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感 受 昌 图</h3><h3>所谓故乡,就是小的时候拼命想离开,长大了又经常想回来的地方。</h3><h3> ——题记</h3><h3><br></h3> <p> 昌图的名称,是因地形地貌产生的,来源于蒙古语常突额勒克。</p><p>这五个字在蒙古语发音中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常突”在蒙古语中是“深绿色”或“绿色”的意思;“额勒克”在蒙古语里是“坨坑、高低不平”的意思,也译为“小漫冈”。“常突”和“额勒克”两部分连起来用汉语表述就是“绿色的漫冈”。</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绿色的漫冈”清代初属蒙古族科尔沁游牧地,嘉庆七年(1802年)置“常突额尔克”理事通判,嘉庆十一年(1806年)设昌图厅(昌图为常突的音译)。1877年升厅为府;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改府为县后,昌图一直为县级建制。</span></p>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多少繁华已变旧,多少岁月已变迁。时光像一件旧物件,缝缝补补,却怎么也不忍丢弃,那些远去的光阴曾藏着我们的梦想,安放着我们的青春,充实着我们的记忆。</span></h1><p><br></p> <h3>伪“满洲国"时期的昌图县公署,成立于1935年。</h3><h3>它的前身是由前任县长祖福广为委员长,日本人为顾问的日伪合流过渡政权——“昌图县地方治安维持会”。<br></h3> <h3>昌图火车站内月台。候车室建于1894年。</h3> <h3>1987年7月26日昌图火车站售出的209次火车票。</h3> <h3>昌图的新火车站,落成于2004年。</h3> <h3>昌图西站(京哈高铁站)。</h3> <h3>昌图汽车客运站。</h3> <h3>昌图客运站客票</h3><h3>当年付家一一古于的畜力车票。</h3><h3>票价是1.10元。</h3> <h3>昌图县人民政府纪念章</h3> <h3>曾经的俱乐部</h3> <h3>50年前,昌图老城运输队从昌图站运到七家子粮库7吨面粉。这是当时装卸货验收证。</h3> <h3>沈四高速路昌图站。</h3> <h3>沈四高速路上的昌图服务区。</h3> <h3>昌图老城镇通向马仲河镇的南大桥及南桥水库。</h3><h3>著名的昌图八景之一“南桥烟雨”就是这里。历史上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h3><h3>南桥小学就在桥的北端。在这所学校里成长出了很多优秀少年。后来他们都成了共和国的建设者。</h3> <h3> 南桥烟雨</h3><h3>(昌图八景之一)</h3><h3>绝妙维摩笔一枝,</h3><h3>诗中有画画有诗。</h3><h3>碧翁偷得维摩笔,</h3><h3>画出南桥烟雨时。</h3> <h3>昌图六中,文革时称老城镇中学。</h3> <h3>昌图站青山小学1960年毕业照。</h3> <h3>昌图老城北街"副食七店"的老房子。</h3><h3>虽然有些苍老,却是记忆的模样。</h3> <h3>昌图站高中大门。</h3> <h3>昌图高中三年一班毕业照(1958年)。</h3> <h3><font color="#010101"><p>革命烈士纪念碑(昌图老城)。2017年重新修缮。</p><p>原塔由东北人民解放军二纵建造,于1948年5月10日竣工。塔座东西两侧记载了连至团级英烈43位。</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塔座东西两侧记载了连至团级英烈43位。</p></font></h3> <h3>许芝(1909-1946),字秀岩,昌图县委书记兼县长 。1909年出生于昌图西苇子沟的一个农民家庭,1920年后相继在宝力两级小学、昌图南学堂、东北大学附属高中读书。1934年毕业于东北大学。1937年投笔从戎,奔赴抗日战场,经西安转延安,入陕北公学学习。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任昌图县委书记兼县长。1946年在遭遇战中突围时牺牲。<br></h3><h3>1951年昌图县政府在许芝县长办公原址修建了"许芝烈士纪念碑"。</h3><h3>此碑2017年重新修缮。</h3> <p>《桂枝香•谒许芝烈士纪念碑》</p><p> 文/东 方</p><p>松柏苍肃。