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城墙之太平门

王天明

<h3>  太平门,是明朝南京城内城十三门之一,位于内城的东北垣,是南京城北面的正门,处于玄武湖东南角、富贵山与小九华山之间,现北京东路、龙蟠路、太平门路、农场巷的交汇路口,往南是朝阳门(今中山门),往西朝北方向依次是解放门、玄武门、神策门。从此门出城后,向东是紫金山风景区,向西是玄武湖公园。明代南京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的(“三法司”)“天牢”就在门外,相传夜间哀声四起,民间的说法是,当年天牢中时常传出囚犯的哀呼之声,老百姓为求心安,便将此城门命名为“太平”。</h3> <h3>  虽然城门被命名为太平门,但在历史上这里其实并不太平,因为战略地位重要,太平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太平门看起来据有山湖之险,实际处在钟山与玄武湖相接的位置,建在钟山向西延伸的富贵山、覆舟山之间,是扼守钟山通向城内最近的通道,也是南京城唯一一个没有水体保护的城门。因此,当年曾国藩率清朝军队进攻太平天国和侵华日军围攻南京时,太平门一带都是主要的攻击方向。</h3><h3> 古老、坚固的太平门于1911年徐绍桢率苏浙联军由太平门光复南京时,先是城楼在战火中被炸毁;1928年还曾一度被改名为自由门;1958年城门及其附近360米长的城墙被全部拆除,明代修建的太平门的实体城墙、城楼、城门终毁于人类的无知,彻底消失。如今我们只能看见富贵山与九华山上的残墙断壁。2014年曾考虑重新连接富贵山段和九华山段城墙,终因社会反响强烈,江苏省政府上报国家文物局批复后,将太平门改建为设有3个门洞的通道,主门洞设四股车道,两个辅门洞各设两股车道,另外门洞两旁各留有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整座城门宽约72米,成为一座标标准准的独立的仿古建筑,与两端的明城墙之间并未连接,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也算是对原有城墙的一种保护吧。只可惜老城门没有了,再建的再好也是仿制品,厚重的文化味道没有了,留下的只是一声声叹息!还得再等500年!</h3> <h3>  太平门东面的钟山历来被称作“蟠龙”,东边的这一段城墙就被称为“龙脖子”,城门外沿城墙向东通往紫金山风景区的这一段林荫大道,就是南京著名的龙脖子路段的一部分,因其作为古战场等多种因素,被南京市民评为南京“十大鬼地”之一。每年汛期大雨的那几天,总会有大量的雨水从龙脖子段长约30米、距离地面约1.3米的城墙缝隙中喷涌而出,场面十分壮观,被南京人戏称为“龙吐水”。</h3> <h3>  太平门外不足百米处玄武湖边有一块南京市人民政府2007年12月13日竖立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太平门遇难同胞纪念碑”,时刻提醒着人们勿忘国耻。</h3> <h3>  太平门外白马公园一角。</h3> <h3>  出太平门沿城墙边的林荫大道向东至琵琶湖一侧的城墙上,有一由部队开筑的小门洞,平时铁将军把门,并无人员通行。</h3><h3> (王天明 图/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