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相聚 情怀依旧

快乐人生

<h3><font color="#010101"><b>  “趁着阳光正好,微风不燥,去见你想见的人,去做你想做的事。”</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b><b> 春暖花开的季节,我终于见到了军营朝夕相处的战友,久别重逢,情怀依旧。</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 一一题记</b></font></h3> <h3><b>  岁月流逝,时光荏苒,心念如初。</b></h3><h3><b> 我脱下军装己经36年了,军营的岁月似一首经典的歌曲,跌宕起伏。</b></h3><h3><b> 一张张老照片,一个个军营故地,一条条新修铁路,一段段“同室”的感情,走过的岁月,留下的脚印,恰似音乐收藏夹里一首首动人心弦的歌曲,流淌的旋律,跳跃的节奏,给我以心灵的愉悦和享受。</b></h3><h3><b> 记忆在如歌的岁月中流淌,那些美好的故事,伴随我的人生在旋律中沉醉。</b></h3><h3><b> 无论分别多久,彼此在心中珍藏,时常回味。纵使岁月寂寞如歌,彼此情怀依旧。</b></h3> <h3><b> 2019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春风和煦,花红柳绿,芳草碧连天,风光旖旎,</b><b>一派生机盎然。</b></h3><h3><b></b><b> 我和罗光明战友带着一份期盼、渴望、真情和满满的牵挂,聚焦纯纯的军营青春和军旅岁月的沉淀,到无锡市拜访原铁道兵十九团宣传股股长李良。</b></h3> <h3><b>  那天,我和罗光明战友从北京南站乘坐高铁,</b><b>刚出无锡火车站,就见到了朝思暮想的股长李良和他的儿子李启龙。</b></h3><h3><b> 想当年罗光明和我先后调离宣传股,各奔东西,料想再也不能相见,心中无限惆怅。</b></h3><h3><b> 谁承想过了三十多年,新时代新发展,网络通讯微信,把我们又联系起来,高铁如同坐“公交”,方便快捷,让我们的手又重新握在了一起。</b></h3><h3><br></h3><h3><b> </b>(李启龙驾车接站情景。)</h3> <h3><b>  我和李良股长久别重逢,心情格外的激动,彼此拥抱着,紧紧握着的手舍不得放开;</b></h3><h3><b> 彼此问候着,多年未见,见到李良身体健康,精神矍铄,就像当年快乐相处的日子,</b><b>此刻又融入到浓浓的战友情之中。</b></h3><h3><b> 那种久违了的真挚、亲切、忠诚、纯洁的感觉又重新回来了;那</b><b>熟悉的声音,不变的性格,丝毫也不陌生,好像从来也没有分开过。</b></h3><h3><b><br></b></h3><h3> (照片左起:翟基生、李良。)</h3> <h3><b>  岁月无法躲避的经历,曾经的过往,如同樱花芬芳四溢,赐予我们三人在太湖国际樱花节美好的重逢。</b></h3> <h3><b>  战友情至尊、至纯、至深;一朝成战友,友情伴终生。</b></h3><h3><b></b><b>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十九团是我人生梦开始的地方,也是我理想腾飞的热土。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是青春年华,我的青春年华就洒落在铁十九团军营这片军旅绿地。</b></h3><h3><b> 回忆在铁十九团从军的日子里,我追逐理想,放飞梦想,与政治处、宣传股上下级之间,战友之间建立了亲如手足的真挚情谊。虽然,我们曾苦过、累过,但更多的是笑过、乐过、自豪过、荣耀过……。</b></h3><h3><b> 走进军营,是我一生中最正确的选择。是军队大熔炉磨砺和锤炼了我与众不同的军人本色,使我终生受益。</b></h3><h3><b> 这段军旅生涯使我的人生更为精彩,也成为我一生中最美好的甜蜜记忆。</b></h3><h3><b> 常说生命中有了当兵的历史人生无悔。