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云南昆明享“春城”之美誉,既开放而时尚,浓缩了云南的区位优势,从两千多年的“南方丝绸之路”到开放的今天一直是东亚大陆与中南半岛、南亚次大陆各国进行经济贸易往来及政治联系的陆路枢纽。</h3> <h3>“昆明”一词在云南的古代就是一个少数民族的族称。作为地名的出现,则是在唐代。昆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2200多年的建城历史。公元前三世纪,楚国大将庄蹻率众入滇,与当地部落联盟,建立了“滇国”,自称“滇王”。</h3> <h3>庄蹻开辟“滇国”带来了楚国和中原内地先进的文化、技术,对促进当时以滇部落为主的滇池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战国至东汉初,滇池周围的“滇人”建立滇国,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滇文化”。</h3> <h3>自西汉王朝建立后,经过历朝历代的变迁,到了公元1381年(洪武十四年)明朝进军云南后,仿内地建制,设置云南承宣布政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大量移民进入云南,昆明汉族人口首次超过本地土著居民。明末清初,李定国等农民起义军、永历帝、吴三桂先后在昆明或建立政权、或建立皇宫。</h3> <h3>昆明地理环境优越,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乃至中东、南欧、非洲的前沿和门户,具有东连黔桂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巴的独特区位优势。</h3> <h3>自古楚国大将庄蹻在滇建立盛极一时的古滇王国后,楚文化和滇文化相互融合,展开了古滇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再经历代的交流渗透,演绎了一个个神奇动人的历史故事。</h3> <h3>西山故事:西山由华亭山、大华山、罗汉山等组成,峰峦连绵四十多公里,海拔1900至2350米。相传古时有凤凰停歇,见者不识,呼为碧鸡,故称碧鸡山。又因形状像卧佛,也叫卧佛山。从昆明城东南眺望,宛如一位美女卧在滇池岸边,青丝飘洒在滇池的波光浪影中,显得丰姿绰约,妩媚动人,所以又叫睡美人。</h3> <h3>据民间传说,远古时一位公主耐不住宫中寂寞,偷偷出了王宫与一青年男子结为夫妇。后来,国王拆散了这一美满姻缘,并用计将青年杀害。公主悲痛欲绝,痛哭不止,泪水汇作了滇池,她也仰面倒下化作了美丽的西山。</h3> <h3>西山森林茂密,花草繁盛,清幽静美,景致极佳,在古代就有“滇中第一佳境”之誉。华亭寺、太华寺、三清阁、聂耳墓、玉兰园掩映茂林修竹深处,龙门石窟嵌缀千仞峭壁之上,千亩小石林攒列罗汉山飞云奇秀之巅,气势磅礴的湖光山色,丰富厚重的千年历史文化,使得西山独具神秘的魅力。</h3> <h3>西山是昆明“金碧湖山”的象征,雄、险、奇、秀、美聚于一山。站在龙门观日出,有早迎朝阳晩观霞的美感,面对烟波浩淼的五百里滇池,令人心旷神怡,给人带来无穷无尽的遐想。</h3> <h3>滇池:古名滇南泽,又称昆明湖。因周围居住着“滇”部落或有水似倒流,“滇者,颠也”之说,故曰“滇池”。就其名称的由来有三种说法,其一是从民族称谓来考查,《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滇”,在古代是这一地区最大的部落名称,楚将庄蹻进滇后,变服随俗称滇王,故有滇池部落,才有滇池名的说法。</h3> <h3>滇池为地震断层陷落型湖泊,外形似一弯新月。南北长39公里,东西最宽13公里,湖岸线长163公里,面积306.3平方公里,素有“五百里滇池”之称。</h3> <h3>滇池为国内第六大淡水湖,是一颗璀璨的高原明珠。池东有金马山,西有碧鸡山,北有蛇山,南有鹤山,这些山连绵起伏,形成了昆明坝子的天然屏障。湖滨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源充沛,是云南著名的“鱼米之乡”。</h3> <h3>滇池,湖光山色十分壮丽,水面宽阔。