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赶集也许是许多人的生活习惯,有的是为了生计,有的是想淘点东西,有的是为了消遣,我就是属于消遣的那一类。</h3><h3>小时候跟着姥姥去赶南仇的大集,那时候还小,除了吃对赶集几乎没什么印象,后来还赶过西营的集,去年还去赶过李村大集,都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集市似乎就是一个地区生活状态的缩影。</h3> <h3>刚到周村的时候就听说过周村大集了,《青州府志》记载:明天启三年,周村集市繁华,商工俱兴……交易颇盛。明崇祯九年,周村设立集市,规定农历四、九日为大集日。《长山县志》载:清康熙初年,周村集已“名列长山县集市之首”。</h3> <h3>清初,乡贤李化熙以刑部尚书致仕还乡,为保集市繁荣、造福乡里,以一家之力独担市税,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商人来此经商,商贸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周村后来被称为“三齐重镇”的历史地位。自此“天下第一村”、“旱码头”、“金周村”的美名广泛流传。1904年,周村和济南、潍县同被清政府辟为商埠,周村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再次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一时间商贾云集,货物丰茂,其盛况竟超过了省会济南。</h3> <h3>农历的四九是周村大集,我经常去的几个市场,一个是古玩市场在下河汇龙街,紧挨着的是鱼虫鸟市场,再往北下河走是花市,在通济街汇龙桥和北下河之间有个家禽市场,规模不大;然后就是从凤阳沙发厂往西的旧货二手市场了;服装市场早就搬到铁道沿线那儿,不知道是不是还在那,小商品专门太乙门那儿有自己的市场,不一定得等到大集,需要什么东西的时候只管去就行。</h3> <h3>最近喜欢上去逛旧货市场了,俗称“破烂市”,说是破烂,却并非全如此,有的还是很新的,小到针头线脑大到木材家具,二手的衣服,废弃的包装,过时的家具,废旧的家电等等,应有尽有,如果你手头上正为缺少个什么东西而苦恼,恰好大商场未必能匹配得上,那么好吧,来这里,或许就能淘得到呢。</h3> <h3>农具永远是这儿的主角,锨镢锄耙镰钩镐锹,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如果不是到这儿来,你也许很难见到,更别说识别和使用了。</h3> <h3>需要什么就去淘换什么,一个杯子,一个茶壶,总不会让你空手而归。</h3> <h3>一件衣服或许是放的时间久了些,或许是样式有些过时,或许主人已经添置了更好的,不过不要紧,如果慢慢踅摸,或许能找到一件正适合你的呢。</h3> <h3>这些老物件早已经打上了岁月深深的烙印,随手拿起一件,就会讲起跟它有关的故事来。</h3> <h3>我买过他的菜板,挺好用,他一边在刨着搓衣板一边跟我搭讪,他说在张店还有个老外也给他拍过照呢,我说你长得帅,手艺也精湛,现在能干木工活的可能越来越少了,好多花样也都改成机器雕花,手工的不多见了。</h3> <h3>他边说着,放下手头上的菜板,慢慢刨着一块搓衣板,双手平稳的推着刨子,刨花翻卷着,淡淡的木头的香味传出去很远很远。</h3> <h3>摆摊的以老年人居多,话不多,也少走动,就是各看着各自的摊位,偶尔有人过来问问,像我这样边走边看的,他们很少关注,知道我是以看为主,就跟那些骑摩托车的似的,不是真心买东西的,只有那些真正的买家才会勾起卖家的话头。</h3> <h3>否则就是你看你的货,我看我的手机。各自忙活着各自的活路,毫不相干,却十分和谐。</h3> <h3>收音机很少见了,老手表也都停在了某一个时间点上,那个锈迹斑斑的铜火锅仿佛还在冒着热气,里边的羊肉也熟了吧?人都哪儿去了呢?</h3><h3>当年谁家里没摆着座钟收音机,显眼处安上架缝纫机,老三样,新三样,新新三样,不管什么东西,都架不住时间的揉搓,从柜台走到每家每户,然后又来到这旧货市场。</h3> <h3>逛逛旧货市场,找一找小时候的感觉,东瞅瞅,西看看,那些充满年代感的老物件虽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却总能让人回忆起些什么来。</h3> <h3>几个瓶瓶罐罐,一张影碟,一盒卡带,几张明星照,一本八十年代的《大众电影》,不就是回忆多多幸福满满的旧时光吗?</h3> <h3>从通济街便民市场往里走,就是花市了。花市总是最有人气儿的地方之一,邹平石河的,长山的,还有临淄寿光青州的,都会到这里来卖花,年集更是热闹。</h3> <h3>每逢大集,路两边早就有人站好摊位,摆好东西,等顾客挑选。</h3> <h3>买花人也是以上了年纪的人居多,不是周末,年轻人还是少了点,也有带着小孩子来看花的,往外走的,几乎没有空着手的。</h3> <h3>也许是常年跟花花草草打交道的缘故吧,花农都跟慈祥,坐在红花绿叶中间,笑吟吟的看着身边走过的,有老朋友老顾客就打个招呼,光看不买也不打紧,花儿嘛,不就是让人欣赏的吗?