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紫云英花开的时节,春日的阳光温柔地洒向地面,空气中弥漫着春天的花香。</h3><h3>不经意的安排得到了完美的结果——在从江县增盈村,徜徉在紫云英的花海,邂逅美丽的侗装少女,留下了极致的时刻,增加了深刻的思念和惦记。</h3><h3>美篇带你们游览增盈,感受侗寨的风情吧。<br></h3> <h3>金勾风雨桥。增盈的鼓楼与金勾花桥为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年)建造,至今已有三百多年之久。 金勾风雨桥为村中三座花桥的最大的一座,花桥顶是五层结构,长度有四十米左右。国家重点保护文物。<br></h3><h3><br></h3><h3></h3> <h3>花桥是侗族的一种艺术建筑,花桥的全部桥身都是用杉木横穿直套,卯眼相接,不用一根铁钉和铁部件,结构极为合理。桥建起一个长廊式的建筑,把桥身完全遮盖起来。长廊上有供过路人休息的长凳。<br></h3> <h3>鼓楼是村寨重大事件聚众、议事的会堂,平时是村民社交娱乐和节日聚会的场所。侗族的文化与鼓楼密不可分,重大的活动都在鼓楼里举行。</h3> <h3>鼓楼旁边的戏台。节日里聚集在这里,侗族大歌侗戏就在这里表演。</h3> <h3>河上的另外三座花桥,花桥顶部结构不一样了。</h3> <h3>村寨房屋比邻而建,一方方尖顶黑瓦的木屋,散发古老的凝重。寨子街道从前到后走上一圈用时一小时。屋内、街边,都是忙碌的身影,纺线的、织布的、竹编的,为着生计、为着坚持自己的传统。</h3> <h3>走到村子北面的山上可以看整个侗寨全貌——小河、花桥、鼓楼、民居尽收眼里。下午四五点的光线泛着黄色的温柔,在傍晚的余晖中,升起的炊烟折射着光线。</h3> <h3>阳光处晾晒大青菜。大青菜晒干切细,用糯米饭、盐拌匀,放入坛中发酵八九个月,就是美味的侗族腌菜了。</h3> <h3>村中小河河水清澈,可以直接用来洗菜。油炸小河虾就是主人从河里捞上来美味。</h3> <h3>妇女为家庭的服饰忙碌。侗族的盛装,从种棉花、纺线、织布、染布、缝制,手工制作。床单、窗帘一般也都是自织自染做的。</h3> <h3>晾晒的是纺好的棉线,松软舒适。</h3> <h3>村子特色之一是茯苓。茯苓蒸熟后,清理干净,切成小块晾晒干,药材公司收购。</h3><h3></h3> <h3>80多岁的老奶奶,还在专心收拾茯苓。</h3> <h3>杨老师女儿赵雅涵,家里家外一会也不消停。这个小调皮应该是村里的出名人物了。到增盈打听杨老师,就问赵雅涵家怎么走的。</h3> <h3>老人专心着编织竹篓。</h3> <h3>能干的杨老师,是学校教授侗族传统艺术的老师,会唱侗歌、弹侗琴、刺绣,多才多艺。曾经带领学生到北京演出了。</h3> <h3>三层木屋是杨老师家的民宿,洗浴卫生设施齐全,客人来有合适的休息场所了。</h3> <h3>杨老师的学生也是她的徒弟,教授侗歌、舞蹈和弹琴。学生们淳朴,模样俊俏。穿上了白色或者深色的侗衣,真是如同仙女下凡尘。</h3> <h3>花儿与少女的美丽照片感动感怀。冲洗了一百多张照片,制作纪念册作为纪念。</h3> <h3>晚上聆听观看学生们弹唱舞蹈,如同天籁之音。其中还有几位学生进京演出侗族大歌了。</h3> <h3>看看有没有琴手的味道了。</h3> <h3>虽然错过了油菜花,紫色的紫云英惊喜了我们的眼睛,成为照片的背景和装饰。</h3> <h3>遇上上山祭主的一家人。每人分别带着糯米饭、米酒、咸菜,热情邀约我们一起聚餐。</h3> <h3>豪爽的侗家烤肉风格,肉切成大块穿在竹签上,用炭火烧烤,大口吃肉大口喝酒。</h3> <h3></h3><h3></h3><h3></h3><h3>百度增盈小记</h3><h3>增盈村位于从江县西北角往洞镇北部,全村2个自然寨,480户2300多人,均为侗族,是往洞镇最大的一个村。两条小河环寨而过。全村有鼓楼2座,其中一座八角楼,一座六角楼,花桥3座。
增盈村是侗族大歌的发源地之一,民间称之为“增盈大歌”,与“小黄大歌”齐名,还有拦路歌、见礼歌、问候歌、 酒歌、情歌等多种多样的歌,属于南侗歌寨;鼓楼、风雨桥、民居、禾晾、禾仓、古井和古石板道保存较好,民居均是青瓦履顶的吊脚木楼;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八月八、秧节、新米节、斗牛会等,节日期间与周边侗寨开展吃相思、演侗戏、对侗歌等活动;风味食品有腌鱼、烧鱼、牛瘪、羊瘪、红肉等;民间工艺有竹编、线编、织侗布、刺绣等;信仰萨瑪、鬼神、崇拜自然和诸多禁忌。<br></h3><h3></h3><h3></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