是的,穿过“国防绿”的我,生命中有一段军旅时光倍感无比自豪,一生无怨无悔。</b></h3><h3><b> 因为,我的军旅生涯,遇上了好首长、好战友、好同事。</b></h3><h3><b><br></b></h3><h3>(照片左起:李启龙、翟基生、李良、罗光明。)</h3> <h3><b>  初涉军营是我走向人生路口一个重要的起步阶段,隐藏于心中的自然都是些最纯洁、最真实的情事,给我留下太多的回忆。</b></h3><h3><b> 尽管时光的列车已渐行渐远,谁也无法挽留,因为我确实好想伸手抓住在军旅生涯成长路上曾经一闪而逝的身影。</b></h3> <h3><b>  1971年5月,铁道兵十九团宣传股副股长裴允功把我从十九连调到团报道组,至1982年10月我又被调到铁四师宣传科期间,我与李良战友相处11年,这11年非同寻常,我俩之间的情感也略有与众不同。</b></h3><h3><b> 流年似水,改变的是我们的容颜,不变的是40多年前定格的画面。</b></h3> 终生的情“师生情” <p class="ql-block"><b>  常言道,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李良是我写作入门的“老师”。当年我是一个新兵,“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如何迈好每一步,李良手把手教我,言传身带,他总是希望我比他更“优秀”。</b></p><p class="ql-block"><b> 那时,我刚到报道组,对新闻报道ABC都不懂,更谈不上写稿见报。李良那时是新闻干事,带着老报道骨干孙峰、陈志保、肖德仁、韩德才和庞利海不分昼夜爬格子写稿。</b></p><p class="ql-block"><b> 李良1968年入伍前曾在县委组织部工作过,能写会道,有能力有才华,在宣传工作方面很有造诣,令我敬佩。</b></p><p class="ql-block"><b> 我踏入铁道兵之门,能与他相遇,真是一生荣幸和一笔财富,他的人格品行丰富了我的生命,使我的生命更充实,更真实;丰盈我的内心,使我的内心更纯洁,更善良。</b></p><p class="ql-block"><b> 李良是我新闻报道的启蒙老师。初涉报道让我满头雾水,他就似“老师”一样循序渐进,辅导、引导、指导我抓“闪光点”……</b></p><p class="ql-block"><b> 俗话说的好,“一日为师,终生为师。”李良成为我的良师益友,我的第一篇处女作发表在《铁道兵》报上,就是他对我的拙文修改指导的结果,慢慢的我居然也能成为新闻报道的“写手”、“怏手”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1年6月,在山西灵丘县东河南铁道兵十九团机关大门,报道组的战友在一起。照片后排右一为李良,右二为翟基生。)</p> 难忘的情“同事情” <p class="ql-block"><b>  当我任宣传干事时,与李良共同承担部队的时事教育、政治学习、施工“大干快上”宣传教育、新兵入伍和老兵退伍等教育,他又教我如何部署部队政治教育计划、怎样及时出简报和撰写总结材料。宣传工作忙忙碌碌的,夜以续日,他总是精神振奋,神采飞扬,妙语如珠,思路敏捷,那些启人深思的观点,经常令我如沐春风,豁然开朗。</b></p><p class="ql-block"><b> 李良的勤勉敬业精神,干宣传工作先行一步和只争朝夕的那股子“工作狂”,影响我、鼓舞我、鞭策我砺砥前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1年新疆库尔勒铁道兵十九团机关,罗光明、仲凤鸣、李良、翟基生在一起。)</p> 奋斗的情“铁路情” <p class="ql-block"><b>  铁道兵“逢山凿路,遇水架桥”,为祖国万里江山铺山铁路网,我俩参加过、奋斗过,自豪过。</b></p><p class="ql-block"><b> 军旅岁月,我和李良曾经参加修建过京原、通古、南疆和兖石铁路。虽然我们不在施工第一线,但我们的人生,在开山炮声中起步,在铁路的延伸中加油,在通车的汽笛声中成熟;虽然我们在机关工作,但下连队“走小路修铁路”体验过,桥涵隧道攀登过;虽然我们没有在施工现场天天干,但指战员肩扛手提物资攀“天梯”感受过。