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ul><li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i>读书的四种境界</i></b><br></li></ul></h1> <h3><b>图/来源网络 文/董云海</b></h3> <h3><br></h3><h3><b>古人说,凡是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境界</b>:“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此第三境也。此三境是晚清大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句话。这里他引用古人词句,形象地道破了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境界。</h3><h3>读书虽无止境,然而读书作为生命的需求,作为一种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充盈内心的方式,读书是有境界的。</h3><h3><b>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段而言者。读书作为生命的需求,作为一种修身养性,陶冶品行情操的方式,作为一项净化、丰富、扩展人生的崇高事业,读书当然有境界,而且有四种境界:</b><br></h3> <h3><b>“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乃第一境也。</b></h3><h3>读书,要静心而读,守住心灵深处的宁静和纯真,耐住寂寞,甘于孤独,要潜心铸剑,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心无旁鹜。柳宗元诗云:“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在明媚的春光里,小桥流水,白云悠悠,在树荫下,就是一本书,一把椅子,一杯清茶,读起来,你感到是那样的清静,那样的优雅;在寒冷的冬夜中,夜阑人静、万籁俱寂,在书房里,就是一本书,一个人,一盏孤灯,手不释卷,你又觉得是那样的幽静,那样的惬意。这是一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读书境界。</h3> <h3><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乃第二境也。</b></h3><h3>读书不仅要坐下来,还要能读进去。书间如梦,一尊还酹明月。书读进去了,就会沉醉其中,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真可谓时光现在最佳,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阅遍人间春色,人与书就会融为一体。这是一种“书人合一”的读书境界。</h3> <h3><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乃第三境也。</b></h3><h3>古今中外多少事,一切都付书本中。书籍犹如巍峨的高山,绵延不尽,读书到一定的程度,就会高屋建瓴,对事的认识就会更深更透,人的心胸就会无限宽阔,显示一种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气魄这是一种超越自我、超越现实、超然物外的“天人合一”的至高至上的境界。让我们的心灵在读书中升华自由之境。</h3> <h3><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乃第四境也。</b></h3><h3>千江有水千江月 万里无云万里天。人生有限,学海无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永无止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读书到最后,就深感到自己的渺小和知识的博大精深,要毕生践履,求精图新,倡导一种不断攀登、永远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终身学习,把读书作为人生的内在需求,融化到血液、基因和灵魂中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读绵绵无绝期。这是一种“时人合一”的超越空间的至远至臻的境界。</h3> <h3>读书的目的性很明确,或为了寻求真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或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总之他们读书,注重的是知与行结合,应实践需要而寻求知识。<b>因为行道,所以求道——此种人在书山的高处,此种境界曰“行”。</b></h3> <h3>把知识当成传承的火种来读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且是为了解决众人的问题。或者像普罗米修斯,舍身盗取火种给人类造福;或者像孔子,诲人不倦培育三千弟子。正如此,真理才会光大,知识才会传承。<b>因为传道,所以得道——此种人在书山的顶峰,此种境界曰“圣”。</b></h3> <h3><b>古人云:“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渐进,则意志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矣。”</b>但凡古今中外成大事者、立大功者,无不在学习的境界中找到智慧和情趣。知识就是洞开希望和成功之门的金钥匙,于是,读书的另外四种境界产生了。</h3> <h3><b>第一境界: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还。</b></h3><h3>愉悦地读。读书不是“苦行僧”,而是一件及其愉悦的事。不论是面对明媚的春光、潺潺的流水,还是面对挫折和失败,书是你最好的伴侣。天马行空、广泛涉猎,真可谓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书与自然就会融为一体。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h3> <h3><b>第三境界: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b></h3><h3>透彻地读。读书不是读“死”书,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有限的生命里学到无穷的知识。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书到用时方恨少”,读书越多,就更明事理,方向就越准,离成功的目标就不远了。</h3> <h3><b>第二境界:寂寞寒窗空守寡、俊俏佳人伴伶仃。</b></h3><h3>清静地读。读书不是“摆架子”,而是要沉下心来认真去学。当今是一个喧嚣繁华的时代,我们要学会心无旁鹜,闹中取静;甘于孤独,耐住寂寞;守住心灵深处的静土。“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中全无一点尘。”</h3> <h3><b>第四境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b></h3><h3>创新地读。读书不是为了走别人的路,而是要开辟自己的一片天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到最后,就深感到自己的渺小和知识的博大精深,人的心胸就会无限宽阔,就会高屋建瓴,显示一种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气魄。这是一种超越自我、超越现实、超然物外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h3><h3><br></h3><h3>其实,关于读书的境界,还有其他各式各样的定义。</h3><h3><b>“随意浏览,开卷有得,得在有意无意间”,此读书第一境界。</b></h3><h3><b>必求甚解 暂付阙如,苦趣乐趣自心知,此读书第二境界。
兼济泄过 至于中和,渊博无过无不及,此乃读书第三境界。
神游书海 捐弃功利,审美人生怡性情,此读书第四境界。</b><br></h3> <h3><b>书海无涯,而吾生也有涯!</b></h3><h3>以“有涯”之生而要精研“无涯”之书,实在是一种愚蠢的行为。我们一辈子,除了求学时期,大多数时间要工作,要劳碌,要为“稻粱谋”,为衣食温饱,为养家糊口而奔走,哪能每天坐在书房里读书?所以,一个人,终其一生,其大部分时间对书只能采取“随意浏览”的办法,而不能精研深读。有所得固然好,无所得也并非坏事,因为浏览之时至少可以消遣,打发时间,其浏览本身便是一种乐趣。更何况在随意翻阅的过程中,有时能得到意想不到的东西,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种无意中得到的,比绞尽脑汁,渴望获得而得到的,会更使你有一种“喜出望外”,“欣喜过望”的兴会。这时候,你或许会脱口而出:“真是太巧了!”这种因书中“巧遇”而获得的“欣喜”,这种“巧”,“巧遇”,“巧合”是事物相互联系的一种有意味的认知形式,唯物辩证法称它叫“偶然性”。这种随意翻翻,却在“随意”之中“,巧遇”多年未能寻觅到的答案,那其乐当何如哉!</h3> <h3>人之区别于动物,主要即在于人是有精神的。在物质生活保证,安定的基础上,追求精神的和谐完善,乃是人生之境的极致。而艺术的,审美的人生,乃是极致中之最为极致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