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氏宣笔——古法古艺制古笔 传承一千七百年

诸葛氏宣笔

<h3> 前言</h3><h3> 文房四宝以笔为首,中国毛笔元代之前近千年唯有宣笔独领风骚,宣笔中传承最久,影响最深远的是诸葛氏笔,在悠久的历史上诸葛氏笔几乎是宣笔的代名词,以至于元代之前文房四宝第一宝的毛笔就专指诸葛氏笔。</h3><h3> 诸葛氏宣笔又称宣城诸葛笔、诸葛宣笔、诸葛毛笔、诸葛氏笔、诸葛笔,宣城古称宛陵,诸葛笔又称宛陵诸葛笔,因诸葛氏毛笔为安徽宣城诸葛氏家族数代人所积淀的优秀品牌,为表述方便在文中统称诸葛氏宣笔或诸葛笔。诸葛氏笔至少从王羲之的魏晋时期开始出现,至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历史上诸葛家族数代人从事制笔业,且有多名制笔大师彪炳史册,所谓世业守不失,说的就是诸葛家族的制笔工艺。</h3><h3> 诸葛氏宣笔是沉淀了一千七百年的名牌、名品、名法、名技,堪称中华古笔第一品牌,像诸葛氏宣笔那样被大量文献记载,被众多文豪名士礼赞实属罕见。诸葛氏笔早在唐宋之际就被许多文人雅士和帝王将相视为珍玩,从王羲之到王询,从柳公权到欧阳修,包括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大都使用并赞美过诸葛笔,甚至唐宋皇室贡笔也有诸葛笔的倩影。</h3><h3> 诸葛氏宣笔在漫长的历史中不仅开创了中国毛笔的辉煌,同时也延续了这种辉煌。中国毛笔历史上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三国之前多将笔毫困扎在笔杆上或将笔杆顶端劈开数片夹毛后困扎,我们将此类型称为远古制笔法;第二个阶段是三国时期的韦诞发明了缠纸法,晋唐宋时期的毛笔多采用此法,我们将此制笔法称为韦诞法;第三个阶段是诸葛氏家族创立的诸葛法,诸葛法又分晋唐的诸葛古笔法和诸葛散卓法,现代毛笔的制作都是由散卓法发展而来。大量文献记载,诸葛氏家族不仅继承了远古制笔法、韦诞制笔法的技艺,同时又改进了古法,创立了诸葛氏的古笔制笔法和现代散卓制笔法。</h3><h3> 诸葛氏笔作为宣笔的重要支柱和中国毛笔的杰出代表,不仅成就了宣笔历史上的辉煌,更成就了中国古代毛笔的辉煌,本文就诸葛氏宣笔的影响,诸葛氏宣笔的品名,诸葛氏宣笔的型制,诸葛氏家族古代制笔名家,诸葛氏宣笔的继承和发展进行论述和介绍。</h3> <h3>  一、诸葛氏宣笔的历史及影响</h3><h3> 诸葛氏宣笔是一个集合名词,以姓氏而名,诸葛氏并非人名,而是千年以来整个诸葛家族制笔产业的统称,今天的诸葛氏宣笔不仅是一种文化的标志,更是中国古笔的传承者,优良毛笔的制造者。在诸葛氏宣笔的历史上,曾经诸葛氏家族与诸葛笔密不可分,二者展现出的正是诸葛笔的成名历程。</h3><h3> (一)诸葛氏宣笔的起源</h3><h3> 诸葛氏制笔在晋朝王羲之时代已经达到很高水平,相关记载较多,宋代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五:“宣州诸葛氏,素工管城子,自右军以来世其业,其笔制散卓也。吾顷见尚方所藏右军《笔阵图》,自画捉笔手于图亦散卓也。”这是历史上对诸葛氏制笔的较早记载,说明三点:</h3><h3> 1、至少从王羲之所处的晋代,诸葛氏就开始制笔,且世代以制笔为业,强调家族的传承性;</h3><h3> 2、诸葛氏除了古代缠纸法已经制成著名的散卓,规格为:“大概笔长寸半,藏一寸于管” ;</h3><h3> 3、王羲之用的散卓笔,可能就是诸葛氏制成的。可见,诸葛氏有丰富的制笔经验。</h3><h3>由此证明,诸葛笔至迟在晋代已经出现,至少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年,实际上更早些。</h3><h3> (二)诸葛氏宣笔在唐代的影响</h3><h3> 到了唐代,诸葛笔仍为人们喜爱,宋代蔡絛在《铁围山丛谈》记载:“吾闻诸唐季时有名士,就宣帅求诸葛氏笔,而诸葛氏知其有书名,乃持右军笔二枝乞与,其人不乐。宣帅再索,则以十枝去,复报不入用。诸葛氏惧,因请宣帅一观其书札,乃曰:“似此特常笔与之尔。前与两枝非右军不能用也。”唐代的地方官求笔诸葛氏家族,诸葛氏给了两支王羲之时代的笔,此地方官用不惯,诸葛氏看了他的作品后说这样的书法用平常的笔就够了,之前给他的笔只有王羲之才能使用,说明到了唐代书法形式有了改变,唐人已用不惯晋代形制的毛笔了。</h3><h3> 不仅唐代宣城地方官求笔于诸葛氏,也有书法圣手向诸葛氏求笔,宋代唐仲友在《悦斋文钞》记载:“然鉴笔亦甚难事。柳公权求笔于诸葛氏,卒还其先与者,而取常笔。况他人乎?”可见,唐代士人甚至名士还在求诸葛笔,不过用笔已经有了变化。</h3><h3> 明代孙作《沧螺集》卷二记载:“宣州自唐来多擅名笔,而诸葛氏尤精。”