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 的 学 生 时 代 》

泉水咚咚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文 / 铂 汾</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 </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我的学生时代,有过快乐,有过梦想,也有过坎坷,无论是喜是忧都给我留下难忘的回忆。学生时代是走向人生路的起步阶段,心中隐藏的都是那些最纯洁最真实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我八周岁了,记得是姐姐带我去报名上学的。那时,整个郊溪至长岭只有一所小学,学校在离家五里之外的郊尾村,开设有一到六年级课程,每班大约50来个同学。我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是在郊尾小学度过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从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在老师的眼里我是个好学生。我读书勤奋,学习成绩优秀。最令我终生难忘的是,读小学三年級期间,有一天暴雨过后,郊溪洪水暴涨,那时郊溪桥还沒建成,到我家里要从上游涉水过去,姐姐牵着我走着走着,突然洪水涨到我的腰脐,我的身子开始飘浮,一个漩涡卷来,我和姐姐都被漩涡卷到水里,姐姐紧拉住我不松手,情况危急, 岸边的同学看到都大声呼喊救人,这时,刚赶到岸边的谢老蓉(表叔公)和谢玉茹同学(也是表舅),他们俩奋不顾身跳入水中,奋力抢拉我们上到对岸,我已喝了满肚的水。回到家里,祖母得知后煮来4个鸡蛋,让我们姐弟俩一人吃两个,说的是能“去邪保平安”。那时,我们年幼也不晓得去报答表叔公和表舅的救命之恩,只记得母亲与邻居聊天时常常提到,多亏老蓉和玉茹救了我们姐弟一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我的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原因主要是,当时,班里来一位插班生, 老师安排与我同桌,他从小拜师学会雕刻木质印章,经常还带些刻好的印章让我欣赏,慢慢地我也喜欢上了,就拜他为师,他也很热心的教我。从此,我上课学习不够专心,有时还会入迷走神,老师提问我也会答非所问,曾被老师批评罚站过,学习受到影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所幸的是,到我读小学五年级时,姐夫林文发从仙游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回家乡教学,他既是我的语文老师又兼班主任。那时,他与我姐姐已经订亲(因我姐姐还不到结婚年龄),之后,姐夫一直跟班到我读完小学六年级。姐夫对我非常关爱,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辅导我,我的思想和学业都得到姐夫的很大帮助。到六年级下学期,姐夫还让我住校给予特别辅导。有时姐夫还会教我识谱学习唱歌,寒暑假他还把收藏在家里的小说全拿给我看,大多是中外名著,还有一些自然科学类的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临初考前,姐夫还亲笔写了几篇作文范本,帮助我提高写作能力。记忆中,姐夫经常鼓励我,要我好好读书,他还教我一些做人的道理。在姐夫的教育下,我慢慢懂得了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初步知道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对人生目标也有了朦胧的认识。姐夫是我人生道路的引路人之一,如今,他离世约三年了,每每夜深人静时,我就会想起得益于他的关爱,让我受用终生。对姐夫的感激将是永远的,至今我对他还十分怀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在我读小学四年级之前,自已根本没想过长大后要做什么?父亲对我寄予厚望,那时他给我设定的人生轨迹是努力读书,然后考上大学,将来分配一份工作。在我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三舅林金杉从部队第一次探亲回家,我看到他身穿军装很气派,那种英姿飒爽的风度、庄严的神情,让我从小就十分羡慕和神往。从此,我就很崇拜解放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有一天放学回家,听同学说是野营拉练的部队晚上要在学校操场放电影,我回家吃过晚饭急忙和几个玩伴,连跑带走直奔郊尾小学,到了电影《南征北战》已经开始。电影结束后,我们几个玩伴迟迟不愿离开,想看看我们心目中的军人是啥样子?站在路边看到军人迈着整齐的步伐喊着口号,那威武雄壮的形象,在我脑海中象磁铁般吸引着我。从此。成为一名军人是我儿时的梦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1964年7月我小学毕业,作为郊溪考生参加了全县初考, 我考上莆田第十二中学。当时全班考上莆田第十二中学有5名同学,有一位同学考上莆田第九中学(据说他有位亲戚在九中当老师),其他多数考上华亭农业中学(校址在下花村,属半读半农的)。能考上镇里(当时为公社)最好的中学,姐夫也为我感到高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告别了小学,进入初中对我来说意味着一个新起点。