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人类迄今未解之谜。我想,不管我是谁,我们总归是从过去而来,要向未来而去。
历史从来不是虚无的,是有根有源的,而文物就是历史的重要依托。所以我们每个人几乎都会对历史、对文物古迹感兴趣,希望能从中发现些什么,领悟些什么,我也一样。
4月15日下午,当地时间约6:30,一场无妄大火突然升起,将始建于1160年、花了整整一百年时间建起、被喻为“巴黎夫人”的法国巴黎标志性建筑――巴黎圣母院焚毁,众多艺术品付之一炬,当塔尖倒塌的那一刻,不仅是巴黎人在哭泣,全世界人民都为之心痛!以下摘自网络的照片,看着都让人纠心!
巴黎圣母院正式名称为巴黎圣母主教座堂(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是位于法国巴黎西堤岛的天主教教堂,也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是世界三大著名哥特式教堂之一。广州的石室圣心大教堂也是其中之一。
万物逆旅,天地过客。巴黎圣母院的劫难让我想到,天地万物相对于宇宙来说,原来都有定数,所以美好的东西我们要及时欣赏。于是连忙找出2008年前往卢浮宫、巴黎圣母院参观时的照片回味一番,同时分享给好友们。<br></h3> <h3>巴黎圣母院的主立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筑中最美妙和谐的,水平与竖直的比例近乎黄金比例1:0.618,立柱和装饰带把立面分为9块小的黄金比矩形,十分和谐匀称。后世的许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样子。<br></h3> <h3>巴黎圣母院正面的玫瑰窗,就是正门上方那面直径九公尺多的大圆形窗的内部。</h3> <h3>圣母门最左边有四大护法的雕像,从左到右依次是:君士坦丁大帝,天使,St Denis圣丹尼斯,天使。其中圣丹尼斯捧着自己的头。据史书记载,这个圣丹尼斯就是著名的首任巴黎主教,他在公元二世纪,首先将基督教带入巴黎,由于当时的罗马帝国还视基督教为邪教,于是圣丹尼斯被抓起来砍了头。但是丹尼斯非常勇猛,第二天居然又站了起来,捧起自己的头颅,走到溪边,洗净血污,又走了五公里才倒下。<br></h3> <h3>南侧玫瑰花形圆窗,这扇巨型窗户建于13世纪,但在18世纪修复的时候基本保留了原样,上面刻画了耶稣基督在童贞女的簇拥下行祝福礼的情形。其色彩之绚烂、玻璃镶嵌之细密,给人一种似乎一颗灿烂星星在闪烁的印象,它把五彩斑斓的光线射向室内的每一个角落。</h3> <h3>教堂长130米,宽48米,高35米,可容纳超过9000人,共有5个大殿,祭坛后有双重水平走廊。</h3> <h3>巴黎卢浮宫,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原是王宫,居住过50位法国国王。卢浮宫的收藏品已达40多万件,由古代埃及艺术、古代东方艺术、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艺术、中世纪文艺复兴雕塑艺术、现代雕塑艺术、工艺美术及绘画艺术等7个部分组成。巴黎卢浮宫博物馆与列宁格勒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并称世界三大博物馆。
绘画作品是卢浮宫最大藏品种类之一,一层有四个绘画展厅,二层有两个绘画展厅。据说卢浮宫仅馆藏油画就有15000件,平时出展的不过2000多幅,尽管我不懂画艺,但仍能对这些精美的油画作品叹为观止进而流连忘返。