因为诸葛氏笔精良,所以列为宣州的上供特产,清代于敏中《钦定天禄琳琅书目》中说:“考宣城诸葛笔最著,而《唐书》载宣城纸笔并入土贡。”说明在唐代诸葛笔已经受到上层士大夫阶层的欢迎,甚至列为贡品。</h3><h3> (三)五代两宋时期诸葛笔的影响</h3><h3> 诸葛笔真正受到追捧,价值连城是五代十国以后。宋代陶榖在《清异录》中记载了诸葛笔在五代时的辉煌:“伪唐宜春王从谦(南唐李煜弟弟)喜书札,学晋二王楷法,用宣城诸葛笔,一枝酬以十金,劲妙甲当时,号为翘轩宝帚,士人往往为呼宝帚。”清代周昂在《十国春秋拾遗》里也考证:昭惠后(南唐李煜的皇后周娥皇)喜用诸葛氏笔,特赐名:点青螺。可见,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诸葛笔不仅是贡品,更是一笔十金,连王公贵族和至高无上的帝后都十分喜爱,可见当时诸葛笔有 “宝帚”、“点青螺”的美称也不足为奇。</h3><h3> 特别到了北宋时期,大约宋初至熙宁时,尤其治平、嘉祐前,是诸葛笔的一个黄金时代,工艺、质量、价值都是前所未有的。宋代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歙本不出笔,盖出于宣州,自唐惟诸葛一姓,世传其业。治平、嘉祐前,有得诸葛笔者,率以为珍玩。云一枝可敌他笔数枝。”到了宋代文人雅士用诸葛氏笔,已成一种时尚和喜好。</h3><h3> 1、梅尧臣的海内第一笔</h3><h3> 诸葛笔是宋代大诗人梅尧臣的最爱,梅尧臣是宣地名士,他在《次韵永叔试诸葛高笔戏书》中云:“公负天下才,用心如用笔。端劲随意行,曾无一画失。因看落纸字,大小得疏密。笔工诸葛高,海内称第一。”梅尧臣在《宣州杂诗》中说:“诸葛久精妙,已能闻故都。紫毫搜老兔,苍鼠拔长须。”他不仅自己喜爱,还把诸葛笔送给京师的欧阳修,不遗余力地推荐诸葛氏宣笔。</h3><h3> 2、欧阳修的适手之笔</h3><h3> 而欧阳修的《圣俞惠宣州笔戏书》则几乎是全诗赞笔:“圣俞宣城人,能使紫毫笔。宣人诸葛高,世业守不失。紧心缚长毫,三副颇精密。硬软适人手,百管不差一。京师诸笔工,牌榜自称述。累累相国东,比若衣缝虱。或柔多虚尖,或硬不可屈。但能装管榻,有表曾无实。价高仍费钱,用不过数日。岂如宣城毫,耐久仍可乞。”特别是“硬软适人手,百管不差一”这是工业化生产的标准,可见宋代文豪对诸葛笔的喜爱溢于言表。</h3><h3> 2、蔡襄的绝佳之笔</h3><h3> 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襄,他对诸葛笔的看法或做法很引人深思,也具有权威性。一次,他在获得端砚极品时,为之作《砚记》:“斋戒发封,诹吉日,以澄心堂纸、李廷珪墨、诸葛高鼠须笔为之记。皇祐癸已十二月二十八日。”他将诸葛笔与名纸、名墨、名砚并用,是一种无尚的肯定。</h3><h3> 蔡襄在《文房四说》中,更是将诸葛笔中散卓置于最高的地位:“新作无池研、龙尾石、罗纹金星如玉者;佳笔诸葛高、许頔皆奇物;纸澄心堂有存者,殊绝品也;墨有李庭珪、承宴,易水张遇,亦为独步。四物文房,推先好事者所宜留意,散卓笔心长特佳耳。”还是在《文房四说》中蔡襄说:“笔用毫为难,近宣州诸葛高造鼠须散卓及长心笔绝佳。”诸葛笔在宋代书法名家和文人心中具有如此地位,着实让后人感叹、震惊!</h3><h3> 3、苏东坡的一生至爱之笔</h3><h3> 诸葛笔评论影响较大则是后来的苏轼、黄庭坚,宋代曾慥记载:“东坡云:诸葛笔譬如内库酒、北苑茶。山谷曰:衙香、椽烛与京师妇人梳头,亦天下所不及。” 他们是北宋中期的著名文豪,具体看一下苏、黄之言,较为客观,苏轼在《书诸葛笔》曰:“宣州诸葛氏笔,擅名天下久矣。纵其间不甚佳者,终有家法。如北苑茶、内库酒、教坊乐,虽弊精疲神,欲强学之,而草野气终不可脱。”</h3><h3>苏轼在《书杜君懿藏诸葛笔》中说:“杜叔元君懿善书,学李建中法。为宣州通判。善待诸葛氏,如遇士人,以故为尽力,常得其善笔。余应举时,君懿以二笔遗余,终试笔不败。其后二十五年,余来黄州,君懿死久矣,而见其子沂,犹蓄其父在宣州所得笔也,良健可用。”看看苏轼是多喜爱诸葛氏制的笔,他年轻科举考试的笔就是诸葛笔,宦海沉浮二十五年后苏东坡依旧对诸葛氏的笔称赞不已。</h3><h3> 苏轼在《书唐林夫惠诸葛笔》中说:“唐林夫以诸葛笔两束寄仆,每束十色,奇妙之极。非林夫善书,莫能得此笔。林夫又求仆行书,故为作此数纸。元丰六年十月十五日,醉中题。”他的好朋友唐林夫知道他喜欢诸葛笔,专程送了他一些,苏东坡非常高兴,用“奇妙之极”来形容自己的兴奋。</h3><h3> 苏轼在《书孙叔静诸葛笔》中记载:“然久在海外,旧所赍笔皆腐败,至用鸡毛笔,拒手狞劣,如魏元忠所谓骑穷相骡脚挂镫者。今日忽于叔静家用诸葛笔,惊叹乃尔酝藉耶。”苏轼在《书赠孙叔静》中又说:“今日于叔静家饮官法酒,烹团茶,烧衙香,用诸葛笔,皆北归嘉事。”