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梦绕的海南桂林洋~记少华第二故乡寻梦之旅

小平

<h3>2019年4月9日晚上九点半烟台到海口航班准时降落美兰机场,从南宁出发,同日早到的爱英和建军老同学到机场迎接少华,见到久别的老同学格外激动。</h3> <h3>当晚十一点到达酒店,放下行李,就迫不及待地来到酒店附近的海口骑楼老街走走看看,找寻儿时的记忆。</h3><h3>上世纪六十年末~七十年代初,少华的父亲曲慈勋曾任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第11团团政委,驻扎在离海口十多公里的桂林洋,少华姐妹弟弟五人也随父母,在海南这片热土学习生活了好多年,从小学到高中,美好的童年和少年都在桂林洋度过。时隔45年,此次再踏上这块曾经熟悉的土地,替父母了却多年的夙愿,少华心情无比激动,对桂林洋充满着无限的期待。</h3> <h3>海口老街夜市,深夜了,我们还兴致勃勃一起品尝海口小吃(绿豆沙)</h3> <h3>海南清晨,阳光普照大地。少华一夜未眠,就要回到第二故乡~桂林洋了,好激动,好期盼!</h3> <h3>共进早茶,海南海鲜粉,太好吃了</h3> <h3>看着花样繁多的美食,少华食欲大开。</h3> <h3>吃完早餐,我们又来到老街走走</h3> <h3>瞧这,解放电影院就在这位置,当年我们几个小孩瞒着父母,步行从十多公里外的农场到这看电影《小铃铛》,让父亲好着急,第一次动用农场唯一的小吉普车,赶到市里找我们,接我们几个回去。</h3> <h3>位于海口老街的和平电影院</h3> <h3>老街留影</h3> <h3>老街留影</h3> <h3>老街留影</h3> <h3>海口街头的老石磨</h3> <h3>带上海南特有的渔家帽还真像海南疍家女</h3> <h3>与老同学在海口老街留影</h3> <h3>海口老街水巷街口</h3> <h3>海口老街仍保留不少老字号铺面</h3> <h3>海口老街</h3> <h3>海口老街中山路</h3> <h3>海口老街中山路</h3> <h3>4月10日一早我们从海口老街出发驱车前往桂林洋。</h3> <h3>我来了,时隔45年,终于再次踏上桂林洋的土地。父亲母亲,我代表您们和全家又回到桂林洋啦。</h3> <h3>当年父辈工作过的桂林洋农场现已改为桂林洋经济开发区</h3> <h3>如今海口到桂林洋有多条道路连接,往来非常快捷方便,我们从市区驱车不到半小时就进入桂林洋大道,沿途进入眼帘的都是现代化工业园区建筑,早年的记忆早已找不到痕迹。</h3> <h3>桂林洋中学新校区大门。此次因一直未联系上老同学,寻梦之旅毫无头绪,来到桂林洋,就先找到中学(以为这就是当年曾就读的学校,后来才得知是新学校)</h3> <h3>在桂林洋新校区大门前留影</h3> <h3>桂林洋中学新校区</h3> <h3>桂林洋中学发展简历</h3> <h3>桂林洋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广场和办公楼</h3> <h3>桂林洋开发区管委会办公楼</h3> <h3>桂林洋开发区管委会办公楼前留影</h3> <h3>少华此次一直未联系上当年的老同学,到了桂林洋也无头绪,看见面貌全新的地方,也没有了目标。有困难找政府,准没错。我们就来到了开发区管委会,向保安大哥打听老桂林洋农场的情况。</h3> <h3>向吴保安打听原来农场的人</h3> <h3>真要感谢保安吴钟林,他的父辈正好也是原来农场的职工,熟悉当年农场的情况,热心地一一介绍老农场的旧址情况,指点我们如何去找寻,少华兴奋不已。</h3> <h3>从开发区管委会出来,沿桂林洋大道行驶不到十分钟就来到当年的农场所在地,如今农场和和村委都已改名五一社区居委会。</h3> <h3>社区居委会前的小广场</h3> <h3>社区居委会前的广场小舞台,少华以为是当年父亲曾经给上千职工做报告的舞台,就站在舞台中央,模仿父亲当年的样子,实地感受一下。</h3> <h3>村头的水井(这是一眼后来开挖的井),大树后面就是当年少华一家曾住过的四栋房。原来少华家屋前还有三棵椰子树,还有一眼小水井,现在已废弃填埋了,椰子树也砍伐了。</h3> <h3>就它,四棟房,右侧两间房就是少华当年的家,每家房面积就十多平米,经历了近五十年的风吹雨打,整个建筑看似不错,可外墙已斑驳陆离,有的房间已无人居住。可少华家这一栋现都还有老职工居住。</h3> <h3>再次回到四栋房,少华好兴奋啊,这里的一切都曾经那么熟悉,处处留下儿时的记忆。</h3> <h3>与现住户亲切交谈,他今年69岁了,在这住了快四十年了,仍记得当年军垦农场,记得曲政委,得知当年老首长的女儿回来寻梦,老人同样好兴奋,给少华介绍当年的往事和如今的变化。