卢浮宫藏品太多,展厅太大,要想一次看完是不可能的事,尤其是跟团旅游象赶鸭子一样,更是连走马观花都做不到,所以任何人如果是第一次参观,卢浮宫三宝将是必看之选。<br></h3> <h3>蒙娜丽莎:又称《乔空达夫人》,达·芬奇的代表作。用了近四年时间创作。后来他把这幅画献给了法兰西斯一世, 之后一直被保留在卢浮宫内。达·芬奇一反当时肖像画华美的装饰效果,把人物性格与特质的脸部作为最重要的因素,并使它成为最显眼和重要的构图中心,对后世画家产生极大影响,为近代肖像技法打下基础。夫人微微开启的双唇和嘴角的微笑、充满温情的双眸,看上去亲切、温柔、娇嗔,仿佛利用了现代摄影技术,将瞬间即逝的面部表情定格为永恒的、理想化的美。加上扶搭在椅背上交叠着的柔若无骨的如葱手指,无不让观者抨然心跳。</h3> <h3>萨摩色雷斯的胜利女神:这是胜利女神尼凯的立像,她站在船头,展开华美的翅膀,威风凛凛地宣告胜利到来。</h3><h3>据说这是公元前190年左右的作品,大约是罗得斯岛的军队战胜叙利亚的安提欧克斯三世,为了谢神,在萨摩色雷斯岛的卡比利神殿树立了这尊高275厘米的雕像。1863年发现于萨摩色雷斯岛,遗憾的是雕像的头部和手臂残缺,也正是如此,就如对断臂维纳斯一样,人们可以充分地想象女神的花容月貌抑或豪迈雄姿。薄薄的衣裳在海风的吹拂下,如吴带飘飞,胸前似乎被海水打湿,紧贴在女神丰腴的胴体上,细密而又富于变化的衣褶勾勒出女神优美的曲线,给人以华丽优雅的美感,被称为“崇高样式”的理想化人体。这座雕像通过细腻的艺术手法,完美地诠释了女性肉体所饱含的蓬勃生命力,并赋予其高贵优雅雄健的美。这是古希腊时期的典型作品,在动态和静态的平衡上发展到了极致。</h3> <h3>米罗的维纳斯:《维纳斯》表现的是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阿佛洛狄忒,创作于公元前2世纪末,高204厘米,1820年发现于爱琴海的米罗岛,1821年后为卢浮宫所收藏。她被誉为“黄金时期的缩影”,几乎总结了古希腊所代表的一切。女神失去了双臂,但保留下了完整的头部和面容,使我们能一睹女神秀美的风采。雕像从头、肩、腰、腿到足的曲线变化使人体以无比圣洁的姿态展现在人们眼前,沉静的表情里有种坦荡而自尊的神态,仿佛在沉思、在等待,曳地的长裙自然下垂,呈现出流畅的衣褶,使女神具有一种柔和的流动感。在她面前感到的是亲切、喜悦以及对生命自由的向往,可以净化人的灵魂,升华人的精神,被公认为女性美的原型,并成为赞颂女性人体美的代名词。是古代希腊美术进入高度成熟时期的经典之作。</h3> <h3>卡诺瓦作于1793年的《爱神吻醒普赛克》,高1.55米,宽1.68米,意大利著名的雕塑家。故事取自阿普列乌斯的《金驴记》,讲述的是爱神丘比特的母亲维纳斯妒忌普赛克的美貌,利用种种磨难欲将普赛克置于死地,最终普赛克终于中了魔法昏死过去,被赶来的爱神丘比特深深一吻而醒,雕塑精致细腻,故事感人至深。</h3> <h3>《大宫女》是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的画作。安格尔是大卫的学生,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的旗手。一生追求表现女性的柔美,他的古典主义风格更集中在体现女性的古典和完美。他抓住了古典艺术的主要特征,在表现欧达丽丝克的时候,有很多部位有所夸张或概括,背部的脊椎骨比常人多出三节,更突出了女性的柔美,类似水波的曲线和贵族所追求的妖娆感。拿着羽扇的右手显然没有了腕骨,与现实的结构相违背,但他巧妙的用几根粗细的金手镯作掩饰,在与手背的衔接中线条流畅柔和,有一种“清高绝俗”的东方美感神韵。</h3> <h3>《迪尔克》(Dirce),作于1834年。作者巴尔托利尼(Lorenzo Bartolini,1777-1850)。</h3> <h3>《皇后约瑟芬》:这位拿破仑皇帝的第一任皇后,曾是巴黎社交界一位传奇女性。她大拿破仑六岁,而且与拿破仑结婚时已有两个孩子(她的儿子仅比年轻的继父小十四岁)。但是她慧眼识英雄,嫁给了年轻的军官拿破仑,伴随着这位伟人一路走到他的巅峰。拿破仑皇帝需要有许多儿子去他征服的国家出任国王,可约瑟芬已经没有了生育能力;很爱她的拿破仑不得不与她离婚,但给了她十分优厚的待遇。