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6)

余乐平

<h3><b> 观感随笔</b></h3> <h3>  从地理位置看,俄罗斯是横跨欧亚两洲的国家,而我们所游览的圣彼得堡、莫斯科两个城市均处在欧洲板块。在这次旅行中了解得知,欧洲之整体科技、经济先于俄国发展。彼得大帝登基后,曾亲率200多名宫廷有识之士,慕名到北欧有关国家学习造船等相关技术,回国后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而促进了俄国之综合国力的发展。</h3> <h3>  下图:位于“十二党人广场”之国家立法部门大楼</h3> <h3>  去年春及3月20日,我与夫人曾到过西欧意大利、奥地利等六国游,从城市建筑风格、建筑物耐用程度、城市建筑维护上看,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圣彼得堡、莫斯科与法国巴黎等国家几乎一脉相承,已看不出谁是老师谁是学生,或技术有高低之分了。这些建筑物虽都经历了200多年的社会变革,但体现社会文明、科技进步、工业发展之一个方面的城市群体建筑,至今不仅适用且使用着,而且保存得非常好,外观几乎没有一点破旧及风雨沧桑之感。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壮举。 相比我国在这些方面的管理不得不引人深思!</h3> <h3>  下图:位于“冬宫”广场的俄罗斯陆军总部大楼一角</h3> <h3>  有人说到欧洲不是看宫殿就是看教堂,而我补充说到圣彼得堡、莫斯科也如同欧洲其它国家一样。而圣彼得堡、莫斯科的特点是:大大小小的教堂几乎遍布城乡,多到随处可见的地步。据观察,这些教堂有个共性。如:一般小教堂外观多以白色调为主,但屋顶外貌不仅造型别致,而且有许多相近之处。但大教堂与之造型差异非常大,不仅外形高大、室内空旷,而且造型大相径庭、美不胜收,同时室内外用材非常考究、奢侈;甚至说在建筑材料方面,其与皇宫建设不差上下。所以,我佩服它们具有精巧的设计、高超的建筑工艺,以及不吝昔花重金而为之。</h3> <h3>  下图:某教堂远景</h3> <h3>  据不完全了解,时至今日,圣彼得堡、莫斯科哪一栋教堂,不都至少经历了200多年风风雨雨以上,像前天我刊出的题为《俄罗斯(4):“诺夫哥罗德”》之美篇中,展示的“佩切尔斯基夫修道院”已有千年的历史了,但至今仍巍然屹立,而且发挥着巨大的社会效应。</h3><h3> 由此,我还思考一个问题,教堂如此之多,说明信教者必然之众,我是门外汉一一原因何在?</h3> <h3> 下图:克里姆林宫一角</h3> <h3>  看看离题了吧!我们还是言归正传。今日我展示或记载一下,在圣彼得堡、特维尔之两地游览而未刊出的最后几个景点。从24日起,我们一行便转入参观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程序了。</h3> <h3><b> 一、圣彼得堡景观</b></h3> <h3>  圣彼得堡,位于俄罗斯西北部,波罗的海沿岸,涅瓦河口,处于北纬59°~60° 、东经29°~30°之间,是俄罗斯的中央直辖市,列宁格勒州的首府,俄罗斯西北地区中心城市,全俄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是世界上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中位置最北的一个,又被称为俄罗斯的“北方首都”。</h3> <h3><b> 1、伊萨基辅大教堂</b></h3> <h3>  伊萨基辅大教堂(俄文:Исаакиевский собор),又称圣伊撒基耶夫大教堂,坐落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市区(又译圣埃萨大教堂),与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和佛罗伦萨的花之圣母大教堂并称为世界四大圆顶教堂。</h3> <h3>  大教堂的内外部装修更为考究,光黄金就用去400 公斤,仅穹形外部镀金就耗费100 公斤。教堂自落成以来没有重新镀金,至今仍然流光溢彩。教堂内有许多镀金的、青铜的和大理石雕塑,有多幅色彩斑斓的镶嵌画和宗教画,还有用乌拉尔宝石和名贵孔雀石、天青石制作的艺术品作为装饰。