</p><p>谒碧血青天,</p><p>丰碑云矗。</p><p>年少高怀立志,</p><p>弃文从武。</p><p>延安塔下学持久,①</p><p>抗倭奴、不惧强虏。</p><p>冀察晋热,</p><p>挥师平北,</p><p>功劳卓著。</p><p><br></p><p>内争起、烽烟火处。</p><p>奉前委之命,</p><p>风驰电赴。</p><p>强县复区,②</p><p>发展地方支部。</p><p>铲奸除霸两厢占,③</p><p>武装游击让大路。④</p><p>英雄罹难,</p><p>义胆回肠,</p><p>万代仰慕。</p><p> 2019.8.1</p><p><br></p><p>注释</p><p>①学持久:指在延安公学学习《论持久战》等抗日战争理论。</p><p>②创建和恢复县区武装。</p><p>③④两厢占与让大路:指中共中央东北局“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作战方针。</p> <h3><font color="#010101"><p>辽河干流之源。</p><p>昌图福德店东西辽河交汇处,合流后的辽河从这里奔跑向海。</p></font></h3>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东辽河发源于吉林省东辽县福安屯。西辽河发源于河北省平泉县七老图山脉。它们流淌到昌图的福德店汇流合二为一。</span></p> <p>东辽河、西辽河就是这样在昌图福德店汇合的。</p> <h3><span style="font-family: "Microsoft YaHei"; font-size: 16px; text-indent: 28px; white-space: normal;"><font color="#808080">老树与小仙:想过河时找不到船,只能站在不远处的此岸,凝眸远望……</font></span></h3><h3><span style="font-family: "Microsoft YaHei"; font-size: 16px; text-indent: 28px; white-space: normal;"><font color="#808080">孤零着飘浮的岁月,留给时间去遗忘,然后演绎成无言的殇。</font></span><br></h3> <h3>福德店辽河主题公园望河亭和博物馆。</h3> <h3>天桥山,北靠昌图镇东明村,南邻天桥山村,有南北二峰,相距百余米。</h3><h3>南峰天桥峰,北峰大架子峰,双峰对峙,险峻凌空,两峰山腰处有桥形山脊相连,削壁悬崖,宛然天桥,故称天桥山。</h3><h3>山的东北角,有天然溶洞,据当地百姓称辽金时期辽兵曾为积粮草之地。<br></h3> <h3>天桥远眺。</h3> <p> 昌图四面城遗址</p><p><br></p><p> 北宋抵抗大辽,岳家英烈满门</p><p>四面城古城经历了铁蹄铮铮,刀光剑影,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古战场。古城历史是一笔财富,一个资源,一面镜子,也是辽金走过历史长廊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无价的文化瑰宝。它们没有由于民族的消逝而解体,反而孤独的在岁月的长河中获得重生,由于在它们的背后,在历史的地平线上,一直挺立着一个辉煌民族不朽的剪影,这个辉煌的民族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辽金。</p> <h3>昌图四面城城址,是辽代东京道中一座比较著名的建置所在,为辽安州州治。</h3><h3>2000年秋,这里发现一块残碑,残碑碑文有50余字,“辽东之地为州者五十有四,安州即其一也┅┅俗阜视其地利甲诸辽左,真一境之佳致也┅┅并吞辽宋,一匡天下,封疆万里┅┅取民之所归,惟归有仁之意┅┅”。</h3><h3>碑中除指出安州为辽东五十四州之一外,还强调了归仁是安州的辖县。因为这块指明“安州”所在的残碑发现于昌图四面城城址,所以确认了四面城即为辽代安州治所。
