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4.25 西安回坊明清古居游记。

淡然诗琴

<h3>2019.4.25. 星期四,恰逢每周热闹的回坊档子(集市),<span style="line-height: 1.8;">非常感谢老回坊人马春英老师大姐,领我逛了一回西安回坊老街,</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还有</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幸</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拜</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访了化觉巷内,她的老街坊大哥,有着200多年古宅历史</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的,明清民居活化石 — 回坊安家小院的主人,86岁的书法家,安守信老师,一个精神矍铄,思维敏捷,满腹经纶,和蔼可亲的老人。</span></h3><h3>&nbsp;&nbsp;&nbsp;&nbsp; 安守信,回族,1933年出生于西安回坊,别署哈立德、穆丁、兰风斋主。毕业于西北工学院,后任西安理工大学,职称副教授,1994年退休。</h3><h3>&nbsp;&nbsp;&nbsp;&nbsp; 走进回坊化觉巷那细窄小街,来到西安清真大寺影壁对面,化觉巷232号(新牌号)安守信老人的宅院,看到的是一座精致静雅的古民居,它就躲在化觉巷琳琅满目的摊位后面,藏在游人如织的小巷深处。如陈年老酒令人回味无穷,<span style="line-height: 1.8;">老人夫妇的言谈举止中,透出的那份恬淡从容,那种厚积薄发的大家风范,深深地感染着我…。</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h3><br></h3> <h3>受家庭熏陶,安老自小酷爱书法艺术,数十年临池不缀,其书法作品苍劲而娴熟,卓然独立,自成一格,收放自如,神行兼得,他的字和启功的风格相近,体现了汉字一种大美的艺术特征,有浓厚的书卷气,耐看、耐品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h3> <h3>安老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级大型展览和赛事并获奖。部分作品被一些省市政府、图书馆、文史馆收藏。曾被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市文联评为“西安市文艺创作优秀作者”。</h3> <h3>现为:</h3><h3>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h3><h3>陕西省教育书法研究会会员</h3><h3>西安市书法家协会会员</h3><h3>西安市民族书画研究院顾问</h3><h3>陕西省中阿书画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h3> <h3>这就是2002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保护遗产奖的安家老宅,它从来自十五个国家的四十六个项目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大奖,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亚太地区文化保护遗产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西安民居保护工程为中国传统街区保护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成为研究明清民居建筑的一个“活化石”。</h3> <h3>安家小院建造于乾隆年间(1736年-1799年),从建造老宅的祖先算起,到安守信已经是第五代了,而现在住在这所宅子的最小的安家人,已经是第八代。安家祖先原本建有四院房子,“连四院”。现在所在的安家小院北边有一院,南边还有两院,而现在只剩下了两院半。“我住的这一院,是四所院子中的精华。”安老先生说。现在,安家的四院宅子只剩下安老这一院老宅保存着原先的样子,剩下的三所老宅院子都已经改成了砖混楼,失去了原来的风貌。</h3> <h3>安家不是官宦人家,祖上一直有经商的传统。修建院子的安家祖先,做的是蜡烛生意,当时在清朝,生意做得很大。人都说安家的蜡烛没有“芯”,燃烧不向两边倒,不淌蜡泪不浪费,端端地燃烧到底。由于质量过硬、信誉好,在西部的一些大城市还有生意的联络点,实际上安家蜡烛控制着西北地区的蜡烛市场,成了当时西安城回坊的富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