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b04fbb">友情提示: 点击右上角旋转的音乐符号则可关闭背景音乐。</font></h1> <h1><h1> 艺术源于生活,劳动创造艺术。以前总是在经典的定义里,凭着肤浅的理解和粗略的观察,进而对它作出过并非一定符合其合理性的个人确认。然而,我的知青生活经历里,在与傣族老乡近三年生活接触中,观察到他们在劳作时,常常以优美独特的山歌,作为抒发某种心灵传递的桥梁沟通渠道,形式近乎古朴,内容美妙纯真。也就是这种场景,使得我对这个经典的定论,获得认识上的一个提升,受益匪浅。劳动在付出中点缀生活,生活在创造中萌发艺术,而这,既不是在书本上获取,更不是从想象中得来,而是源于生活实践中的感知。</h1></h1> <h1></h1><h1> 傣族生产队有一年四季365天总也干不完的农活,比如插秧。一开始,刚插下后的秧苗根部会受伤,秧苗移栽后,需要有一个自适应的生命过渡期,所以开头几天总是打不起精神,待秧苗逐渐返青后,它们便活力四射,娇柔飘逸,给田野撒满青春的气息,向你敞开灿灿的微笑。遥望层层秧田,那一行行、一片片、齐刷刷、娇嫩嫩的绿色秧苗,象是给大地铺上了厚厚的绿毯,轻风徐来,波纹荡漾,如诗如画。伴着远方稻田里传来的蛙声阵阵,这时你会由衷感叹山村乡野的情趣,领略田野风光的美好。入秋以后,稻香四溢,更让人真实地感受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醉人景象。大自然为我们的辛勤劳作给予了最美好的回报,至此,心中油然升起一种由衷的愉悦……</h1> <h1></h1><h1> 自然规律与人的意志,总是在矛盾的互补中完成它的磨合过程。秧苗返青的同时,杂草也开始疯长,每逢这个时节,全寨子男女劳动力都要集中起来去薅秧。而也就在这样春光明媚的时光里,出工劳动也是我们心情放松的形式。韩丽滴滴(非常漂亮)的小卜少也总是跟我们无拘无束地开玩笑,即便貌似“恶作剧”式的逗乐,也总会弄得我们啼笑皆非,只有年轻的碧蓝(大嫂)和年老的咩巴(大妈),才会耐心地教我们如何识别稗草,因为稗草和秧苗一眼看去别无二致,但通过仔细观察,进而发现其细微的差别以后,我们很快就掌握了薅秧的要领,和傣族以同样的速度向前推进</h1>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把青秧趁手青,</h1><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轻烟漠漠雨冥冥</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br></span></h1><h1 style="text-align: lef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东风染尽三千顷,</span></h1><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白鹭飞来无处停。”</span></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宋人虞似良的这首诗,生动的描绘了和煦的春风把一望无际的秧苗都吹绿了,大地好像用绿色染过似的,到处都充满无限生机的秀美景色。<br></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回想起栽秧那个时节,成天弯着腰,累得腰酸背痛,右手不停地往泥土里插几十天,手指甲都快掉光了,而现在看着绿茵茵的秧苗,我们却又倍感心旷神怡。开始总认为薅秧不就是去拔拔草,应该比栽秧要轻松。但这只是我们天真的想法。六月份可是潞江坝最酷热的季节,高温几乎到了考验我们承受能力的极限。太阳似乎格外大,强烈的紫外光,晒得人浑身直冒油,汗水从头上、脸上肆意的流淌,有时会流进眼球迷得让你睁不开眼。我们上身唯一穿着的一件背心,随时被汗水淋得湿漉漉的,到了黄昏收工时,风干后的背心上一圈圈的印着白色盐末的汗迹。</span> <h1> 其实,薅秧绝不仅仅是将长得较旺的杂草拔除,为了彻底,还要用手掌将泥土抓一遍,这样那些还是细细的小草也被抓起,甚至移动脚步时还要顺便用脚将杂草踩踏进泥土中,由于两手必须在秧苗中不停地蹭来蹭去,而秧苗叶子两侧整齐排列的“锯齿”非常锋利,一天下来,两个手臂都被秧苗锯齿豁了一些口子,汗水顺着手臂往下流到破口上,疼得人直咧嘴,两三天后,两只手臂已经血肉模糊,疼痛难耐。</h1><h1> 傣家人很聪明,他们将竹子削成许多约一毫米厚,五、六毫米宽,二十余厘米长的小竹片,将其削光滑后两端打上孔再用麻线穿成一个小竹笼,象袖套一样套在两个手臂上,以减少秧苗对手臂的伤害,我们没有任何防护设施,只能咬牙硬撑着。永勤和宝琴两个女知青对此似乎早有准备,发明了用袖套套住手臂,倒也能有效减少秧苗对手臂的伤害,只是两只袖套湿漉漉地套在手臂上,一天下来也着实够呛。