下了300多幅珍贵的艺术作品。他的作品博采众家之长,也代表了当时人们最崇尚的审美趣味,成为后世古典主义者不可企及的典范。</h3><h3>这幅《科涅斯塔比勒圣母》作于1502年,可能是拉斐尔从从翁布里亚到佛罗伦萨时期最后的一副油画作品。该作品1871年由俄罗斯沙皇亚力山大二世获得,并送给他的玛丽亚王后。这幅画仅有17.5厘米×18厘米大小,圣母抱着圣子在看圣经,母子都专注于书本,而背景有远山的白雪、湖水、小树等田园风光,烘托了宁静、淡雅的情趣,体现了生动的绘画美。</h3><h3>圣母双目低垂,神情温和;圣婴的脸部与圣母脸部的倾斜度相吻合,他专注地盯着圣经描绘耶稣受难的那一章。</h3><h3>拉斐尔的圣母像是美丽的,这种美,是集中所有美女的特质,绝不可能在任何一个美女身上找到如此完美的形式。因此,拉斐尔又透过圣母,表达他的信念:他相信有一种理想美、这世间是有著绝对美的观念的。这正体现了他的新柏拉图主义。</h3><h3>  </h3> <h3>  镇馆之宝(四):荷兰画家伦勃朗全名: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1606年7月15日~1669年5月2日)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冬宫收藏了伦勃朗的油画25幅。</h3><h3>  伦勃朗的画作优雅而凝重,无声的演绎,暗藏着魔力,不由得心醉着迷。</h3><h3>这幅《花神》也是冬宫镇馆之宝之一,据说画的是他的妻子。</h3> <h3>  镇馆之宝(五):勃朗晚年几近眼盲画的《浪子回头》,描绘的是老人的小儿子,放浪形骸远走他乡,最终迷途知返回到家中,父子相见的一刻。》</h3><h3>伦勃朗的这幅《浪子回家》是一个圣经题材故事,以一个大家门户的前厅为背景,画中的老人已是风烛残年,疲弱的视力已不能帮助他更好地辨认面前的情景,他伸出双手接受失而复得的儿子,那双颤动的手在儿子的背上抚摸着,生命的源流在那儿奔涌着。衣衫褴褛的浪子身上留下了流浪的印记:他挥霍尽了向父亲索要的资材,时逢歉年,受雇为人放猪,食不果腹,饲料充饥尚求之不得,遂念及家中无尽的好处,回家跪在老人的面前,说道:“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作你的儿子。”源远流长的微波细水汇入生命的活体,一脉相承的最初时日又回到身边。</h3><h3> 伦勃朗以惊人放逸的油画笔法来描绘这一传统题材,人物形象的塑造显出很大的概括性。光线从左侧射来,人物之间的关系比较凝练,包孕着巨大的感情力量。其时他的油画技巧已炉火纯青,善于从色层的渲染中处理光线与空间的关系。这幕戏剧性情景是这样的:浪子跪倒在父亲面前,痛悔前非,父亲现出一张慈祥的脸,用双手抚慰儿子,周围几个怀有同情心的人物,都被处理在阴影与半阴影之中,人物间显现一定深度的空间,这个空间是被光线的氛围包裹着的。</h3> <h3>  镇馆之宝(六):伦勃朗的这幅《达娜厄》也是冬宫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取材于希腊神话:阿古斯王听信了一位预言家的告诫,他将被自己的女儿达娜厄所生的儿子杀死;阿古斯王十分恐惧,便把女儿达娜厄囚禁在一座高高的铜塔之中,不让女儿与世人接触;但是,宙斯爱上了达娜厄。宙斯化作一阵金雨,透过塔顶进入达娜厄的卧室,与她结为情侣。这副画描绘的是宙斯化作金雨与达娜厄幽会的情景;达娜厄被描绘成一个成熟的女人,躺卧在床上;右手不由自主向前伸出,脸上流露出惊奇与喜悦;光线全部聚集在她身上,周围则是暗部;女人肌肤的肉感,帷幕的厚重,器物金灿灿的质感,细腻逼真...伦勃朗光被充分运用于画中。