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军医张梦莲

赵金海

<h3>抗日军医张梦莲</h3><h3> 作者:赵金海</h3><h3>抗日战争时期,冀南军区第三军分区指挥机关驻扎在邱县、馆陶、曲周、广平交界的地方。滏阳河穿过的邯郸、鸡泽、永年、邢台东部南和、沙河等县,以及曲周西部这一片地方,属于冀南军区第三军分区所辖的滏西地区。这一带地势平坦,村庄稠密,不仅日军在这里部署兵力较多,而且土匪和日、伪军,相互勾结,烧杀抢掠,祸害百姓。由于军分区指挥机关离这里较远,领导起来不太方便,抗日力量相对薄弱。1941年,为了坚持滏西地区的抗日斗争,冀南军区第三军分区决定组建滏西支队,由三军分区副司令员赵海枫任司令员,甘思和任政委。</h3><h3>到1942年、1943年,冀鲁豫地区发生大旱灾,大旱之后,又遇蝗灾,夏秋两季大部分绝收,造成灾民无数,病死饿死较多。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难的阶段,日寇在冀南地区修公路、筑碉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 “三光”政策。仅在滏西地区,日寇的碉堡和据点就有960多个。1938年参军的老八路,原滏西支队特派员燕翼写的《格子里的斗争》一书,记录了滏西支队在这一地区艰苦的抗日斗争。</h3><h3>面对严峻的形势,主力部队分散活动,创造多处小块儿游击区和根据地,寻机打击敌人。冀南军区第三军分区在肥乡县的薛庄村、鸡泽县的永光村、曲周县的四夫人寨村和永年县的张郑湾村等处设立了多个秘密后方医院,一方面救护伤病员,一方面搜集敌伪情报,掩护同志,起着敌后交通站的作用。</h3><h3>鸡泽县正言堡村张梦莲,字凌波,号老凌,1902年腊月初四出生。农家出身的张梦莲,自幼喜欢医学,擅长中医外科。他平时生活简朴,用省下来的钱购置书籍和医疗器械,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为周边群众服务。当年兵荒马乱,老百姓生活困苦,有病治不起,他苦心钻研,用中草药制成红升丹、五五丹、平胬散、生肌散、止血散、烧伤散等成品药,价格低廉,疗效显著,为四面八方患者医治病疾。张梦莲医术好,又乐善好施,接济穷人,在鸡泽、曲周、永年等方圆几十里有很高的名望。1943年初,滏西支队司令员赵海枫为了加强部队医疗卫生工作,派赵书堂、马林、崔保林三人到正言堡村张梦莲家中动员他参加后方医院,为八路军救治伤病员。张梦莲报国心切、不惧危险,随即在滏西支队后方医院参军。</h3><h3>1943年秋滏西地区至山东西部,发生了一场来势迅猛的霍乱病疫,在极短的时间内,横扫了几十个县域,仅8月到10月,因霍乱病导致死亡的人数就达几十万人。没有外逃的百姓感染霍乱,无医无药,许多百姓只能在家等死。作为八路军滏西支队的领导,赵海枫司令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想打日寇是为了解救劳苦大众,消除瘟疫也是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大事,必须想方设法,解除霍乱对老百姓的威胁。因日军的封锁,西医药品采购困难,部队的药品也很少,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赵海枫司令员想到了中医中药,指派张梦莲联系当地多名中医,寻找研究药方,为百姓治疗霍乱病疫。