教堂内有铁梯可以直达顶部大平台,在平台的各个方位极目远眺,列宁格勒全城的景物一览无余。</h3><h3>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伊萨基辅大教堂受到严重损坏,20 年后才修复完毕,但留下教堂大门外的大理石柱子上的几处弹痕没有修补。在一根柱子旁挂着一块铜牌,上写:“这是在1941~1944 年,德国法西斯发射的148478发炮弹中其中一发留下的罪证。”大教堂造型雄伟壮观,如今仍被视为俄罗斯晚期古典主义建筑的精华。</h3> <h3>  伊萨基辅教大教堂于1818 年破土动工,由蒙弗朗担任大教堂的设计师。建设伊始,他一共设计了24 种方案,沙皇亚历山大一世选定了其中一种。但因他只是一名绘图员,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后来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对蒙弗朗的施工方案进行了修改,才使这座教堂得以落成。1858 年,伊萨基辅大教堂竣工,前后共有44 万民工干了整整40 年。教堂竣工后,它的设计者蒙弗朗也与世长辞了。</h3><h3> 大教堂高约102 米,圆顶直径为22.15 米。用橡木制成的3 扇巨门,每扇门面积为42 平方米,重达20 吨。整座建筑物重30 万吨,里面可容纳1.4万人。教堂的施工经历了奠基、立柱、砌墙、封顶等过程。这座建筑的地基深达10 米。教堂四周各竖有16 根粗大的花岗岩石柱,成双排托起雕花山墙。每根石柱重114 吨,是从30 公里外的芬兰湾运来的。立柱时采用的是“绞关法”,128 名壮汉同时推动绞盘,将114 吨重的石柱竖起来。教堂内有一张图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立柱的壮观场面。柱子竖完后砌墙,接着再竖上层的细石柱子,这些细石柱是用42 种进口大理石制成。柱子全部竖好后,最后覆上圆顶。</h3> <h3><b> 2、基督复活教堂</b></h3> <h3>  基督复活教堂(Храм Воскресения Христова на Крови)(Спас на Крови),又称“滴血教堂”、“滴血大教堂”、“圣彼得堡滴血教堂”、“圣彼得堡滴血大教堂”、“复活教堂”、“复活大教堂”、“喋血教堂”、“喋血大教堂”、“圣彼得堡喋血教堂”、“圣彼得堡喋血大教堂”、“基督喋血教堂”,以及“基督喋血大教堂”等。它是圣彼得堡为数不多的传统式东正教堂,并作为圣彼得堡的一个主要旅游景点。</h3> <h3>  教堂外部:基督复活教堂上有五光十色的洋葱头顶,反映了俄国十六和十七世纪的典型的东正教教堂建筑风格。教堂轮廓美丽,装饰花花绿绿,与古老俄罗斯风格与附近的古典式的建筑物成鲜明对比。教堂高度约81米,宽阔的外形,采用了与莫斯科巴克洛夫教堂相同的构造,与华西里教堂的区别在于镶嵌复杂、颜色艳丽的影像图案,用丰富的彩色图案瓷砖、搪瓷青铜板装饰面。基督复活教堂的建筑风格迥异于圣彼得堡的其他建筑,该市主要是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风格,但喋血大教堂特意设计成中世纪俄罗斯建筑,类似于17世纪的雅罗斯拉夫尔教堂和著名的莫斯科红场的华西里·柏拉仁诺教堂。</h3> <h3>  教堂内部:教堂内部有7500平方米的马赛克。这些马赛克是由意大利产的不同颜色大理石及俄国产的宝石精致加工而成的,从1895年起由姆·维·瓦斯特索夫、姆·维·聂斯特洛夫、姆·阿·弗卢贝尔、里阿布金斯基等艺术家及技艺高超的维·阿弗洛洛夫进行设计镶嵌。</h3> <h3>  教堂风格:教堂充分体现俄国风格,所以建筑师巴尔兰德以莫斯科红场上的瓦西里升天大教堂为蓝本,建造了这座教堂。教堂外貌的艺术设计灵感,主要来源自莫斯科雅拉斯拉夫斯基火车站的建筑风格及红场上的瓦西里升天教堂。而教堂整体之具体建筑结构,则来自于修道院院长大司祭伊格纳奇依的构想。据传说大司祭伊格纳奇依在睡梦中显现出这座未来教堂的设计蓝图。1883年9月14 日举行了奠基典礼。历经24年的兴建工程,直到1907年8月19日正式完工,并由尼古拉二世举行隆重地开幕仪式,国家政要及皇亲国戚均应邀观礼。</h3><h3> 复活教堂内部嵌满了以旧约圣经故事为体裁的镶嵌画。与瓦西里升天大教堂相比,它的外貌更加美丽、更加生动。