</h3><h3>达娜厄腿上明显的"伤残"或许更能说明这幅画的价值。对于那场惨剧的发生,俄罗斯人是这么说的:一个酷爱伦勃朗的画家一直在模仿他的作品,自己的画风、手法、水平也在多年的模仿中提高到了一定的高度。伦勃朗的技艺这位画家基本上都掌握了,但就是这幅画中所运用的萤火虫式的画法,那种能把屋内光线中的颗粒、灰尘、朦胧表现出来的技艺,让这个疯狂的临摹者彻底疯狂了!十年以后这个已经疯狂的家伙彻底绝望,这种画法今生是彻底与他无缘了。精神的毁灭让他的理智被推到了悬崖之下粉身碎骨,已经疯狂的他用一小瓶装满硫酸进入冬宫,直接大步向着这副名画走去。当时就在我所在的这个展厅,甚至就在我站的原地,他打开瓶盖把硫酸泼向了这副让他痛不欲生的名画。我呆呆地站在这副残品前,看着达娜厄"受伤"的腿部,虽然经过了全世界顶级专家的会诊和修补,达娜厄的小腿部还是能一眼看出它的伤残。</h3><h3><br></h3> <h3>镇馆之宝(七):埃及木乃伊。</h3> <h3>镇馆之宝(八丿:乌东大理石雕塑 《伏尔泰坐像》。《伏尔泰坐像》中,伏尔泰被表现为身穿古代宽敞的长袍,身躯前倾,面带嘲讽微笑的形象。宽松的长袍几乎遮盖了年逾八旬的伏尔泰的孱弱身躯,其流畅概括的衣纹又显示出稳重的造型感,使人物产生一种庄严高尚的气质,俨然是一位古代先哲。这位思想家虽年岁已高,但颜容仍然焕发着锐气逼人的智慧和魄力,特别是眼部的雕刻,妙不可言地表现了眼睛的透明晶亮和由此流露出的人物内心的无穷奥秘。伏尔泰的面庞瘦削,但是他敏锐的大眼睛传递出内心的激情,他的嘴角流露着一种嘲讽的微笑。在这件雕塑面前,人们似乎可以感到伏尔泰脸上的每一块肌肉都在变化和活动着,在他的脸上焕发着永远清新的智慧。</h3><h3>为了塑造伏尔泰的形象,乌东先后为他作了很多件头像、胸像。这件坐像开始创作于伏尔泰去世前一年,真实地记录了这位八十岁高龄的哲学家的生前形象,同时对他的性格特征进行了深刻、细腻的表现。被誉为雕塑史上最杰出的肖像雕刻。</h3> <h3>镇馆之宝(九)冬宫最有名,且在雕塑中具有镇馆意义的是这个米开朗琪罗的《缩着身子的男孩》的雕塑,创作于1530年 仔细看,它不同于一般雕像的光润圆滑,而且还显得有些粗糙无光。从前面看男孩低垂着头,表情不清,似有难以言表的烦忧。有人说他是右脚受了伤,蹲下来双手紧悟着伤处。米开朗琪罗创作《卷曲的男孩》未完成就去世了,脚和手还没有仔细刻画,身体的肌肉和体态在重压下表现的张力已经呼之欲出了。</h3> <h3>但从背后看,这个男孩肌肉强健,但高度紧张,似乎正在酝酿精力,蓄势待发。没有人知道米开朗琪罗真正的用意和思想,但显然隐含他对世界的矛盾,有些悲观;也展示出了男孩心里有痛苦,正在矛盾和纠结中的心境。</h3> <h3>镇馆之宝(十):安东尼奥·卡诺瓦的作品《三美神》最富盛名,属于新古典主义大理石雕塑。格雷斯三姐妹为三位爱神,是宙斯的三位女儿。从左到右,分别是:欢乐神欧佛洛绪涅(Euphrosyne),最年轻貌美的灿烂女神阿格莱亚(Aglaea)和喜庆女神神塔利亚(Thalia)。</h3><h3>卡诺瓦的大理石三女神存世只有两件:一件在冬宫,另一件在英国。这是作者应约瑟芬皇后之约精心制做的原件,绝对保真,所以十分珍贵。三位女神仿佛正从泉水中沐浴而出,相互低头拥抱,呈现出一种交织式的美感,她们坚实的肉体与柔和的曲线无不体现出雕塑家卡诺瓦无懈可击的精湛雕塑技艺。</h3> <h3>拉斐尔的《圣家族》画于1506年,约翰看向耶稣的眼神十分逼真,据说约翰的脸是参照拉斐尔的父亲画的。</h3> <h3>拉斐尔作品《圣母圣子图》</h3> <h3>拉斐尔的《圣母子》</h3> <h3>在冬宫,这副作品标示作者是达·芬奇,但似乎还没有得到世界公认,因此作品的地位不如《圣母丽达》和《持花圣母》那么显赫。据说全世界被称为达·芬奇作品的有20副,但得到世界公认的只有10副。