即便是苏东坡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依然念念不忘诸葛笔,一旦有了条件就迫不及待地用起了诸葛笔并为诸葛笔的蕴籍感到惊叹,甚至将再次用上诸葛氏笔称为北归的喜事之一。</h3><h3> 苏轼对诸葛氏家族制的毛笔无论是古法的鸡距笔还是今法的散卓笔都青睐有加,在《东坡题跋‧书诸葛散卓笔》中言道:“散卓笔惟诸葛能之,他人学者,皆得其形似而无其法,反不如常笔。”又说:“笔工效诸葛散卓,反不如常笔,正如人学作老杜诗,但见其粗俗耳。”苏轼把诸葛氏在毛笔制作中的地位与诗圣杜甫在诗歌创作中的地位等同起来,认为杜甫诗寻常人学不来,同样诸葛笔寻常笔工也学不来,对诸葛氏毛笔的赞美可谓无以复加。</h3><h3> 因为有了尽善尽美的诸葛笔,所以苏轼常拿其他笔工的笔与之比较,并认为其他家的笔都不如诸葛氏笔,并强调了诸葛氏笔好用的原因,那就是诸葛笔 “得法”特别强调诸葛笔是:“独守旧法”。他在《笔说》中言道:“近日都下笔皆圆熟少锋,虽软美易使,然百字外力辄衰, 盖制毫太熟使然也。……惟诸葛氏独守旧法,此又可喜也。”苏轼认为诸葛氏独守旧法是一件非常令人欣慰和高兴的事情。</h3><h3>苏轼对诸葛氏笔的喜爱,更深入到生活当中,在《书柳氏试墨》中说:“昨日有人点第一纲龙团,香味十倍常茶,如使诸葛鼠须笔,金阑子入手,不似有刀锋,惟有此物似之。”龙团茶是北苑茶的一种,是当时的皇家贡茶,用十倍常茶香的龙团,比喻诸葛氏的鼠须笔,也只有天纵之才的苏东坡有此品味和心境。</h3><h3> 宋代赵德麟《侯鲭录》卷四里记载:“东坡云:诸葛氏笔,譬如内库法酒、北苑茶,他处纵有佳者,殆难得其髣髴。”苏东坡自己说诸葛氏做的笔,就像御酒和御茶一样堪称上品,别的地方纵然有好的,也无法与之相比。</h3><h3>再看苏轼的学生,宋代书法四大家之一的黄庭坚如何评价苏轼用诸葛笔的情况,他在《跋东坡论笔》中说:“东坡平生喜用宣城诸葛家笔,以为诸葛之下者,犹胜它处工者。平生书字,每得诸葛笔,则宛转可意。自以谓《笔论》穷于此,见几研间有枣核笔,必嗤诮,以为今人但好奇尚异而无入用之实。”黄庭坚说苏东坡一生最喜欢用宣城诸葛氏做的笔,认为诸葛笔做的不好的也比其他笔好用,平生写字只要得到诸葛笔就觉得非常好用,并且认为只有用诸葛笔才能写出蔡邕《笔论》中讲到的法度。</h3><h3> 黄庭坚在《跋东坡书帖后》说:“苏翰林用宣城诸葛齐锋笔作字,疏疏密密,随意缓急,而字间妍媚百出,古来以文章名重天下,例不工书,所以子瞻翰墨尤为世人所重,今日市人持之以得善价,百余年后,想见其风流余韵,当万金购藏耳。”黄庭坚对苏东坡的书法在这里可谓赞美有加,特别提到用宣城诸葛齐锋笔作字特别的好用。</h3> <h3>  4、黄庭坚的最善之笔</h3><h3> 在书法史上,黄庭坚偏爱双钩法用笔,苏东坡偏爱单钩法用笔,黄庭坚《山谷集》巻二十五中说:“然学书人喜用宣城诸葛笔,着臂就案,倚笔成字,故吴君笔亦少喜之者。”但面对诸葛氏笔两人都是总体肯赞,只是黄庭坚个人认为诸葛氏古笔法制的笔不太适用于双钩悬腕的技法,但又对学书者实用,所以黄庭坚也肯定道:“学书人喜用宣城诸葛笔,着臂就案,倚笔成字”。</h3><h3> 诸葛笔的制笔法中散卓笔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黄庭坚在《笔说》中记载:“宣城诸葛高,系散卓笔。大概笔长寸半,藏一寸于管中出其半。削管洪纤,与半寸相当。其捻心用栗鼠尾,不过三株耳。但要副毛得所,则刚柔随人意,则最善笔也。”笔长寸半,藏一寸于管中出其半的散卓法,是诸葛氏笔的制作形式之一,也是诸葛散卓笔的特色,散卓笔在黄庭坚的论述中多次提及,他在《论黔州时字》中说:“元符二年三月十三日,步自张园看酥醾回,烛下试宣城诸葛方散卓。”无论是诸葛高还是诸葛方都是制诸葛散卓笔的高手。</h3><h3> 诸葛笔的古笔制法中鸡距笔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黄庭坚在得到诸葛氏宣笔的时候也是非常高兴的,在《谢送宣城笔》诗中写到:“宣城变样蹲鸡距,诸葛名家捋鼠须。一束喜从公处得,千金求买市中无。”喜从公处得,不仅是因为千金求买市中无,更因为诸葛鼠须笔和经过变样改进后的诸葛鸡距笔确是非常好的毛笔。黄庭坚在《谢送宣城笔题注》中说:“按成都续帖中有先生手写此诗,题云谢陈正字送宣城诸葛笔。跋云李公择在宣城,令诸葛生作鸡距法,题云草玄笔,寄孙莘老。”黄庭坚的记载中诸葛氏家族诸葛生做的鸡距笔,被称为“草玄笔”非常受时人的欢迎。</h3><h3>黄庭坚非常喜欢诸葛笔,遇见好的毛笔型制会告诉诸葛氏的制笔师,也希望诸葛氏能参考进诸葛笔的制作中,他在《书侍其瑛笔》中记载:“今都下笔师如猬毛,作无心枣核笔,可作细书,宛转左右,无倒毫破其锋,可告以诸葛高。”</h3><h3> 黄庭坚在《书侍其瑛笔》中称赞诸葛氏的又一名笔:“宣城诸葛高三副,笔锋虽尽而心故圆,此为有轮扁斫轮之妙。”