</h3> <h3><font color="#010101"><p> 王 永 志</p><p> 昌图县人,1961年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高级顾问,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院长。曾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航空航天部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暨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地地导弹系列总设计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p><p> 在担任总设计师的14年间(1992-2006),主持了工程设计、研制、4次无人飞行试验和神舟五号、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技术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飞天的历史性突破作出了重大贡献。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各两项,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2005年被授予“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荣誉称号。2010年获小行星命名。</p><p> 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p><p> </p></font></h3> <h3>端木蕻良(1912年9月25日—1996年10月5日)满族。
原名曹汉文,辽宁省昌图县人。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联”,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h3><h3> 1980年,端木当选为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85年,《曹雪芹》中卷(与夫人钟耀群合著)出版。1996年10月5日,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4岁 。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江南风景》《大江》,短篇小说集《土地的誓言》《憎恨》《风陵渡》,童话《星星记》,京剧《戚继光斩子》《除三害》,评剧《罗汉钱》《梁山伯与祝英台》及长篇历史小说集《曹雪芹》等,长篇小说《曹雪芹》影响卓著。
<br></h3> <h3>昌图特产:地瓜、花生、豁鹅。</h3> <h3>闻名遐迩的昌图县付家镇花生。</h3> <h3><font color="#010101"><p> 昌图人家</p><p>柴灶和风匣。风匣相当于现在的吹风机,是给锅灶助燃的老玩艺儿。柴灶的上方是”灶王爷"。每年的腊月廿三上天汇报工作,正月初四回来上岗。</p><p>灶王爷本姓张,</p><p>骑着马跨着枪。</p><p>上天言好事,</p><p>下界保平安。</p></font></h3> <h3>“昌图三大怪”:“大姑娘叼烟袋,窗户纸糊在外,养活孩子吊起来。”
所谓孩子吊起来,就是指这种“悠车。也称摇车或腰车。是满族习俗流传下来的。<br></h3> <h3>传统的碾子与风谷车。</h3><h3>各种谷物在碾子上脱皮后,需到风车上去吹掉糠麸,才能成为米。</h3> <h3>清道光初年,八面城修筑城堡时,挖得石碣残碑段,呈八棱形,直径38厘米,高44厘米,角棱清晰,无文字迹象,故此得名八面城。</h3><h3>八面城是北宋大辽年代韩州官府驻地。<br></h3> <h3>当年的八面城电影院。</h3> <h3> 吴俊升(1863—1928),字秀峰,后字兴权,又字子琴。绰号吴大舌头,奉天昌图兴隆沟人,奉系军阀。</h3><h3> 十七岁进入辽源捕盗营。1912年,满族王公勾结日人,策动“满-立”,吴俊升率部给其以沉重打击。1921年任黑龙江省督军兼省长。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吴俊升任第5军军长。1925年郭松龄反奉,吴俊升任讨逆军总司令,兼左路军团司令,击败郭松龄部队。1928年北伐战争张作霖失败后,决定息争罢战,退兵关外,吴俊升前往山海关迎张作霖返奉,于当年6月4日,在沈阳皇姑屯与张作霖同时被日本人炸死,卒年65岁。</h3> <h3>徐悲鸿与吴俊升之通信。</h3> <h3>昌图新区金月湖景亭。</h3> <h3>昌图新区市民广场。</h3> <h3>昌图县老城镇(榆城子)。</h3> <h3>昔日的花园大坑,</h3><h3>今日的榆城公园。</h3> <h3>榆城公园湖中景亭。