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千年暗室,一灯即明。</h3><h3>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曾经积贫积弱,受到各种欺辱。现在,时隔一千多年,中国再次崛起,踏入世界中枢。中国模式,中国文化,逐渐会成为别人学习的对象。尤其是传统文化,热度从央视的诗词大会、朗读者,到抖音的相声、戏曲,甚是火爆。</h3><h3>传统文化黄金时代大幕开启。</h3><h3>1</h3><h3>传统文化,是个范围很大的概念。如果取其精华,肯定就是古人必读之书了。</h3><h3>古人必读书,由蒙学、经典、文选三部分组成。三部分各有其功能,又相互配合。</h3><h3>蒙学是“预热”,经典是“核心”,文选是“延伸”。</h3><h3>蒙学主要是《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千家诗》 《幼学琼林》 《声律启蒙》 《笠翁对韵》 《蒙求》 《弟子规》……</h3><h3>经典在春秋时期,主要指五经。唐朝主要是《周易》 《尚书》 《诗经》 《礼》 《春秋》 《孟子》 《荀子》 《老子》 《庄子》 《国语》 《离骚》等。从宋朝以后,范围进一步缩小,主要是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五经指《诗经》 《尚书》 《礼记》 《易经》 《春秋》五部。</h3><h3>文选主要是《古文观止》等。</h3><h3>2</h3><h3>我们看近一些文化大家,要学哪些内容。</h3><h3>大思想家顾炎武:六岁读《大学》,十岁读《孙子》《吴子》《左传》《国语》《战国策》。民国大学者梁启超:五岁读《四书》《春秋》《诗经》。革命先驱孙中山:七岁读《三字经》《千字文》“四书五经”。北大校长蔡元培:六岁读《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四书五经”《史记》《汉书》《文史通义》《说文通训定声》。国学大师陈寅恪:六岁读“十三经”,十二岁时熟背。</h3><h3>再晚一点的叶嘉莹:六岁读《论语》。张恨水:七岁读《论语》,十三岁读完五经。钱穆:七岁读《大学》《孟子》《尚书》。朱光潜:我幼时全读的是《书经》《左传》。《诗经》我没正式地读,家塾里有人常在读,我听了多遍,就能成诵大半。欧阳中石:整天就是读《论语》背《孟子》什么的,先生从来不讲解,就是让我们背,后来长大了,才发现多深的问题都在这其中,多浅的问题也都在这其中。真是受益匪浅啊。</h3><h3>为什么读这些?</h3><h3>古人的答案是,这些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核心所在。穿越时间,历久弥新,具有永久价值。这些内容的背后是一个巨人,甚至一个时代。这些是给人打底子的上乘读物,是对人类经验的完美表达。</h3><h3>3</h3><h3> </h3><h3>古人怎么学习传统经典呢?</h3><h3>一种方法,是老师领着学生读,老师读一句,学生跟着读一句。</h3><h3>清朝康熙朝,“皇子冲龄入学读书,与师傅共席向坐。师傅读一句,皇子照读一句,如此反复上口后,再读百遍,又与前四日生书共读百遍。”</h3><h3>散文大家俞平伯</h3><h3>要读熟,而且要背诵。这些熟读的书,为了防止忘记,必须经常温习,尤其是《四书》,跟过连本文带朱注,永远烂熟于胸中。随口引用,像说话一样自然。不同学生可以读不同种类的书。比如有读《三字经》,有读《诗经》,有读《左传》……都可以在同一个教室里高声朗读。一般以句数计算。即每天读多少句生书。</h3><h3>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冰心</h3><h3>我从5岁认字读书起,就非常喜爱中国古典文学。从《诗经》到以后的《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古今诗词精选》等,我拿到后就高兴得不能释手。尤其对唐诗和宋词更为钟爱,以后又用元曲作我的大学毕业论文题目。