我从一个小学生成长为初中生,面对的一切都是新的。莆田第十二中学在公社所在地,离我家约有10里路。开学了,要住校没有被单,是母亲从外婆家要了一床破被单缝缝补补,洗干净了给我,这条被单陪我度过将近三年的住校生活。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那时,我每周都要回家拿下一周的食粮,地瓜是家里的主粮,每周我带到学校的粮食也是以地瓜为主,母亲会想办法给我备点白米。三舅林金杉从部队转业正式安排工作后,每月都会给外婆寄些生活费,每次都是通过父亲转交。当时他知道我上中学后,也常常会多寄些零用钱给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读初一那年,我学习很努力,学习成绩都是班里头几名。记得从初二上学期开始,我的学习成绩开始下滑。住校期间,因家庭困难,我经常是所带的粮食不够吃,有时临近周末就仍饥挨饿,由于营养不良,我得了胃病。从此,我的学习情绪不佳, 尤其是代数渐渐地变得一团糟。所幸的是,代数老师余福在知道我得胃病,影响到学习成绩下滑,他开始关注我,也经常给我一些个别辅导。经余老师的耐心辅导,从此,也提高了我对学好代数的信心。这个余老师我想简单描述一下:他是个不善言辞、身材虽高但偏瘦,教代数很棒,学生都怕他,其实他表情严肅,心底十分善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我暗暗下定决心,上代数课时,我认认真真的听,不漏掉任何一个细节,钻研代数难懂、难解的奥秘所在?奇怪,从此上代数课,我全听懂了。然后,我坚持每节课照余老师说的,既认真听,又注意做好笔记,有不懂就及时问余老师。哈哈!从此,我开窍了。那些原来繁杂的公式、定理仿佛变得简单了,运用起来也得心应手,我总算尝到了扬眉吐气的滋味,渐浙的,我的代数成绩也提升到班里的前几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在班里,我从来就不觉得语文有什么难的,这与我在小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关。可是读俄语,虽然和语文有些类似,但单词啊、语法变格啊,大多要靠死记硬背。而学俄语我确实也不是很用功。所以,我的俄语成绩顶多是中上水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在读初中时,老师曾绐我很多的爱,他们在思想上、学习上和生活等方面关怀我,让我终生难忘的老师有童金宗、余福在、池锦洪、陈文谋、翁老师。在读初中时,我与同学之间也相处的非常融洽。因家里贫穷,生活艰辛,但是师爰、亲情和同学绐我很多温暖。</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在女同学中,我要特别感激的是曾凤娥同学,她也是我的表姐,她的奶奶跟我奶奶是亲姐妹,这得从我读初一上学期说起。一天上午,我进教室刚要将书包放进书桌时,看到桌底下有一大包东西,我差点喊出“谁的东西”?舜间看到表姐曾凤娥向我点头微笑,心想一定是她给我的。我不便推辞,下课后,我将大包东西带回宿舍,打开一看是“油炸豆腐和煮熟的猪肉”,这够我吃一星期的菜。从那之后,表姐曾凤娥会经常带些好吃的东西绐我。她家在园头村,离学校比较近,只需在学校吃午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记忆中,我奶奶与园头姨奶奶是最亲密的姐妹,我上小学前她奶奶会经常带她来我家玩,那时我们都还小,玩时都是男孩女孩各玩各的.。上小学后,就很少看她来过。还是我考上莆田第十二中学后,有一天,祖母带我去园头姨奶奶家玩,我看到表姐曾凤娥已是大姑娘了,看上去像是亭亭玉立的少女,越长越漂亮了,那天听表姐说她也考上莆田第十二中学,而且我们都在一个班级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从上初一开始,我们都在一个教室里,她的坐位就在我的右前方,上课都会常常见面。 那个时代,她与许多同龄的女生不同,总是一头精炼的短发。上课时,我常常会用直愣愣的两眼看她,她也常常会看我点头微笑。有时,我也会把班里的女同学与她对比,总觉得她更漂亮,长长的睫毛下,两只双眼皮大眼睛扑闪扑闪的,身上穿着搭配得也很得体。 她对我像对弟弟一样关爱,姐爱情深,她是我表姐,也是我终生难忘的同学。特别是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她那一次次雪中送炭的“好菜”,而且那种煮熟的“甜美香味”,让我至今还记忆犹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我学会识谱喜欢唱歌,还学会了吹笛子,弹琴。那时,在同学中会识谱唱歌的很少。当年正流行“洪湖水浪打浪”、“红梅赞”、”珊瑚颂”等, 就是高难度的“长征组歌”中的歌曲我也会唱几首,常常也会给同学们分享,博得同学们的好感。心情好了,加上吃药调养,我的胃病也慢慢好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到了初二下学期,学校要组建文艺宣传队, 准备参加庆”七一”文艺汇演,同学们极力推荐我,班主任童金宗老师笑眯眯的对我说:既然同学们都推荐你,你就去参加吧!可到学校文艺宣传队,翁老师沒安排我唱歌,却让我演 “对口词、三句半”,原本性格内向的我,有点紧张、害羞。不过骨子里还是有点跃跃欲试。校文艺宣传队排练节目,都是用的假日课余时间,一天晚上,在公社影剧院彩排,我竟然第一次走上舞台,演了“对口词、三句半”,班里的同学们都给我喝彩鼓掌。到了“七一”前夕,学校正式组织演出,那天晚上气氛很是高涨,我的“对口词、三句半”演得很成功,在台上我还瞅见,影剧院后面及走道上全站满观众,有许多校外村民,也跟着喝彩鼓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因为我一直喜欢唱歌,所以不论成绩好的、差的男同学都愿意向我靠拢,喜欢听我唱歌,有的还拜我为师学吹笛子。