<br></h3> <h3>这幅画描述的是亚伯拉罕拿儿子向上帝献祭的故事,这个时候伦勃朗已经表示出对上帝的怀疑。亚伯拉罕拿儿子向上帝祭献</h3><h3>取材于圣经《旧约》中的故事。圣经中上帝耶和华要求亚伯拉罕将爱子艾撒克作为牺牲献给耶和华。笃信上帝的亚伯拉罕甘愿忍受这一残酷的天命,带着孩子和祭具到摩利亚山上去行祭。孩子不知自己就是祭品,问父亲祭祀为何不带祭品。父子俩到了山上,亚伯拉罕作好一切准备,正欲将儿子放上祭坛动刀砍杀时,突然霹雳一声巨响,天使飞来,拉住亚伯拉罕的手,不准他杀子,告诉他这是上帝试探他是否虔诚。作品描绘的是亚拉伯罕举刀准备杀他的儿子被天使拦下的场景。</h3> <h3>这是伦勃朗的代表作之一《老人》。这位老人的手背,青筋纠结,非常写实。</h3> <h3>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友谊》,他的作品完全颠覆了之前所看的油画风格,古老的传统写实,在这里蜕变成了怪诞淋漓,但你不能否认他是位伟大的画家。 </h3> <h3>立体派画家毕加索创作的《牵狗的少年》,画这幅油画的时候,正是他在巴黎处于贫困潦倒的时期。但是,因和费尔南代相爱,画家毕加索创作上从[蓝色时期]一变而为[玫瑰红时期]。这幅作品和蓝色时期的色调相比,蓝色更为明快。这是以杂技团艺人为主题的一系列油画作品中的一幅。<br></h3> <h3> 提香·韦切利奥的《偷窥》,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威尼斯画派的代表画家。据说这幅画最早叫《罗密欧与朱丽叶》,但因争议很大,后来,作者加上一个偷看的老太婆和一只狗,改名《偷窥》。这幅画另外争议的地方是男子的左腿似乎有问题,看起来不像是这个男子的腿,似乎床上还有第三个人。<br></h3> <h3>提香的《圣塞巴斯蒂安》描绘了殉道者塞巴斯蒂安不灭的至上精神。</h3> <h3>梵高,荷兰后印象派画家,《阿尔勒的女人》,画面中的人物是梵高的母亲和妹妹,身后有一个女仆。</h3> <h3>莫奈,法国印象派画家,《花园里的女人》,创作于1866年。</h3> <h3>让.昂诺列.弗拉戈纳尔《偷偷的一吻》</h3><h3>让.昂诺列.弗拉戈纳尔(Jean Honore Fragonard,1732-1806),弗拉戈纳尔经历了洛可可艺术的鼎盛到没落,成为最后一位粉饰洛可可时代的画家。</h3><h3>画面中,门背后,三个成年人正围着桌子打牌,一个年轻男子偷偷溜进房间,匆忙地偷吻女孩一下,她那惊恐的眼神迅速浮现,而两人却都沉浸在那一瞬间的幸福中。这一幕被画家及时的捕捉,并定格在画布上。</h3><h3>特别要留心画家对各部位的处理。丝绸服装泛着光泽,轻柔的纱巾通透。小桌子也透着光亮,地毯也有毛茸茸的质感,这些精确的绘画都是从荷兰画派的传统绘画中获得的灵感。</h3> <h3>让·莱昂·热罗姆(Jean-Leon Gerome ,1824--1904) 是法国十九世纪学院派的著名画家和雕塑家,表面上他是新古典主义的继承者,实际上他是浪漫主义的热衷者。虽然热罗姆并不有意识地在作品中揉进浪漫主义的色彩,但是在古典主义严谨的构图、色彩之中所表现的强烈的东方情调,异国气氛,又不得不让人感到他的浪漫主义倾向。热罗姆于1856年曾远赴埃及和近东旅行,对东方文化发生浓厚的兴趣,并因此画了许多描绘埃及和近东风土人情的作品。在巴黎沙龙展出后,轰动一时。</h3><h3>《拍卖奴隶》</h3><h3>近东地区司空见惯的奴隶拍卖,引起了画家的注意。被剥去衣衫的女奴,裸体站在台上被拍卖,台下是争相竞价的商人,他们伸出手指,暗喻买奴隶的价格,女奴们茫然地望着这一切,听凭命运的摆布。