</h3> <h3>市场上卖花盆的也有好几家,塑料的,尼龙的,陶瓷的,高低深浅,大大小小,任你挑选。</h3><h3>也有卖花土花肥的,你可以在这直接把盆换好省的回家再麻烦。</h3> <h3>汇龙桥头有个卖兰花的,只要不是周末都会过来,春兰建兰墨兰……都一株一株用报纸包着,挑哪株就帮你栽哪株,还教你怎么养护怎么浇水,说的那些爱兰花的人不买都不好意思。</h3><h3>可我就只有看的份,以前也养过兰花,第一年看花,第二年看叶,第三年就只剩看盆儿啦。</h3> <h3>看着这绿油油的叶子,也着实让人喜欢,再加上让他一说,就觉得养兰花其实很简单哦,二话不说,卖下。</h3><h3>所以总看到有顾客只是来买兰花植株,一问才知家里有盆儿,真是:兰花不知何处去,只剩兰盆空顾影。</h3> <h3>从花市往南走,往北下河拐的地方有个小家禽市场,鸡鸭居多,也有别的,还有卖鸽子的,跟那些被塞进笼子里的鸡鸭不同,信鸽就显得高贵了许多,昂首挺胸的,仿佛女王一样。</h3> <h3>有卖鸡雏的,跟我说别拍那些大的,拍这个多好看呀,那些小家伙们无忧无虑的挤在一起,叽叽喳喳的,可爱极了。</h3> <h3>沿着河边,街有点儿窄,北头是家禽市,南头还是卖花的,平时还好,一到年集,这儿简直就挤不动。</h3> <h3>也许集市就是这样,人挤人,拥挤着走,图的就是个热闹。</h3> <h3>再往南汇龙街的西边就是除了花之外的鸟鱼虫市场了。</h3><h3>鸟市是鸟市,鱼市是鱼市,分得很清楚。</h3> <h3>鸟市里总是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偶尔也能听到画眉或者其他什么鸟的清脆婉转的鸣叫声。更多的是叫不上名字的鸟,因不太喜欢,所以来的次数就少,偶尔路过看上一眼而已。</h3> <h3>鹦鹉大概是最常见的了,孵化也较容易些,只是叫起来乱人。很早以前养过,因为太过乱人,而且能吃能拉,就没再养。</h3><h3>黑的八哥也属常见的鸟,有时候能碰上只会说话的,还是少数。</h3> <h3>门洞往里走,就是鱼市,主要有三类:金鱼,锦鲤和热带鱼。我一个朋友就在那儿卖鱼,以锦鲤为主,他对养育有研究,而且待人诚恳,所以,买卖也总是不错的。</h3> <h3>据说锦鲤能给人带来好运,所以现在养锦鲤的越来越多了。</h3> <h3>我每次都是接近中午才去的,到了的时候就有摊位已经卖完准备收摊了,也能看出,喜欢养花养鱼的人越来越多了,是啊,衣食无忧之后,谁不想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有滋有味呢?谁不想让自己的生活里多一些鸟语花香鱼儿游呢?</h3> <h3>其实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前面的古玩市场了。</h3> <h3>最显眼的地方是那个卖书籍笔墨的,他双手有点残疾,我每次来的时候都能看见他在那儿哼着曲儿,悠哉悠哉。我没见他写过字,他铺好的水写纸是用来让顾客试毛笔的,因我买过他几次纸,所以慢慢熟识了,来了就聊几句,然后再离开。</h3> <h3>地上古玩随处可见,新的旧的,老的少的,真的假的,铜钱瓷器,玉石字画,随处都在考验着你的眼神,一不留神走眼了,或许多交几次学费也就摸着门道了。</h3> <h3>我自信自己没有捡漏的本事,望着一地的“古玩“,也就是看看的份儿了。</h3> <h3>当然,对我而言,若是能淘到几本心仪的书就很是不错了。当年还为此写过一篇“淘书小记”来记下一次淘书的经历。只是现在好书见得少了,来一趟也就是翻翻看看吧。</h3> <h3>那边有个卖盆景的,挺精致,见我拍照,就站起来说给你让个地方,你好好拍。然后还指着旁边那株花说,那株奇花不错吧?</h3> <h3>我还真是投一次见,拍完了,他告诉我说这叫西番莲,奥,原来这就是西番莲,早听说过,却是第一次见到,确实不一般。</h3> <h3>从这里上去就是大街了,街道两边的店铺不管是不是大集,就这么开着门,日复一日的,等待着有缘人。</h3> <h3>棉花市依旧是卖棉花的地方,只是接近中午,人几乎都散了。</h3> <h3>正好遇见一个老年旅游团刚从上面下来,手里大包小提的,有拿纪念品的,更多的是提周村烧饼的,毕竟是来周村嘛,哪能不稍点烧饼回去呢。</h3><h3>集市有聚有散,游客有来有往,五天一集,未必就是去买东西,出门转转,或许会碰上几个好久不见的老朋友呢。</h3><h3>就像小时候过年赶庙会赶年集,未必就真的是去买东西,至少生活中有这么一种仪式感,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去定格一个画面,去寻找一种存在,去圆一个做了许久的梦吧。</h3> <h3>孔子讲,“《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h3><h3>其实带着孩子领着家人逛逛大集,不也能多认识些“鸟兽草木之名”吗?</h3> <h3>现在人们逛超市的多了,有些东西慢慢的也都丢了。如果真要逛逛的话,少进趟超市,多去趟大集,或许,你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呢。</h3><h3>来吧,周村大集,等着你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