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延安 风从额济纳吹过之十一

把往事丢在风中

<h3>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h3><h3> 脑海里深深浸入的是贺敬之先生的“回延安”,熟读的诗句,成长的向往,让我多次走进了圣地延安,宝塔山、杨家岭、王家坪、枣园,一次次心灵的荡涤,一步步灵魂的叩拜!</h3><h3>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呦一道道水,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呦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h3><h3> 耳边总是依稀回旋着西北歌王王向荣老师冲破云霄的律音,梦见那朗朗晴空下的秦川土窑,和那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脑海中挥不去的记忆,愈加深刻的思念,让我再一次走进了圣地延安,迎着越出云海的朝阳,聆听那首高亢的信天游!</h3><h3> 你,让我不念谷雨三朝的国色天香!</h3><h3> 你,让我不惧春风千里的戈壁秦川!</h3><h3> 额济纳的春风似乎从来都没有像今年这样温和过!去延安的心情从来也没有像今天现在这样迫切过!列车在戈壁落日余晖里,载着一队红色采风团,缓缓驶出额济纳,一路疾驰向东。简单的行囊,窄窄的车票,悸动的心情。</h3><h3> 一夜心动无语。列车停靠在了这次红色采风之旅的第一站鹿城包头。喜欢一个人终于人品,了解一个城市始于历史!随手打开了手机上的高德地图,习惯性的搜了一下当地的博物馆,真棒,距离车站很近,突然发现这不合理不着调的、要等待十多个小时列车车次,倒是参观包头博物馆的天赐良机。同行憨厚的蒙族诗人大哥笑答,已作安排,虽不认识,正能量满满!</h3> <h3>  边关重镇,丝路明珠。鹿城包头厚重的历史从静静停摆在博物馆院内,自波兰引进的一辆漆黑笨重的蒸汽机车开始娓娓流淌。钢铁巨子,核能基地,稀土高科,包头在共和国历史上浓墨重彩,书写了壮丽的篇章。茶道连通欧亚,票商内联蒙晋,九行十六社鉴证了包头举足轻重的商业历史。单于和亲,昭君出塞,自此西北天地广阔,万物自在,包头乃至北方地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繁荣祥和,民族融合发展的步伐未再停歇。</h3> <h3>  踱步博物馆,与隽秀的丝竹山水文化历史相比,西部特有的沧桑感更浓烈些。有一个展厅里话说岩画历史,展示的岩画石头采集于内蒙古各地区,尤以阿拉善岩画更盛,许是来自家乡的岩画石,虽然确实看不懂石刻天书,但还是很认真的留心多看了几眼,似乎冰冷的石头也有了些许的温热气息,还好,都配有图解文字,否则,自己干脆就是大愚弱智。神州岩画,不论冰雪世界,还是八桂大地,或是苍茫西北,或是富庶江南,都有迹址存在,也确都是古朴而厚重,这不仅是人类早期活动的“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亦是永不湮灭的不朽史章,一位史学家如是说:人猿相辑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岩画,就是人类童年走过的慢慢长夜。</h3> <h3>  天色渐晚,登上列车南下延安,不由衷的竟然像个孩子似的,心情愈加迫切。最后一抹夕阳的余晖已隐没在了黄土高原里,窗外是黑黢黢夜空,不想有任何的打扰,静静的立在列车过道窗前,玻璃上照出的是自己的影子,我就这样一直站着,隧道,平川,沟壑,一队队的掠过。米脂,绥德,遇站停靠,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圪梁梁上的英雄一溜溜!已是人定亥时,本想稍事休息,无奈好汉脚臭,英雄屁多,无法入睡,这谁说的来着?已无从考证也并不重要了。</h3> <h3>  我依然立在窗前,我知道,我的心早已飞向了延安!</h3><h3>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黎明的晨钟敲响时,迎着延河升起的薄雾,我再次踏上了这片热土,站在的黄土高坡上,我深深的感受到了革命圣地凝重的气息!</h3><h3> 这让我亢奋!</h3><h3> 这让我敬畏!</h3><h3> 这让我虔诚!</h3><h3> 车水马龙的七里铺街,沿街的树上挂着闪闪的红五星,随风舞动,像是黑夜里前行时的指路明灯。延河水依山就势缓缓流过,宝塔山上九层宝塔巍然耸立,俯瞰全城!与不到长城非好汉一样,未登宝塔山,不算到延安!宝塔山山体历代摩岩刻字多处,范仲淹的“胸中自有数万甲兵”题刻最著名,不由得就想起了“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四渡赤水,延安保卫战,饱读诗书的主席,用兵如神!</h3> <h3>  延河的水,哗啦啦的流!圣地路依河而行。走进王家坪、杨家岭、枣园,延安革命纪念馆,我仿佛又听见毛主席对美国记者斯特朗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豪气干云。