离开拿破仑后,她一直郁郁寡欢;五年后去世。</h3><h3>皮埃尔•保罗•普吕东的这幅《约瑟芬皇后》就是在她与拿破仑离婚前夕画的,从画面上能感觉到美丽的皇后在平静下面蕴藏着的忧郁。画家强调了约瑟芬皇后颀长的身材、娇柔的肢体和韵致的胸脯。约瑟芬那深思的表情,似乎在向世人显露她那无法诉说的心境。</h3> <h3>《老渔翁》,又称《塞纳卡》。创作于2世纪,黑色大理石质,喷泉和水盆为紫色角砾石,高1.83米。在阿尔腾普斯公爵藏品中,被红衣主教博尔格塞获得,使其得以修复,1807年进了卢浮宫。</h3> <h3>《帕里斯和海伦之爱》作者:雅克-路易·大卫1788年,油画,180x147厘米,这是根据希腊神话进行创作的,传说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诱拐了宙斯之女海伦,于是引发了特洛伊和希腊之间长达十年的战争。</h3> <h3>《皮格马利翁和加拉泰亚》,这是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雕塑家皮挌马利翁爱上了自己雕塑的加拉泰亚,他每天对着雕像痴痴凝望,魂牵梦莹。爱的力量感动了女神,女神于是施法赋予塑像以生命,使他们有情人终成眷属。</h3> <h3>《三美神》 : 一件创作于公元2世纪的希腊雕塑的罗马复制品。光辉女神阿格莱娅、激励女神塔利娅、欢乐女神欧佛洛绪涅都是宙斯的女儿,她们也是众神的歌舞演员。三女神雕像人体比例匀称,动作自然,以相互搭肩的形式站在一起,形成美妙的韵律。古希腊神话中代表妩媚、优雅和美丽的三女神是雕塑和绘画中常见的主题,而《三美神》无疑是这个主题中最出色的作品之一。三女神一说是战神雅典娜、天后赫拉、爱神阿芙罗狄忒(维娜斯)</h3> <h3>《圣母与耶稣和约翰》,作者:多梅尼哥·基尔兰达约(米开朗基罗的老师),作于1490年。圣母怀抱婴儿耶稣,手托着约翰的脸,施洗约翰是耶稣的表哥。</h3> <h3>《沉睡的海尔玛弗狄忒》:海尔玛弗狄忒(Hermaphrodite)是海尔梅斯与阿弗洛狄忒的儿子,美少年海尔玛弗狄忒拒绝了水仙子萨拉玛西斯(Salmacis)的仰慕和追求,水仙子为了能与他永远在一起,遂要求主神宙斯将他们的身体合二为一。从此海尔玛弗狄忒成为雌雄同体。<h3>这是公元前2世纪希腊雕塑家制作的罗马复制品。正面看去,女子的胴体显得如此娇弱无力、柔美悦目,十足的美人;但当你绕雕塑走半圈,来到另外一边就会大吃一惊,发现其男性生殖器清晰可见,其造成的夸张效果令人惊讶不已。更令人充奇的是这件作品中的豪华床垫是1619年意大利雕塑家贝尔尼尼的作品,床垫雕琢细腻,与今天的席梦思相比几乎可以以假乱真。</h3></h3> <h3>布歇作品《戴安娜出浴》。布歇是路易十五的宫廷画家,文艺复兴开始,西方艺术从巴洛克到洛可可,再到新古典主义,不断发展演进。这幅作品是公认的洛可可艺术的代表作。</h3><h3>洛可可艺术包括绘画,音乐,建筑,家具装饰等领域。在这幅作品中,罗马神话中的女神戴安娜,被表现成一个贵族小姐。</h3> <h3>《安提诺乌斯》:古罗马哈德良时代的雕塑,高达2.41米,来自意大利。安提诺乌斯是罗马皇帝哈德良(117-138年在位)的同性恋人,在随皇帝出巡埃及时溺死于尼罗河中。后来被皇帝宣布为神祗并受到祭拜。</h3> <h3>《狄俄倪索斯》(Dionysos)。这件公元2 世纪的雕塑,高达2.08 米。来自意大利。狄俄倪索斯是希腊神话中的酒神,他是宙斯的儿子,在葡萄丰收的时节为人们带来欢乐,相当于罗马神话中的酒神巴克斯(Bacchus)。由于神赐给希腊人三种食品:小麦,橄榄和葡萄,所以他是希腊人最喜欢的神之一。</h3> <h3>《安德洛玛刻与皮鲁士》:作者皮埃尔·纳西斯·盖兰(1774-1833)年代:1810,尺寸:高 3.42 m. ; 宽 4,57 m.<h3>特洛伊失陷后,安德洛玛刻和赫克托的儿子被扔下城墙摔死,安德洛玛刻所有的亲人都失去了。