稻田里蚂蟥很多,小腿肚常被蚂蟥叮得鲜血直流,从早到晚,收工后,腰酸背痛,难以入眠,男知青咬牙硬撑着,但对于那些女知青来说,再苦也只能紧闭竹门,躲在被窝里偷偷哭泣。</h1> <h1> 而在傣家人那里,却是另一种场景。虽然物质生活极其清苦,但精神生活並不匮乏,我称他们是叫花子养八哥,苦中寻乐,不但表现得轻松自如,看他们简直是在娱乐嘻戏。一边薅秧,一边拉家常、侃闲话、打情骂俏,欢笑声不绝于耳。由此而循序渐进,我身边两个宰龙首先带头唱起了山歌,撩拨起人们的激情,于是,碧蓝们应和着,委婉缠绵的山歌此起彼伏,逐步演变成了男女对歌,不等上丘田唱完,下丘田的又接上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就是傣家人与生俱来的原生态剧作,自由的即兴表演。气氛和谐,场景热闹。我喜爱唱歌,但对傣族山歌则一窍不通,只能倾耳细听,“偷师学艺”。有个叫赧志华的宰龙,就在我的纠缠下,薅秧时教我唱了许多傣族情歌,记得其中印象最深的一首,傣语歌词是:<br>峦报柳柳,<br>恋抱团回撒咦,<br>恋抱还颠撒嘎让宰啰,<br>……<br>峦抱某帕袖嘎让芒撒啰。<br>翻译成汉语,其歌词大意是:<br>风儿轻轻地吹,<br>风儿顺着小河往上吹,<br>风儿将心爱的姑娘吹离哥哥的身边;<br>风儿轻轻地吹,<br>风儿顺着小河往上吹,<br>风儿将美丽的姑娘吹到了邻寨。 <br>由于这首情歌,歌词优美,旋律动人,委婉的韵律中透露着稍许的遗憾和伤感。所以我也很快就学会了,直到现在,还能够用傣语完整的唱出这首山歌。</h1> <h1> 傣家人无论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而且无论是田头地角还是竹林榕树下,谷堆旁还是火塘边,常常是歌声阵阵,余音绕梁。在传说中,傣族民歌足有“三筛半”。意即一眼筛洞一首歌,即使三天三夜也唱不完。其中有古歌、酒歌、情歌、山歌、儿歌等。在所有这些民歌中,要数“情歌”内容最为丰富,流传最为广泛。其中的《凤凰诗》、《鹦鹉之歌》、《逃婚情诗》等,就是傣族诗情歌话的代表作。至今尚在民间以口头或手抄本形式保留的许多古歌谣,则是由傣族先民们在原生态的环境里,口口相传而保留下来的无名氏作品。<br></h1> <h1> 傣族大多居住在坝区靠近水边,民歌以优美抒情见长,其特点是旋律悠扬舒缓,歌词长短不拘,表现的内容十分广泛,激昂高亢的调子比较少见。演唱场合及应用范围也灵活自如,且多数是在野外演唱,在歌舞活动中演唱的傣族民歌,既可以群体载歌载舞,也可以一人领唱,多人舞蹈;在劳动之余的夜间歌唱,则多是表达爱情的,它的曲调缠绵委婉,轻声吟唱,在各种传统习俗中或礼神敬佛活动中,傣族人都离不开歌唱,这种民歌多称调子。它在形式上比较自由,不但曲调节奏较灵活,韵律也要求不甚严格。总之,傣族民歌的风格都较为柔和优雅,抒情色彩比较浓厚。</h1><h1> 由于傣语的声调富于抑扬的变化,因此也给傣族民歌的旋律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使他们的民歌具有歌唱与朗诵相融合的特点。这就像是得天独厚的天赋一样。在田间野外演唱的民歌,傣族也惯称山歌。山歌反映的社会生活面十分广泛,这些山歌都具有坝区山歌悠扬舒缓的特点,但也不乏采用漫长的引腔和拖腔。</h1> <h1> “烈少”是傣族男女青年交际的传统活动,大多在劳动之余的夜间进行,唱情歌是他们相互交流表达爱慕之情的主要方式。这些情歌和情歌调,有不少就是在野外唱的山歌。生产劳动当中,随手摘取一片树叶,就能吹出优美动听的山歌曲调。宛如轻吟细诉,格调缠绵委婉。在傣族民间各种传统的风俗活动中,总离不开歌唱,生活礼俗民歌十分丰富。</h1><h1> 除了以上欢乐内容的民歌外,人们生活当中难免产生各种摩擦和矛盾,如婆媳关系紧张,生活经济桔据艰辛等,在插秧打甘蔗叶等劳动中,小毕朗和老毕朗边劳动边诉苦,如嫁到婆家生活条件不好,小姑子刁难,受婆婆的气等;而老毕朗哭诉粮食不够吃,生活如何艰辛,日子难以维继等,所有内容都是用山歌的形式唱出,调子非常忧伤,边唱边流泪,因为多数都是妇女人在一起,山歌戳痛了各家的伤心事,旁听者往往静悄悄听静悄悄陪着流泪,整个场景笼罩着悲切的气氛,等收工的时候,没有一个的眼睛不红肿,有的边走还在边抹眼泪。那段日子,家家生活都艰辛,傣族妇女通过山歌来诉苦,的确是一种民间疗伤的好方式。</h1><h1> 每一种艺术,它之所以有生命力,就因为它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傣族人民热爱生活,呕歌生活,而这,也正是傣族民歌以其丰富多彩而得以经久不息,世代相传的历史渊源。</h1><h1><font color="#167efb">韦琪2017年5月写于云南省保山</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喜欢这篇美篇的可以点赞也可以转发,不必赞赏。</font><br><font color="#b04fbb">衷心感谢各位朋友!</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