他在《林为之送笔戏赠》中拿别人做的三副和诸葛三副比较:“阎生作三副,规模宣城葛。外貌虽铣泽,毫心或粗粝。”认为诸葛三副有轮扁斫轮之妙,别人做的规格和模样虽然像诸葛笔,但是终究毫心粗粝不能和诸葛笔相提并论。</h3><h3>黄庭坚在《笔说》中记载:“宣城诸葛言,近世妙工,喜立其名,常冠一世,非手所自作者,未尝名己以售人。”制笔高手诸葛言很重视自己的名声,不是自己亲手制作的笔,是不会刻上自己名字出售的,</h3><h3> 5、其他名士的定制之笔</h3><h3> 除了苏、黄、蔡,米芾和诸葛笔的关系可依据宋代蔡京儿子蔡绦的《铁围山丛谈》卷五的记载来推断:“又幼岁当元符、 崇宁时,与米元章(米芾)辈士大夫之好事者争宝爱,每遗吾诸葛氏笔,又皆散卓也。及大观间偶得诸葛笔,则已有黄鲁直(黄庭坚)样作枣心者。鲁公(蔡京)不独喜毛颖,亦多用长须主簿,故诸葛氏遂有鲁公羊毫样,俄为叔父文正公(蔡卞)又出观文样。”由此可知米芾也是很喜欢诸葛笔的,蔡絛是蔡京的儿子,是北宋后期人,历神宗、哲宗、徽宗诸朝,他以自身经历叙述诸葛笔,那时的诸葛笔除了他所知的诸葛笔散卓名品外,还有根据时代需要和书法家的喜好而作的改进品,如鲁直样即为黄庭坚做的枣心笔、鲁公样即为蔡京做的羊毫笔、观文样即为蔡卞做的样式等。</h3><h3> 宋代诗人林逋在《林逋集》中说:“予顷得宛陵(宣城)葛生(诸葛氏)所茹笔,……每用之,如挥百胜之师,横行于纸墨间,所向无所不如意。”宣城古称宛陵,葛生笔就是诸葛氏的毛笔,就像指挥百战百胜的军队一样随心所欲。</h3><h3> 以宋代王辟之《淹水燕谈录》记载:“麻先生仲英,幼有俊才,七岁能诗。随侍官鄜州时,宋翰林白方谪官鄜,时闻而召之坐中,赋诗十篇,宋大称赏。翌日,宋以浣溪笺、李廷珪墨、诸葛氏笔遗之,仍赠以诗曰:宣毫歙墨并笺纸,寄与麻家小秀才。七岁能吟天骨异,前生已折桂枝来。”在宋代,诸葛氏宣笔作为礼品送人已经很平常了。</h3><h3> (四)元明清时期诸葛笔的影响</h3><h3> 宋代以后诸葛氏宣笔因战争等因素声名不及从前,但依然常被提及。元代郭畀在《题苏文忠公九辩帖》中说:“东坡先生中年爱用宣城诸葛丰鸡毛笔,故字画稍加肥壮。”诸葛氏的鸡毛笔又叫鸡毫笔,为一大特色,是用雄鸡的毛一丝丝披下然后依传统工艺制作的,鸡毛笔软很适合写肥壮的字体。</h3><h3> 明代娄坚在《学古绪言》卷二十记载:“宋时笔工称宣城诸葛,然苏、黄之论似微不同。东坡于诸葛之外,颇称程奕及吴说父子,且谓散卓笔非诸葛不能制。”明代孙作《沧螺集》卷二说:“昌黎韩子传毛颖为中山人,中山非晋,乃唐宣州中山也。宣州自唐来多擅名笔,而诸葛氏尤精。”明代的这两则记载都说明诸葛笔在古代是毛笔中的佼佼者,是宣笔的典型代表,是名笔中的名笔。</h3><h3> 清代钱谦益 《戴初士文集序》记载:“萧伯玉叙初士之诗,以宣州诸葛笔自况,谓二管之外,别无常笔。”到了清代依然有人对诸葛笔念念不忘,认为毛笔有两支诸葛笔就够了。</h3><h3>清代于敏中《钦定天禄琳琅书目》记载:“考宋史仁宗嘉祐五年六月,欧阳修等上新唐书。。。。。。即为嘉祐奉勅所刋之本无疑,印纸坚致莹洁,毎叶有武侯之裔篆文红印在纸背者十之九,似是造纸家印记,其姓为诸葛氏,考宣城诸葛笔最著,而唐书载宣城纸笔并入土贡,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亦称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则宣城诸葛氏亦或精于造纸也。”根据于敏中记载,诸葛氏家族不仅制笔,后来也开始造纸,而且造的纸坚莹洁白,并作为欧阳修新唐书的用纸。</h3><h3> 诸葛氏宣笔在宋代后步入低谷,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熙宁后,世始用无心散卓笔,其风一变,诸葛氏以三副,力守家法不易,于是浸不见贵,而家亦衰矣。”叶梦得说诸葛笔靠三副笔维持,力守家法不易,终于家衰,是不准确的,因为诸葛笔不仅仅有守家法的有心三副笔,更有“其笔制散卓也”的散卓笔,而且还根据当时书法家的爱好定做笔,如给黄庭坚和蔡京兄弟等定制笔,况且到了元代依旧有鸡距笔和缠纸类笔在市面上出售,所以诸葛笔不可能因为书风的改变就“顿息焉”。 </h3><h3>蔡絛的《铁围山丛谈》记载:“诸葛氏非但艺之工,其鉴识固不弱,所以流传将七百年。”又记载说:“向使能世其业如唐季时,则诸葛氏门户岂遽灭息哉!”诸葛氏家族制笔从王羲之到宋代流行了七百多年,不仅是工艺好,而且诸葛家族还见多识广,假如遇到像唐朝一样兴盛的时代,这样世代相传的好手艺怎能突然就消失了呢?因此诸葛笔的命运和宣笔的命运一样,很可能是因为战争,才开始在历史上走下坡路的,诸葛笔和宣笔一样虽然暂时没有迎来唐宋时代的辉煌,但也一直在默默流传并时刻期待能为恢复唐宋盛世文化的巅峰贡献自己的力量!