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腰草鹬不多见

笑对人生

<h3>  我拍鸟,带拍不拍的,也有10多年了,拍到过白腰杓鹬,但从来没见过白腰草鹬。<br></h3><h3> 这次不知交了什么好运,竟然在我的家乡——桦甸市松花江边的万两河边,先后拍到了两只白腰草鹬,一只是受了伤的,一只是正常的。这对我的拍鸟经历来说,无疑是增加了一个新鸟种。</h3><h3> 那是4月22日下午5点多,阴天,天又快黑了,我来到河边,想拍矶鹬,却发现远处有一只黑乎乎的比矶鹬大的鸟在边走边啄食。我用索尼黑卡相机一直跟踪它,直到它飞走。回家在电脑上看,这种鸟从来没见过。上网查,一说是白腰草鹬,一说是灰尾漂鹬。请教了长春和海南的两位识鸟达人,方知是白腰草鹬。</h3><h3> 白腰草鹬(学名:Tringa ochropus)为小型涉禽,体长20-24厘米,是一种黑白两色的内陆水边鸟类。夏季上体黑褐色具白色斑点。腰和尾白色,尾具黑色横斑。下体白色,胸具黑褐色纵纹。白色眉纹仅限于眼先,与白色眼周相连,在暗色的头上极为醒目。冬季颜色较灰,胸部纵纹不明显,为淡褐色。</h3><h3> 我拍的这只白腰草鹬似乎受过伤,嘴的下页缺损了,身上戗毛戗刺的,羽毛也没有斑点。第二天我再见到它时,它躲在一处角落里,一条腿站着,瑟瑟发抖的样子。</h3><h3> 4月23日下午4点多,我再次来到河边,发现新来了一只白腰草鹬,身上带着明显的斑点,比前一天见到的漂亮得多。我拿个小凳坐在公路边静静地等它,它先是飞到远处的石滩上啄食,不大一会就飞到了我眼前距我30多米的一块石头上休息,停留了大约有两三分钟,然后才飞走。</h3> <h3>戗毛戗翅的</h3> <h3>嘴的下一半明显缺损</h3> <h3>从飞姿看很明显是白腰草鹬</h3> <h3>这只好得多</h3> <h3>拉近了看,还是挺漂亮的</h3><h3><br></h3><h3> 网上介绍,白腰草鹬主要栖息于山地或平原森林中的湖泊、河流、沼泽和水塘附近,海拔高度可达3000米左右。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活动在水边浅水处、砾石河岸、泥地、沙滩、水田和沼泽地上。常上下晃动尾,边走边觅食。遇有干扰亦少起飞,而是首先急走,远离干扰者,然后到有草或乱石处隐蔽。若干扰者继续靠近,则突然冲起,并伴随着‘啾哩-啾哩’的鸣叫而飞。飞翔疾速,两翅扇动甚快,常发出‘呼呼’声响。据我的观察,白腰草鹬还是比较怕人,我站起身或走动着拍它时,它会很快奔向远方,当我稳坐不动时,它才敢靠前,但一旦发现我,还是要飞走。它飞翔时也不是很高,而是贴着水面飞,飞不多远又会落在某处河滩上。</h3><h3> 白腰草鹬以蠕虫、虾、蜘蛛、小蚌、田螺、昆虫、昆虫幼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偶尔也吃小鱼和稻谷。</h3><h3> 分布于欧洲、中亚、阿尔泰、外贝加尔湖、中国、蒙古、俄罗斯、地中海、非洲、波斯湾、伊朗、日本和菲律宾。在中国繁殖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和新疆西部,越冬于西藏南部、云南、贵州、四川和长江流域以南的广大地区以及海南岛、香港和台湾,迁经河北、宁夏、青海、甘肃等省。</h3><h3> 繁殖期5-7月。刚到繁殖地时多活动在林外开阔的湖边、河岸和沼泽湿地上,以后逐渐进入森林繁殖。通常营巢于森林中的河流、湖泊岸边或林间沼泽地带,也在林缘河边沼泽地及河边小岛上的草丛中或疏林中营巢。巢多置于草丛中地上或树下树根间,也有报告营巢于树上。一般不筑巢,而是利用鸫、鸽等鸟类废弃的旧巢。每窝产卵3-4枚,卵为梨形,桂红色、污白色、灰色或灰绿色,其上被有红褐色斑点。雌雄轮流孵卵,孵卵期间亲鸟甚为护巢,若有入侵巢区者,亲鸟则在空中来回飞翔或站于附近树上鸣叫不已,直至入侵者离去。孵化期20-23天。</h3><h3>&nbsp;</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