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ed2308">如果身体出现这11类问题就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br>1、身体浅表部位出现的异常肿块;<br>2、体表黑痣和疣等在短期内色泽加深或迅速增大;<br>3、身体出现的异常感觉,哽咽感、疼痛等;<br>4、皮肤或黏膜经久不愈的溃疡;<br>5、持续性消化不良和食欲减退;<br>6、大便习惯及性状改变或带血;<br>7、持久性声音嘶哑,干咳,痰中带血;<br>8、听力异常,鼻血,头痛;<br>9、阴道异常出血,特别是接触性出血;<br>10、无痛性血尿,排尿不畅;</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11、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进行性体重减轻。</font></b></h1> <h3>事实上,致癌因素十分复杂<span style="font-size: 17px;">,包括化学、物理和慢性感染等外部因素以及遗传、</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免疫、年龄、生活方式等自身因素</span>。其中,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平衡膳食、适量运动、心情舒畅可有效降低癌症的发生率。</h3><h3><br></h3> <h3>哪些不良习惯容易引发癌症?</h3><h3>1. 吸烟</h3><h3> 吸烟是引发癌症的最主要不良生活习惯。吸烟可以诱发多种癌症,有专家研究发现,长期吸烟者的肺癌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10~20倍,喉癌高6~10倍,食管癌高4~10倍,胰腺癌高2~3倍,膀胱癌高3倍,血癌危险性增加1.78倍。另外,吸烟也会导致肝癌。</h3> <h3>2. 饮酒</h3><h3> 有充分证据表明,酒精会升高食管(鳞)、胃、肝、结直肠、乳腺发生癌症的风险,还有部分研究显示酒精还可能导致肺癌、胰腺癌和皮肤癌。</h3><h3> 另外,喝酒脸红并不是代表酒量好,恰恰是人体乙醛脱氢酶基因突变,乙醛转化障碍的危险表现,这样的人更应限制饮酒。</h3> <h3>3. 肥胖</h3><h3>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研究表明,肥胖与乳腺癌(绝经后)、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食管腺癌等13种癌症发生有密切关系。衡量肥胖的标准有很多,最常用的是BMI,即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我国人群的标准BMI范围是在18.5~24之间,24~28之间为超重,超过28则为肥胖。</h3><h3> 从防癌的角度上来看,体重应控制在标准范围之内。运动与体重指数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同经常运动的人相比,缺乏运动的人更容易变胖,新陈代谢缓慢,免疫力低,更容易生病,而这些因素都会增加患癌的风险。</h3> <h3>4. 熬夜</h3><h3> 有研究发现,经常熬夜、生活不规律会增加患癌风险。另外,经常熬夜除了让患癌风险提高,还会让癌症更加难以控制,耐药性更强。</h3><h3> 值得注意的是,作息不规律也是致癌的因素。频繁的改变生活和睡眠节奏,使生物钟混乱到“不知所措”,这样长期混乱的生物钟才是导致患癌风险提高的“罪魁祸首”。</h3> <h3>5. 蔬果摄入过少</h3><h3> 增加日常果蔬摄入可以降低诸如口腔、鼻咽、食管、肺、胃和结直肠的肿瘤发病风险。食物当中富含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可以通过改善肠道菌群产生有益的短链脂肪酸,抑制肠癌细胞增殖;同时这些食物中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A/C/E、硒、酚酸类、黄酮类、硫甙类化合物,通过抗氧化等途径,具有潜在的预防细胞突变作用。</h3> <h3>6. 红肉摄入过多</h3><h3> 红肉指的是所有哺乳类动物的肉,常见的主要是猪、牛、羊肉,每周推荐的摄入量为350~500克熟肉。研究显示食用过多的红肉会增加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每日每增加100克红肉,结直肠癌的风险就会上升12%。</h3><h3> 一方面在高蛋白高脂肪红肉烹调的时候大多会采用煎、烤等高温烹调方式,这过程中就会产生杂环胺、多环芳烃等致癌物质。同时,红肉当中富含的血红素铁会通过刺激亚硝基化合物的内生形成,促进结直肠的癌变。</h3> <h3>癌症防控不只是中老年人的事情,因为癌症的发生是全生命周期相关危险因素累积的过程。要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接触烟草、酒精等致癌因素。<br></h3><h3>儿童和青少年每天要保证60分钟以上的中强度运动,成年人每周要保证30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外,还要加强平衡、防跌倒能力和肌肉力量的锻炼,才能保证健康。那挑选什么样的运动方式比较好呢?建议只要是强度和时间达标,任意适合自己的运动都可以。慢跑、骑车、游泳、羽毛球、跳舞等都是不错的选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