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位于浙江省三门县城东南4公里处的祁家村,原属海游镇,今属海润街道。它东邻葫芦岙村,东南毗许家塘村,西为马鞍鸟头村,北与王家村接壤,系丘陵地区。全村有394户,1235人,以祁姓为主。村内祁文豹故居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h3> 从三门县城出发,沿着海晏公路往东,一会就到了青山绿水簇拥着的海润街道祁家村。沿着进村的溪边公路向前,可以看到一座拱形小桥,横跨在流水潺潺的小溪上,溪的另一边紧依着一条弯弯的小路。小路的尽头,一座古宅静静地坐落在村口,青堂瓦舍,庭院深深,似乎时间的流逝并没有在此留下几许痕迹。</h3> <h3> 据当地《祁氏宗谱》记载:宋朝,祝、施、罗、祁四姓从福建迁居于此。唯独祁姓兴旺,故村名祁家。时至今日,这里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如祁家祠堂、王家祠堂、祁家庵、王家庵等古建筑。清光绪二年重修的祁家祠堂内,悬挂清光绪翰林章一山的"要观结场"金字匾。走进村子,随处可见青石铺地的巷道,纵横连接的飞檐走脊,错落有致的照壁、门巷、祠堂、庙宇,散发着古朴典雅的风韵,让人追忆那早已逝去的繁华和荣耀。</h3> <h3> 繁荣之时,村里出了一个名人,他叫祁文豹。祁文豹(1878-1927),字蔚生。自幼聪敏好学,初入私塾,后由晚清翰林章梫先生介绍入江南陆师学堂学习。光绪二十九年(1903)三月,以南洋官费保送至当时日本最著名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三期炮科班,与高尔登、蒋百里、蔡锷等同学。期间,他结识了光复会领袖章太炎、陶成章先生,并加入光复会。祁文豹回国后任江南将弁炮兵学堂教官、陆军第九镇炮队教练官、管带、辎重营管带和炮队统带官。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发,祁文豹积极投入到推翻帝制的滚滚洪流中去。民国后,祁文豹因参与革命时与章太炎、陶成章交往甚好,受到国民党当权者排挤,心灰意冷,辞职回家。</h3><h3> 祁文豹宦海沉浮,回家后乐善好施,交游广泛,穷一生积蓄,兴建了祁家大宅(又称祁家大院)。大宅建成以后,祁文豹的三个弟弟也搬到大宅与他同住,祁家人丁兴旺,宾客络绎不绝,这个时期成了祁家大宅最为鼎盛时期。</h3> <h3> 在众多古建筑之中,祁文豹故居规模最为雄伟,保存也最为完整。祁文豹故居,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历经十年才完工。建筑占地面积1990平方米,坐北朝南,东面为缓缓流淌的溪坑,其余三面皆为民居。一踏进古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巍然矗峙在大院前左角的炮楼。整个建筑前后两进,内有天井、回廊、串楼、厢房、闺房、花园。青瓦粉墙的小楼彼此相连,飞檐翘角的正门高耸在正中。站在正门前仰头细观,额题已模糊不清,东、西门的题额分别为"楼枕屿山"和"门迎湫水"的两幅字。正门对面的围墙上镶嵌着一块天然奇石"星月石",暗红色的蛇蟠石中间一块浑圆的白圈,仿若满天寒星簇拥着一轮皎洁的月亮,侧边长长一道是遥远的银河,寓意"如月中天"。</h3> <h3> 主楼为传统木结构四合院,硬山顶穿斗式砖木结构,二层七开间带一弄,明间梁架五柱七檩,中柱落地带前后双步和前后廊,次间同明间。庭院开阔,平铺石板,左角有一水井。左右为两层厢房,硬山顶梁架穿斗结构。其后则是狭长的大跨院,称后院,也称小姐楼,名曰"顺雨楼"。向左、右各行十几步,可以穿过小门,进入主楼两边的厢房。厢房有九个明堂,九个跨院,门上方亦各有扇形字刻,一字一句,散发着浓郁的耕读传家文化思想,承载着悠悠的古趣诗韵。厢房前也有狭长的大跨院,供长工、佣人居住。在后院的两侧各建有耳房,用墙与小姐楼隔开。最后面是花园,依稀可见往日花木锦簇、盆景迥异的情形。</h3> <h3> 整个建筑群落布局严谨,围墙高耸,气势恢宏,显得稳实牢固,封闭性极强,是一个安全、宁静、舒适的居住处所。建筑四周筑有高高围墙和影壁,东南角建有炮楼,呈方形,攒尖式顶,高近十米,四周建有瞭望孔和射击孔,如警惕的眼睛,炯炯有神。建筑的整体设计,可感受到明显的防卫意识,这不但证明了它是一座自卫式的民宅,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清晚期至民国初年社会处于动荡的状态。</h3> <h3> 土改时,祁文豹故居被分给祁家后人及当地百姓居住。不久,当时的葛岙乡人民政府把主楼作为政府办公场所;现在它成了原海游镇葛岙片的办公用房。</h3> <h3> 祁文豹故居建筑,荟萃了浙东古代民间建筑的基本风格,展现了浙东晚清古建筑中的特色。整个建筑既有遍及南方民宅中的马头墙,又有建在前后瓦檐上的骑瓦风火墙;既有一进两厢的结构,又有庭园式、院墙式等风格迥异的居屋。建筑构件中的枋檩雀替,藻井花窗,雕刻有寓意吉祥如意的鳌鱼、蝙蝠、麒麟、奔鹿、走兽,以及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宅院中的雕花石磉子、雕花窗、彩绘、升斗等再现了当时高超的技艺。宅院内融灰雕、石雕、木雕艺术于一体,表现了当时艺人非凡的绘画、雕刻技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