</b></p><p class="ql-block"><b> 人生能有几次博,当铁道兵就是拼博、奋斗和奉献。</b></p><p class="ql-block"><b> 我们能在当铁道兵期间,与铁十九团干部战士一起亲身参加、经历修建4条铁路的其中一段,洒下了我们“艰苦光荣、劳动光荣、当铁道兵光荣”的汗水,能为祖国、为边疆人民造福留下的铁路情脚印,是一辈子的荣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8年在上新光铁道兵十九团政治处院内,照片前排左起:范启祥、赵永杰、潘建国、裴允功;后排左起:翟基生、李良、陈广丛战友在一起。)</p> <h3><b>  我们奋斗在天山乌拉斯台。</b>(1976年3月,在乌拉斯台欢送梁晓燕、臧晓琳、陈稳宁战友退伍。照片前排左起:梁晓燕、孙孝祖、陈稳宁、裴允功、臧晓琳;后排左起:曹来宾、沈子法、马怀金、罗光明、庞利海、李良、翟基生、李雪太。)</h3> <h3><b>  共同奋斗在天山上,同一条战线,同是“老铁”战友。</b></h3><h3><br></h3><h3>(当年铁道兵十九团政治处部队战友在乌拉斯台留影。)</h3> 难舍的情“搭档情” <p class="ql-block"><b>  1981年5月,李良任宣传股股长,我任副股长,成为与李良肩并肩的搭档。</b></p><p class="ql-block"><b> 我俩彼此互补、欣赏,思想上同向,工作上同步,以身作则,率领大家齐心协力抓工作,有声有色搞教育,有功同受,有过共当,搭手干活心里舒服痛快。</b></p><p class="ql-block"><b> 1982年10月,我被调到铁道兵四师宣传科。虽然同李良搭档只有一年半时间,我俩却是用心灵陪伴心灵,用青春点燃青春,用梦想照亮梦想,最后化成一种珍贵的情谊,有别于爱情,大于友情,当然较之同事的情感更加融洽,更加亲近,更有依赖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1年新疆库尔勒铁道兵十九团机关,前排左起:罗光明、仲凤鸣;后排左起:翟基生、李良在一起。)</p> 随军的情“邻居情” <p class="ql-block"><b>  1981年5月,组织上批准我爱人和俩个女儿随军,并安排在天津蓟县肘各庄原铁十九团留守处,因部队在修建南疆铁路,“家属随军”不随部队,批准随军的家属都集中在肘各庄,称为“留守处”。</b></p><p class="ql-block"><b> 当时修建南疆铁路己进入收尾阶段,部队准备移防到山东临沂市修建兖石铁路。</b></p><p class="ql-block"><b> 1982年春节回内地后,我把爱人和女儿接到蓟县肘各庄留守处,家安在紧挨着李良股长的一栋房,成为名副其实的邻居。</b></p><p class="ql-block"><b>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b></p><p class="ql-block"><b> 我爱人和女儿初到时不习惯北方生活,不会生炉子,不知如何将煤粉做成煤块,常常为做饭犯愁。</b></p><p class="ql-block"><b> 李良股长的爱人陈宾英就传帮带,才使我爱人逐渐适应了新环境和新生活。</b></p><p class="ql-block"><b> 人生地不熟,我爱人每天要到“家属工厂”上班,女儿无人照看。李良股长的儿子李启龙就带着我女儿一起玩,一块上小学,像大哥哥一样照顾我女儿,和自己家里没有两样。</b></p><p class="ql-block"><b> 吃饭的时候, 几乎都将饭菜端到大门口,一家的菜几乎成了两家的菜,相互之间,你尝尝我的菜,我吃吃你的菜,吃饭声混杂着笑声飞荡在高空 。</b></p><p class="ql-block"><b> 那时我和李良股长在临沂修建兖石铁路,俩位“军嫂”相互帮助,一家有事,及时伸手,真可用“一呼百应” 来形容。</b></p><p class="ql-block"><b> 如今我们俩家天南地北,然而肘各庄留守处俩家“邻居情”谁都没有忘记。</b></p> <h3><b> 李启龙在同我聊天时,提起那年他带着几个小妺妹在留守处的童年趣事,仿佛又回到肘各庄。