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离开家乡的你,是否有这种情愫:无论你离家有多久,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无论你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在天南还是海北,最难割舍的是故乡情怀,最难忘却的是故乡山水,最想品味的是故乡饭菜,最想听到的是乡音糗事,最感到心中最亲切的地方,还是梦回牵绕的那个村庄……</h3><h3> 我的梦回牵绕的家乡——小王疃。</h3> <h3> 打开记忆的闸门,或明或暗的片段,隐隐约约地在眼前闪过,就着对时光的硬拽,来拼凑起村里的曾经的那些事来,或多或少地给50、60、70后的小王疃人以感叹,似真似假地给80、90、00后的小王疃人以铭记。</h3> <h3> 村的由来</h3><h3> 小王疃村,位于五莲县许孟镇东4公里,据村中长者所述,明朝中期,肖、王两姓从本镇大茅庄迁此立村,以姓氏取名肖王疃,后肖姓他迁,改称今名。现主要有丁、王、宋、景、姚、韩、孙、朱、许、梁等姓。</h3><h3> 现在全村有380户,人口1133名。静静的村庄、浩瀚的蓝天、悠悠的白云、潺潺的小溪、平整干净的村路、勤劳质朴的村民,构成了小王疃诗意一样的轮廓。近几年,被命名为“日照市文明村”。</h3> <h3> 1.小王疃水库</h3><h3> 在每个小王疃村人的眼里,记忆最深的莫过于小王疃水库了。小王疃水库,是全县第三大中型水库,总库容量为1909万方。1959年10月动工,1960年4月完工。 </h3><h3> 听参加水库建设的老父亲诉说,当时集许孟、中至等公社的劳力,春秋季节住在工地搭建的简陋篷子,吃住在工地,冬天就挤住在村子的社员家里,当时赶上“大饥荒”时期,劳力吃不饱是家常便饭,一顿饭吃十几个煎饼很正常。小推车是当时工地上运送土石的先进运输工具,小伙子用镐抓、用锨铲、推推车,妇女们则夯土、旁牛,当时没有现在的先进设备和工具,但是干劲冲天、乐此不疲,还进行队与队之间展开打擂台比赛,看谁的进度好、快,那种艰苦环境中的坚强斗志定格在当时的热火朝天的工作中。“吃水不忘挖井人”,每一个参加修建水库的人,值得我们现在的后人的尊重和敬仰!</h3> <h3> 现在的水库,水是蔚蓝色的,没有风的时候水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风一吹,水库的水就泛起了一层一层的波纹。水库里的水是那么的清,那么的绿,那么的魅力无穷,那么的让人流连忘返。站在大坝上,一阵风吹来,清风拂面,惬意极了。时下闲暇时间,有不少钓鱼爱好者在水库西岸全神贯注、废寝忘食的垂钓呢!<br></h3><h3> 隐约记得1981年左右,水库还进行了水利发电呢,受益的只是小王疃村,我村梁云彩家,因家人在日照港口工作,买来了一台14寸进口彩色电视机,放学钟声一敲响,孩子们顾不得回家吃饭,都跑向他家占地方看电视了,那可是我村的第一台电视机呀。</h3> <h3> 水库干旱时放水,浇灌着十里八村的土地,使周围许多村庄旱涝保丰收,同时十几个村的自来水也取自此水库,足以证明,小王疃水库是我们大家的乳娘,我们要世世代代敬仰她、保护她。<br></h3> <h3> 站在大坝上,往南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山,这就是马耳山,它海拔707米,为鲁东南第一高峰。两块巨石高高耸峙,状如马耳,双尖耸峙,象一匹奔腾的骏马,驰骋在鲁东南大地上,栩栩如生,故名马耳山。传说二郎神骑神马赶山救母来到这里,神马被山水吸引,不肯离去,化作此山。</h3><h3> 马耳山为东西走向,占地面积42平方公里。有马耳、仙人洞、松垛峰、石龙湾、隐龙寺、耳朵眼等景点180余处。马耳山自古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苏轼知密州期间曾数次登临马耳山,写下了“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间。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等脍炙人口的诗句。近代著名作家、诗人臧克家,曾写下“五岳看山归来后,还是对门马耳亲”的著名诗句。</h3> <h3> 2.生产队</h3><h3> 记得在水库大坝后的西部,紧邻大珠子山下,曾建有一座石灰窑,那是生产队时期的产物,现在已是面目全非了。