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鞋匠》

瓜哥

<h3>  2002年,大概是11月初吧,我出差到岑巩县,呆了十余天。 </h3><h3> 到的那天中午,安顿好后,便出门溜哒。 </h3><h3> 住所附近有个鞋摊,摊主是一对中年夫妇。路过时瞥了一眼,看见那女的正用卫生纸在那男的手指上包扎,血慢慢渗了出来,女的又换了张纸。几个放学的小孩围着看得出神……。 </h3><h3> 就象这座再普通不过的城镇,这一幕并未给我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h3><h3> 直到…… </h3><h3> 有天早上出门穿衣服时,衣服的拉链卡住了,动弹不得,又不敢“动粗”。正急时突然想到了那个鞋摊。 </h3><h3> 到了摊前,男的正哼着歌,认真地忙着为一只鞋上线。受伤的手指已换成纱布包裹,原本雪白的纱布现在已变成醺黑的了。女的坐在藤条编织的椅子上,伸手接过看了看,然后用钳子稍稍摆弄了一下。 </h3><h3> “行了”。女的将垂到额前的一缕头发撩到耳后,微笑着将衣服递给我。 </h3><h3> “好多钱?”我扔掉手里的烟,一边掏钱一边问。 </h3><h3> “小事,不要钱!”女的说。 </h3><h3> 我一愣,注视着她。黝黑的脸,四十来岁的样子,初冬的寒气将她的两腮浸得绯红。 </h3><h3> “那咋好。”坚持付她两元钱,又被她固执地推回来。就在她这“推回来”的动作中,盖在她腿上的皮围布滑到了地上,我惊愕地发现她双腿膝关节以下竟然是空荡荡的……。 </h3><h3> 谢过转身刚走了几步,身后又传来一句浑厚的、带着浓重湖南腔调的“回去给拉链上点蜡,以后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了。”回头望去,那一直埋头补鞋的男的正一边帮妻子盖上皮围布一边憨厚地冲着我嘿嘿地笑。再望望他的妻子,瘦弱的身躯在寒风中依然那么坚挺、精神……,心里不觉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 </h3><h3> 我祖籍也是湖南,对湖南人自然有一种亲切感。每天出门,那个鞋摊是我的必经之路。时间久了,这一来二去的打招呼,大家也就熟了。一个人身处异地,没有朋友,很是寂寞、想家。实在闲得无聊,我就到他们的摊子坐坐、聊聊。 </h3><h3> 夫妇俩很热情,整天乐呵呵的。从闲聊中得知:丈夫是湖南邵阳一个偏远农村的,妻子是怀化人。两个孩子在老家跟奶奶一起生活,大儿子正上高中,成绩不错,小儿子今年五岁。夫妇俩省吃俭用每月都向家里寄些钱。 </h3><h3> 我问他们的收入,他们用一种很愉悦、很满足的语气告诉我每天收入二十来元左右。生意好时三十多呢。后来知道,很多举手之劳的活他们是不要钱的。 </h3><h3> “钱虽不多,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嘛,能将就着过就行,呵呵……。”俩人丝毫没有为生活的劳碌奔波而怨声载道,反而对生活抱着积极乐观知足常乐的态度。由此而联想到那些一遇到点挫折就消沉悲观怨天尤人的所谓“怀才不遇”者,及“人心不足蛇吞象”的贪官奸商们,也许在他们眼里,这夫妇二人是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微不足道的“下里巴人”,但他们不知道,往往就是这些生活在苦海里的人才最能体味人生而懂得怎样为人怎样处事,怎样珍惜现有的而不眼红别人的,一切艰难困苦照单全收,从中照样能觅到生活的乐趣。在逆境中延伸的人生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在困境中拼搏的生命才能增强它的张力。两相比较,这夫妇二人积极的人生态度不由得令人肃然起敬、对他们刮目相看。 </h3><h3> “她的……脚……?”有一天,我试探着问那男的。 </h3><h3> “哦,车祸……着车子碾的,好多年啰……!”女的抢着答。双手在藤椅上撑了一下,挪了挪身子。转头望了身旁的丈夫一眼。看得出,她望向丈夫的这一眼里饱含着的无限情意与感慨。这轻描淡写的一句话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这一定是一个充满了坎坷与辛酸的故事……点点滴滴只有他们自己才能体味了。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呐! <br></h3><h3> 都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临各自飞”,现在看来,也不尽然。妻子失去了双腿,将给丈夫肩上的担子增添多少负荷?而丈夫始终不离不弃甘苦与共,远非寡情薄义之人可比。 </h3><h3> 走的时侯是清晨,临时决定的,他们尚未来摆摊,所以未能向他们道别。 </h3><h3> 两个月后,我又去了一趟。还是住在上次那家店。但一连几天都没有见到那对补鞋夫妇。也许他们去了别的城镇,或是回老家过年去了吧。 </h3><h3> 事如烟云,虽已两年过去,但那夫妇二人爽朗的笑声、妻子寒风中坚挺的身躯、残失的双腿仍时时在脑际萦绕,仿如隔日之事,令人慨之余思之颇多,是以述之笔墨,谨为念耳。 </h3><h3> 祝他们好运!</h3><h3> </h3><h3> 2004年11月11日<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