站在龙门上,居高临下,滇池尽收眼底,其迷人之处更在于它一日之内,随着天际日色、云彩的变化而变幻无穷。</h3> <h3>滇池周边有大小数十个山峰,山环水抱,天光云影,构成一幅美丽的天然画卷。每年冬季,滇池海埂公园总会聚集成千上万只来此过冬的红嘴鸥,形成滇池冬季一大景观。</h3> <h3>美丽的地方总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民传,古时昆明一带没有湖泊,也没有小溪,只有一片贫瘠的土地,人们吃尽了没有水源的苦处。有一青年猎手,为给昆明人民寻找水源,告别了新婚妻子,千里跋涉来到东海,想把海水带回昆明,却只能望海兴叹。</h3> <h3>一天,他在海边看到一只鹰从海面叼走一条小红鱼,他一箭射下老鹰,救起了小红鱼,没想到小红鱼是东海龙王的三公主,龙王看到青年猎手英勇善良,想把女儿嫁给他,青年猎手执意不从,龙王便将猎手变成了一条小黄龙。</h3> <h3>小黄龙忘不了对妻子和家乡的思念,一天,他趁龙王不备,放开量喝足海水后飞回了昆明。然而,妻子由于思念过度而亡,并已化作睡美人山。小黄龙悲痛欲绝,愤吐肚中海水,撞山随妻而去,他吐出的海水汇成了滇池。从此,有了滇池水的昆明变得美丽而富饶。</h3> <h3>金殿:昆明市区东北郊鸣凤山上的“太和宫金殿”又名铜瓦寺,是云南著名的道观。因用黄铜铸成,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光芒四射,映照得翠谷幽林金光灿烂,故名金殿。</h3> <h3>这座名声显赫的金殿属于太和宫的一部分,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云南巡抚陈用宾仿照武当山天柱峰的太和宫及金殿样式建造,总重量达250吨,为重檐飞阁仿木结构方形建筑,殿高6.7米,宽、深各6.2米,包括梁柱斗拱、瓦楞顶檐、神像罗幔、桌案瓶器、匾楹旌旗等都是用铜铸造。</h3> <h3>崇祯十年(1637年),巡抚张凤山将铜殿拆运至宾川鸡足山。现在的金殿是清康熙十年(1671年)平西王吴三桂重建。金殿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已存斑驳古朴之态,但比北京颐和园万寿山的金殿保存完整,也比武当山金殿规模大,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纯铜铸殿。</h3> <h3>据说,陈用宾任云南巡抚时,曾在鸣风山“三遇吕洞宾”,是吕仙引示他鸣凤山是“洞天福地”,所以他抚滇之三年即命官于鸣凤山建环翠宫。环翠宫建成后,他曾撰楹联:春梦惯迷人,一品朝衣,误了九寰仙骨,鸡鸣紫陌,马踏红尘,军门向那头跳出?空山曾约伴,七闽片语,相邀六诏杯茶,剑影横天,笛声吹海,先生从何处飞来!陈用宾身居云南“军门巡抚”,既迷恋官场“一品朝衣”,又向往道教“九寰仙骨”,矛盾的心情,只有请问“剑影横天,笛声吹海”飞来的吕仙人,他该“向那头跳出”?</h3> <h3>昆明金殿,世间也盛传着吴三桂与陈圆圆的风流佳话,传言金殿乃吴三桂为陈圆圆而建,是他们的后花园。清初诗人吴梅村有诗云: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俱镐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不管传说真也好,假也罢,也道尽了历史千古兴衰,真是:人去江山依旧在,英雄已逝佳话留。</h3> <h3>官渡古镇:官渡古镇是昆明的历史文化名镇,是古滇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古镇历史悠久,在南诏大理国时期,已是滇池东北岸一大集镇和交通要冲。宋以前设渡口,渔舟及过往的官船都在此停靠后,改乘轿或骑马过状元楼入昆明城,因此得名“官渡”。</h3> <h3>古镇分布着较多的古建筑、佛寺、阁楼、庙宇,俗称“六寺、七阁、八庙”。历史上的官渡,是滇池船舶往来的重要渡口,也是通往滇南交通要道上一个政治、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集镇,明清时就有“小云南”之称。</h3> <h3>官渡原名“窝洞”,是滇池岸边一个螺丝壳堆积如山的渔村。这里云水淼霭,薰风无浪,风光如画。