经赵海枫司令员的多次关心和大力支持,并发动战士和群众,从当地采集采购中草药,救治了大量感染霍乱的百姓,极大地加深了群众对共产党八路军的感情,为群众支持八路军抗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h3><h3>日寇为了打击八路军,不但实行“三光政策”,还在药品使用上封锁控制,西药外伤药控制尤为严格,使后方医院举步维艰。鉴于此种情况,赵海枫司令员动员社会各界,利用各种关系,采购药品保存药品。为解决日寇对医药用品的搜索抢夺,大家想尽了办法,将好不容易买来的药品存放在坚定抗日的人士家中。张梦莲就是经赵海枫司令员批准保存药品的“堡垒户”,为了万无一失,他把家中的炕挖空,里面存放药棉、纱布、绷带、消炎药、消毒液等医药用品,上面用檩条排严实,苫盖秫秸簿子,抹上麦秸泥,再铺上秆草、席子,放上被褥等,伪装成土炕,躲避日军的搜查。</h3><h3>一天中午,张梦莲夫妇正在家中吃饭,突然,八路军地下交通员刘长华急急忙忙地跑到他家说:“敌人看样子朝这个方向来了,已经快进村了。你们思想上要有准备,我去通知别人。”他们夫妇二人放下碗筷,商量对策,张梦莲说:“医院药品存放在咱家,可不能有半点闪失。我们不如假装打架,来迷惑敌人,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不一会儿,七、八个日伪军持枪闯进来,看到他们两口子扭打在一块儿,撕撕扯扯,互相骂个不停,敌人见此情形,到屋里转了一圈,出来后狠狠瞪了他们几眼,转身而去。事后他们两人出了一身冷汗,万一敌人看出破绽,后果不堪设想。在赵海枫司令员的安排领导下,一直到抗战胜利,张梦莲家很好地保存了一批又一批医药用品,基本上满足了抗日军民的需要。</h3><h3>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加剧了对华北地区资源的掠夺,根据地形势十分险峻。张梦莲既要救治伤病员,还要给群众看病,家里来人较多。为了保证伤病员的安全,他就把伤病员安排在本村的堡垒户岳新房家,把药品藏在自己家中。滏西支队战士吴连生和一位姓张的战士在正言堡村治伤,张梦莲为了给伤员增加营养,早日让他们康复,继续抗日,就把自己家的两只老母鸡杀掉,熬成鸡汤,让伤员补身子。药棉短缺,便把家中的新棉袄、棉裤、棉被拆掉,抽出棉花,经过消毒处理后,当药棉用。有时药品缺了,他就想方设法自己花钱买来救急,但仍有伤员因没有药品不能得到及时救治。于是,张梦莲苦心钻研,用中草药制成止血散、生肌散,为伤员治疗外伤,极大地缓解了缺医少药的压力,为后方医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h3><h3>八路军后方医院,白天开门接诊,为群众看病,晚上分散行动。有时,敌伪人员也来医院看病,张梦莲一边热情为他们看病,一边寻找时机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说服他们弃暗投明,为八路军办事。如,肥乡薛庄医院附近村一名姓李的伪军,是在敌人扫荡时,被迫抓去当兵的,张梦莲为他看病时,知道了他的情况,慢慢地交心谈心,劝他不要替日本人做坏事,不能伤害自己的同胞,这位伪军深明大义,成了我们的朋友。再如,张梦莲在为永年县张西堡炮楼一个伪军头目看病时,主动和他套近乎,拉家常,发现他有了回心转意的想法。张梦莲就更深一步对他说:“你家有老父、老母和妻子儿女,办事要给自己留条后路。作为中国人,不要老跟着日本人跑,没有好结果,小日本呆不长,不如为八路军办点事儿,为乡亲们办点事儿。”通过几次谈心,使这个伪军头目思想发生了很大转变,有了为八路军办事的意愿。张梦莲把情况上报组织,经组织派人出面做工作,使他进一步认识到八路军是真打鬼子的,是为了救中国的,为八路军办事前途是光明的。