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文字原创 :大贵</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图片摄影 :大贵、朋友圈 </h3><h3><br></h3><h3><br></h3><h3> 苍茫漠漠董家潭,</h3><h3> 绿树阴阴向水湾;</h3><h3> 十里锦香春不断,</h3><h3> 西风明月棹歌还。 </h3><h3><br></h3><h3> 这是明代诗人黄琼一首描写水乡董潭的《采莲歌》,诗中讲述的董潭就是我的故乡。董潭自宋代建庄,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距高邮城约五十公里,与兴化市相邻,和繁华喧嚣的都市相比,这里更显古朴与自然,完全找不到工业化的影子。董潭原先有大片荡滩,芦苇茂密,一望“草千里”而为“董”,这里河网密布沟汊纵横,深水为潭因而得名“潭”字,村名“董潭”便由此而来,因地处长江里下河地区,不仅董潭,周边村落也大多以“河、汊、渠、荡、沟”命名。董潭是革命老区,加之这里河沟交错,芦苇丛生,《芦荡火种》、《湖上的斗争》等战争题裁的电影都曾在董潭拍摄外景。相传董潭村里还有“凤凰名沟、扣马神桩、鱼翁斜阳、古庙神钟、溪潭映月、君王赐金、奉真乱笔、庐州晴月”等八大美景的传说。</h3> <h3> 董潭村水资源丰富,村民们靠水吃水,近年来,村里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开发鱼塘、蟹塘、虾塘、荷藕塘近万亩,如今的董潭面貌一新,荷塘荷叶片片,鱼塘鱼虾满池,是名副其实的生态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娴静的自然风光令凡是去过董潭的人都感觉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h3> <h3> 谈到家乡,自然就想到家乡的味道,家乡的美食首先当然要数这水里游的,清炒丝螺、红烧小杂鱼、清蒸大闸蟹、麻辣小龙虾,若是您来对了季节,可以做上一席全鱼宴,泥鳅、昂刺、黄鳝、甲鱼,当然必须全部野生才够美味,无需浓墨重彩,稍作烹调,就能品尝到河鲜特有的原汁原味。从小到大,在我的记忆里,家乡的美食很多,今天说说那几样难忘的味道。</h3> <h3> 肉驼子</h3><h3> 家乡人称之肉驼子,实际是肉圆,在苏北一带比较常见,但做法各有不同,他乡的肉圆,我实在瞧不上,董潭的肉圆做法简单,讲究原汁原味,肉要选现杀淮猪前腿夹心肉,横竖切成肉丁,再斩成肉糜,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接下来就全是体力活了,将斩好的肉糜放在桶里顺时针方向搅动,经过七七四十九圈,九九八十一转,直到起粘为止,搅好的肉糜搓揉成团,及时下油锅,炸至表面金黄色,再经过浓汤绘烧就可以装盘上桌了,肉驼子可是当年“苏北六大碗”里的压轴硬菜,每到春节年关,家家户户都要做许多肉驼子,小时候的记忆里,只有到了过年才会闻得到这飘香的肉圆味,而那就是所谓的“年味”。 </h3> <h3> 豆腐羹</h3><h3> 豆腐羹因豆腐软嫩,汤鲜味美,营养丰富,成本低廉,得到人们的喜爱,不论何种场合,豆腐羹都是必上的,可见其地位非同一般。首先要选董潭老豆腐房出产的嫩豆腐,制作豆腐的过程也是很有讲究的,当年收获的黄豆在水里泡上一夜,加上水放在磨盘里磨,磨出一桶一桶的生豆浆,再把生豆浆放在锅里煮,然后兑入盐卤凝固成豆腐脑,再将其压榨出一部分水分,这样就做出鲜美可口的豆腐了。选取最嫩的豆腐切成小丁,配上鸭血和猪油渣碎末,油锅中翻炒,放入适量的鸡汤煮沸,红薯淀粉勾芡,再淋入香油,撒上香菜末,一碗地道的豆腐羹就做成了。 </h3> <h3> 菜花蛋</h3><h3> 顾名思义就是在油菜花开放的季节生下的鸭蛋,高邮咸鸭蛋中外驰名,家喻户晓,在春暖花开的季节,董潭炕房孵出的麻鸭捕食河中的鱼虾、丝螺,清明前后河沟港汊,湖泊荡滩到处可见赶鸭人的身影。水乡的麻鸭经过几十天的撒泼流浪,个个吃的肚大腰圆、丰腴健硕,生出的蛋不仅个头大,而且表面光滑,这时候蛋的口感是一年之中最好的,偶尔会有几只个头特别大的,那便是双黄蛋,经过农家古法腌制后的鸭蛋蛋清白晳、蛋黄红嫩、不腥不腻、口感独特,自然成为寻常百姓家的席上珍品。 </h3> <h3> 擦酥烧饼</h3><h3> 曾今董潭村瞭望台下面有一家烧饼店,小时候总喜欢围在那里,店老板曹福祥老人总是朝我们唠叨:“回家跟大人拿钱来买”,他是不知道,那时候想弄点零花钱比上月球还要难,也只能闻闻味道咽咽口水了。刚出炉的烧饼实在让人眼馋,香气扑鼻,咬上一口,外酥内软,嘎嘣脆响,那便是让人久久不忘的小时候的味道。擦酥烧饼要经过多道工序,一团面疙瘩被反复揉搓,加工成一层又一层的圆饼,有点类似千层饼,饼里裹进酥糖,然后在烧饼的表面洒上白芝麻,饼的反面沾上凉水,迅速地贴进自制的烤炉里,文火烤制几分种,喷香可口的擦酥烧饼就出炉了。如今曹福祥老人已经去世多年,擦酥烧饼的技艺也已失传了,偶然我也曾买到过烤炉烧饼,虽然做法差之毫厘,卖相也有几分相似,但口味有些山寨,吃不出当年那走心的味道。</h3> <h3> 熏烧</h3><h3> 八十年代,在那个数月不见荤腥的年头,熏烧卤菜这类美味佳肴是一般常人不敢多想的,赵洪济制作卤菜在董潭是头一个,十里八村远近闻名,猪头肉,盐水鹅,鹅杂、素几是必不可少的招牌菜。和一般的卤菜加工不同,“赵洪济”的熏烧加工过程比较复杂耗时,先把食材焯水去味,再放进盛满“祖传秘方”的大锅中小火卤味,整个过程需要大半天时间。小的时候喜欢围着熏烧铺,闻着那味道,就觉得特别提神过瘾,倘若小伙伴们谁家吃了熏烧,出门的时候就会故意把嘴抹得很油,在大家面前炫耀一翻。家里如果来了客人,自然少不了光顾熏烧铺,大人安排我去买几个小菜,我会要求老板多放些汤汁和佐料,只有这样,在路上偷偷吃上几块才不会被发现。 </h3> <h3> 在外多年,再回故乡,走进董潭的庄上,歪歪扭扭的碎石路从前到后,两侧的房屋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的旧貌,青砖绿瓦上似呼刻画着数不清的年代,还记得小时经常来小巷的一家小店打酱油、买酒,那时的乡音、那时的笑容都埋藏在了记忆深处,唯有家乡的味道,时常会在嘴角回味、冥想。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