早在唐代,窝洞便是南诏王公游览滇池的驻足之地。宋代,大约在1180年至1190年间,驻守“鄯阐”的高生世,常乘舟至窝洞游览,便把窝洞命名为“官渡”。</h3> <h3>官渡作为风景古迹名胜,成为达官贵人修建行宫别墅,名流贤达光顾流连的宝地。可谓:“多少行人此来往,马蹄踏破五更霸”,“此地酒帘邀我醉,隔船笙鼓送我归”,古老的官渡沉浸在一片丝竹管弦声中。</h3> <h3>官渡古镇被称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古滇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一点也不夸张。在这只有17平方公里土地上,分布着凌云阁、少林寺、双塔、金刚塔、法定寺、土主庙、大牌坊、官渡老街及官渡八景:古渡渔灯、螺峰叠翠、云台月照、杏圃牧羊、凌云烟缭、滇南草坪、金刚夜语、笔写苍穹等古建筑、佛寺、阁楼、庙宇等,而且历史悠久,各有传说。官渡古镇身上的这些灿烂光环,让世人看到了文化官渡的无限魅力。</h3> <h3>翠湖:是昆明市区最漂亮的公园之一。虽然面积不大,但很有特色。这里最初曾是滇池中的一个湖湾,后因水位下降而成为一汪清湖。自明代起历任云南行政官员都曾在这里修亭建楼,由于垂柳和碧水构成其主要特色的缘故,被定名为“翠湖”。</h3> <h3>在昆明,翠湖从“九龙池”、“菜海子”到“翠湖”,它承载着昆明的历史和文化、印证着不一样的历史文脉、诉说着时代变迁的故事和传说、见证着昆明百姓的市井气息。</h3> <h3>早期曾是昆明的水运码头,到各种文化和官府机构的聚集地,翠湖区域积淀着昆明的重要文脉。明初戎马倥偬大半生的西平侯沐英,曾在翠湖修建“柳营别墅”颐养天年,明末,大西军抚南王刘文秀对柳营别墅略加修善,便成了他的“南府”。那一怒为红颜的平西王吴三桂,也在这里留下了他与陈圆圆的凄美爱情故事。还有近代的名人唐继尧、朱德将军、人民音乐家聂耳、朱自清等都与翠湖结下了不解之缘。</h3> <h3>近百年前,在钟灵毓秀的云南贡院旧址,云南大学的前身私立“东陆大学”创立。云南贡院,从云南布政司之东(今长春路、威远街一带)迁至翠湖湖畔,见证了600多年知识界的努力。在这里,风云人物汇聚,成就了近万名文人平步青云的梦想,为云南的历史发展、文明进步做出重要贡献,也成为国内仅存的中国古代1300余年科举考试的实物之一。隔着久运的历史时光,似乎还看得到几百年间学子们在贡院鱼跃龙门的身影,民主人士和文人志士们的振臂高呼似乎也言犹在耳。环湖信步,聂耳在湖畔改编的《翠堤春晓》悠悠而至,属于那个年代的旋律仍在空气中流淌。</h3> <h3>围绕着翠湖的“文林街、小吉坡、先生坡、府甬道、文化巷、钱局街”等都曾是文人如林。沈从文先生、冰心老人、李公朴先生等曾在这里聚集,在谈笑风生中创作出一篇又一篇惊世文章。</h3> <h3>翠湖拥有的这些独特文脉,不仅创造了一个阳春白雪的高峰,也融入了许多下里巴人的气质。来到翠湖,可以无忧无虑地散步,遐想着翠湖古时的风光,亦可泡一壶清茶尽享时光浪漫的情调。</h3> <h3>云南陆军讲武堂:座落在翠湖边上。那一片杏黄色的建筑,是中国清代末期、民国初期创办的一所培养陆军军官教育机构,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承载着云南100年来的骄傲。清末民初,在中国最动荡的那段岁月中,讲武堂扮演了一个神奇的角色——将帅摇篮,有300多名将军士官从这里走向战争,走向历史,朱德元帅称之为“中国革命的熔炉”。</h3> <h3>讲武堂自1909年开办到1928年的20年间,为我国和亚洲一些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军事人才。所毕业于这里的学员有4000多人,有南洋华侨青年,朝鲜和越南等国青年,。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一些著名的革命将领,第三期特别班的朱德、第十二期的叶剑英还成为新中国的领导人。</h3> <h3>讲武堂的传奇有荣光的一面,也有血泪的一面。在学员们走向战场之后,因各自阵营不同背道而驰,甚至刀枪相向。乱世的权力在军力下更迭,但正义却在血火中坚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