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党的“七大”、延安文艺座谈会,运筹帷幄帐中、决胜千里之外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些耳熟能详的耀眼党史暮幕再现。《五四运动》《纪念白求恩》《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光辉著作经典永颂。</h3><h3> 一个个饱经风霜的革命旧址,一孔孔简陋朴素的寒窑,一盏盏指引革命道路的油灯,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在这里奠定了共和国的坚定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举世盛赞的伟大历史篇章!</h3><h3> 我们站起来了!</h3><h3> 我们富起来了!</h3><h3> 我们更要强起来!</h3><h3>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习近平总书记如是说。</h3><h3></h3> <h3>  梁家河,一个广袤的黄土高原上的小山村,一个把心留住的地方,年轻的知青习近平,接起了接力棒,迈出了坚定有力的步伐。</h3><h3> 1969年,15岁的习近平下乡,插队到了延川县梁家河村,他度过了跳骚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他带领知青和社员群众,修田打坝、办店兴社、修窑挖井,他从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学生,成长为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七年的青春,七年的坚守,七年的奋斗,他手持接力棒,用一腔热血,交出了一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h3> <h3>  梁家河,是习近平同志人生的起点。</h3><h3> 第一次成为“种地的好把式”。到梁家河两三年后,习近平已经能够说一口流利的延川话,掏地、挑粪、耕种、锄地、收割、担粮,他轻车熟路。</h3><h3> 第一次迎来政治生活中的曙光。入团之路如同劳动时走的山路一样,蜿蜒曲折,当第八份入团申请书递上去后,1972年冬,他终于成为了一名共青团员。1974年初,直至写到第十份入党申请书,公社党委批准了习近平的入党申请,接收他为党员。随后,梁家河大队推选他为党支部书记。习近平终于迎来了政治生活中的曙光。</h3><h3> 第一次当众流泪。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说,“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1975年7月15日,中共延安地委召开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学大寨先进代表会,习近平等14名北京知青作为先进个人受到通报表扬。1975年,习近平被清华大学录取了,10月7日,是习近平离开梁家河的日子。前一天晚上,他和乡亲们拉话一直到深夜,第二天早上,当他早晨推开门走出窑洞时,看到院子里、道路旁站满了人,大人、孩子、老人,全村人都来了。大家手里拿着红枣、小米,默默地站着。他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这是他第一次当众流泪。</h3> <h3>  “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 “我的人走了,但是我把我的心留在了这里”。</h3><h3> 一句句饱含深情的话语,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这片黄土地深深的眷念!</h3><h3> 梁家河人始终未曾忘了那个读书有瘾的青年习近平,梁家河人始终未曾忘怀习近平同志上学告别时的场景!</h3><h3> 多年以后,习近平对梁家河这片土地做了深情的回望——“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h3><h3> 功成不必在我,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怀。</h3><h3> 黄土高原的信天游永远高亢嘹亮!</h3><h3> 问一问,我的地和天,寻一寻,我的根和源,这座古老的窑洞,这古老的摇篮,你养育了多少儿女,你可曾听见我们的呼唤,这一声声的呼唤多少年多少代连绵不断!</h3><h3> 问一问,我的地和天,寻一寻,我的根和源,有个年轻的声音,在山上呼唤,呼唤了一遍一遍,山谷中唯有回声在盘旋,要相信自己的声音,这就是黄土地给的答案!</h3><h3> 河水呼呼地流过一去不回还,沟壑纵横泪斑斑,你默默无言,河水呼呼地流过卷起了波澜,要走自己的道路何需留恋!</h3><h3> 根在这里,心在这里,中国人要走自己的道路!</h3><h3> 怀着虔诚敬畏的心,我已穿越跨入延安的历史长河,我静静的伫立在河中,任由她冲刷我每一寸肌肤,梳理我每一缕思绪!