</h3> <h3>  二、诸葛笔的品名</h3><h3> 诸葛氏宣笔就其构成而言,又有许多品种,大致可依据用材、技法、写字大小、制作形制分类:一是按照材质分如:紫毫、鼠须、羊毫、狼毫、鸡毫、兔毫、石獾、狸毛、鹿毫、马毛、松鼠毛、狐狸毛、栗鼠毫、麝毛、猩猩毛、兼毫等等;二是按照技法又分:古法笔和今法笔;三是按照制作形制分:散卓、鸡距、雀头、三副、齐锋、枣心(枣核)、丁香、兰蕊、葫芦、笋尖、蒜头、鸡丝、鹤脚、鲁公样、观文样、铁头毫、铁心颖等等;四是按照写字大小分:长锋、短锋、斗笔、大斗笔、小楷笔等等;五是历史上的别称:翘轩宝帚、点青螺、草玄笔等。</h3><h3> (一)按照材料分类</h3><h3> 1、紫毫。笔头是毛笔的重要构件,而其用材最为关键。紫毫是兔脊背上深色的剑毫,以兔毫为制笔材料的历史很早。在汉代“天子笔,毛皆以秋兔之毫。”晋代书圣王羲之在《笔经》中还指出:“《广志会献》云:汉诸郡献兔毫,书鸿都门题,唯有赵国毫中用。世人咸云毫无优劣,手有巧拙。意谓赵国平原广泽,无杂草木,惟有细草,是以兔肥肥,则毫长而鋭,此则良兔也。”</h3><h3> 在诸葛氏宣笔中,紫毫也是以兔毫为原料的,并且名气很大,尤其唐代白居易的《紫毫笔》乐府词,更是推之极致:“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每岁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据此记载,紫毫笔得之不易,价贵如金成了贡笔。宋代,梅尧臣在《送杜君懿屯田通判宣州》中就说:“吾乡素夸紫毫笔”。欧阳修的《圣俞惠宣州笔戏书》诗:“圣俞宣城人,能使紫毫笔。宣人诸葛高,世业守不失。”说明诸葛氏制作紫毫笔由来已久。</h3><h3> 今天的诸葛氏宣笔根据所选材料的不同,紫毫等级也有差别,如野兔的产地、采毫的季节,兔龄的老幼,兔之雌雄等等因素,等级分为紫毫、白毫、三花、四花直至八花。诸葛氏用古法做的紫毫笔依然是笔中珍品,特别是产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雪兔紫毫尤为难得,产于我国东北的长白山山兔紫毫也是紫毫中的上品,除了紫毫,诸葛氏的兔毫笔也非常好用,为笔中精品;还有用紫毫和羊毫按照比例做的兼毫,例如七紫三羊、九紫一羊等也都是难得的笔中名品。紫毫笔和兔毫笔一般用于书写较小的字体。</h3><h3> 2、鼠须笔</h3><h3> 应是散卓笔的一种,也是诸葛氏的改进笔,很有特点,“刚柔随人意”。黄庭坚在《谢送宣城笔》中赞曰:“宣城变样蹲鸡距,诸葛名家捋鼠须。一束喜从公处得,千金求得市中无。”而梅尧臣对此同样感受很深,为宣笔增加了新成员而感到高兴,在《文房四说》中说:“吾乡素夸紫毫笔,因我又加苍鼠须。”蔡襄也肯定地说:“笔用毫为难,近宣州诸葛髙造鼠须散卓及长心笔绝佳。”苏轼《书柳氏试墨》中说:“昨日有人点第一纲龙团,香味十倍常茶,如使诸葛鼠须笔,金阑子入手,不似有刀锋,惟有此物似之。”蔡襄《砚记》:“斋戒发封,诹吉日,以澄心堂纸、李廷珪墨、诸葛髙鼠须笔为之记。”</h3><h3> 今天的诸葛氏鼠须,做工考究,选材精良,完全达到了绝佳的水平。</h3><h3> 3、鸡毛笔</h3><h3> 鸡毛笔又称鸡毫笔,为诸葛氏的名笔之一,元代郭畀在《题苏文忠公九辩帖》中记载:“东坡先生中年爱用宣城诸葛丰鸡毛笔,故字画稍加肥壮。”苏轼中年以后字画形状肥壮,就是用了诸葛氏的制笔大师诸葛丰做的鸡毛笔才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此记载不仅证明苏东坡写字喜用诸葛笔,画画也很喜欢用诸葛笔。</h3><h3> 因为鸡毛笔选材极其严格,而且用起来稍软,所以今天的鸡毫笔常用紫毫或狼毫按照一定的配比来制作,称为:“紫鸡毫”“鸡狼毫”。诸葛氏的鸡毫或者鸡毫兼毫笔外形美观,刚柔相济,非常适合使用,为许多书画家手中的珍品。</h3><h3> 4、狼毫笔</h3><h3> 黄庭坚《笔说》:“宣城诸葛高,系散卓笔。大概笔长寸半,藏一寸于管,中出其半。削管洪纤,与半寸相当。其捻心用栗鼠尾,不过三株耳。但要副毛得所,则刚柔随人意,则最善笔也。”这里说的栗鼠尾根据宋代陆佃《埤雅》记载:“鼬鼠健于捕鼠,似貂,赤黄色大尾,今俗谓之鼠狼。。。今栗鼠似之,苍黑而小,取其毫于尾,可以制笔,世所谓鼠须栗尾者也。”栗鼠尾就是黄鼠狼尾毛。黄庭坚说诸葛氏的散卓笔,笔芯用的是黄鼠狼尾毛,说明在宋代诸葛氏已经开始用黄鼠狼毛制笔。</h3><h3>而今诸葛氏宣笔中狼毫笔或者以狼毫为主的兼毫笔,早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常选用俄罗斯、朝鲜或者东北的纯狼毫作为原材料,无论是工艺水平还是美观程度,都做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h3><h3> 5、羊毫笔</h3><h3> 宋人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五的记载:“又幼岁当元符、 崇宁时,与米元章(米芾)辈士大夫之好事者争宝爱,每遗吾诸葛氏笔,又皆散卓也。