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庆林的美篇

雷庆林

<h3>我 家 住 在 栗 子 沟</h3><h3>(71)</h3><h3>感谢刘希静同学,联系上了远在洛阳的谷笑梅同学。尽管当年不在一个班,但我对她还是有很深刻的印象。还得感谢这个神奇的网络时代,竟然能在微信群互相聊一聊难忘的童年故事和青春岁月。</h3><h3>离别故土几十年,</h3><h3>童真岁月在眼前。</h3><h3>多想重返栗子沟,</h3><h3>再与同学叙情缘。</h3><h3>上面四句就算是一首七绝吧,我不怎么喜欢写这类的诗。原先以为写律诗押韵就行,后来听文友们讲课方知,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尤其是七律,什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三四句、五六句对仗等等,有许多许多的要求与说法。哎哟我的妈呀,麻烦死了。如果不按要求写,明白人一看你就是个门外汉,就是胡编乱造,会让人家笑话的。因此,我不不怎么写律诗,也不怎么喜欢写律诗。</h3><h3>我想,写律诗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而写散文、随笔,需要的是形象思维,不需要太复杂的思考,这也是我愿意写散文、随笔的原因和动力之所在。我是一个不喜欢太动脑筋,比较随性的人。如果事情过于复杂,我就会觉得很累,比如写律诗就是如此。</h3><h3>仅以这首七绝,献给那些从栗子沟走出去,支援国家三线建设的父辈,包括我们家原来的老邻居孟大爷、孟大娘一家,及他们的儿女们。当然,还有像谷笑梅这样的许许多多的老同学们。为了祖国的需要,他们义无反顾,无怨无悔,举家搬迁到大西南安家立业,为建立巩固的大西南后方基地,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他们同样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只可惜,我没有详细的资料儿,不然可以写出一本书,书名就叫《我家住在大西南》,一定会吸引无数的读者,这毕竟是整整三代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呐。向他们致敬,伟大的三线建设者们!</h3><h3>在同学的微信群里,大家聊起了关于知青下乡50周年的话题。有同学建议说,把一些早年的或者是下乡时的照片找一下,发到群里,然后配上文字,做个美篇供大家欣赏,也算是对逝去的青春岁月的一种缅怀。对此,大家都表示赞同。说回去找一找,翻一翻这方面的照片,然后发到群里。</h3><h3>这时,我的小学同班同学赵雅君说:“我还有一张小学毕业的集体照呢。到时候也拿出来晒一晒。”听她这么也说,我的心猛地一怔:“什么?小学毕业的集体照,我怎么没有啊,甚至在我的记忆里,没有丁点的印象呢?”我连忙问道:“雅君,照片上有我吗?”她说:“当然有了。”我当下就求她,有机会给我翻拍一张,她爽快的答应了。不久,在一次的同学聚会上,她真的把翻拍的照片给我带来了。照片上标注着:抚顺市露天区栗子沟小学六年三班毕业师生合影的字样,日期是1964年7月9日。</h3><h3>我把照片捧在手上,仔细的辨认每张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尽管我睁大了双眼,还是有些同学认不出来了,甚至连姓何名谁也全然忘记了。看着这张年代久远的照片,还是把我的思绪带回到了难忘的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h3><h3>1958年,也就是在我8岁的时候,在抚顺市露天区(现东洲区)栗子沟小学(现平时山小学),开始了我的学生生涯。前排坐着的那些长者,是我们毕业年部的老师和大队辅导员。左起第4人,是我们的班主任高德志老师。后来,他当了这个学校的校长,在这个学校一直工作到退休。遗憾的是,他后来因病不幸去世,令我们这些学生唏嘘不已。</h3><h3>在我们照像的地方后面,那趟平房是老师们的办公室。办公室后面有几棵粗壮的老杨树,夏天那巨大的树冠洒下一片荫凉。我们这些男女同学都在树荫下做各种游戏。平房后面还有一座不是很高的山,就是我常说的西山。课间休息时,我们这些顽皮淘气的男生,都会跑到山上去打闹嬉戏。现在,那些老杨树已经不在了,那座山上,也已经盖起了居民楼。不过,现在的母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简陋的平房已经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四层楼的新校舍,操场也铺上了色彩艳丽的塑胶跑道。看到母校日新月异的变化,心里有一种激情在涌动,这真是事世沧桑,今非昔比啊!</h3><h3>记不得小学时,班里有多少名同学了,但在我的记忆中,大部分同学都在照片上。看着照片上一张张幼稚的面孔,心里不由得生发出一番感叹:真是岁月催人老啊!我们当年的这些小学生,如今大都已经年近七旬了。</h3><h3>这张半个多世纪之前的老照片,得来不易。因此,在我的心目中显得格外的弥足珍贵。也引起了我无尽的遐思。照片上那些老师和童年的伙伴,你们现在都在哪里?生活得还好吗?请你们倾听一位老同学,相隔半个多世纪深情的呼唤,多想和你们再次相聚在一起啊,共叙我们少年时光的那些难忘的童年往事。在此,只能遥祝你们生活的幸福安康,并祝你们健康长寿。</h3><h3> </h3><h3> </h3><h3>(照片后排右数第6人是本文作者)</h3><h3>(现在的栗子沟小学新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