之后,这位伪军小头目成为了我军一个内线,多次秘密给八路军送情报,送子弹,做了不少好事。</h3><h3>因连年战争,日军疯狂扫荡掠夺,再加上蝗虫、干旱等自然灾害,到1943年冬季,冀南地区物资奇缺,不仅老百姓缺衣少食、忍饥挨冻,有些部队的战士也只能穿着单衣过冬。张梦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把家里仅有的棉花、棉布找了出来,又从亲友那里借了一些,让家人及乡邻做了十双棉鞋和两身棉衣,送给部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抗日战士们越冬的状况。</h3><h3>1943年前后,根据地粮食非常紧缺,部队的同志、做地下交通的同志和后方医院的医护人员,常到张梦莲家办事、开会,赶上吃饭时间,就边吃边谈。部队领导考虑到张梦莲家也不宽裕,决定给他家补贴一些小米,他坚决不要,说部队粮食也紧张,我家还能过得去。有一次,八路军某连在鸡泽东六方的战斗中,连长薛某壮烈牺牲,张梦莲通过冀南军区独立四旅赵荣奎,打听到薛连长的山东老家,就想法与薛连长的家人取得联系,薛连长家属从数百里外的山东赶来,往老家运送遗体,临走时,张梦莲为烈士家属凑足路费和干粮。后来,部队领导知道此事后要为他补助钱粮,张梦莲说:“烈士保家卫国,命都没有了,我做这点事儿算啥?部队也困难,我啥也不能要。”</h3><h3>张梦莲有很强的爱国热忱,接触的人多,在乡邻中又有很高的威望。他在救治伤员的同时,还动员本家、好友、亲戚和乡邻中的年轻人参加八路军,抗击日寇,保家卫国。除动员他的侄子、外甥、女婿、表侄等参加八路军以外,还动员了本村多名乡邻参军参战。永年县马军营村的外甥李奇(李元的)是个独生子,在他的动员下参加了滏西支队,在曲周县的一次战斗中牺牲。本县范村外甥赵荣华(文的)加入了后方医院,在他的亲手培养下,很快掌握了基本的医疗技能,和他一起救治伤员,受到部队领导的表扬。部队战士缺少衣物、鞋袜,赵荣华的母亲除了起早贪黑给部队做军鞋外,还给后方医院做衣服、鞋袜。张梦莲看到外甥思想进步、工作积极,又请示领导,把他送到作战部队。赵荣华作战英勇,多次立功,获得“党内模范战场功臣”的光荣称号。赵荣华退伍后,利用自己跟着舅舅学到的针灸技术,发扬光荣传统,义务为本村和附近村的群众看病几十年,受到群众欢迎。本县李马昌村的两个表侄常晨清(常正刚)、常振刚都参加了八路军,大侄子常晨清在三军分区独立三团二营当卫生员,在永年县陈义战斗中光荣牺牲。</h3><h3>几年如一日,张梦莲在后方医院辛勤工作,为部队和地方解决了许多困难。直到1947年,张梦莲因病退伍,部队按规定给他的200斤小麦和部分衣物,他都没有领取。他说部队很困难,自己应该多担些担子。离开部队,张梦莲继续他的医疗事业,为群众诊疗治病,特别是对困难病人免费治疗,受到十里八乡老百姓的广泛赞誉。1958年公私合营时,他把经营数十年的药品和器械全部献给国家,之后在大言寨卫生院工作。张梦莲工作上的一丝不苟,生活上的严以律己,也得到了领导和社会的认可,从建国至“文革”前,他连续被选举为鸡泽县第一届至第六届人大代表。张梦莲用自己的无私和辛劳,心系部队、牵挂乡亲,用平时的一点一滴诠释了一个八路军军医的高尚情操。</h3><h3>张梦莲虽然在冀南军区第三军分区后方医院工作了几年,也为部队做了不小的贡献,但他从不在别人面前夸耀自己这段光荣的历史,组织上给的补贴粮证、复员证等藏在家中,没有告诉任何人。直到去世后,在整理他的遗物时才被发现,体现了一位老同志不为名、不为利的可贵精神风貌,也永远让我们所敬仰、所铭记……</h3><h3>2019年4月26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