而我从不“势利眼”,都能真诚地对待他们。所以, 我与同学之间相处的非常融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有一天,班主任童金宗老师找我谈话,让我写一份入团申请书,说是根据我的一贯表现,学校共青团总支要发展我为共青团员,不久就让我填表。正式入团的那天,全校16名新团员在校礼堂举行入团宣誓仪式,校团总支书记陈文谋老师亲临现场表示祝贺,並提出希望和要求。我们初二(4)班一起入团的有4位同学,其中有班长苏金明等,我被任命为初二(4)班共青团支部委员会书记。现在回想起来,初二下学期应是我学生生涯中最快乐、最有成就感的时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1966年,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化大革命”在全国展开,到了下半年便是“文革”的盛行期。我刚读初三上学期,学校开学上课没多久就“停课闹革命”,全校相继成立了多个红卫兵组织,起初我对这种革命激情表现出极大兴趣,也积极报名参加了红卫兵组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1966年9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红卫兵到北京及全国各地大串联,把“文化革命”的烈火烧向全国,所需食宿和交通费一律全免。于是,全国各地的红卫兵迅速出动,神州大地到处都有红卫兵的身影。我们学校的红卫兵们也都跃跃欲试。</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那年国庆节前,9月15 日应上级通知,学校要推荐学生(红卫兵)代表进京接受毛主席接见。班里可热闹了,想去的人特别多。可是毕竟僧多粥少,毎个班只有5个名额,但必须在“红五类”的学生中挑选。在这种情况下,只得采取民主推荐,最后由班主任确定。也不知怎么回事,同学们对我看法并不坏。尤其是苏金明同学,那时,我们俩是班上第一批入团的,他是班长,我是班的共青团支部书记,按理我们俩是最有条件当选的。为了确保我们俩能顺利当选,他动了一番脑筋,提前做通几位要好同学推荐我们。那时候,进京接受毛泽东主席接见,可是一辈子足以荣耀的事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记得,那年我是9月20日随团赴京的,超负荷运载的列车,挤满了各地赴京串连的红卫兵,车厢的货架上,甚至座席下面,到处是散发着汗气,衣帽不整的“红卫兵”。大家忍受着上厕所都需要长时间等待的极大困难。到处都能看到走南闯北,盲目流动,随随便便地换车,又熙熙攘攘地挤车的红卫兵。</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到达北京,我们被安排在王府井一家玩具厂住宿,这里离天安门广场很近。北京是祖国的首都,第一次来北京,我终于目睹了首都的真容面貌。作为世界的著名古都,当我们第一天来到宽广无比的天安门广场上,看到那高大天安门城楼和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还有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我都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当时,北京的天气开始冷了。担任赴京代表团团长的校务主任池锦洪老师,鉴于我衣衫单薄,慷慨解囊,帮我渡过了御寒关。因此,我至今还记得曾经帮助过我的池锦洪老师和苏金明同学。1971年我第一次从部队探亲回家就去看望他们。出于感恩的情愫,我一直与他们保持密切联系。现在校务主任池锦洪老师已经过世,再也看不到他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下图:1966年国庆节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毛泽东从1966年8月18日第一次接见红卫兵,先后接见红卫兵一共8次。到了1966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7周年纪念日,也是毛泽东第四次接见红卫兵。那时,外地来北京串联的红卫兵越来越多。毛泽东决定把庆祝建国17周年大会和接见红卫兵合并进行。因此,这次被接见的红卫兵比以前要多,有150万人。我们学校去的代表(包括66届毕业生及教师代表)一共有68名。国庆节前,中央国庆节活动总指挥部还专门派出军代表,对参加国庆活动的红卫兵代表编成若干个方块,每个分列式方块约200人,前后进行了约7天的分列式训练。总指挥部还专门组织了一次综合演练。到国庆节那天,我们早上1点多就开始排队进场。上午9时,扩音广播里不断地唱着《大海航行靠舵手》等歌曲,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来临,约10时左右,我们不断地呼喊着“*****”等口号,依次走分列式游行经过天安门广场,突然听到有人高喊 “我看见毛主席了”!同时,我也非常清晣地看到毛主席向我们挥手……因前方有不守纪律的人,突然停住不走了……那时,我们已走在离天安门城楼最近的位置,我又一次非常清楚地看到毛泽东、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在天安门城楼上,周恩来总理还不停地挥手,示意游行队伍快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1966年国庆节后,我们继续在北京的一些大专院校串连,也有到故宫 、长城等景区游玩。国庆节后的一天,三舅来看我,能在北京相见,我们还一起参观了天安门广场,在北京天安门前照相留念,让我十分高兴。