我已无我。</h3><h3> 红都延安,圣地延安。来自天南海北的学习队伍不断。学习就是最好的传承,我们要学习传承什么!?要学习传承党的红色基因,要传承红色基因,去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性,站在延安这片厚实的黄土地上,我深深的认识了诞生于南湖船头、形成于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发展于激情燃烧的建设改革时期的红色基因。</h3><h3> 是她,培育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h3><h3> 是她,孕育了“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h3><h3> 这些熠熠生辉的红色基因,是坚定牢固的信仰、是为民服务的宗旨、是顽强拼搏的意志、是艰苦奋斗的作风。</h3><h3> 是夜,久不能寐。该写点什么?</h3><h3> 酒好像貌似必不可少的!其实只不过是给自己一个理由而已。一壶装满精气神的浓情烈酒,感悟着黄土地之行的收获,却把自己装满浆糊和鼻涕的脑子里仅有的一点构思都淹没在了黄土高坡的忘情水里了!醉眼朦胧,断片失忆前隐隐约约看到了四个字:风起安塞!这好像和自己的啥有些那个啥?但已无法想起到底是啥了,唯一记得的就是:去安塞!</h3><h3> 就这样定了,就这样醉了!</h3><h3> “一杆杆的那个红旗哟,一杆杆枪,咱们的队伍势力壮。千家万户哎咳哎咳呦,把门开哎咳哎咳呦,快把咱亲人迎进来,咿儿呀儿嘛呦,热腾腾儿的油糕哎咳哎咳呦,摆上个桌哎咳哎咳呦,滚滚的米酒捧给亲人喝咿儿呀儿嘛呦”。</h3><h3> 天刚亮,热血沸腾的经典红歌已从窗外飘进飞入耳膜,好听,攒劲!奇怪,竟然没有一丝丝醉酒的后遗症,脑子清楚的就像纯净水洗了一般。经典就是经典,有劲!</h3><h3> 民歌民调就是这样的,到哪就得听哪唱哪的歌,和地域、环境、性格都有很大关系,丝竹调到西北就乏了,信天游到江南就扎了。</h3><h3> 去安塞,一刻也不耽误!</h3><h3> 风起安塞,风从额济纳吹过!眼睛睁开的刹那间,我想起昨晚没想起来的那个啥到底是啥了,我们都是风的孩子,我们都有追风的脚步!我相信是老天让我们相约!</h3><h3> 去安塞,一路经典信天游!</h3><h3> 安塞,中国腰鼓之乡,曾经先后来过三次,唯有此次驻步停留!安塞已不是那年那月的安塞了,县改区,伴随油田经济,安塞已号称是延安的“小香港”了。</h3> <h3>  市区街道中心的一面亮红大鼓边围五个鎏金大字“鼓舞新时代”,一语双关,既是欢庆也是鼓劲,一对盛装男女站在巨大的鼓面上,飘舞丝带,槌击腰鼓,神色飞扬,精气十足,把走进新时代的安塞表现的淋漓尽致。</h3><h3> 腰鼓山,石刻“风起安塞赋”苍劲有力,宣示了安塞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的总体发展战略。碧蓝如洗的天空下,一只油亮高大的腰鼓矗立在山顶上,让世人皆知这是腰鼓之乡。</h3> <h3>  腰鼓自秦汉以来一直是驻防装备,遇敌击鼓报警,攻城击鼓助威。随着时间的流逝,腰鼓逐渐成为当地民众祈求神灵、欢庆丰收的一种民俗性舞蹈,击鼓风格还保留着秦汉将士的勃勃英姿。安塞腰鼓豪迈粗犷,刚劲奔放,舞姿雄浑,充分体现了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而又开良乐观的性格。抗战时期,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兴起的新秧歌运动,使安塞腰鼓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得到了发展,成为亿万军民欢庆胜利、庆祝解放的一种象征,并被誉为"胜利腰鼓”,载入了革命文艺运动的光辉史册。</h3> <h3>  有幸去了冯家营村,领略了安塞腰鼓这一著名非遗。</h3><h3> 一千名壮汉龙腾虎跃,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h3><h3> 安塞腰鼓,是气场,是精神,是希望!</h3><h3> 再见安塞,只能是廖廖数笔,匆匆几句! </h3><h3> “羊个肚子手巾呦三道道蓝,咱们见个面面容易哎呀拉话话的难。一个在那山上呦一个在那沟,咱们拉不上个话话哎呀招一招个手。了的见那村村呦了不见个人,我泪格蛋蛋抛在哎呀沙蒿蒿个林”。</h3><h3> 要启程踏上归途了!</h3><h3> 总是在匆忙之中行进,还没有喝一口养人的小米粥,还没有吼一嗓子的信天游,还没有好好的拉拉话,还没有…………,道别的列车已使驶出站台。</h3> <h3>  别了,延安!</h3><h3> 我是风,别怪我,来去匆匆,与你欣喜相逢,原谅我不能再停留!</h3><h3> 别了,延安!</h3><h3> 我是风,别怪我,来去匆匆,期待下一次的感动,请接受我心的倾诉!</h3><h3> 别了,延安!</h3><h3> 我是风,别怪我,来去匆匆,相信生命中的等候,我们一定会再相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