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9年的4月20日在实验西校参加全国本真教育研究第三届年会,被来自成都大学教授陈大伟的报告深深吸引。我为什么会被吸引,感觉意犹未尽?我的课堂为什么没有这种效果,让学生流连忘返?我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答案。</h3> <h3>一.事例、实例论证。每每解读一个道理、观点,陈教授列举大量实例论证,让听者信服、入胜。《液体的热胀冷缩》,一样的课,异样的老师,异样的讲解,异样的效果,学生的收获也异样。课堂教学的组织构建中,我们是否也遇到同样的瓶颈?在笑声中,明白了道理,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意味深长。</h3><h3> 事实胜于雄辩。教学中采用事例,有极大的说服力,往往使学生感兴趣,极易调动学习积极性,自觉主动参与学习,有收获,有感悟,有成就感,还乐此不疲。最近的课堂教学中也尝试运用了比以往稍多的事例,课堂氛围明显好转,有的学生反应非常快,多次主动、踊跃回答问题,成就感满满。</h3><h3> 二.利用影像,从电影中体悟教育与人生。陈教授在解读过程中播放的几个电影片段,外国电影片段,引起我极高的兴奋点——因人施教;没有教材;问题引领;少说教,多行动;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善激发…我兴奋和许久没有看电影有关,更和电影中的教学手段有关,新颖、接地气,触景生情,明理践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很好诠释了蒙特梭利的名言:我听到了,但我随后就忘记了;我看到了,我就记住了;我做了,我就理解了。教育回归生活的本真。</h3><h3> 我们的课堂是否也应该还给学生,精讲多练,少说多做。或者采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的有效和效率。</h3><h3> 我们没变,而学生变了,不要一年经验重复用十年。教师是一个终身学习者,不断学习是教师唯一不变的属性。</h3><h3> 三.分析的细致入微。细微之处见真功,每抛出一个观点,陈教授条分缕析细致详细,听者心领神会,豁然开朗。</h3><h3> 面对初一的学生,不需要喋喋不休,他们的注意力、忍耐有限;但他们的认知水平、年龄限制又需要对问题的细致分析,粗枝大叶只适合部分学生,尤其是知识的重点、难点、考点。</h3><h3> 四.语言的魅力。虽然陈教授年龄不再年轻,但声音不疾不徐,抑扬顿挫,略带地方口音,听起来舒服,是一种享受,爱屋及乌,也乐于接受他的讲授。</h3><h3> 课堂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忌讳语言的冗长、拖泥带水——老牛拉大车。有一次听课,所有听课老师都被一个女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吸引。当时的场景是,声音发出同时,所有老师低垂的头不约而同的扬起,寻找声音来处,甚至有的老师误以为是放的录音,评课时意犹未尽又议论一番声音好听的重要。</h3><h3> 虽然我们的声音与生俱来,浑然天成,因人而异,但后天的有意训练能使之得到完善,提升自身的亲和力。</h3><h3> 五.保持精气神。陈教授满头花发,不再年轻,但精神矍铄,一手持话筒,一手插裤兜,站在诺大的稍显空荡的演讲台上,气场满满。多媒体上只显示演讲提纲,细枝末节的理论、用典、事例、实例、知识“丰盈的气血”通通蕴藏于大脑,信手拈来,娓娓道来,自然流畅,年龄感丝毫未现。</h3><h3> 有人说,老,只是一个概念。你不能服老,否则人真老了,人活的是心气、心态、精神。中学教育的琐碎,教师的沧桑,生活的压力是现实,个人无力改变,但保持住自己的精气神能做到,你工作学习的气场也会满满,福气运气自来。</h3><h3> 认同带来改变,认同导致成功。我知道,做到这些非一日之功,如果把其中之一做好,做到极致,你就成功了,就像这些来自教学一线的教授、名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