</h3> <h3>四栋房之一</h3> <h3>在公路边,还能看到当年四栋房唯一的公共厕所</h3> <h3>附近村民老房子</h3> <h3>找到了,少华记忆中的当年兵团农场住地后面的"大河",其实就是一小灌渠。</h3> <h3>水稻田里的浮萍</h3> <h3>桂林洋农场原来广袤的水稻田</h3> <h3>四栋房边上的竹林</h3> <h3>村民的老房子</h3> <h3>少华记忆中就有一位当年关系密切的老闺蜜~何玉,几经周折,与村民们打听才知何玉同学早几年因病过世了,还有一个弟弟也住在附近,热心的村民连忙帮助电话联系何玉弟弟何明。何明闻讯,立即开摩托车赶到。见到第一天曾经认识的人,少华寻梦之旅燃起了希望,更充满了期待。</h3> <h3>何明一下打开记忆的匣子,娓娓道来,勾起了少华的记忆,共同回忆与其姐姐交往的往事?可惜来晚了,没有见到当年的好同学,少华动情流下热泪。</h3><h3>坐在左侧小矮墩的86岁的老阿婆,一直静静地抬头看着少华,同样激动得流泪,她过世的丈夫当年就是农场的生产科长。</h3> <h3>在何玉家老屋前与何明留下合影,触景生情啊,当年一放学,就过来这里与何玉复习功课,一起玩耍。</h3> <h3>何家老屋前</h3> <h3>何家村的老房子</h3> <h3>何家村的老屋堂屋</h3> <h3>何家村的老房子</h3> <h3>在得知少华急切想联系当年的老同学,何明急忙通过其他朋友,很快就找到了吴清武老班长的手机号码,联系上当年的老班长,找到老班长就找到了"大家庭",太好了,少华特别高兴。</h3> <h3>何明接到吴班长的电话,已联系上几位老同学了,得知少华那么有心寻梦,回到桂林洋了,都非常高兴,急切要赶回来桂林洋与老同学相见。</h3> <h3>与何家村村民聊天</h3> <h3>与老邻居合影</h3> <h3>与何明一家三口合影,何明与姐姐何玉长得很像,看到何明就等看到何玉了。</h3> <h3>向何明打听了解何玉和其他老同学的情况</h3> <h3>好沉啊,大大的海南椰子,才卖五六元一个,这次真大饱口福啦。</h3> <h3>在何明带路下,我们又驱车来到桂林洋海滩边上,当年的桂林洋五一高中就位于桂林洋海滩边上</h3> <h3>与何明在桂林洋海滨合影</h3> <h3>桂林洋海滩的高大椰子树</h3> <h3>真爽,海南椰子。海滨公园的后面就是当年五一高中所在地,现在校园已作它用。在那喝着甜蜜的椰子汁,当年在学校的往事涌上心头,历历在目。</h3> <h3>桂林洋滨海公园</h3> <h3>当日下午五点,老同学齐聚桂林洋大酒店,多年未见,当年的模样早已找不到,可见到老同学格外激动,倍感亲切。</h3> <h3>你好啊,邓永平老同学,我们又见面了。</h3> <h3>老同学围坐在一起回顾过去几十年的往事,从学校,到农场,从食品站,到小卖铺,从住地四棟房到村民老屋,从老同学,到老邻居,共同话题,感人的语言,意味深长的往事,一下就拉近了时空的距离,仿佛回到了当年,,,,,,,</h3> <h3>老同学/老邻居在桂林洋酒店前合影留念</h3> <h3>与当年桂林洋的老同学/老邻居合影</h3> <h3>在开发区管委会广场的文化中心前合影留念(文化中心的书法题字就出老同学海南著名书法家吴永雄(左一)之手)</h3> <h3>与当年部队农场场部广播站广播员合影</h3> <h3>与老同学/老邻居在桂林洋酒店前合影留念</h3> <h3>与桂林洋中学的老同学/老邻居共进晚餐</h3> <h3>与桂林洋小学同学/老邻居共进早茶</h3> <h3>在邓永平同学创办的幼儿园前合影</h3> <h3>桂林洋海滨大道</h3> <h3>桂林洋海滨公园</h3> <h3>桂林洋万达广场</h3> <h3>桂林洋海滩</h3> <h3>在桂林洋“农根鸡酒家"看见当年农场职工使用过的斗笠,蓑衣,草鞋。<br></h3> <h3>再见吧,老同学</h3><h3>45年前的回首,往事知多少;如今重逢,只是朱颜改,情未了。少华一行的南国之旅,在李班长的助力下兴致勃勃,从小学同学到大学同学,访友的路上有桂林洋的热泪,有博鳌的踏浪,有海角的戏水,有维多利亚的感慨,有佛山乡间的情怀,一路载歌载舞,话有说不完,情有道不尽,在微信中与我们同乐时光,共享喜悦。今日返程,浪漫难休,此情此景,令人忘怀。故欣笔賦诗一首——</h3><h3> 七 律.无 题</h3><h3>弹指一挥几十秋,</h3><h3>同窗欢聚梦中留。</h3><h3>当年豆蔻青春志,</h3><h3>今日微霜老来悠。</h3><h3>浮想联翩以往事,</h3><h3>当歌醉酒更何求。</h3><h3>人生苦短多珍重,</h3><h3>岁月无情乐不休。</h3><h3> 椰仔吴永雄《穿云的流光》系列拾雅.