</h3> <h3>让·巴蒂斯特·格勒兹《宠坏的孩子》</h3><h3>让·巴蒂斯特·格勒兹(Jean - Baptiste Greuze1752-1805 ) 法国画家,擅长作风俗画和肖像画。</h3><h3>画面情节简单,画家选择这一生活现象,意在告诫父母不要娇惯孩子,但在画中精心描绘一位身着农妇衣裳的美丽少妇以欣赏的目光看着自己蛮横的儿子。</h3><h3>画家运用古典主义手法,重单纯的素描色调,画中环境杂物很有生活气息,唯人物,尤其小孩的形象不太自然,小狗倒画得挺生动。</h3> <h3>让·巴蒂斯特·西蒙·夏尔丹(Cherdin,Jean-Baptiste-Siméon1699~1779)出生于巴黎的一个细木匠的家庭,曾师从于学院派画家卡兹,并在美术学院所属学校学习过。29岁时因其静物画出色而被选为美术学院院士。</h3><h3>夏尔丹的静物画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以伟大的静物画家饮誉世界画坛。夏尔丹的静物是以普通市民日常用品为题材,与人们朝夕相伴,因而感到十分亲切,画家以无限深厚的感情去描绘那些平凡而无声的朋友,夏尔丹将它们随意安放在画面上,给人一种自然、生动和活泼的亲切感觉,画家以娴熟的绘画技巧和多样的表现方法统一的色调,运用丰富的、光暗变化柔和的及其反射光所构成的微妙变化,充分表现了物象的形态整体感。他的静物画能引起热爱生活的人们思想情感的共鸣。</h3><h3>夏尔丹的画总是那么朴素、真诚,体现了画家的民主思想,他认为平凡的人与物不仅外貌美,内心也美,比起贵族和他们的奢侈生活要美得多。</h3><h3>《有艺术象征的静物》</h3><h3>这幅油画是凯萨琳二世为圣彼得堡美术学院中最重要的沙龙所订购,但这位女沙皇对这幅画作十分钟爱,以至于最终把这幅油画放在冬宫的私人房间内。夏尔丹以图解的方式,阐明他对伟大艺术的看法,也进一步使人们认识到夏尔丹在皇家美术学院中所承担的艺术角色。</h3><h3>画面中的雕像是由让-巴蒂斯皮嘉尔所完成,而且被其它艺术象征物包围:画作、调色板、画笔、颜料、架构等绘画工具。此外,还有用来纪念建筑物奠基或者竣工的铸造勋章。</h3> <h3>杰克·路易斯·大卫(Jacques Louis David 17481825)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杰出画家,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也是一位重要的美术教育家,他在拿破仑时代曾教育出一批优秀的美术家,在他死后成为法国绘画的杰出人才 ,并使法国取代意大利成为欧洲美术运动的中心。其中最为突出的画家有安格尔、格罗、席拉尔等。达维特不仅是一个卓越的历史画家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巨大才能的肖像画家。在大革命的年代中,他画了大批肖像画尤其是九十年代的肖像画更具有勇敢、朴实、力量、真实和生气勃勃等特色。他能够深刻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和社会地位。他的肖像画始终是结构严谨、找不到任何不确定的复杂和矛盾的东西,这些特点与在暴风雨般的革命年代中所形成的关于人的品质的新观念是互相适应的。</h3><h3>《萨福与法翁》</h3><h3>大卫并没有给画面中的恋人刻意暗示,而是让情感自然流露,旁边有一簇火焰似乎燃烧得正烈,而人物的动作又像是被冰冻住而处于静止状态,萨福的表情陶醉,衣衫不整,正要倒在椅子上;而法翁依靠在一旁,正好让萨福靠在他臂间,这样的场景表现出压抑在内心的激情。