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河灯制作全过程

一生承诺

<h3>文化搭台</h3><h3>精心打造</h3><h3>传承非遗</h3><h3>全域旅游</h3> <h3>临泽省级非遗项目四月八河灯简介</h3><h3> 临泽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北连内蒙古阿拉善右旗,西依高台县,东接甘州区、南临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全县辖7个乡镇,73个行政村,人口14.8万。有汉、回、蒙、藏、裕固等8个民族,其中,汉族占99%以上。临泽县南北均为山地,中部为绿洲平原,年平均气温8.5度,年总降水量58.4毫米,无霜期天数160天,日照3071.6小时。</h3><h3> 临泽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坐落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香古寺,在“四月八”期间,吸引甘肃、内蒙、青海、新疆等地的佛教信徒络绎不绝。香古寺前500米处的黑河长年流水,水速适中,为祈福求祥的民众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形成了临泽四月八放河灯的民间习俗。四月八河灯会的历史久远,据《穆天子传》记述,公元前988年,周穆王游昭武,月氏王夔柏罄举办盛大欢迎仪式,周穆王在黑河边祭祀龙王,祭祀结束,月氏王举办放河灯仪式,从此代代相传,形成古老的放河灯习俗。</h3><h3> 旧时,临泽的四月八庙会夜晚,在黑河里放灯,谓之“河灯会”,是一种独特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河灯的制作,用面泥捏成拳头大的若干灯碗,碗内固定棉制灯芯,添上清油,固定在小木板上,用细绳将木板连贯起来,每盏灯之间一丈左右距离。黄昏时分,等候在河岸上看河灯的人群拥拥挤挤,逶迤一里多长。夜幕降临,一帮道士披挂法衣,敲打法器,鼓吹唢呐,诵经念咒,一路行香化表,谓之送灯。行至河边,先将粘在木板上内燃蜡烛酌纸人纸马放在河面为响导,再将河灯逐个点燃,依次放置河中任其飘荡。365盏河灯,象征一年365天;河灯向西而去,寓意带走人间晦气。灯随水纹漂流,灯光照耀水面,一里多长的河面上灯光点点像—条火龙戏嬉水面。河岸上树影婆娑,人影闪闪,此时此刻,皓月当空,灯光水色溶为—体,水光月色交相辉映,云在天,月在水,泛灯其中,恰似银河落人间。碧波摇荡,眼花缭乱,心醉神往,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至到午夜油尽灯熄月落人归。</h3><h3> 仙姑庙位于临泽县板桥镇境内的合梨山南部,紧依黑河北岸,传统的四月八庙会之夜兴在黑河放河灯之习俗。 “四月八”放河灯承载的河西历史文化厚重,有广泛的文化空间基础。对研究河西地区的民族发展历史有很高的价值。</h3><h3> 撰稿 昭武书生</h3> <h3>一盏河灯,一个心愿,汇成一个个祝福。</h3> <h3>你可曾想过</h3><h3>摇曳于河上</h3><h3>五颜六色的河灯</h3> <h3>明月承载</h3><h3>一盏盏河灯</h3><h3>化作一片片思念</h3> <h3> 也许是习俗如此,也许是秘而不宣的召唤,人们将精心制作的一盏盏荷花灯放入河中。</h3> <h3>河灯有的走的快,有的走的慢,随河水幽幽闪闪不再有序排列,五颜六色的光点亮了河面,缓缓漂向远方。</h3> <h3>制作好的荷花灯整齐有序的排列、整装待发,期盼你的双手将其放飞,享清风明月,盼醉里乾坤。</h3> <h3>文化是一种传承,离不开一代代人的接力。</h3> <h3>传统手工艺</h3><h3>河灯又叫荷灯</h3> <h3>在制作河灯时,一般选择透光性很强的防水材料,如蜡光纸。表达着对幸福、平安生活的祈求。</h3> <h3>每年临泽四月八庙会都在黑河边上放河灯,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民俗。黄昏将近,人群川流不息,不论男女老幼手捧一盏盏河灯用心点亮,释放于河中随水缓缓西行,凝神静望直至消失,久久不肯离去。</h3> 农历四月八河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