荷塘小楼</h3> <h3>45年寻友情<br></h3><h3><br></h3><h3>思绪在追溯,</h3><h3>45年的从前,</h3><h3>1师11团曲政委的形象,</h3><h3>历历在目,记忆犹新;</h3><h3>时光在飞逝,</h3><h3>45年后的昨天,</h3><h3>曲政委的长女曲少华,</h3><h3>旧地重游,感人震惊 ——</h3><h3> 竭力寻思过去的记忆,</h3><h3> 时刻盼见老同学的人,</h3><h3> 驱车访亲问友,</h3><h3> 村里到处打听。</h3><h3> 姓何村的人,</h3><h3> 四幢房的井,</h3><h3> 场部的戏台,</h3><h3> 通讯站的椰林,</h3><h3> 村前村后,</h3><h3> 校园沟边,</h3><h3> 桂林洋处处飞奔,</h3><h3> 红衣大盖帽这位大姐的身影,</h3><h3> 寻友的热泪,</h3><h3> 顿洒飞天…</h3><h3> 终于,终于有了终于,</h3><h3> 迎来七、八位老同学匆匆聚会,</h3><h3> 酒桌上往事如梦,谈笑风生。</h3><h3> 顿时,寻友的感人事迹,</h3><h3> 成为轰动全桂林洋的美好佳音。</h3><h3> 试问人生有几个45年?</h3><h3> 带着希望,带着情怀,</h3><h3> 资深美女曲少华,</h3><h3> 不枉此行!</h3><h3> 吴永雄《穿云的流光》系列拾趣今日感怀凌风堂.子夜</h3> <h3>浓浓的故乡情,深深的同学情,海南,少华魂牵梦绕的地方。</h3> <h3>海南情节</h3> <h3>大海啊故乡 大海啊故乡<br></h3><h3>我的故乡 我的故乡</h3> <h3>感恩桂林洋,感谢桂林洋的父老乡亲,感谢老同学。此生与桂林洋有缘,与桂林洋父老乡亲/老同学有缘。</h3> <h3>桂林洋清晨的阳光,愿桂林洋的明天更美好。</h3><h3><br></h3><h3>此寻梦之旅非常开心,真不虚此行,收获多多,满载而归。有机会我们会再回来,桂林洋等着我,老同学等着我。</h3> <h3>图为当年生产建设兵团职工的合影。</h3><h3><br></h3><h3>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总部设在海南岛海口市,接管了原海南、湛江的国营农场和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研究院。</h3><h3>1968年8月15日,广州军区根据中央军委指示成立了生产建设兵团筹建领导小组。</h3><h3>1969年3月19日,广州军区、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发出了《关于成立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指示》,1969年4月1日,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归广州军区建制领导,接受当地革命委员会领导和监督。</h3><h3>总部设在海南岛海口市,接管了原海南、湛江的国营农场和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研究院。兵团按部队编制,下辖10个师,148个团,3个独立营。现役军人2900多人。</h3><h3>1969年接收知青29452人,1970年接收知青27187人,1971年接收知青9416人,1972年接收知青1833人,至1973年底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共有知青11万余人。主要来自广州、汕头、海口、湛江、韶关等地。</h3><h3>各师师部由广州军区各部队抽组。</h3><h3>兵团下辖10个师,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十共7个师在海南岛,第七、第八、第九3个师在湛江地区。在海南的7个师共辖97个团。兵团机关驻海口。生产建设兵团是以垦植橡胶,水稻等热带作物为主的屯垦戍边的部队,隶属于广州军区和广东省双重领导。</h3><h3>1974年6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撤销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番号。所有现役干部全部撤回原单位,各团恢复原国营农场名称, 归属广东省农垦总局。</h3> <h3>图为当年生产建设兵团职工合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