滴血教堂(Спас на Крови)上有五光十色的洋葱头顶,反映了俄国十六和十七世纪的典型的东正教教堂建筑风格。教堂轮廓美丽,装饰花花绿绿,与古老俄罗斯风格与附近的古典式的建筑物成鲜明对比。</h3> <h3><b> 3、斯莫尔尼宫</b></h3> <h3>  斯莫尔尼宫(Smolny),位于圣彼得堡市的东北部,在涅瓦河转弯的地方,是一座外观典雅的三层建筑,它建于1806—1808年,原为贵族女子学院。“斯莫尔尼”一词来自俄语“沥青”,初建时这里属于沥青厂,在苏联时期作为列宁格勒市政府办公楼,现为圣彼得堡市政府,从市长到各处、陆军部、内务部仍在此办公。斯莫尔尼宫位于圣彼得堡市中心,整体色彩和皇村的叶卡捷琳娜宫的色彩相同,为拜占庭蓝白相间,是巴洛克风格和拜占庭风格的融合,在圣彼得堡的诸多宫殿里具有相当高的代表性。</h3> <h3>  斯莫尔尼宫正面长300米,主体建筑的两翼伸出,每翼各长40米,组成宫中的主要庭院。20世纪60年代又在正门增建8根壮丽的圆柱和7个拱形门廊,和其右侧巴罗克式建筑风格的斯莫尔尼修道院浑为一体,合称斯莫尔尼建筑群。。1917年“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军事革命委员会设在斯莫尔尼宫,为十月革命司令部。1917年11月中旬至1918年3月列宁曾在这里办公和居住。</h3> <h3><b> 4、喀山大教堂</b></h3> <h3>  喀山大教堂(俄语:Казанский собор),位于圣彼得堡的涅瓦大街,由俄罗斯建筑师沃罗尼欣设计,于1801年8月开始奠基仪式,教堂以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原本,历经10年于1811年竣工。</h3><h3> 这个建筑的平面图呈十字型中间上方是一个圆筒型的顶楼,顶楼上是一个端正的圆顶。半圆型的柱廊由94根圆柱组成,面向大街,环抱广场。柱廊前面矗立着俄军统帅库图佐夫纪念碑和俄国陆军元帅纪念碑。教堂里有库图佐夫墓和1812年打败拿破仑的胜利品。</h3> <h3>  建筑轶事:喀山大教堂是根据沃罗尼欣的设计于1801-1811年建成的,专为存放俄罗斯东正教的重要圣物——喀山上帝之母圣像而建造,并因此而得名。它的外貌具有典型的当时帝国风格的特征。大教堂正门两侧有造型严谨的古典式柱廊向外延伸,宏伟壮观,形成一个半圆形广场教。柱廊的后面露出高达70米的教堂圆顶。教堂前的广场上有一座花岗岩喷泉,还有两位俄国统帅库图佐夫和巴克莱·德·托利的纪念像。</h3><h3> 建筑师在设计这座教堂时遇到不少困难。根据东正教教规要求圣堂必须面向东方,因而必然造成教堂往往是侧面对着主要大街。建筑师们采取了把侧面设计得十分壮观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难题。因为人们一看气度非凡的柱廊,就忘记了这不是教堂的正面。这种处理方法极其大胆,富有特色。高大的圆顶居中耸立在一排排圆柱上空,圆顶有70米高。大教堂正面的浮雕、北面柱廊上的雕刻、殿内装饰和油画均出自名家之手。喀山大教堂的内部不大像一般的教堂,而更像一座宫殿。它明亮、轻快,以柱列分隔的长形主堂高大宽敞,中央穹顶辉煌华丽,仰视可见一幅圣母图,周边饰以圣经人物雕刻和水彩壁画。</h3> <h3>  内部建筑:进入教堂后,不远处的右侧就是库图佐夫将军墓。墓上部摆放着从法国军队手中夺得的战利品——几面军旗和钢盔。另外在军旗之间,还挂着一幅画,画面上反映的是《喀山圣母像》保佑莫斯科远离立陶宛波兰联军入侵时的来龙去脉。在喀山教堂(Царское Селе)前方,是一个有很多年轻人在这里玩乐的广场。半圆形的回廊两端分别是库图佐夫元帅和巴克莱·德·托利塑像,他们好像一直在凝视着广场。喀山教堂内安葬了俄罗斯著名元帅库图佐夫的骨灰,他墓碑两边挂满了库图佐夫在俄法战争攻陷城市的市旗和钥匙,于教堂的前方由著名雕塑家阿格诺夫雕刻的库图佐夫的雕塑,在他旁边是与其同期的元帅巴克来德托利的雕塑。</h3> <h3>  教堂地位:大教堂在抗击拿破仑的战争年代中,其宗教意义已退于次要地位。殿内存放过缴获的战旗和一些欧洲城市和城堡的钥匙。1813年,俄军统帅库图佐夫的灵柩被安葬在教堂北侧祭坛。1837年在教堂前广场上落成库图佐夫和巴克莱·德·托利统帅石雕像。至此喀山大教堂成了1812-1814年卫国战争的纪念馆。1932年起辟为国家宗教与无神论历史博物馆。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说明宗教历史、宣传无神论为目的的博物馆。