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font color="#808080">原创:吴晓玲 刘国珍 张凤卿 </font><font color="#167efb">大同市李海英初中数学名师工作室</font></h5> <h3>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br></h3><h3> ————苏霍姆林斯基</h3> <h3>在春风花草香的三月,大同市初中数学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在李海英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一个月的课例研究,第一次尝试做课例研究,从懵懵懂懂一头雾水到跌跌撞撞摸着石头过河,大家手挽手,边学习边研究,互帮互助,砥砺前行。桃花盛开的四月,我们的努力得到了名师工作室总顾问吴江林校长的肯定,我们的汗水换来了今天激动的泪水,但“课例研究处于一种未完成状态,课堂教学改进的历程永远没有终点”,我们仍然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所以4月22号,在听取了吴江林校长关于课例研究的报告,以及对各工作室课例研究成果的点评后,我们及时就课例研究的收获和问题开展了线上研讨,晚上8:00,大家都准时上线。</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一、团结就是力量</h3> <h3>在做课例研究中,大家最大的收获就是团队的力量,如刘国珍老师说“ 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三次磨课,感觉越来越好。”如刘晋杰老师感叹“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学习进步,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团结,学会了团队合作,不光提升了个人能力,也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是啊,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是团队给了我们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团队给了我们继续前行的信心,是团队让我们感恩工作室这个大家庭。<br></h3> <h3>二、怀揣感恩之心</h3><h3><br></h3> <h3>课例研究的直接目的旨在增强教师的教研能<br></h3><h3>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通过这次课例研究,大家都感慨“数学原来能这么好玩”,依托课前全面详细的教学设计过程,扩充了教师的本体知识、学科知识,借助课例研究的实施过程,在一个可操作的过程中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反思能力。</h3> <h3>三、坚持“求索”精神</h3> <h3>线上研讨的第三个环节,李海英老师让大家集中谈一谈,通过昨天吴校的讲座、六位主持人的分享、点评,结合吴校对我们课例的点评,反思我们做课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今后改进、提高。大家都认为课例研究要注重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走出经验教学的泥潭,正如吴校所说“没有理论指导的课是走不远的”,而我们最缺乏的就是理论积淀。</h3><h3><br></h3> <h3>其次,在这次课例研究中,三个小组都分别设计了观察量表,但课后,大家还是觉得不够科学,没有把握好观察的切入点,设置的问题很多,但关键性的问题比较少,正如魏伟老师所说“我们的观察量表还是没有明确的目的性,还是在模仿阶段,什么时候我们真正做到了根据需要去做量表,我们的量表才能真实有用”,也有老师建议应该把《课堂观察》那本书吃透,大家纷纷发言,讲述着自己在课堂观察中的所惑,所感,所得…</h3> <h3>四、总结</h3><h3>不知不觉时间过去了两个小时,但大家似乎都忘记了外面的黑夜,忘记了休息,时间好像静止了。在这次线上的研讨中,大家通过对行动的反思,迸射着思想的火花,对今后如何做课例研究达成了共识,也找到了方向,李海英老师就这次课例研究线上研讨给出了总结:</h3> <h3>李海英老师为我们传达了吴校长对我们撰写的课例提出的建议,吴校中肯的、非常有见地的、专业的评价,让我们更加清晰了课例的问题所在,也为我们之后做课题研究,指明了努力的方向。</h3><h3><br></h3> <h3>正如李老师所说,“课例研究要务实、扎实、有实效。不但会做还要会写,能积极成果物化,才更有价值”,“对课例研究,我们有了初步的体验,有收获,有困惑。通过培训学习讨论,结合之前的实践,我们对课例研究的方法、意义、价值等又有了进一步的清晰的认识。今天线上,我们对课例研究进行总结反思,促进大家及时梳理思路、表达想法,为我们下一步把课例研究做细做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你若盛开,蜂蝶自来!伙伴们,怒放吧!虽然过程艰辛,却是值得!在课例研究这条路上我们任重道远,但我们会砥砺前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