那就先追溯到那个年代,了解一下吧。</h3><h3> 生产队,是公社化时期农村经济中的一种组织形式,开始于1958年,结束于土地实行经营承包后的1984年。它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h3><h3> 当时许孟公社分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管理,入社农民称社员。小王疃与仁里一村、二村、三村和明古庄五个庄为一个生产大队——仁里大队。生产大队根据户数、人口下设若干个生产队(简称小队)。当时小王疃分6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有饲养院,饲养着十几头牛、马,耕种、拉货时上阵出力,还侍候着几头猪,逢年过节杀后每户分着吃,那可是当时老少口中最好的美食。生产队实行“ 工分制”,分配主要通过粮食分配来实现。社员们在生产队劳动,按劳动出勤天数计工分,年终按家庭口粮分配粮食,全年以每户得工分多少,编造分配方案,户之间实行现金找补。</h3> <h3> 那个时候的孩子,单纯,听话,肯吃苦,不挑吃穿。除了上学外,放学回家要么跟家人做家务,譬如推捻、抬水、洗衣等,要么约几个同伴到田野里去拾草,调皮的孩子则是看弟弟妹妹,或一起玩捉迷藏、打尖、拾石子儿、踢方、撞拐子等游戏,害饿的孩子则钻到饲养院里的花生垛里,寻找那些稍有花生仁的花生瘪子,解解咕咕叫的肚子的馋虫。<br></h3><h3> 大人们在干活休息或茶余饭后,男人抽着卷烟、女人拿着鞋底,最多的爱好是评头论足,闲事互掐,给别人起野名字(就是外号)。据说,有个外村的人在村头看见一个在用撵推玉米的老人,就上前打听他要去的朋友住在哪儿?老人说:“你说名字我不知道,你说说他的野名字,俺都知道。”外村人说了朋友的野名字,老人不假思索地告诉了他的具体位置,老人还自言自语地说:“除了黑驴吊没有野名字,其他人都是有的。”外村人哑然失笑。</h3> <h3> 3.石灰窑</h3><h3> 下面说说石灰窑吧。石灰窑在大坝后西面,是当时仁里大队建造而成,就是如下图(网上下载)那简陋模样,和印象中的差不多。因为大珠子山上储藏着大量石灰石,俗称“料石”,深灰色,经过三天三夜900-1100度的烧制,“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由原来的青褐色变成白色,也就变成了生石灰,其主要化学成份就是碳酸钙。生石灰遇水后就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弱碱),并会释放大量的热量,俗称熟石灰,一旦粉刷起墙体来,与当时女人使用的雪花膏好有一拼,又白又纯,体面得很。</h3><h3> 1982年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土法烧石灰也就很少用了,石灰窑也被废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烧石灰有了新的办法。但回想起儿时大人烧石灰的情形,还恋恋不忘。烧石灰为生产队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社员们的生活,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在我们洁白的心灵中留下一丝不灭的烙印。</h3> <h3> 4.苹果园</h3><h3> 水库大坝下大珠子山北处,在石灰窑的北边,相邻的曾是村的苹果园。这里栽植着苹果和梨,苹果当时有小国光、金帅、秋花皮、印度等品种。九十年代末因老化而被砍伐,不复存在了。现在,种上了杨树和庄稼。</h3><h3> 除了吃苹果外,记忆深处的是苹果园里还制作粉条呢。大体是这样:红薯丰收之后, 将红薯洗净切片, 放在干燥有风的地方晾晒。待红薯片几乎已经风干,收集起来,用以前很古老的石磨赶制成粉。将红薯粉收集起来,炖上大锅和水,待水滚开之后,将红薯粉放入其中,用大的器具使劲搅拌,防止其粘锅,待成透明的颜色,将这种面糊似的稠乎乎的东西,放置在一个篦子上,且上面用压力使劲压制, 粉丝顺空畅畅流出,有一个干净的木棍,将粉丝挑起来,挂在阴风干燥处, 数日可成。能吃上一顿熬粉条,那叫一个顺溜儿!令人回味无穷。</h3><h3><br></h3> <h3> 5.南河</h3><h3> 南河,在村庄的南面,一年四季,自西到东地流淌着。