馆内收藏涉及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的各种宗教的展品,多达17万件以上。其中有些反映人类原始宗教信仰的崇拜物和反映现代宗教信仰的崇拜对象的展品是迄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在“东方宗教”部可以见到佛教和道教的陈列品,以及丰富的迷信用品。其中最有趣的要算俄国汉学家阿列克塞耶夫于1906-1907年间收集的中国民间年画,共1000幅,这是世界上最好的中国年画整套藏品之一。该博物馆所设图书馆是原苏联国内宗教史文献、无神论史类和宗教学研究著述藏书最多的图书馆,曾作为中心机构向其他加盟共和国的博物馆提供指导。</h3><h3> 喀山教堂名称来自于教堂内所供奉的喀山圣母像。当恐怖伊凡的军队突击喀山时,在烽火中发现了这尊圣像画。由于喀山圣母像不断地传出显灵的事迹,故成了俄罗斯东正数教徒最敬奉的圣像之一。1612—1613年之间当由德特里·玻扎尔斯基公爵所组成的民兵,在解救被波兰军队所占领的莫斯科的战役中,亦带着这块圣像画。在喀山圣母的庇护之下,与波兰军队的交战得到了空前的胜利,从此圣像画被视为俄国军队的守护神。1710年从莫斯科运送一幅无论在造型,或构图上类似喀山圣母的圣像画至圣彼得堡。当俄皇保罗一世访问罗马期间,曾下令于圣彼得堡的涅夫斯基大道上兴建一座以罗马的圣玻勒可莱·得·托里彼得教堂为设计蓝本的石造教堂。整个工程历时十年。这是一座独一无二的俄式礼拜堂。</h3> <h3><b> 5、彼得一世青铜骑士</b></h3> <h3> “十二党人广场”是纪念1825年12月在这里发动反对沙皇独裁统治的斗争而命名的。广场上耸立着彼得大帝骑马塑像 ,这就是著名的“青铜骑士”(俄语:Медный всадник),这一塑像曾受到伟大的俄国诗人普希金的高度颂扬。</h3> <h3>  塑像简介:塑像安置在一块巨石上,骏马前腿腾空,彼得大帝安坐在马上,两眼炯炯有神,目视前方。从任何方向欣赏这座塑像,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它的艺术魅力。</h3><h3> 铜像的底座是40吨重的一整块花岗石,是在圣彼得堡芬兰湾处找到的,用了5个月的时间运到这里,在花岗石上面刻着“叶卡捷林娜二世纪念彼得大帝一世于1782年8月”。现在大家看到的彼得大帝所骑的马代表俄罗斯,它双脚腾空,好像要冲破一切阻力勇往直前,在马掌下有一个踏死的大蛇,它代表了一切阻止彼得大帝改革维新的守旧派,正如雕塑展示的一样,彼得大帝冲破了重重阻力,在这片沼泽地建起了这座美丽的城市圣彼得堡,并建都于此,把落后、封建、贫穷的俄罗斯,带向了海洋与繁荣。</h3> <h3>  修建意义:彼得大帝青铜骑士像位于涅瓦河南岸,它是俄罗斯圣彼得堡的象征,1782年法国著名的雕塑家法尔科耐在这里做出了它一生中最完美的杰作。以武力夺取沙皇彼得大帝青铜骑士像宝座的德国女人叶卡捷琳娜二世为了证明她是彼得大帝正统的继承人,修建了这个彼得青铜骑士像。</h3> <h3> 视频导游介绍</h3> <h3>  所在广场:1834年在彼得青铜骑士像的周围开辟了一个巨型广场,由于它靠近著名设计师罗西于1829年至1834年修建的参政院,所以命名为参政院广场,于1925年苏联政府为了纪念在100年前俄罗斯出现的反奴隶制度的热血的贵族青年,于1825年12月组织的十二月党人起义把这片广场命名为十二月党人广场,1992年苏联解体以后又重新起用了老的名字“参政院广场”,但是圣彼得堡人还是喜欢称它十二月党人广场。</h3> <h3><b> 6、阿芙乐尔号巡洋舰</b></h3> <h3>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英文:Aurora Cruiser),是俄罗斯建成于1903年的一艘巡洋舰为帕拉达级防护巡洋舰。该舰是俄罗斯联邦文化遗产,也是1917年十月革命的象征。</h3><h3>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原属俄罗斯帝国波罗的海舰队的一艘装甲巡洋舰。这艘传奇的巡洋舰经历了三次革命和四场战争,因参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而闻名于世。