</b></h3><h3><b><br></b></h3><h3>(照片为李启龙和翟春)</h3> 未了的情“战友情” <p class="ql-block"><b>  人们常说部队是个“大家庭”, 我感同身受。温暖的感觉无疑是每一个人都体验过的,可是,我在“大家庭”享受的温暖是经得起时间的咀嚼推敲,她不是一时感动的情绪,这种温暖是藏在岁月的身后的,正如我和十九团、政治处、宣传股战友之间的感情,在回味时才感觉到意味深长,这样的温暖往往香清益远。</b></p><p class="ql-block"><b> 记得有一次,我和李良随一辆解放牌汽车下连队采访,天寒地冻,李良硬是让我坐在驾驶室里,他自己却穿着皮大衣站在车厢上。汽车在崎岖不平的山路颠坡两个多小时,我的心忐忑不安130多分钟,到达连队,望着冻得满脸通红的李良,我感动的不知说啥才好。</b></p><p class="ql-block"><b> 李良生活上像亲兄弟般照顾我,政治上关心我,还是我入党的介绍人之一。11年一路走来,说不尽帮扶我、指导我的贴心事,道不尽同甘共苦、相惜相守、共度军营的每一个朝夕,直到我调离到铁四师宣传科,依然是彼此暖心的人,我感恩军营一路有李良战友。</b></p><p class="ql-block"><b> 世上情,千百种,哪种情能比战友情深?同睡一室,同桌撰文,携手并肩,为铁道兵“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鼓与呼,铸就的“老铁”情谊,永远熔进血脉里,想掰开都掰不了。</b></p><p class="ql-block"><b> 斗转星移,岁月如梭。尽管我们有的背影,已经是最熟悉的陌生,被匆忙的时光隔在了彼岸;彼此的牵念,依然会萦绕在无眠的夜晚;那尘封的记忆和战友情,温柔了时光,斑驳了流年,永远不会重显。惟有无锡相聚时再回首,11年的军旅情,依然溢满无言的温暖。</b></p><p class="ql-block"><b> 当年的青春皆成华发,始终不变的是战友之间深厚情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新疆乌拉斯台铁道兵十九团宣传股办公室“戈壁描绘彩虹飞”前留影:照片前排左起:马怀金、李良、范启祥、王书勤、裴允功、沈子法、赵永杰;后排左起:李雪太、翟基生、庞利海、罗光明、曹来宾、耿泉生战友。)</p> <h3><b>  融入骨髄的军绿,朝夕相处的战友,倾心为部队“鼓”与“呼”的宣传股早已成为自己生命的色彩,刻骨铭心,难以割舍。</b></h3> <h3><b>  我与李良战友的师生情、同</b><b>事情、铁路情、搭档情,邻居情,</b><b>不是能用文字表述的,那是铭刻在心的、终生难忘的战友情在军营中凝结。</b></h3><h3><b></b><b> 我突然发现,也许是无意,也许是偶然,美篇展示在军营里的7张老照片,我俩总是挨着,站在一起,或不离左右,或前后对齐,“形影不离”。</b></h3><h3><b> 同框的战友都是“缘分”,都是相亲相爱的战友情、亲如兄弟姊妹情。</b></h3> <h3><b>  我和罗光明战友的到来,李良股长高兴极了,他把含饴弄孙的事务托付给老伴,全心全意陪伴着我和罗光明战友,梅园、灵山胜景、鼋头渚、拈花湾等江南名胜风景,都留下了我们花甲之年重逢的珍贵留影。</b></h3> <h3><b>  当我和罗光明得知李良股长的老伴陈宾英,在家含饴弄孙,不得空闲,就到家拜访她。</b></h3><h3><b>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我一跳。</b></h3><h3><b> 我们这时才知道李良股长的儿媳妇己经怀二胎,正巧已临预产期。</b></h3><h3><b> 我埋怨李良股长不做声,每天依然和儿子李启龙陪同游览名胜风景。</b></h3><h3><b> 我说: “万一您儿媳妇临产时,家里俩个男的都在外面陪我们玩,怕来不及呀!”</b></h3><h3><b> 李良幽默风趣的说:“我己经告诉儿媳妇了,让她坚持住,等我们玩够了再生孩子吧!”</b></h3><h3><b> “生孩子还能等呀?”</b></h3><h3><b> 为了战友情,李良股长丢下家里要事,陪伴三天,让我和罗光明战友心中感动常在。