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飘云物外 寄情山水间-我的山水画创作观-柯美新/文

柯美新

<h3>意飘云物外 寄情山水间-我的山水画创作观-柯美新/文</h3> <h3>我从事山水画创作是近十年的事,我阅读《中国山水画史》后而蒙发出创作山水画的理想。西方文化审美对象是人体画,中国借道家的力量转向山水,乃至把山水画就作为道来看待,古代称中国画为画道,书法为书道(日本人现在仍称书道),画家之间互称道友,而道又是无所在不,须臾不离的大问题,因此,山水画反映传统文化内涵最多最强。</h3> <h3>    传统优秀山水画是充分心性化的艺术。“澄杯观道”就是强调心灵与自然的融通,“外师造化”是为了“中得心源”。离开主体心性,仅作外在的铺陈,山水画必失“有我”之境。现代山水画呈现异化、空洞、乏味,就在于一味描摹自然而陶空了精神性含量,走向了模山范水和对现代生活的简单再现,山水画创作失去灵性,主体性的心源活水丧失殆尽,严重悖离传统山水画的心象化和再造性。</h3> <h3>重续山水画境的心象化和再造性,是振兴当今山水画创作,接续传统文脉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对西画式的对景描摹写生创作不很看重,而注重对自然山水的体认、感受、默识心记,再经过大脑思考、过滤、升华,化自然山水为胸中丘壑。取法上,我只是从精神上承续宋元山水取境宏阔的优秀传统和明清文人画笔墨传统;取境上,我追求山水景象的雄浑博大和审美感情上的壮美崇高,笔墨范式上,我崇尚黄宾虹提出的“内美”,点、线形质注重书写性。创作时,有感而发,不为勉强,山水景物经过深思熟虑,烂熟于胸,思想上出现强烈的表现欲望,此时提笔濡墨,心手相应,物与神游,直须放笔直写,胸中山水化为笔底烟霞,作品往往出现得意而忘形的奇特境象。在这里,山水景物只是作为媒体用来构筑自己理想中的精神家园,最终实现精神逍遥。我认为,这种创作方式可有效克服描摹自然的“无我”之景,能够创造出“胸中丘壑”的“有我”之境,直接传统优秀山水画文脉。</h3> <h3>    传统山水画在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美术革命”,五、六十年代的对景写生运动,“85新潮美术运动”的洗礼,尽管其优秀传统文脉难以为继,但它倡导的精神境界,人格修养,以及在自然澄澈的心境中达到审美超越的品格仍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在现今关爱和谐自然,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全民共识的情境下,传统优秀山水画亲和自然,回归自然的价值观更值得山水画家去践行。</h3> <h3>    我提供的这几件作品照片,形象地见证了我近十年来在山水画创作上的探索与实践,照片的解说文字,即是我创作感怀,也代表了我探索的心路历程,发表出来,以就教广大读者,更欢迎山水画家及爱好者提出广泛批评和宝贵意见。</h3> <h3>云山清韵(68×68㎝)<br>    《云山清韵》在“中国电影百年书画大展”中获佳作奖。此画取材于大巴山常见景色,连绵起伏的群山隐现于缥缈云雾之中,大泼墨的抽象处理,加强了云山意境,悠悠行走的牛群与牧人,增添了生活情趣,从一定意义上说,《云山清韵》是家乡山水在画家心中的幻象。</h3> <h3>②暮归图(68×100㎝)<br>    莽莽苍苍的巴山,一望无际,暮色中更显凝重、苍浑、森然,层峦叠嶂,犹如巴山人宽阔的肩膀,沉重的蹄语令一代又一代巴山人激动、彷徨,暮色在牛群的牵挂中定格成一首凝固的音乐。</h3> <h3>③云涌巴山(68×50㎝)<br>    画家以如椽之笔横涂竖抹,不拘成法,虽取材简约,但含蕴丰富,精雕细琢的点景刻画与大面积的水墨泼洒形成显与浑,谨与放,实与虚的多重对比,写出了巴山风起云涌,变幼莫测的美景。</h3> <h3>④静夜图(68×68㎜)<br>    树影横斜,夜静山空,冰轮破云出,水色映天光。萧瑟的风景,冷寂的夜色,让人产生地老天荒的苍桑感悟,画面惜白如金,连一轮明月也只露出半边,枯树后的一抹亮光拉开了前后景的距离,云耶、水耶,任人评说。坚硬、苍劲的古树在凛冽寒风中见证着人世间的风云变幻。</h3> <h3>⑤春晓图(68×68㎝)<br>    早春的树林缀满了星星点点的嫩绿,浓淡相间的大写意树干,若不经意的满画幅构图,整幅画朦胧而有张力,树头逆光处理,强化了拂晓摇晃的光感,点点嫩绿传达了早春的消息。</h3> <h3>⑥巴山秋色(68×68㎝)<br>    画家以解衣磅礴的气势挥洒出了巴山秋色的明丽和热烈,层叠的景物加强了画面的纵深,青色的岩石反衬出秋色的绚丽,绵延不尽的远山产生咫尺千里的意境,好一幅无限秋光的画图。</h3> <h3>⑦汉江月色(68×68㎝)<br>    野草、芦苇、沼泽、皓月当空,水天一色,苍茫开阔的意境引人进入远古,浓重的夜色,虚空而幽静,单纯又苍凉,悠悠江水流淌着历史风云变换的感叹。</h3> <h3>⑧万山丛中(68×68㎝)<br>    《万山丛中》在“湖北省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画展”中获优秀奖,画面上岗恋起伏,蜿蜒伸向远方,巍峨的山岗上有一群八路军战士整装待发,随时准备冲向敌人。“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的歌声仿佛在脑海中回荡,铿锵的歌声穿越历史时空把我们的思绪带入难忘的烽火年代……。</h3> <h3>⑨暮归图(68×68㎝)<br>    《暮归图》在“全国男性健康日书画大展”中获二等奖,画面西体中用,以聚光手法集中刻画牛、人与自然的亲合关系,层层梯田在暮色中显得苍浑而明净,晚归的牛、人似乎在诉说着劳动的艰辛。</h3> <h3>⑩归牧图(68×68㎝)<br>《归牧图》在“十堰市安全生产杯书画大展”中获三等奖,并被收录入《十堰书画精粹》画集。画面摒弃传统山水画程式,只取山之一角,大笔挥扫以后细心收拾,水、色、墨冲撞,点、线、面交响,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缓行的牛、人既点明了主题,又与背景大山形成动静对比。《归牧图》是巴山自然山水在画家心目中的过滤与升华。</h3> <h3>(11)秦巴山居(138×68㎝)<br>    《秦巴山居》一反作者泼墨写意的成法,用传统的点线层层皴染,雄浑的大山点染得浑厚而苍莽,山势巍峨,树木苍郁,水口层叠,重重山峦用幻化的水墨点线构成,正所谓“沿皴作点三千点,点到山头气韵来”,秦巴山居非具体所指,是作者长期生活的积淀,画家心灵深处理想的家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