</h3><h3> 1917年十月革命前夕,停泊在彼得格勒(现圣彼得堡)的涅瓦河畔。11月6日(俄历10月24日),接受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指示,占领尼古拉耶夫桥。7日晚9时45分,奉命开炮,发出进攻冬宫的信号。从此“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成为十月革命的象征。</h3><h3> 该舰仍在俄罗斯海军编制之列,舰上的博物馆则隶属于国防部文化局。</h3> <h3><b> 7、瓦西里岛古港口灯塔</b></h3> <h3>  瓦西里港口的广场两侧耸立着两根船头形装饰的圆柱,柱高32米,是为入港船只导航的灯塔,称为拉斯特莱里柱。上之所以有船头装饰,是因为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人们把战败船只的船头钉在圆柱上,作为海战胜利的象征。在导航灯塔的花岗石基座上,另摆放了四座象征着俄罗斯四大主要河流的雕像——伏尔加河、沃尔霍夫河、第涅伯河及流经圣彼得堡的涅瓦河。整个以证券交易所为中心的综合建筑群,其规模气势宏大,美丽壮观。在重大节日里,灯塔会点燃。</h3> <h3><b> 8、圣彼得堡狮身人面像</b></h3> <h3>  圣彼得堡狮身人面像(Сфинксы)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沿岸街。是一对带有狮身的阿门霍特布三世的法老面像,于公元前1455年到公元前1419年雕刻,1832年从尼罗河运送到了圣彼得堡,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了。是埃及国王送给圣彼得堡的礼物。</h3><h3> 这座狮身人面像没有胡子,是因为胡子在埃及是权力的象征,不能留给俄罗斯人,于是就用枪托把狮身人面像的胡须给打掉了。但是不完整的狮身人面像给了人们更多的幻想,于是这个远道而来的狮身人面像笼罩上一层更加神秘的色彩。</h3> <h3><b> 二、特维尔</b></h3> <h3>  特维尔市(俄语Тверь,英语Tver),俄罗斯联邦特维尔州的首府,属于俄罗斯中央联邦管区和中央经济区管辖,地理坐标东经35°55′18.94″,北纬 56°51′28.18″ 。人口总数420 065人(2018年),城市面积152.22平方公里。城市位于俄罗斯联邦的欧洲部分,俄罗斯的中心地带,距离莫斯科西北约167公里。</h3> <h3><b> 1、阿凡纳西航海家雕像广场</b></h3> <h3>  阿凡纳西航海家雕像广场在特维尔。小城特维尔距莫斯科约180公里,在莫斯科西北方,正是当年德国法西斯攻打莫斯科的必由之路。</h3> <h3>  特维尔对我们,只是路过。我们就参观了一个阿凡纳西航海家雕塑广场,然后吃中午饭的时候,在伏尔加河旁逛了一下。现在看起来,选择这个金银环的路线并一定是最佳,从圣彼得堡坐车,经过诺夫哥诺德、特维尔,到莫斯科,用了两天的时间。诺夫哥诺德到还有一些值得看的地方,而从诺夫哥诺德到莫斯科这天,除了看了这个航海家雕塑广场,基本都在车上了。</h3> <h3><b> 2、伏尔加河</b></h3> <h3>  伏尔加河又译窝瓦河,位于俄罗斯的西南部,全长3692千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最长的内流河,注入里海。伏尔加河在俄罗斯的国民经济和人民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俄罗斯人将伏尔加河称为“母亲河”,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也曾画过世界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h3> <h3> <b>  三、人物照</b></h3><h3> </h3><h3><b> 注:照片来自于同伴相互拍照</b></h3> <h3>  1、喀山大教堂人物照</h3> <h3>  2、瓦西里港口的广场之人物照</h3> <h3>  3、斯莫尔尼宫之人物照</h3> <h3>  4、冬宫之人物照</h3> <h3>  5、伏尔加河之人物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