表现形式的纯粹与完美,线条精准而富有韵律、色调平衡、各种元素和谐统一,使整个画面展现出无穷的魅力。</h3> <h3>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1665)是17世纪法国巴洛克时期重要画家,也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绘画的奠基人。</h3><h3>《波吕斐摩斯风景》</h3><h3>希腊神话中,独眼巨人波吕斐摩斯是海神波塞冬的儿子。独眼巨人波吕斐摩斯自作多情,爱上了海仙女伽拉忒亚,每天,这个长得有点像雨果笔下的加西莫多模样的丑八怪,总爱悄悄密密躲在林子里窥视那位"皮肤像奶一样白"的美丽姑娘。可是巨人的梦中情人并不买账,她却偏偏喜欢一名少不更事的西西里牧羊人阿喀斯。失望之下,波吕斐摩斯嚎啕着一人跑到荒芜的伊萨卡岛,面对茫茫大海和无尽苍穹大吞"失恋"的苦果,独眼巨人于是在高山之巅与世隔绝,将愁苦倾诉于幽怨的芦笛声中。他的爱的力量是如此巨大,以致林泽女神离开波涛,萨蒂尔神跑出树林,一并有死的凡人和大自然本身都在入神地听着他的音乐。两个森林之神狡猾地潜伏在灌木丛和岩石中,窥视仙女们。通过这个场景巧妙地将情色的元素引入画面,同时也暗示大自然的繁衍能力与神秘色彩。</h3> <h3>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s Boucher,1703-1770),法国画家、版画家和设计师,是一位将洛可可风格发挥到极致的画家。</h3><h3>《博韦附近的风景》</h3><h3>这是18世纪法国的乡村风光。布歇在这里以饱满的情感,赋予古老的小镇以宁静、幽雅的田园诗意。教堂尖顶、屋舍、丛林、河流及泊岸的小舟与满载归来的农人,织成了一幅18世纪法国秀丽的农村风光,让人领略到遥远岁月的生活情景。画作主要采用的色调是灰色和蓝色,柔光里透着欢乐,其中有一位男子和两位端庄的洗衣女,犹如一出田园喜剧。</h3> <h3>老卢卡斯·克拉纳赫(Lucas Cranach der Aeltere)出生在法拉克的库罗那哈,他是与丢勒,格吕内瓦尔德并驾齐驱的第三位大师。德国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艺术家、版画家。老卢卡斯克拉纳赫曾创作近5000幅艺术作品,其中包括大量木刻、铜版画作品,他与丢勒并列为16世纪早期德国最重要的艺术家,共同为马克西米里雅安一世完成《启示录》一书。他画肖像画及宗教与神话题材画。除了大量的祭坛画和讽喻画创作,克拉纳赫最重要的作品是为历代主公和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马丁·路德、菲利普·梅兰希通等人绘制的肖像。</h3><h3>《维纳斯与丘比特》</h3><h3>画中描绘的美神维纳斯向人们展现了理想中的女性之美。画作中,美神维纳斯仿佛是一尊有鲜活色彩的塑像,这也让人联想起希腊神话雕刻家皮格马利翁所创作的雕塑作品,美神的裸体绘画手法自然、体态匀称,这样的绘画内容与形式,在当时的宫廷极为流行。</h3><h3>这样一个众所周知的优美神话人物主题,在许多意大利艺术大师的笔下,总会明显地加入情色元素,而采用道德说教式的绘画表现,就会与其他意大利艺术大师的表现手法产生碰撞。美神裸露的躯体一览无余,在她双肩的后方书写着一串拉丁文,这些文字在告诫着爱神丘比特倘若不想被美神折磨,就得退后。</h3><h3>维纳斯深处手臂,正要阻止丘比特射出他的箭。爱神丘比特脖子上佩戴的红色珍珠项链是整个画面唯一的亮点,替土色和黄色主导的画面增添了亮点。