三舅两年前就从部队转业安排在建阳第一中学工作,他也是该校“红卫兵”师生代表,国庆节前就来北京参加国庆17周年庆典活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到10月16日我们才坐火车离开北京,先后经过上海、福州等地串连,沿途每到一地看到的都是铺天盖地的大字报,毛主席语录深入人心,成为当时群众的口头禅和生活的一部分。在上海、福州等地小到学校、工厂,大到地市、县都有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其主要的活动集中在革命故事会巡回演讲,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专题文艺汇演、放幻灯片、戏曲和民歌调演等内容上。红卫兵上街宣传时一般采用歌舞的形式,手持红宝书跳起“忠字舞”,唱毛主席语录歌、《大海航行靠舵手》、《敬祝毛主席万寿无彊》等歌曲。</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随着运动的深入,军装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服装。无论男女老幼,都以穿军装为荣。那时候,我可喜欢绿军装了,对绿色军装和军营,早已心生崇敬和羡慕之情。从北京回到学校,父亲当时给的10元零用钱,我只用了不到5元,加上三舅在北京相见时给我的零花钱,正好买来的绿色布料可以做套绿军装。第一次穿上, 当时的那种喜爱,可不是一般的稀罕、爱好;是心驰神往,是真正的迷恋、是心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1966年10月底, 我们学校在原文艺演出队的基础上,成立了“红色兵团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简称宣传队)。按自愿报名与推荐相结合的办法,全校共挑选38名男女学生及6名老师参加,我被推荐担任宣传队队长,名誉上我是队长,实际上节目的排练及演出都是翁老师负责,我负责做些保障协调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宣传队深入到各个大队(村)巡回演出。学校宣传队重新登上舞台,在当地引起了轰动,进入宣传队的队员们个个热情高涨。当时宣传队里只有锣鼓、大鼓,二胡、笛子等几样乐器,还有几件老旧的“音响设备”。演出的“舞台设备”就是叁盏汽灯、一个大喇叭。那时可没有现在的话筒,也没有好的扩音设备。全靠演员大声唱,有时真的是声嘶力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值得回味的是,这样的业余演出也能吸引观众奔走相告。当时,演出大都是在露天的土戏台上,大人、孩子们也能神情专注坐在台前,秩序井然。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节目必须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文艺为政治服务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那个年代,既有文艺生活贫乏的一面,又是文艺活动频繁的一面。那时,人们的生活需求显得单纯,也是这个年代特有的。可以说,我在文艺宣传队这一段时间里,对我的锻炼收获很大,这也为我日后走向社会做了铺垫。</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到了1967年,文化大革命不断升级,之后又发展到动乱、武斗。当我目睹了学校及社会上一些激进的红卫兵,不分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没有标准,没有定论的荒唐恶斗,使我感到十分的不解与困惑。再是知道父亲被当成“走资派”批斗,以及这期间发生的种种,更让我感到极度的伤心与不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1967年冬季,派性、武斗从县城遍及到乡村,华亭公社也发生过两派相互枪击事件,派性恶斗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动乱、武斗开始之时,也即是我们离开学校的日子。我们学校多数学生各自都回农村了。读书无望,回农村当农民,这都不是我想要的。18岁的年龄不光是考虑快乐了,我已开始探索人生,目光也不象过去那么单纯了,已开始迷茫,开始有了“为什么”,和“怎么做”的追问了。于是,我就有一种想当兵的冲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1968年3月,我体检合格应征入伍前,与同学们欢快地聚在一起,度过学生时代的最后时光。大家今天你家明天我家,彼此循环着轮流坐庄。离别之际,大家还相互赠送礼品留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时光荏冉,岁月如歌。回首学生时代,老师给予了我们无价的师德和师爱,给予了我们通往知识殿堂的基础和桥梁。我们不仅收获了学业,更收获了友谊!回顾那青春燃烧的岁月,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亲切!同桌的笑声记忆犹新,老师的教诲至今难忘!回首风风雨雨,有太多的感言,太多的追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下图:《文革期间》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照片</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