及大观间偶得诸葛笔,则已有黄鲁直样作枣心者。鲁公不独喜毛颖,亦多用长须主簿,故诸葛氏遂有鲁公羊毫样,俄为叔父文正公又出观文样。。。”从这段文献中可见诸葛氏在很早的时候已经用羊毫做笔了。</h3><h3>当代的诸葛氏纯羊毫一般用山羊毛,取冬季雌山羊或没有阉割或交配过的雄山羊身上的优质“光锋”、“尖锋”精心制作而成,也有很多用此类优质羊毫配以其他毫毛制作的兼毫笔,如九紫一羊、七紫三羊等等,羊毫笔适合书写行草书,羊毫斗笔适合榜书等大字。</h3><h3> 6、其他毫毛</h3><h3> 诸葛氏制笔的用材十分广阔,如石獾、狸毛、灰尾、鹿毫、马毛、松鼠毛、狐狸毛、栗鼠毫、麝毛、猩猩毛等等常常被诸葛氏的制笔师用来制作毛笔,也都非常精美实用。</h3> <h3>  (二)按照制作形制分类</h3><h3> 1、散卓笔</h3><h3> 散卓笔是诸葛氏的杰作,可能也是首创。它的历史也很悠久,晋代王羲之时代已经存在,蔡絛《铁围山丛谈》记载:“宣州诸葛氏 ,素工管城子,自右军以来世其业,其笔制散卓也。吾顷见尚方所藏右军《笔阵图》,自画捉笔手于图,亦散卓也。”直到北宋前期还很著名,尤其北宋前期散卓笔与其它诸葛笔处于鼎盛的时期。当时黄庭坚看到的笔制:“宣城诸葛高,系散卓笔。大概笔长寸半,藏一寸于管,中出其半。削管洪纤,与半寸相当。其捻心用栗鼠尾,不过三株耳。但要副毛得所,则刚柔随人意,则最善笔也。”</h3><h3> 显然,诸葛氏的散卓已经作了改良,将诸葛笔推向极致,蔡襄也予以很高的评价:“四物文房,推先好事者所宜留意,散卓笔心长特佳耳。” 因此,“熙宁后,世始用无心散卓笔,其风一变。” 诸葛氏本身就做散卓笔,散卓对诸葛笔构成威胁的说法是矛盾的,诸葛笔更不会因此使之由盛转衰。</h3><h3> 当今的诸葛氏古法散卓笔,用材、配料、做工完全遵照古法,做出的毛笔皆是笔中良品,尤其适合临摹晋唐宋时期的书法作品;今法散卓笔则以当代水盆制法为主,结合古法制笔精心制作而成,适合临摹或书写元明清时代的艺术风格书法作品,散卓系列笔分:诸葛散卓、魏晋散卓、盛唐散卓、古法散卓、经典散卓、蔡襄散卓、鲁直散卓、东坡散卓、翘轩宝帚、点青螺等几十个品种。</h3><h3> 2、鸡距笔</h3><h3> 始于三国时期,与三副笔类似,又有差别,也是有心笔,我们称之为:有心、有柱、有披、有副的形制,是唐代的主流毛笔,如日本正仓院的天平笔就是一种鸡距笔,白居易有《鸡距笔赋》曰:“足之健兮有鸡足,毛之劲兮有兔毛。就足之中,奋发者利距;在毛之内,秀出者长毫。合为手笔,正得其要。”宋代诸葛氏也制作此笔。前述黄庭坚《谢送宣城笔》中已经提及鸡距笔:“宣城变样蹲鸡距”。而此诗的题注更为明确:“按成都续帖中有先生手写此诗,题云谢陈正字送宣城诸葛笔。跋云李公择在宣城,令诸葛生作鸡距法,题云草玄笔,寄孙莘老。”</h3><h3> 为此,鸡距既是笔名,也是一种制笔的方法,而诸葛氏所作的鸡距笔在黄庭坚时代又称草玄笔。当然,诸葛所作鸡距仅是宋代鸡距笔之一种,如苏轼就用过鸡距笔,虽然北宋还有李展的鸡距笔。黄庭坚《书侍其瑛笔》曰:“宣城诸葛髙三副,笔锋虽尽而心故圆,此为有轮扁斫轮之妙。弋阳李展鸡距书蝇头万字而不顿,如庖丁发硎之刃,其余虽得名于数州,有工辄有拙也。今都下笔师如猬毛,作无心枣核笔,可作细书,宛转左右,无倒毫破其锋,可告以诸葛髙。李展者,侍其瑛也。瑛有思致,尚能进于今日也。”</h3><h3> 这段史料不仅提供了鸡距笔的信息,而且反映黄庭坚对诸葛笔的关心。他在肯定诸葛高的三副笔时,也称赞李展的鸡距笔,并且要求要李展把京师的无心枣核笔的信息转达诸葛高,希望诸葛笔有所借鉴。历史上的名帖如:晋代王珣《伯远帖》,隋代智永《真草千字文》,唐代颜真卿《祭侄文稿》,唐代杜牧《张好好诗》,唐代怀素《苦笋贴》等都为缠纸有心的鸡距笔所书写。</h3><h3> 当今诸葛氏制作的鸡距笔是经诸葛氏制笔大师恢复的古代制笔法,严格按照文献记载和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标准,达到了古人制笔的技术要求,得到了广大书画爱好者的普遍认可和好评,鸡距系列笔有:诸葛鸡距、魏晋鸡距、抄经鸡距、盛唐鸡距、古法鸡距、经典鸡距、苏轼鸡距、蔡襄鸡距、鲁直鸡距、大宋鸡距、草玄笔等几十个品种。</h3><h3> 3、三副笔</h3><h3> 为诸葛氏创制的一种名笔,又称三副二毫笔,也是一种有心笔,元人孔齐在《笔品》中称:“予幼时见笔之品,有所谓三副二毫者,以兔毫为心,用纸裹,隔年羊毫副之,凡三层。有所谓兰蕊者,染羊毫如兰牙包,此三副差小,皆用笋箨叶束定竹管。”特别在宋代,制笔大师诸葛高将三副笔推到了极致,达到“望重海内”的程度。欧阳修《圣俞惠宣州笔戏书》称曰:“宣人诸葛高,世业守不失。紧心缚长毫,三副颇精密。”</h3><h3> 黄庭坚《书侍其瑛笔》赞曰:“宣城诸葛髙三副,笔锋虽尽而心故圆,此为有轮扁斫轮之妙。”