</b></h3><h3><b> 当我们离开无锡后,仍忐忑不安。</b></h3><h3><b> 大约过了一周,李良股长告诉我,儿媳妇己经顺利生了个男孩,“母子平安”,我和罗光明战友才轻松了许多,连连恭贺、祝贺。</b></h3><h3><b> 看到李良股长儿女们个个事业有成,身体健康,家庭美满,我俩感到十分欣慰。</b></h3> <h3><b>  我和罗光明战友相约,开启的与李良股长这次快乐的相聚,受到李良股长以最高礼节的热情款待,唯恐安排我俩住宿、参观、出行有什么不周。</b></h3><h3><b> “李良股长,都是自己人,不要那么客气!”</b><b>住在“书香连锁酒店”,好有“书香”的味道。</b></h3> <h3><b>  带着重逢后的喜悦之情,我们一起尽情揽胜,放眼远遥,美丽的太湖,仿佛就是大自然以一种神秘而又独特的方式,给予我们的无私馈赠。</b></h3><h3><b></b><b> 李启龙驾车送我们到每一个景点,李良战友总是抢着买门票和游览车票,让我腿疾少走路。</b></h3><h3><b></b><b> 游览无锡</b><b>梅园,李启龙请了一名导游。</b></h3><h3><b> 无锡梅园是中国民族工业之“首户”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1912年建造的,到现在已有100年的历史了,梅园的总面积达到1300亩,以老藤、古梅、新桂、奇石来显示出它的高雅古朴风格。</b></h3><h3><b> 倚山植梅,以梅饰山,称为“梅园”,门前耸立的一块紫褐色巨石上刻着“梅园”二字,导游告诉是荣德胜先生亲笔所书。</b></h3> <h3><b>  早就听说梅园是“四面有山皆入画,一年无日不看花”。</b></h3><h3><b> 几十年连续不断的园林营造,使风景区形成了“初春探梅、仲夏观荷、金秋赏桂、隆冬踏雪”的四大特色,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景观,给人一种回归自然、超越自然的感受。</b></h3> <h3><b>  我们在天心台前见到耸立三峰太湖石,酷似“福、禄、寿”三字,故称“三星石”。它们的形状古奇,凹凸玲珑,组成了梅园奇妙的一景。</b></h3><h3><b> 香海轩,这儿有容德生先生的半身铜像,看起来特别的精神,特别的神气。</b></h3><h3><b> 香海轩前悬挂着康有为手书“香雪颂”。</b></h3><h3><b> 念劬塔是梅园的点睛之笔,也是梅园的标志性建筑。</b></h3> <h3><b>  导游带着我们沿着小路,来到了那巧夺天工的郁金香园。</b></h3><h3><b> 走进郁金香园,就感受到了一股浓烈的荷兰风味:庞大的风车在悠闲地转着,河里的白天鹅高昂着头,在河里无忧无虑地游动着。</b></h3><h3><b> 那一大片郁郁葱葱的郁金香,白的似雪,粉的如霞,黄的胜金,紫的如贵妇人身上紫色的晚礼服,交相辉映。</b></h3><h3><b></b><b> 一阵微风吹过,郁金香翩翩起舞,与那半隐半现的风车,那纯洁高贵的天鹅,构成了一幅画,一幅胜过达芬奇、毕加索的千古名画的风景画……</b></h3><h3><b> 大自然使梅园变得美丽,梅园使大自然变得熠熠生辉。</b></h3> <h3><b>  梅园的景让我留恋往返,梅园处处所体现出的情让我悠然敬畏,我为荣宗敬、荣德生的那种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所震撼,为荣宗敬、荣德生的那种孝敬所折服。</b></h3> <h3><b>  灵山胜境</b><b>地处秀丽的无锡马山,北倚灵山,南面太湖,将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与景色旖旎的自然山水完美结合,是中国最为完整、也是唯一集中展示释迦牟尼成就的佛教文化主题园区,并成为中外闻名的佛教文化旅游胜地和祈福胜地。 </b></h3><h3><b> 园区规模气势宏大,内容生动广博,以历史的传承、时代的特色,形成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佛教文化、科技文明相互交融的独特 旅游文化景观。