</h3> <h3>那时我们没有电玩,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脑可玩。足球、蓝球、乒乓球也是很奢侈了。</h3><h3>夏天男孩子弹溜溜(玻璃球)、摔泥娃、跳绳、滚铁环;女孩子跳皮筋、跳格子、搬嘎啦哈、打(沙)口袋。</h3><h3>冬天好玩的更多。滑冰车、抽冰猴、撞击、摔跤、打鸟、捉迷藏。</h3><h3>迷人的童年故事,回不去的那年……</h3> <h3>老鹰抓小鸡的游戏,乐此不疲。</h3> <h3>冬季里男孩子们玩的冰猴。</h3> <h3>当年我们儿时,男孩子过年时玩的小鞭。成掛燃放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大多情况是拆下来,一个一个地燃放。</h3> <h3>跳绳。</h3> <h3>这个我们大家都玩过。</h3> <h3>拉冰车。</h3> <h3>女孩子们的跳皮筋。</h3> <h3>拉磨的毛驴。</h3> <h3>石磨磨出的豆浆分外香甜。</h3> <h3><font color="#010101"><p>昌图的豆腐最有名了。</p><p>当然最好的当数亮中桥镇的。亮中桥的大豆腐又鲜又嫩,小葱拌豆腐是每家中的常菜。亮中桥的干豆腐又薄又香,铺到报纸上可透出下面的文字来。新出栅的干豆腐热腾腾滴,卷大葱蘸大酱,怎一个美字了得!</p></font></h3> <h3>做豆腐绝对是个手艺活。</h3><h3>当年的选料绝对是上好的东北大豆,头天用温水泡好,第二天用传统的石磨磨豆浆,小的作坊是人工或毛驴拉磨。大一点的作坊用电机作动力,用皮带传动到石磨的伞齿轮,就算是当年的现代化啦。</h3> <h3>磨出的豆浆用大锅煮开,滤掉豆渣,这时就是所谓的豆浆啦。下一步用卤水或石膏点化成脑,就是豆腐脑。捞出来自然沉淀就是水豆腐。加入到压榨模板中就可分别压出大豆腐或干豆腐。</h3> <h3>豆浆用卤水点化成脑是个技术活,相当于六级木匠。</h3> <h3>老城镇南桥水库远眺。当年我们曾挑土堆积起来的大坝。</h3> <h3>昌图镇北山公园。</h3> <h3>昌图镇滨河北路一瞥。</h3> <p>悠闲的人们。火炕上围着火盆盘腿坐,抽着长长的旱烟袋,聊着天南地北的事。</p> <h3>妈妈的縫缝补补和针线笸籮。</h3> <h3>粘豆包也是昌图人的美食。</h3><h3>糜子、粘高粱、粘谷子都是做豆包的食材,其中以糜子为首选,次之选粘高粱或粘谷子。</h3> <h3>传统的是用这种石碾子将糜子脱壳成米,然后用水淘洗,晾干。再用碾子碾碎,用面箩筛成面。</h3> <h3><font color="#010101"><p>后面的工艺就是烀红小豆馅、合面(糜子成面一般称大黄米面,还需兑35一40%的玉米面)、发面,剔酸、做豆包。用苏叶垫底,香味浓浓又防止粘帘子。</p><p>上锅蒸出的粘豆包是这个样子滴。</p></font></h3> <p>一入腊月,家家户户都开始做豆包,那时没有冷冻设备,农家院里放个大缸。晾好的豆包冻在大缸里,人们在正月里走亲访友、打牌娱乐。杀猪酸菜馏豆包一直吃到二月二。</p> <h3>一进腊月就该杀年猪了。</h3><h3>杀猪一般要请人,至少也要请邻居当帮手。</h3> <h3>杀猪、褪毛、开膛、分解、收拾下货、灌血肠。</h3> <h3>通常酸菜都是事先切好的,借着杀猪的荤腥炖一大锅。锅里下血肠,白片肉。蘸蒜酱吃,老香了。</h3> <h3><font color="#010101"><p>农户房檐上的干菜和红辣椒。</p></font></h3> <h3>辽河在我身边流过……</h3> <h3>昌图镇夜色街景。</h3> <h3>回家的心情是一杯酒,</h3><h3>回家的感觉是一盏灯,</h3><h3>回家的里程是一段路。</h3> <h3><font color="#010101"><p> 《乡 愁》</p><p> 文/ 余光中</p><p>小时候,</p><p>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p><p>我在这头,</p><p>母亲在那头。</p><p>长大后,</p><p>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p><p>我在这头,</p><p>新娘在那头。</p><p>后来啊,</p><p>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p><p>我在外头,</p><p>母亲在里头。</p><p>而现在,</p><p>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p><p>我在这头,</p><p>大陆在那头。