</h3> <h3>提香·韦切利奥,又译提齐安诺·维伽略( Tiziano Vecelli或Tiziano Vecellio,约 1488/1490-1576),英语系国家常称呼为提香(Titian),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威尼斯画派的代表画家。10岁时随兄长到威尼斯,在乔瓦尼·贝利尼的画室学画,与画家乔尔乔内是同学。在提香所处的时代,他被称为"群星中的太阳",是意大利最有才能的画家之一,他主要的作品是一些宗教和古罗马神话的题材,充满戏剧性的气氛和动感的人体线条。提香的肖像画能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中年画风细致,稳健有力,色彩明亮;晚年则笔势豪放,色调单纯而富于变化。在油画技法和绘画风格上对后期欧洲油画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冬宫中共收藏着10幅他的精品。</h3><h3>《忏悔的抹大拉》</h3><h3>抹大拉是圣经新约中的人物,她原是一个弃邪归正的妓女。因此被教会看作是一位通过仟悔而得"超升"的典型。画家提香着意表现了玛格达林那一头秀美如云的浓发,急促地娇喘著的胸部,一对热情的、对幸福抱有幻想的眼圈发紅並充盈着泪水的眼睛。欣赏者可以感到一种渴望,並深深地被她急居起伏的胸膛和绸缎般柔滑地覆滿全身的金发所吸引,美丽蛊惑着。提香的用色特點是丰富饱满,对比度強,背景的光线明暗加重,整体上充满著一種戏剧沖突。少女被撕裂的上衣,披散在胸前的卷发以及作为搁板用的圣经后面的骷髅头骨,骷髅:暗示一切世俗东西必將死灭的神秘象征,无不反映出画家对少女美的赞颂和对死亡的憎恶。</h3><h3>在抹大拉的背後,展现的是一幕雷电交作、乌云蔽日的天空,大自然沉浸在暗淡的阴影中,日暮時分的朦胧光线,又加重了人物悲剧色彩。提香所创造的抹大拉之所以获得成功,並不是因为大師屈從于基督教宣传的旨意,恰恰相反,而是由于他在抹大拉的形象里注入了人文主义精神。</h3> <h3>油画《萊比斯人和半人马战斗》是17世纪意大利最著名的画家之一卢卡·焦尔达诺(Luca Giordano,1634年- 1705年)的作品。这个故事是个希腊版的引狼入室。Peiritous是萊比斯(lapiths 也有译成拉庇泰)人的国王,他邀请了几个半人马参加婚礼,结果醉酒后半人马试图强奸萊比斯的妇女,引发了双方的激战,最终以萊比斯人的胜利而告终。这是一个文明战胜野蛮的主题,寓意希腊人在希波战争中的胜利。<br></h3> <h3>油画《克丽奥佩特拉的死亡》</h3><h3>作者是马西奥斯坦齐奥涅(1630——1640年)。克丽奥佩特拉七世(Cleopatra VII,公元前69—前30)是埃及托勒密王朝最后一位女王。她才貌出众,聪颖机智,擅长手腕,心怀叵测,一生富有戏剧性。特别是卷入罗马共和末期的政治漩涡,同恺撒、安东尼关系密切,并伴以种种传闻逸事,使她成为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的著名人物。好莱坞电影《埃及艳后》就是讲述她的故事。该油画描述了成为罗马帝王奥克塔维安俘虏的埃及女皇,死于按她命令带来的蛇咬。</h3> <h3>《圣母与圣婴》</h3><h3> 罗伯特.康宾1430年</h3> <h3>里多尔夫·基尔兰达约作品《朝拜圣子》</h3><h3>里多尔夫·基尔兰达约Ridolfo Ghirlandaio(或Ghirlandajo)(佛罗伦萨1483年2月14日至1561年6月6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主要在佛罗伦萨活动。 Ridolfo Ghirlandaio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多梅尼哥·基尔兰达约的儿子。