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春阳暖心田,点点融融润飞花。4月25日上午,银川市“互联网+教研”推进活动暨第三届“推变”数学课例展示研讨活动在银川市阅海中学举行。我校莫妮老师作为评议专家现场观摩,其余数学教师在微格教室以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学习。</h3> <h3> 第一节课是张文忠老师(银川市北塔中学)带来的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回顾与思考。课堂通过找已知角的同位角为切入点,用直观的教具和简单图形进行延伸,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接着通过折叠等活动感受图形的变化,在实践中不断解决问题。张老师的教态亲切自然,与学生形成一片,目标制定平实准确,教学环节环环相扣,重难点突出,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h3> <h3> 银川市教研员王会宁老师对本节课做了点评:本节课为教师如何上好复习课做了很好的示范。张老师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解归一的练习,将本章的内容串了起来。尤其是折叠问题,这是近几年中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但得分率较低的问题,张老师通过直观的教具演示使得问题变得简单,值得学习。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针对性的训练设计较少,缺少课堂检测。学情了解不足,影响课堂调控。</h3> <h3> 第二节课是由张琦老师(银川市第十八中学)带来的八年级下册综合与实践《一次模型》。张老师从贴近学生生活的校园献爱心、促销活动、出租车计费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引导学生分解问题、逐步解决,感受三个模型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从一次方程、一次函数、一次不等式三个维度进一步加深对一次模型的认识。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探索过程中牵引学生思维是否有必要?如何实现不牵引?</h3> <h3> 兴庆区数学教研员施巍老师对本节课做了点评:通过课前预习,借助购买书包情境中的一次方程的应用,让学生意识到了方程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了模型的建构过程。出租车计费问题的设置,与生活贴近,一题多变,层层深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建模过程不够突出,学生思维没有被激活。</h3> <h3> 莫妮老师就张老师的疑问作出了解答: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牵引和引导是很有必要的,但一定是问题式的牵引,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这并不容易,要求教师在了解学情、了解课型的基础上,注重课堂即时生成,让质疑生成成为可能。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提高,这样的引导更有效。</h3> <h3> 第三节课是由贾自瑞老师(银川市第二十一中学)带来的九年级下册《特殊平行四边形》的一堂复习课。课程的开始,贾老师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梳理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网络。精选例题,将概念的理解与应用紧密结合,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从不同梯度、不同角度锻炼学生的解题思维。教态自然,与学生形成一片。</h3> <h3> 西夏区数学教研员赵剑华老师对这节课进行了点评:贾老师的这节复习课设置了基础题、热身题、能力提升题,面向全体学生,有助于内化学生知识结构,学生参与度高。能够做到在学生的质疑中生成问题,让思维的火花闪现,提出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通过用对称、全等、割补方法求菱形的面积,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获得了良好的体验。在肯定的同时,建议贾老师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合作,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br></h3> <h3> 三人行必有我师,听课教师认真记录听课笔记,在课间休息时间积极就课例展示内容进行讨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听课笔记)</h3> <h3> 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我们每个人都有了两种思想。思想的碰撞,是学科素养的提升。教研活动后,老师们纷纷表示要在课堂教学中,去伪存真,求同存异,以发展学生能力与素养为终极目标,辨析整合,创新应用,实现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的进步。</h3> <h3>文稿:张娇</h3><h3>图片:牛锐、莫妮</h3><h3>审核:韩利娟 刘孝群</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