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耳寺游记

红梅

<p> 据说离我们不远处,有一个象耳山象耳寺很有名气,周边风光秀丽,山峦叠翠,著名的唐代诗圣李白曾居住过这里,有李白的读书台和象耳摩岩等遗址…是否真有此事?带着疑问和好奇,4月23日我们一行8人又一次来到彭山象耳湾。</p><p> 山路弯弯,曲径通幽。象耳寺坐落在四川省彭山县象耳湾山中,放眼望去,满山青翠,松柏茂密,竹篁万竿,花影鸟语。从象耳山牌坊往山下看,透过树丛,看到丛林掩映中的寺院,我们顺着马路来到这座神秘的象耳寺。</p> <h3>  进入寺院,看到两座古老大殿,大雄宝殿和天王宝殿,庭院正中一座观音塑像。寺院两侧有几座古典旧建筑,大殿门前两座石狮守护,威风凛凛。</h3><h3></h3><h3></h3><h3> 象耳寺有着一千多年历史,初建于南北朝,是蜀中有名的大寺之一,据记载,在隋、唐、宋三代,四川乐山、眉山共出了四位高僧,其中三位就在象耳寺,他们是隋朝的法泰,唐代的道会和南宋的袁(圆)觉大师,皆德行高深,学问文章过人。现在象耳寺还有清代高僧大耳和尚之墓。</h3> <h3>象耳寺</h3> <p>  寻找李白足迹。在村队长胡向导指引下,由象耳寺沟口向下行走,不远处从草丛中找到了当年李白奋发读书的那块大石头,这块大石头被树叶、柳枝遮隐,大石头上布满青苔,光溜溜、滑几几。正面刻有“李白读石台记”。青石左旁有三个脚印台阶(显然是后人凿开),踩着脚印,扯着柳条,可拾级登上读书台。</p><p> 据《四川通志》、《蜀中名胜记》载,李白少时,游学象耳,数载未果,欲弃学而去。行至寺下小溪,见一老妪正磨铁杵,甚奇,问:“磨杵何用?”曰:“磨针以使。”李白震撼,大悟,遂返。后常登此石勤学不辍,终成大器。“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即典故出于此,此石也得名“李白读书台”。</p> <h3>李白读书台</h3> <h3>  相传李白问磨针老妪姓氏,自言武胜。李白功名成就后,念念不忘去此处忆旧,将溪旁一岩取名"武氏岩",将磨针处取名"磨针溪",以示纪念。</h3> <h3>磨针溪</h3> <h3>  沿着湖边向深处探寻,湖水蜿蜓于青山幽谷之中,曲折回环,山水一色,波光潋滟。这里许久没有游人,游道己被杂草和树叶遮掩,好在向导是夲地人,熟悉路况,一边走一边指引方向。在一处被水淹没的岩石水边停下脚步,说这里曾经刻有碑文,小时候坐船看到过,现在已经被水淹没。没有看到悬崖摩岩,只好作罢,拍张照片原路返回,此处悬崖峭壁,不宜滞留。</h3> <h3>摩崖象耳</h3> <h3>  我们顺着崎岖石阶山路向上攀登,虽然一路艰辛,披荆斩棘,但是看到了许多难以看到的景象,壁刻、浮雕、摩崖造像大小十几处,虽然风化严重,但是仍然其貌尚存,依稀可见。从这些斑驳的摩崖石刻,李白读书石,磨针溪遗址,自然风貌,以及网络图片,不难看出一千多年前象耳寺的香火如此兴盛。</h3><h3> </h3> <h3>摩崖造像</h3> <h3>  岁月流逝,佛光退去。如今的象耳寺这座千年古剎,历经沧桑,数年变迁,始兴复衰。但是无论寺庙如何变迁,一代诗圣李白传奇,及爱国精神和浪漫情怀仍然千古流芳,“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学习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h3> <p>  象耳山的大自然风光,让我们身心愉悦,心旷神怡;象耳寺的古迹、遗址,让我们穿越千年历史,探寻古人足迹,有着深邃而神秘之感。虽然一路道路艰险,甚至有点冒险,但是我们觉得不虚此行,收获颇丰,看到了寻常不一样的风景。</p><p> 游览完象耳山,我们来到了红颖家庭农场。这家的主人既是我们的导游,又是象耳山村的村队长,更是红颖家庭农场川菜主厨,胡氏夫妇经营的农家乐在当地远近闻名,一道胡氏柴火鸡,鲜美的特色小吃,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光顾,鲜活的跑山鸡、兴旺的柴火烧,加上胡氏独家秘方,味道好极了。坐在绿绿葱葱、鲜花盛开的院子里,吃着肉,喝着酒,品着茶,打着牌,吸着氧,完全忘记了一天的疲劳,是多么地惬意啊!</p><p> </p> <h3>农家乐</h3> <h3>胡氏夫妇</h3> <p>  象耳山,让我们领略了一座名山的秀丽风光,记住了一代诗圣李白发奋读书的传奇故事,也品赏到了一家大山里人地道的农家味道!</p><p> 2019.4.24日写于四川黄龙溪古镇</p> <h3>图片、文字:张红梅</h3><h3>音乐选配:太极(古筝、二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