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躺在夏的床上,享受着空调抚摸的丝丝凉爽,追思着孩童时代的零零碎碎。眼前忽地袅袅升起一缕缕随风散去的烟雾,“稳子”(打麦扬扇后剩下的碎末)和布烧的味道扑鼻而来,那就是蚊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夏日夜晚农家特有而无奈的一道风景线。<br></h3><h3><br></h3><h3>盛夏夜晚,酷暑炎炎。“嗡嗡”作响的蚊子作恶多端,扰得劳累了一天的人们不得安宁。每年夏天,村子里都会有三五个伢儿因为被蚊子叮咬而染上疟疾,一会儿发冷,裹着棉袄躺在太阳下曝晒,牙齿依然直打架;一会儿发热,只穿着短裤还大汗淋漓,头上蒸汽缭绕。因此,驱蚊成了家长不得不考虑的一个现实问题。农家人是节约的,农家人更是聪明的。一个工三毛钱,一盒蚊香两毛钱,在那买不起蚊香的岁月,“蚊烟”就成了夏日乡村的必备品,有蚊烟的地方就有人。</h3><h3><br></h3><h3>夜晚,蚊子肆虐起来,惹得人们吃夜饭、洗澡也不得安生。大人用畚箕畚来一堆“麦稳子”,放在上风头压严实,火柴“咔嚓”一声,烟雾跳起了欢乐的舞蹈,虽然有些呛鼻子,但是比起蚊虫叮咬在你身上的滋味要好过多了。一群群蚊子被呛得四散而去,农家人这才安心吃饭、洗澡。孩子被大人搬上了竹床,他们数着星星,划拉着前来凑热潮的灯火虫(萤火虫),嘴里哼着“灯火虫亮亮飞,家来戳乌龟,乌龟戳不到,和我一起跳”的童谣。大人们还在“麦稳子”上面覆盖一层艾草,这样既不会有熊熊燃烧的明火,也不会轻易熄灭,能从黄昏一直熏到半夜,驱蚊效果好,淡淡的草药香沁人心脾。</h3><h3><br></h3><h3>“麦稳子”毕竟有限,勤劳的奶奶空暇之余拿出了破布儿,布满老茧的手搓起了布绳,愁苦的脸庞露出了一丝微笑,儿孙又可以减少蚊子的叮咬了。“布蚊绳”在屋子里最适用,圈散在桌子下面,烟雾袅袅,蚊子望烟而去。</h3><h3><br></h3><h3>如今,蚊子依然会伴夏而来,我们早已淡然。盖房装修时,纱门、纱窗统统考虑进去了。即使还有几只不速之客,驱蚊剂、电蚊香、电蚊拍,应有尽有。</h3><h3><br></h3><h3>夏夜飘飘的蚊烟,气息是那么亲切而熟悉,只能为它的远去而深深地怅惘……耳边传来“薄暮蚊雷震耳聋,家家户户用烟攻。麦稳艾草压实煨(没有明火慢慢烧),处处清香血鬼畏”。</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