</p></font></h3> <p>王佩瑜京剧名段《乡愁》</p> <h1> </h1><h1>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h1><p> 一一席慕容</p><h1> </h1><h1> 榆 城 素 笺</h1><p> 文/东 方</p><p><br></p><p> 早就想写一篇感受故乡的文字,但每每提笔都是带着一份生生的疼而撂下。可一旦幽幽独处,那思乡的涟漪总是又一圈圈地开散起来。</p><p> 我的家乡是辽河边上一个长满榆树名叫“榆城子"的地方。在辽金时期是一处繁华的州府治所。</p><p>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个农夫去砍柴救了一个饥寒的老者。他把家里仅有的一碗米煮了粥,救活了老者。老者叹气地说:“你们日子这样苦,还把这碗米给我吃了。真不知道怎么谢你才好。"农夫说:“穷不帮穷,还有谁能帮呢?"老者很感动,就掏出一粒树的种子给了农夫,让他种在院里。遇到困难了就摇一摇树,会落下钱来。</p><p> 农夫将种子种下了,果然长出一棵树来。但他依旧种田、砍柴生活,只有极困难的时候,才摇晃下几铢钱💰来。</p> <h3><font color="#010101"><p> 村里的财主知道了这件事,就赶走了农夫,霸占了这棵树。和管家沒日沒夜地摇。钱像雨点一样地落下来,把财主和管家都埋在里面压死了。可从此这棵树再怎么摇也不落钱了。</p><p> 第二年大旱,寸草不生。村民们眼看都要饿死了。有个小孩突然发现老榆树上结出了许多绿乎乎的像钱一样的东西,就爬上去吃了起来。</p><p> 奇怪的是全村的人都过来吃,吃也吃不完。全村人靠这棵树度过了荒年。</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人们为了记住这棵吃不完的救命树,就起名叫它“余树"。树上长的像一串串铜钱的东西,就叫“余树钱"。</p><p> 这榆树钱不管落到深沟里,落到岩缝间,落到荒丘上,一场春雨后就会绿茸茸地生出一片小苗来。每逢荒年,远近村民都来这里住,靠榆树度荒。越来人越多,城越大。人们就管这里叫“榆城子"了。</p><p> 听老辈人讲,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这漫山遍野的榆树,不知救活了多少榆城子人的命。</p></font></h3> <p><br></p><p> 我的启蒙小学就在城南的一条小河旁,那里有座木桥叫“南大桥"。小河两岸的河滩上长满了榆树。高的矮的,老的幼的,参差着……</p><p> 课余的时候会经常来这里,望望这成片的树丛。它们总是巍巍然地挺立着,那样无私无畏从容地站着。把所有的迎面而来的不管是阳光,还是风雨都揽入怀,修炼自己那颗完整的心。年复一年地和暖的春相遇,再与冷的冬话别……</p><p> 凝望树的时候,我总是思绪万千。竟然恍惚中觉得它更像人。这树原始的初衷大概就是这样坚韧地生存罢。这样根植大地,亲吻泥土,舞之蹈之,歌之咏之。</p> <p> 这些年虽然是漂泊在外,但每次回到故乡都要去看看自己启蒙的学堂,去看看南桥的榆树林。每回回都仿佛都打开了我内心的一座暖暖的小城。在这小城中生着浅浅的草、碎碎的花的河滩上,生长的年老榆树和年轻的榆树,还有它们年幼的苗。而每每在沐浴着它的香,薰染着它的绿中,总是使自己的内心里,不仅深爱着这世事的辽阔,也深爱着每一个美好的细小。</p><p> 这时,我的心就会兀地自暖了起来,空旷中只剩下一个藏在时光深处的精灵,如同三毛说过的那个样子:</p><p>要成一棵树,站成永恒。</p><p>没有悲伤的姿势,</p><p>一半在尘土里安祥,</p><p>一半在风里飞扬。</p><p>一半洒落荫凉,</p><p>一半沐浴阳光。</p><p> 是啊,我多想像榆树那样,在家乡的清风中不紧不慢地,摇荡……</p><p><br></p><p>完稿于</p><p>2020年02月20日抗疫的日子</p><p><br></p> <p><br></p><p>仰望天空飘来的白云</p><p>流连忘返</p><p>生我养我的地方</p><p>雄鹰啊高高飞翔</p><p>遍地牛羊</p><p>姑娘日夜把歌唱</p><p>门前小河流啊流</p><p>姑娘日夜把歌唱</p><p>剪不断的情啊</p><p>割也割不断的缘啊</p><p>漂泊的人忘不了你的爱</p><p>暖我的心是故乡</p><p>剪不断的情啊</p><p>割也割不断的缘啊</p><p>漂泊的人忘不了你的爱</p><p>暖我的心是故乡…………</p><p>(背景音乐《故乡》。作词:宋书华 编曲:梁军 演唱:容中尔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