我的初期写作,完全得力于古典文学。我觉得古典文学,文字精炼优美,笔花四照,尤其是诗词,有格律,有声调,读到好的,就会过目不忘。</h3><h3>去年去世的大诗人余光中</h3><h3>文言中的很多字是白话无法取代的。如鹤的叫声是唳,鹿是呦,马是嘶,而白话中都用叫。</h3><h3>语文教育理论家刘锡庆</h3><h3>白话课文,实在太水了,不是记不住就是记住了没意义。因为它本身含金量太低了,不能终身受用。不能作为文化积淀存留下来以长期使用。</h3><h3>民国才女萧红</h3><h3>早晨念诗,晚上念诗,半夜醒了也是念诗。祖父教我的有《千家诗》,并没有课本,全凭口头传诵,祖父念一句,我就念一句。</h3><h3>古人认为文章是有生命的,因此重视整体感悟,不是细致分析、解读。教育家程千帆回忆老师教学:胡先生正在读唐诗,读的是柳宗元的,讲着讲着,拿着书唱起来,念了一遍又一遍,总有五六遍,把书一摔,说,你们走吧,我什么都告诉你们了。我印象非常深。</h3><h3>4</h3><h3>还有其他重要方法,比如背诵、抄读。</h3><h3>梁启超和王国维曾即兴表演背诵文学作品,梁启超背诵一段《桃花扇》,王国维背诵《西京赋》。梁启超的老师康有为,据说能背诵“全杜集”。</h3><h3>宋朝大儒朱熹说:书须熟读,所谓只是一般然,读十遍时与读一遍时终有别,读百遍时与读十遍又自不同也。</h3><h3>一代大帝康熙:书必背足一百二十遍。每背一遍,画一记号,背足遍数,师傅检查一字不错之后,另画一段背诵。</h3><h3>鲁迅的弟弟,著名散文家周作人回忆三味书屋的教学:书房里的功课是上午背书,读生书60遍,写字;下午读书60遍,傍晚不对课,讲唐诗一首。</h3><h3>古人发现,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h3><h3>古人还特别注重抄读。读书过目不忘的苏东坡,曾经抄过全本《汉书》。大学者钱钟书笔记本有一百七十八册。大作家孙犁读书读到自己特别喜爱的地方,就把它抄录下来。抄一次,比读十次都有效。</h3><h3>特别喜欢当代作家张炜的话。</h3><h3>“好的文章要一笔一笔抄下来,以体味从字到文的过程,感受文字的意义。古文要抄下来,诗要抄下来。时代越快,我们就越慢。”</h3><h3>5</h3><h3>今天孩子怎么学呢?</h3><h3>传统的东西,是好的。学习的难度,也不小。离今天时代久远,孩子时间稀缺,部分传统经典思想落后……种种因素,阻碍经典的传承。有没有一种好的课程,好的方式,让生活在当下的孩子,喜欢上传统经典?</h3><h3>知名语文教育专家,原中文核心期刊《小学语文教师》副主编陈金铭,联合全国众多特级教师、语文教育理论家,打造的语文学习平台快哉小课,推出的《小学生必学大语文课程》,填补了此项国内空白,受到广大教师和孩子的欢迎。</h3><h3>课程体系上,遵循了古人必读的路径,从蒙学到经典,到文选,步步提升。学习方法上,学句子、明释义、听故事、做练习,过五关斗六将,让学生爱不释手。</h3><h3>当代最后一个士大夫,著名作家汪曾祺说:语言是活的,滚动的。语言不是盖房子似的,一块砖一块砖叠出来的。语言是树,是长出来的。书有树根、树干、树枝、树叶,但是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书的内部的汁液是流动的。一枝动,百枝摇。</h3><h3>只有真正的好内容、好方法,才是最适宜孩子的。</h3><h3>小学生大语文课程,得到了语文名师张祖庆、蒋军晶、罗才军、杨献荣、陈跃红、诸向阳、戴建荣、丁慈矿等高度称赞,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吴立岗、吴忠豪、徐鹄、陈晓梅等先生给予高度肯定。</h3><h3>每天5分钟,经典记心中。</h3><h3>6</h3><h3>快哉小课免费学,还能赚钱!</h3><h3> </h3><h3>你能获得:</h3><h3>● 1. 获得288元全年课程;</h3><h3>● 2. 学习打卡就能赚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