黄庭坚在《林为之送笔戏赠》中说:“阎生作三副,规模宣城葛。外貌虽铣泽,毫心或粗粝。”诸葛高的三副笔影响很大,得到了欧阳修和黄庭坚的称赞,黄庭坚甚至说诸葛氏的三副笔别人是模仿不了的,阎生仿制的三副也许外形相似,但质量无法比拟。</h3><h3>今天诸葛氏宣笔的三副笔力争保留诸葛三副古笔的原貌,而且用料更加考究,堪称笔中的精品。三副系列笔有:诸葛三副、魏晋三副、盛唐三副、古法三副、经典三副、苏轼三副、蔡襄三副、鲁直三副、大宋三副、欧阳三副等几十个品种。</h3><h3> 4、齐锋笔</h3><h3> 宋黄庭坚在《跋东坡书帖后》说:“苏翰林用宣城诸葛齐锋笔作字,疏疏密密,随意缓急,而字间妍媚百出,古来以文章名重天下,例不工书,所以子瞻翰墨尤为世人所重,今日市人持之以得善价,百余年后,想见其风流余韵,当万金购藏耳。”齐锋笔,在今天为笔的四德之一,在古代齐锋笔为诸葛氏制笔的一大特色。</h3><h3> 5、其他形制的笔</h3><h3> 依据历史上毛笔头的制作样式又有许多分类如:雀头、枣心(枣核)、丁香笔、兰蕊、葫芦、笋尖、观文样、铁头毫、铁心颖等。</h3><h3>雀头笔也是有心缠纸笔的一种,外形小巧如雀头,固名。兰蕊笔属于羊毫笔的形制,笔形小,外形如兰花苞,适合写小字。丁香笔是以精选紫毫为柱芯,羊毫为副,“捻心极圆,束颉有力”,适于楷、隶的书写。枣心笔以紫毫为心,因“含墨圆健”受到黄庭坚的赞誉。元人孔齐称:“有所谓枣心者,全用兔毫,外用黄丝线缠束其半,取其状如枣心者。”属于有心短锋硬毫,笔头两端微削而腰部鼓壮状如枣心故名。</h3><h3> 诸葛氏宣笔的仿古笔的系列毛笔还有:诸葛丁香、诸葛兰蕊、诸葛葫芦、诸葛春笋;魏晋铁头颖、抄经铁头颖;盛唐铁心颖、古法雀头、经典雀头:苏轼鸡毫、经典兔毫、古法兔毫、大唐雀头、诸葛雀头、大宋枣心、大唐枣心、古法枣心笔等上百个品种。随着诸葛氏笔庄制笔大师的不断努力,会有更多为文献记载的名笔被复原出来。</h3> <h3>  三、诸葛氏制笔法</h3><h3> 中国传统的毛笔制作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叫“韦诞法”,另一种叫“诸葛法”。诸葛氏对中国毛笔的贡献一是发明了“诸葛制笔法”即发明了散卓制笔法,宋代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五:宣州诸葛氏,素工管城子,自右军以来世其业,其笔制散卓也。吾顷见尚方所藏右军《笔阵图》,自画捉笔手于图亦散卓也。散卓法的毛笔奠定了现代毛笔的基础,也可以说现代毛笔的开山之笔是诸葛笔。再一个就是改进了“韦诞法”,黄庭坚诗: “宣城变样蹲鸡距,诸葛名家捋鼠须。”韦诞法是有心的批柱法,鸡距笔就是韦诞法制的笔,变样的鸡距就是经过诸葛氏改进的笔,也就是三副笔。</h3><h3> 郑文宝《江表志》记载:“宜春王从谦喜书礼,学二王楷法,用宣城诸葛笔,一枝酬十金,劲妙甲于当时,从谦号为‘翘轩宝帚”。可见宋代诸葛法制成的诸葛笔已经是宣笔工艺的结晶,把宣笔的制作工艺推向了巅峰,其制笔技法源于王羲之的笔经,欧阳修称颂道:“宣人诸葛高,世业守不失。紧心缚长毫,三副颇精密。硬软适人手,百管不差一。”无论是有心的三副笔,还是无心的散卓笔,诸葛笔都已经达到了精美绝伦的地步。</h3><h3> 黄庭坚在《笔说》中记载的:“宣城诸葛高,系散卓笔。大概笔长寸半,藏一寸于管中出其半。削管洪纤,与半寸相当。其捻心用栗鼠尾,不过三株耳。但要副毛得所,则刚柔随人意,则最善笔也。”笔长寸半,藏一寸于管中出其半的散卓法,是诸葛氏笔的制作形式之一,更是开启了今法制笔的先河。</h3> <h3>  四、诸葛氏的制笔名师及传承</h3><h3> (一)诸葛氏制笔名师</h3><h3>在诸葛笔的历史上,很多制笔大师被尘封和遗忘了,幸好北宋时期是一个文化繁荣的关键时期。诸葛氏宣笔在此期间迎来了一个辉煌高潮,这一时期,诸葛氏宣笔有几位关键人物,载入了史册:</h3><h3> 1、诸葛高</h3><h3> 他对诸葛笔的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并且史料信息相对多一些。目前所知列诸葛高传的方志有三个,一是乾隆《江南通志》,二是嘉靖补修《宁国府志》,三是光绪《重修安徽通志》。</h3><h3> 《江南通志》:宋诸葛高,世工制笔。梅尧臣《次欧阳修试诸葛笔》诗云:“笔工诸葛高,海内称第一”。林逋云:“顷得宛陵葛生笔,如麾百胜之师,横行纸墨,所向如意。”</h3><h3>《宁国府志》:[宋]诸葛高,世工制笔,称重荐绅。梅圣俞《次欧阳永叔试诸葛笔》诗:“笔工诸葛高,海内称第一。”黄鲁直诗:“宣州变样蹲鸡距,诸葛名家捋鼠须。一束喜从公处得,千金求买市中无。”苏子瞻云:“诸葛笔譬如内法酒、北苑茶,纵有佳者,尚难得。”</h3><h3> 《重修安徽通志》:诸葛高,宣城人。世工制笔。梅尧臣《次欧阳修试诸葛笔诗》云:“笔工诸葛高,海内称第一。”