</h3><h3>这幅作品大约在1510年完成,是里多尔夫为佛罗伦萨附近的修道院所作。画家在美地奇的宫殿里任过职。画面描绘的圣母玛利亚俯身面向新生儿念祷文的形象,这个场景是按照传统塑造圣母和圣徒的手法表现的,前景中心部分,耶稣躺在一块布上,圣母玛利亚、拄着拐杖的圣约瑟夫穿着僧侣长袍的圣弗朗西斯、圣杰罗姆一起俯身看着耶</h3><h3>稣。圣弗朗西斯身后开着的兰花表示祝贺耶稣诞生,圣杰罗姆旁边地上的红帽子和书象征着耶稣的智慧,作为教堂的一名教父,生杰罗姆以传教文明,他还把圣经译成拉丁</h3><h3>文,画面突出了由人体组成的立体半圆形。后景的风景线也按半圆形铺陈,画面的风景采用了文艺复兴的传统表现手法,描绘了耶稣诞生的废墟,旁边吃草的牛和驴,骑马的人和随从,牧羊人,羊群和天空上载歌载舞的天使。</h3> <h3>《贵妇人的肖像》</h3><h3>这是柯勒乔最出色的一幅作品。在这幅肖像画中,所描绘的贵妇人名叫维罗妮卡·甘巴拉,是吉贝尔托的妻子,是当时最著名的女诗人。画中的贵妇人端庄高贵,坐在月桂树的树荫下,身穿褐色衣服,还穿了一件方济各第三会修女的无袖修女服,可以看到托盘正放在她的双膝上。常春藤沿着树干往上爬象征着永恒,画面中托盘的边缘刻写着'可以消愁、忘忧的药',这也就是说盘中的酒水可以让人忘记痛苦。在树干的左侧写着'AotonLaet',这是柯勒乔采用古典文学语言的签名。</h3> <h3>让·弗朗索瓦·德·特鲁瓦 Jean-Francois de Troy (1679-1752年)罗可可时代的重要绘画代表,一位著名的装饰画家、 肖像画家和风俗画家。他出生于一个画家的家庭,自小跟随他的父亲学习绘画,14岁时移居意大利,后因在艺事上功成名就,被法国任命为罗马法兰西学院院长。他一生主要从事宫廷装饰画,曾为法国哥白兰挂毯厂设计过两大组装饰图案,引起了宫廷的关注。除此以外,他的拿手画技是他最擅长于描绘贵族的享乐生活题材。这一类题材,几乎所有的洛可可画家都画过.由于他一贯乐意表现贵族宴乐生活场面,所以人们送他一个"游乐图画家"的雅号。</h3><h3>《画家妻子让娜》简纵103厘米,横78.5厘米;作于1704年;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h3><h3>他最擅长于描绘贵族的享乐生活题材,特别是表现贵族宴乐生活场面。这件作品是他的一件肖像画,作品具有浓厚的意大利风格,画中人物随意的姿态,面带微笑之意而内藏幸福之感。造型以半身坐像,有意聚光于人物面部与胸部以及描绘富有光感和质感的身体和丝织内衣,耀眼的光泽体现了色彩与笔触融合的高度技巧,明暗强烈对比突出了人物情态。</h3> <h3>费朗西斯科作品《圣母圣子圣劳伦斯和圣杰罗姆》</h3><h3>文艺复兴时期,博洛尼亚画家弗朗西斯科的佳作之一,完成于1500年。该画为博洛尼亚圣洛伦索教堂祭坛所作,画面庄严,构图遵循严格的对称法,天空的背景下,清楚的描绘出坐在宝座上的圣母的深色身影,耶稣光着身子坐在圣母的膝盖上,手里拿着的球象征着世界,他们两旁站着胸前抱着书的圣徒。按照传统,穿着辅助祭祀的衣服的年轻人名叫劳伦斯,他手持拷问的刑具铁栅栏;杰罗姆脚下躺着一头狮子,据说杰罗姆救过这只狮子的命,狮子成了杰罗姆流浪时的守护者,圣徒们若有所思,歪着头聆听坐在宝座下两个天使弹诗琴,六弦琴,圣徒们头顶的树枝跟圣徒的头一样的倾斜,同半圆形的拱门构成了封闭式的构图。自古以来认为,音乐能最好的表现上苍的和谐,在弗朗西斯科的笔下,不仅在人物的表情和心态中,而且在周围环境里都能够找到这种和谐和激情。</h3> <h3>雕塑馆陈列着许多世界级珍品。</h3> <h3>  这是冬宫里的最大雕塑,塑的古希腊神话中的第三代众神之王宙斯。