到了夏天,水库放水,水量加大,大人严格管教孩子在河边玩耍或游泳。旱季时,河流潺潺,小孩子们得了赦免令似的蹲在小河里嬉戏游泳,或捉鱼摸虾,享受着家乡带来的美好馈赠。劳作之余,妇女们,就三五一群地在河边边洗衣洗菜,边呵呵地拉着家常,或诉说着糗人糗事。到了冬季,记得那几年特冷,河结了厚厚的冰,小孩们就大胆地在冰上肆无忌惮地打自制制作的陀螺,玩得不亦乐乎,比现在的孩子玩手机游戏还上瘾呢!</h3><h3> 现在,可能是地球变暖的缘故吧,南河的水流量大大减弱了,失去了过去那种强劲的动力,还是在坚持地流动着,似乎要与村庄同呼吸共命运。</h3><h3> 家乡美,最美是那柔柔的家乡水,水边的风儿轻轻吹,天空的燕子悠悠的飞,远方的游子请你快快回。</h3> <h3> 6.现代村庄</h3><h3> 现在驱车走在回乡的路上,与以往相比,感到变化最大的是路。记忆中以前的路坑坑洼洼,虽然四通八达,但感觉一点也不好走,特别是下雨天,路上到处是水坑和稀泥,走路变得很困难,一出门,鞋子、裤子都弄得很脏。 但现在可不一样了,简直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你看,周围村村通上了宽敞的水泥路,而小王疃村里铺的是把柏油路呢,路边上也种上了各种各样的美丽的花草,主街小巷四通八达,再也没有以前的垃圾满地、猪鹅狗鸭满街跑的景象了,人们再也不会因为出行发愁了,逢年过节,大街小巷都停满了各式各样的轿车。傍晚,街灯明亮,在路上溜达的人非常非常多,到处听到的是人们爽朗的笑声。</h3><h3> 村里经济富裕发达,自然离不开村历届村两委班子的坚强领导。几年来,丁强书记和村两委会一班人,踏踏实实干工作、一心一意谋发展。紧紧围绕“创优秀党支部,建和谐新农村”工作目标,听民意、排民忧、解民难、保民安、为民乐、千方百计为群众服务,强化村庄环境卫生的长效化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里,不留死角,整洁程度不亚于县城水平呢!</h3><h3> 村里大搞多种经营,农特产品,主要生产小麦、花生、玉米、芋头、姜、大豆等。还开发萤石矿、植桑养蚕、栽植烟草、大棚蔬菜种植、饲养猪牛、配件零件加工、辣丝规模生产、苗木培育等,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庄户人的钱袋子不断膨大,人们的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人们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日子。</h3><h3> 乡村人家,住的房屋都是砖瓦房。总爱在菜园子里种上一些南瓜、丝瓜、蕃茄之类的蔬菜瓜果,每到夏天、秋天就会结出青的、红的瓜。它们有的悠闲的躺在地上,有的挂在藤上笑歪了腰,有的……构成了一道特有风趣的画面,比城里那高楼大厦门前的石狮子可爱多了。</h3><h3> 整洁宽敞的道路像一条没有尽头的长绳,一面面文化墙,述说着村子的与时俱进,将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一展现,抒写着新时代农村的文化内涵。</h3> <h3> 经济建设一天天在发展,精神文化建设也不落后,这里要表一表庄里的名人——丁明严,2006年创立喜庆文工团,并任五莲义工许孟分会会长,今年57岁了,还带领着近30人的队伍,经常到敬老院和学校,为老人和孩子送上文艺演出,舞龙舞狮、耍魔术,真心做义工,真诚为义演,宣传党的好政策,活跃在五莲的大街小巷,激活了农村的文艺气氛,极大程度上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得老百姓的好评。<br></h3> <h3> 五年小学生活过的学校早在十几年前就撤并了,如今改建成了配件加工车间,旧时的照片你是否会保留?但孩提时代的师生故事时常在梦中演绎,令人感叹岁月的蹉跎,不能忘怀的是感恩老师的心。</h3> <h3> 啊,故乡!读万卷书怎么也读不完你的美丽,行万里路怎么也走不完对你的畅想。你的美丽和善良早已打入我的行囊,相伴我四海为家。</h3><h3> 回家的路又短又长,短的是距离,长的是心情。</h3><h3> 亲,你多久没回故乡了?快回吧!</h3><h3> 小王疃欢迎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