苏子瞻云:“诸葛笔譬如内法酒,北苑茶,纵有佳者,尙难得。”</h3><h3> 2、诸葛渐</h3><h3> 吴师道《礼部集》:“夫善书之得佳笔,犹良工之用利器,应心顺手,是亦一快。彼谓不择笔而妍健者,岂通论哉?他如蔡忠惠之纪诸葛渐,苏大忠之取吴政父子,朱文公之称蔡藻,三公皆深于书,故尔。吁,一技之精犹获附贤者以不朽,况其大者乎? ”</h3><h3> 3、诸葛方</h3><h3> 黄庭坚《论黔州时字》:“元符二年三月十三日,步自张园看酥醾回,烛下试宣城诸葛方散卓。”</h3><h3> 4、诸葛元</h3><h3> 黄庭坚《笔说》</h3><h3> 5、诸葛生:</h3><h3> 宋黄庭坚《谢送宣城笔题注》:“跋云李公择在宣城,令诸葛生作鸡距法,题云草玄笔,寄孙莘老。”</h3><h3> 宋彭汝砺《试诸葛生笔因书所怀寄诸弟》、《次韵道卿观诸葛生制笔有感而作》</h3><h3> 6、诸葛丰</h3><h3> 元郭畀在《题苏文忠公九辩帖》:“东坡先生中年爱用宣城诸葛丰鸡毛笔,故字画稍加肥壮。”</h3><h3> 7、诸葛言</h3><h3> 宋黄庭坚《笔说》:“宣城诸葛言,近世妙工,喜立其名,常冠一世,非手所自作者,未尝名己以售人。”</h3><h3> (二)诸葛氏宣笔的传承</h3><h3> 诸葛氏宣笔的传承与发展是曲折的,宋代以后现代制法的毛笔盛兴,普通老百姓几乎见不到也用不起古法笔,古法毛笔只为少数权贵所专有,特别是晚清以来,古笔的制作工艺几近失传,诸葛氏宣笔也鲜有人识。</h3><h3> 虽然在历史上,因战争等因素诸葛笔的制作多有中断,但诸葛氏宣笔的核心制作技法经过诸葛氏笔庄制笔大师的不断努力逐渐得到了复原,今天安徽泾县诸葛氏文房四宝工艺品厂下属的诸葛笔庄在制笔大师的带领下致力于发掘和恢复古代名笔和古法制笔事业,依照前辈世代传承之技艺并参照古代文献、考古发现和国内外各博物馆馆藏毛笔型制恢复了魏晋时期型制毛笔,隋唐时期型制毛笔,五代两宋型制毛笔,元明清时期型制毛笔等。具体的系列有:韦诞系列笔、鸡距系列笔、枣心系列笔、雀头系列笔、三副系列笔、散卓系列笔等一系列毛笔。恢复了诸葛氏的历史名笔如:翘轩宝帚、草玄笔、点青螺等,此外还恢复了元明清时期的宫廷型制毛笔和名士用笔,如兰蕊式毛笔、春笋式毛笔等。</h3><h3> 我们有幸处在一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复兴的时代,文化复兴的时代呼唤我们对古代的优秀文化遗产不仅要认真地继承还要很好地发扬,对于诸葛氏宣笔这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们将把握机遇,为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尽绵薄之力!</h3> <h3>  五、诸葛氏宣笔的开笔、使用及保养</h3><h3> (一)新毛笔开笔</h3><h3> 1、新买毛笔后,准备一小碗温水,不烫手为宜。</h3><h3> 2、把新买的毛笔放入水中,让毛笔的整个笔头都没入水中。</h3><h3> 3、刚开始发笔时可以轻微施加压力让笔头前端轻微按压碗底。</h3><h3> 4、把毛笔从水中取出轻微捻开,同时把笔毛表面的胶质挤掉。</h3><h3> 5、可重复操作数次,洗净胶质。</h3><h3> 6、再用纸巾吸掉多余的水分即可蘸墨使用。</h3><h3> 今法笔羊毫、狼毫、兼毫和缠纸类古法笔可以用此法全开,紫毫类笔可开一半或三分之一为佳。</h3><h3> (二)使用毛笔时的点墨、舔墨和选墨</h3><h3> 1、点墨:点墨用于新笔着墨,用笔尖三分之一蘸墨,待墨汁慢慢吸入毛头即可使用,好处是笔心存墨少,容易清洗,胶不易伤笔。</h3><h3> 2、添墨:舔墨时,笔头不要太直,宜卧、宜轻,要使笔头四面均匀含墨,笔锋要舔正、舔圆、舔尖。横向或斜向舔墨,会弄乱笔毫,影响书写,缩短笔的寿命。</h3><h3> 3、选墨与砚:因诸葛氏宣笔多动物毫毛制成,所以宜用胶小的墨汁或者墨块,砚台用材质细腻的为好,防止损伤笔毫。</h3><h3> (三)毛笔形制和字体大小</h3><h3> 1、建议不要用小号毛笔书写大字,大笔书写小字无碍。</h3><h3> 2、特别是鸡距笔和三副笔这样的缠纸有心古笔,一般适应小字体书写,不要写的过大防止伤害被毫。</h3><h3> 3、不同的书体选择不同形制的毛笔会让书写更加得心应手。</h3><h3> (四)清洗笔头和毛笔保存</h3><h3> 1、清洗:毛笔用后要立即洗净墨汁,然后轻轻挤掉水份,把笔头捋成原形状,挂起来阴干。</h3><h3> 2、保存:毛笔开锋后一律不要再次带上笔套,很容易导致笔锋零乱,毛料发霉,要挂在笔挂、笔架上,待笔头彻底干后,放入笔帘或盒子中保存,若长久不用可放置樟脑球防止虫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