雕塑是参照希腊奥林匹亚宙斯神殿里的宙斯像用整块大理石雕成,有五米高。宙斯右手捧着胜利女神尼卡雕像,左手执权杖。身旁的鹰是宙斯的标志。</h3> <h3>彼特罗·斯塔基(1754-1814)作品《皮格玛利翁与嘉心泰》。</h3><h3>皮格玛利翁—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王,善雕刻,因热爱自己雕刻的少女石像而感动爱神,使石像复活,两人结为夫妻。</h3> <h3>《拯救普赛克的厄洛斯》,此作品又有人称之为《天使之吻》、《丘比特吻醒普赛克》等,是意大利人安东尼奥.卡诺瓦(1757—1822 )创作于1787—1793年的佳作。这尊塑像取材于希腊神话安东尼奥卡诺瓦作品《阿穆尔之吻》</h3><h3>《阿穆尔之吻》是安东尼奥卡诺瓦最著名的雕塑作品。1790年在其创作的黄金时期,卡诺瓦对罗马作家忽利亚创作的《阿穆尔与普赛克的传说》产生了兴趣,爱嫉妒的女神维纳斯不喜欢普赛克的美貌,派她到阴间去取神圣器皿,普赛克拿到器皿后,想知道里面装着什么,她打开器皿就摔倒在地,被死亡之神拖走,阿穆尔从天而降,用亲吻救活了她。卡诺瓦的大理石雕塑表现了普赛克用纤细的手,婀娜多姿的拥抱阿穆尔下俯的头,阿穆尔和普赛克优美的手势交织的一起。阿穆尔身后的翅膀平缓向上,人体优美柔和的曲线,完美的形体比例,这一切都表明了卡诺</h3><h3>瓦创作成熟期的一切特点。</h3> <h3>《沉睡的阿里阿德涅》是俄国雕塑家保罗安德烈特里斯科尔尼另一作品。在古希腊神话里,阿里阿德涅(Ariadne)是克里特岛(Crete)的国王米诺斯(Minos)的公主,她给意中人帕休斯一个线团,帕休斯进入迷宫杀死牛头怪之后,用这个线团走出迷宫。但是帕休斯抛弃了阿里阿德涅。所以,阿里阿德涅只能借酒消愁。<br></h3> <h3>雕塑《阿多尼斯之死》的作者是朱塞佩·马祖利,该雕塑创作于1709年。源于希腊故事:美神维纳斯爱上了掌管每年植物死而复生的非常俊美的神阿多尼斯,她的情人战神马耳斯嫉火中烧,变成一头野猪咬死了阿多尼斯。而这位专司爱情的美神,自己却没有力量获得阿多尼斯的爱。马耳斯和维纳斯相爱生下一个带双翼的盲童丘比特,寓含世上的爱情总是不完美的。</h3> <h3>法国雕塑家法尔科尔《丘比特爱神》1575。 代表洛可可雕刻最高成就的艺术家法尔科内堪称天才,把法兰西雕刻优雅柔美的风格推动了顶点。法尔科内雕刻的这尊丘比特聪明、顽皮、可爱,具有古典高雅之美,有很高的审美愉悦感。青铜骑士像也是法尔科内的作品,她是法国蓬皮杜夫人非常喜爱的雕刻家。介绍欧洲著名雕塑的画册中,都会有此件作品的介绍,可见其知名度。雕塑家法尔科内曾接受叶卡捷琳娜二世的邀请,到过冬宫。</h3> <h3>雕塑《海豚与孩子》是米开朗基罗学生的作品,体现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感人故事:小男孩在大海里受了伤,海豚将他托举上岸。<br></h3> <h3>这个大理石雕塑《拉奥孔之死》是一件非常令人震撼的作品,取材于希腊神话中的一个故事,好像和特洛伊战争有关。特洛伊城祭司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被一条巨蛇缠住,三个人因痛苦而挣扎、扭曲的身体和恐惧的面部表情,让人感受到一种极度紧张的悲壮气氛。</h3> <h3>以下是边走边拍的一些雕塑,没有听到讲解,所以不知其出处,仅供大家分享,有谁知道出处的,请不吝指教。</h3> <h3>参观的时间到了,在严厉的俄国大妈的催促下,依依不舍离开这座艺术宝库。</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