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篆刻三十年述评-醉墨斋主/文

柯美新

<h3>竹溪篆刻三十年述评-醉墨斋主/文</h3> <h3>柯美新作品</h3> <h3>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竹溪篆刻艺术创作寂寂无名,一片苍白,既无闻名的篆刻大家,也没有留下传世的篆刻作品,只有少数艺人在街头刻章卖艺,其篆刻停留在实用为务的低级手艺阶段。<br>   篆刻虽属文人余事、雕虫小技,却是最具传统特征的艺术。篆刻入印的古文字只有具备相对专业素质的人才能掌握,古往今来从事篆刻艺术创作取得成就的印人都是文人,印人完成一件优秀作品的基础是其自身所具有的深厚传统文化修养和对传统艺术的坚定信心,尤其是离不开古典文化的浸润。八十年代后,由于有一批知识分子对篆刻创作的介入和坚持,打破了竹溪篆刻艺术死寂的格局,开创了竹溪篆刻艺术创作的先河。这一时期有较大影响的艺人有朱四庭、柏常青、赵璞玉,他们三人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老一辈如张湘泉也涉足篆刻,但终因学力不足而未能形成气候。另外,书家李超也偶一为之,但并不以此擅胜,加之后期李超调离竹溪,他的影响也逐渐淡出印坛,在篆刻界影响不大。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的篆刻创作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文人介入篆刻创作,提升了篆刻艺术品味;二是《绿野》杂志和《竹溪报》的创刊印行,为篆刻艺术提供了发表交流的平台;三是书画展览活动的兴起,也为篆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九十年代中期以后较活跃的印人,除上述三人外,画人柯美新也加入了篆刻创作行列,竹溪印坛遂化三足鼎立为四家各领风骚,他们象四根柱子撑起了竹溪篆刻的一片天空,这一时期,竹溪印坛创作活跃,风生水起,实赖此四家之力,其功莫大焉。因此,叙述竹溪近三十年篆刻艺术历程,此四家应平分秋色,各占一席之地。“竹溪篆刻四家”印风分述如下:</h3> <h3>柏常青作品</h3> <h3>朱四庭,1960年生,枣阳人,当代竹溪篆刻艺术创始人,擅书法,工篆刻,精文章。书法攻隶书,师法刘秉森。篆刻以汉印为宗,尤擅汉印白文,计白当朱,属工稳庄重一路,雍容古雅、清秀圆润,自然浑成,朴茂浑厚,寓平正于奇诡,寄超逸于淳古,结字平实自然,运刀冲、切合度,常在光洁的印面上辅以敲击,益显残缺之美,善用作文的谋篇布局和起承转合来开掘印章的立意构思及结篆布势,从而深度挖掘印章作品潜沉的内涵意蕴,将篆刻形式美和意境美浑然合一而不露痕迹,所以他的篆刻不落前人窠臼,入古出新,蜚誉印坛,自成一家。</h3> <h3>朱仕庭作品</h3> <h3>   柏常青,1962年生,竹溪县河人,斋号:思拙斋。当代竹溪篆刻艺术创始人。擅山水画,喜摄影,工篆刻,精作文。山水画师董继宁,刘一原。“竹溪山水画三家”(柏常青、柯美新、阚荣成)主将。篆刻宗秦汉古玺,兼取砖瓦封泥入印。刀法丰富,敲击挫磨无所不用、冲切披削极尽能事。印得斑剥之趣,立意新奇,自然生动。利刃浅冲,刀中见笔,生辣明块,别出心裁,断金切玉之果断猛利犹如其泼墨写意山水画,一泻千里,淋漓畅快。章法上,不修边幅,一任自然,往往出奇制胜,别具生面,开竹溪篆刻写意印风之先河,成为当代竹溪印坛之翘楚。</h3> <h3>柏常青作品</h3> <h3>赵朴玉,1966年生,竹溪人,当代竹溪篆刻艺术创始人,擅摄影、工篆刻、精写作。当过兵,胆量过人,开枪能打鸟兽,提笔可写文章,挥刀镂金刻石。篆刻宗明清诸贤,上溯秦汉玺印。结字鬼诡奇巧,变化莫测,分朱布白力求自然韵致,疏密、争让、奇正,俱得天成。刀法冲切相辅,得刚劲生辣之趣。将摄影的轻重虚实关系借用入印面文字疏密变化的处理,于铁笔纵橫中得鬼斧神工之妙,作品奇正相生,刻意创造,不落俗套,大匠风度不让古贤,在竹溪印坛独树一帜。</h3> <h3>赵朴玉作品</h3> <h3>   柯美新,1966年生,竹溪县河人,斋号;溪山居。竹溪当代篆刻艺术实力派。擅山水画,工书法篆刻,喜写作。山水画师张军、周韶华,上溯唐宋法。“竹溪山水画三家”(柏常青、柯美新、阚荣成)之健将。其印博取古玺、封泥、秦砖汉瓦、青铜铭文,近人师法齐白石、黃牧父,得齐之雄强猛利,得黃之精雅蕴籍。章法诡奇变化中求和谐安祥,有妙造自然之巧思。捉刀如使笔,挥运自如,刀笔互生,工稳挺拔,精雅苍浑,冲切披削不拘成法,敲磨刮挫不择手段,自出胸臆,不加巧饰,纯任自然,境界十分清奇。常以画理布局章法,时有新创,形成自然、雅洁、纯朴、神雄气畅的自家面貌,其大写意印风在竹溪篆刻界另立一格。</h3> <h3>柯美新作品</h3> <h3>   三十年来,竹溪篆刻基本完成了由刀法尽失的实用印章演进为具有欣赏鉴藏价值的现代篆刻艺术的转换,在这个“由技进道”的艰难转换过程中,竹溪文艺界名流竞起,他们为此上下求索、殚精竭虑,“竹溪篆刻四家”尤具开拓之功,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才使竹溪篆刻完成了由纯技术的手艺进入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篆刻艺术时期。相较于近千年的篆刻发展史,竹溪篆刻艺术起步太晩,可喜的是起点高,“竹溪篆刻四家”皆是能文之士,所处时代又是资信发达的当代,虽在短暂的三十年演进中,却迅速走完了篆刻史近千年的历程而直接进入现代篆刻艺术语境。时过境迁,经三十年膻变,竹溪篆刻热潮消歇,艺人们偃旗息鼓,纷纷封刀息隐,进入了彷徨停滞的低迷时期,只剩个别矢志篆刻的艺人独力支撑。竹溪篆刻走向衰落的原因是:市场经济的繁荣、物质财富产生出来的巨大诱惑,摧毁了文人们甘守清平、寂寞探道的心理防线,为了尽快出人头地或快速脱贫致富,多数艺人选择了“放下刻刀,立即致富”,被迫转移到能获取更大利益的领域去施展才华。这是竹溪篆刻艺术的悲衰。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燃,只要竹溪志于篆刻的文人们在“竹溪篆刻四家”现有成绩的基础上,组合成有整体冲击力的“竹溪小刀会”团队,卧薪尝胆,立志笃学,培养后进,使篆刻创作慰成风气,期以时日,必能在方寸片石之中开创出篆刻艺术的斩新境界。</h3> <h3>柯美新作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