</b></h3> <h3><b>  灵山胜境释迦牟尼佛青铜立像“灵山大佛”,千年古刹“祥符禅寺”,大型动态音乐群雕“九龙灌浴”,世界佛教论坛会址“灵山梵宫”,展现藏传佛教文化艺术精华的“五印坛城”以及诸多佛教文化精品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了一个完整有序,各自独立,又密切关联的展现佛教文化的景观群。</b></h3> <h3><b>  我们欣赏了大型动态音乐群雕“九龙灌浴”,十分震憾。</b></h3> <h3><b>  诗情画意的拈花湾小镇,我俩被色彩缤纷的夜景迷恋忘返。</b></h3> <h3><b>  走进太湖鼋头渚风景区,就像走进无锡的桃花源。故有诗人郭沫若说:“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b></h3><h3><b> 鼋头渚是横卧在西北岸的一个半岛,远看,那一脉青峰,从秀丽的充山逶迤而下,直伸入三面湖水环抱之中,突兀而立,犹如一只栩栩如生的神鼋昂立于碧波之中。岛上林木苍翠,水抱山环,相映成趣。故有江南最大的山水园林之一、太湖第一名胜、天下第一渚的称号。</b></h3><h3><b> 神奇的鼋头渚,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辽阔。不仅有很多文人墨客的历史典故,更有春花秋月、夏荷冬雪的四季美景。</b></h3><h3><b> 那一首《太湖美》,仍然在景区甜美悠扬。</b><b> </b></h3> <h3><b>  醉人的无锡春景,春风吹开了我满脸沧桑,春雨滋润了我那副剑胆柔肠,不禁感叹与美妙大自然的相遇,心中充满无法言喻的温暖,真是“四季花开得意趣,人生相会有心缘”,无锡处处充满温情和水。</b></h3> <h3><b>  登上神仙号游船前往美丽的太湖仙岛,以便更近地触摸鼋头的灵秀。</b></h3><h3><b> 它是太湖七十二峰中的着名山峰,由4个小山峰组成。山间林木葱茏,山径深邃,展示着古老的道教文化和神话色彩,汇集着中国佛教、道教的石窟艺术,还有花果山、水帘洞等西游记里的情景。</b></h3> <h3><b>  美丽的太湖,神奇的鼋头渚,在船桨急促的浪涛声里离我渐渐远去。</b></h3> <h3><b>  三天宝贵的相聚时分于我们而言,何其珍贵。</b></h3><h3><b> 时间不会因为我们的愉悦而停留,不知不觉中,我们依依不舍地要挥手再见。</b></h3><h3><b> 我回味着与李良战友峥嵘岁月里的点点滴滴,相聚时难别亦难,三十多年后的今日再度重逢,怎不令人百感交集、涕泪纵横?竟至忘了时间,忘了自我。</b></h3><h3><b> 又是送战友,萋萋满别情,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b></h3><h3><b>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b></h3><h3><b> “当你紧紧握着我的手,再三说着珍重珍重,当你深深看着我的眼,再三说着别送别送,当你走上离别的车站,我终于不停的呼唤呼唤,眼看你的车子越走越远,我的心一片凌乱凌乱,千言万语还来不及说,我的泪早已泛滥泛滥……”</b></h3><h3><b> 这曲令人动容的《离别的车站》,悠然掠过我的脑海,我的心也伴着老战友李良的步履远行,当那渐行渐远的身影渐渐淡出我的视线的时候,我在心里默念着:离别了,老战友,何时我们再能相见?!</b></h3> <h3><b>  离开书香连锁酒店前,我俩到酒店服务台结账时,服务员说什么也不让结,说接待我俩的主人有交待,结了她不好办。</b></h3><h3><b> 这事使我俩感到有些不安。我俩拜访战友的本意是享受久别重逢的喜悦,延续在部队时的战友情谊,但不能加重所到之处老战友的经济负担……</b></h3> <h3>出镜:本美篇战友</h3><h3>照片:本美篇战友拍摄和提供</h3><h3>图片:取于网络</h3><h3>撰文:翟基生</h3><h3>制作:快乐人生</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