阿喀琉斯的儿子奈奥普托勒姆斯(Neoptolemus,别名皮鲁士Pyrrhus,伊庇鲁斯国王)将安德洛玛刻俘获,带回希腊成为妃子,并生了三个儿子(据说后来成为亚历山大大帝的祖先),皮鲁士的正室(画中左侧的女人)不能生育,因而嫉恨安德洛玛刻,意欲加害她和她的儿子,不过未能得手。画中怀抱小孩的是安德洛玛刻,跪在皮鲁士身前,而皮鲁士的手势表示要保护她们母子。</h3></h3> <h3>《受刑的马西亚斯》。马西亚斯是希腊神话中的森林之神,他竟然向被尊为太阳神与艺术之神的阿波罗挑战,比试谁的奏乐技巧更胜一筹,落败后被判将身上的皮活生生地剥去。雕塑描绘的正是他被悬吊在松树上等待接受惩罚的情景,马西亚斯看着准备向其施刑的刽子手,痛苦万分的脸部表情被凹陷部分的阴影衬托得惟妙惟肖。作品避开了古典主义雕塑家所注重的雕像的重心问题,转而研究男性躯体的外形塑造。光影的明暗交替为这尊肌肉紧绷的雕塑增添了一丝悲伤的情绪。甚至有考证说这尊雕像对西方艺术家创作的十字架上的耶稣受难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h3> <h3>欧仁•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也叫《1830年7月28日》,这是在巴士底狱被攻陷了41年后,在1830年7月28日在巴黎发生的另一场革命。作者描绘的是一个革命性的主题,“如果我不曾为我的国家战斗,那么至少要为她绘画。”这幅画成了沙龙的热点,德拉克罗瓦用真人做模特,描绘了一个真实的事件,裸胸的玛丽安娜一手持刺刀步枪,一手持法兰西的三色旗,这位共和国的女性,领导着不分老幼,不分尊卑的革命者,她是革命中自由女神的化身。画面里有戴礼帽的革命者,说明他的家境颇丰。</h3> <h3>大卫作品《朱丽叶德维伦纽夫像》,她是拿破仑一世哥哥约瑟夫波拿巴的妻子。</h3> <h3>《垂死的奴隶》是米开朗基罗创作于1513年,是为罗马教皇朱理二世陵墓创作的雕像之一,也是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之一。一个知道即将死亡的奴隶,万念俱灰。</h3> <h3>米开朗基罗《被俘的奴隶》。<h3>虽然同样是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同样是奴隶,但与前一个截然不同,一个是在努力的尚有希望的抗争,所以全身充满力量与反抗精神。</h3></h3> <h3>卢浮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由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h3> <h3></h3><h3>以上赏析大多来自导游解说甚至网上大咖,并非都是鄙人撰写,特此说明并致谢!正因如此,照片与文字难免有错误甚至有张冠李戴之嫌,对此本人难辞其咎,当然亦难负其责。</h3>另外,卢浮宫的藏品实在太多太多,一天两天是看不完的,所以一进到去,除了觉得美不胜收,象入到宝山一样,激动不已,生怕空手而归,于是操起相机一阵胡拍海拍,虽然当时(2008年)的相机只是一部宾德入门机,以至导游的讲解也挂一漏万,所以拍下来的很多作品它们认识了我,我却不认识它们。<h3>选放一些到下面,供朋友们自己赏析去。</h3> <h3>十一年前的我</h3> <h3>是不是当年引诱亚当偷吃苹果的那条蛇?</h3><h3>顺便也咬了一口苹果</h3> <h3>周武发老师作品。 图源:圆明园遗址公园官方微博</h3> <p class="ql-block">历史属于过去,但文物和艺术属于全人类。每件文物都是文化的象征,每座博物馆都是人类文明的宝库,衷心祈愿现存于世界各地的文物都能够远离灾难,代代传承,不管是买来的也好,抢来的也好,偷来的也好,捡来的也好。</p><p class="ql-block">但愿巴黎圣母院和圆明园之灾不再重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