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一夜杏花微雨,略带几分寒意,却丝毫不减我们学习的热情。在教研员马老师和校主任夏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实验二中一行九人踏上了为期一日的研学之旅。本次的教研地点是秉承“精品化办学、国际化发展”策略的章丘双语国际学校。一进校门就被那整洁威严的校园所震撼:宽阔的操场绿草茵茵,高大的教学楼整齐划一,路旁的松柏含翠欲滴,肃立的古槐再发生机。</h3> <h3>在接待老师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了五楼报告厅,偌大的报告厅座无虚席,张校长正在跟听课的老师们分享关于学习余映潮老师教学模式的心得体会,句句箴言,掷地有声。<br></h3> <h3>悄然坐定,在幽美的铃声中,第一堂研磨课拉开序幕。</h3> <h3>首先是由双语学校的两位老师分别执教《伟大的悲剧》和《登勃朗峰》。</h3> <h3><br></h3> <h3><br></h3> <h3><br></h3> <h3>两位老师虽然教龄较短,但却自如地运用了余映潮老师的“板块教学法”,活动设计清晰,层次分明,课堂语言简洁且无碎问,得到了余老的肯定与鼓励!</h3> <h3>接着由余映潮老师执教《威尼斯的小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h3> <h3>《威尼斯的小艇》一节,余老围绕“课文品读”和“语言学习”两个目标展开活动,他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种认识字词的新方法——联想法,而且教给了我们用“创造的方法来叙说事物”的“微文”设计方法。</h3> <h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则是一节围绕“积累活动”“提取活动”“简介活动”“细读活动”四个不同层次的活动展开,内容丰富,且有难度更具深度。“积累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朝气蓬勃;而之后的活动却“化动为静”,让学生们在静读、细品中勾画、提取、整合、表达,拓展了学生们思维的广度与深度,锤炼了语言的精度。</h3> <h3>一上午听课结束,我们既有收获又有思考,午餐、休息时间,学习,自然不容错过。在马老师和夏老师的组织下,我们针对上午的听课展开研讨,如琢如磨,如切如磋。</h3> <h3>短暂的休息过后,下午的活动接着进行。余老首先针对双语的两位老师的课例进行了点评,他先肯定了两位老师课堂的闪光点:教学板块完整;活动设计任务明确,层次清晰;教师无碎问。同时,余老也指出了两位老师活动设计的弱点:活动小结,缺少知识的渗透;品读重于评价,弱于品析;精段选取,不够准确;个别活动设计平俗,缺少变式。余老并不局限于指出问题,还真诚地授予我们“教学创意”,使得茫然与迷惑的我们顿开茅塞。<br></h3> <h3>《伟大的悲剧》新创意:训练能力,长文短教,选点精读。他特别指出,文意把握围绕“悲剧”,内容品析紧扣“伟大”,教师情感不离“深沉,学习过程贯穿“美诵”。<br>《登勃朗峰》新创意:抓住“奇”字设计活动。奇文概说,奇景品析,奇人评写。他提醒我们,自读课文的教学设计要抓住课文的阅读提示。</h3> <h3>授之以鱼且授之以渔,评课结束,余老又给我们做了关于阅读训练方法的报告——“五要素”与“三要素”的高效阅读整合。所谓“五要素”即关注语言运用、关注技能训练、关注知识渗透、关注集体活动、关注审美教育;“三要素”则指高效课堂教学的三个方面,包括语言学用训练,读写技能训练和知识积累教育,在这三方面的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让所有学生都有收获!<br></h3> <h3>基于以上理论,余老向我们展示了语言教学法十例,且每例都结合教材出示活动实例,不厌其详,让我们切身领会到方法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h3> <h3>纵观余老的教学案例,篇篇不离“品美”,又刻刻不忘“训练”,他的审美化教学艺术,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真正有机地统一在了一起。<br></h3> <h3>一个小时的评课,两个小时的报告,台上,年过七旬的余老一直用清晰的普通话为我们讲解、报告,顿挫有力,字字珠玑;台下,我们端坐聆听,认真笔录,心存敬意,感激不已!</h3> <h3>一日的研学结束,感谢领导的精心安排,感谢章丘双语学校的热情招待,感谢余老的悉心指导,我们满载而归。教研之路漫漫,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愿我们一直在路上,不论风雨,且歌且行,载欣载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