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行

山水无言

<p class="ql-block"> 曲阜行 </p><p class="ql-block"> 下午青岛乘高铁到达曲阜,已是暮色笼罩,华灯熣灿了。仰慕曲阜,心存已久,今日而来,当然激动!</p><p class="ql-block"> 曲阜,名冠中国,誉满天下,她在行政区划却属山东省济宁市下的县级市,级别有点低,地位却很高,在中国历史上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地位。从古至今,曲阜出了多少先贤名圣、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深刻影响,未作深考,知之不多,略数几个鼎鼎大名的人物,中华人文始祖黄帝、至圣大成先师孔子诞生于曲阜,颜回、鲁班也是曲阜人,他们的地位和影响,至今难有与其比肩出右!春秋战国时期,曲阜是鲁国的都城,而鲁国又西周时期周公旦的后代的国家,周公旦为西周制定了系统的礼乐、典章、法度等,在鲁国得以继承、延续、发扬、光大,曲阜当是功居头筹。西周"礼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源头,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造者和集大成者,提出了"克己复礼,悠悠万事,惟此唯大”,“复礼”就是恢复和光大西周时期统治国家礼乐、法律制度。所以,曲阜,“礼仪之邦”也名至实归。</p><p class="ql-block"> 夜色灯火的曲阜体育馆广场(内容详见备忘录“7月27日夜8时乘高铁抵曲阜”一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曲阜“三孔”见闻</p><p class="ql-block"> 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的统称。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庙宇,孔府是孔子嫡系后人建的住宅,傍孔庙、仿孔庙、籍孔子名气而存续下来;孔林是孔子的墓园,后来其后裔子孙亦葬此,是曲阜孔氏家族墓园。</p><p class="ql-block"> 太阳初升,按导航向西行,杨柳、河池、灰砖城墙,青砖灰瓦,飞脊挑檐的歇山顶古建筑群……,这些都表明,离景区不远了。一走十多分钟,到客服中心、钟鼓楼街,街上清一色三层高仿古建筑,把我们迷失了方向,不知孔庙藏在哪里……两中龄电三轮车夫热情主动,详细介绍一天怎么游三孔好些。听其言观其色,感其不赖,四人包乘两辆三轮。先到最远孔林,我怕有诈,他说,孔林很大,只看孔子墓,一个小多搞定。到孔庙、孔府内容多,呆久些,看准点的演出。问演出内容,他说祭拜孔子的。论车费,一车40元/天包接包送,送到宾馆再付车费。心中滴估,还划算,诚实守信,有圣人故里遗风。</p><p class="ql-block"> 随车从钟鼓楼北城门出城,青砖券拱门洞老城门很有历史感。"神道"路上,两古柏树,巨大的树干,倾斜也不刚直,苍老苍桑,伤痕累累,有的伤癒结成奇异光滑的树瘤,有的伤口无法癒合,筋骨外露,形成白骨舍利;稀疏的柏枝,金勾银戟一样,曲也曲得刚脆有劲,直要直得锋利,即使枯萎了,也不失傲气筋骨,保持崇高尊严和气节,面向苍天,俯看众生。柏树老树新叶,树冠残破,虽无遮云蔽月之顶,却有岁月不止,生命不息的顽强精神。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足见孔子对柏树敬仰与尊崇!</p><p class="ql-block"> 到孔林,四柱三门、重檐歇山顶、绿琉璃瓦正门森严肃穆,门楣“ 至圣林 ”。神道笔直幽深,两侧古柏森森,柏冠中轻烟薄雾飘出,令人肃然。过洙水桥,(洙水河最早人工开的河流,车夫说的,未作考证)。柏树遍地,一眼见不到底,密密挤挤,挺秀拔翠,争光邀月,这些柏树处地优渥,又值盛龄,争奇斗艳;柏树之中还夹参着其他树种,据说是孔子弟子从四方带着奇树来植,与柏共生,盘根错节。神道两侧那些老古柏树,即使雷劈火烧,躯干撕裂或中心朽空,形容槁枯,依然顽强固守自己的位置,不鸣冤叫屈,不沽名钓誉;凌峋枝丫生长着稀疏细小的叶子,让左邻右舍也有沐浴阳光雨露的空间。我驻足抚摸,柏香暗动……三轮车夫见我如此着迷,说道:孔庙、孔府古柏更多、更奇。陵地、寺庙植柏常见,有肃穆庄重、万古长青之意,而孔府,衍圣公府又是历朝一品官衔的府邸公暑,也遍植柏树?这只能在孔子的思想找依据。孔子知柏爱柏敬柏,虽遇挫而不馁,周游列国,传道教化,品行高洁,思想伟大,其后人敬仰其人,祈愿儒家思想万古长青。</p><p class="ql-block"> 孔子墓就在孔林中心,垒土成大堆,野草萋萋,公元前478 年孔子死后就葬于此。高大的墓碑上刻"大成至圣文宣王之墓”,祭坛前有石雕翁仲、望柱、文豹、甪端四种传说中的神兽,规模级别才与其他墓有所区别。车夫说,孔子墓左侧,东边是其儿子"泗水侯"孔鲤的墓,墓前偏左是其嫡孙"沂国圣公"孔子思的墓,两墓规制小些,三墓品字形布局,车夫形象说,左牵儿,右抱孙,(携子抱孙),寓意着子孙发达。这是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和美好愿望,是否能从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思想里找到源头、依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孔庙正门前"金声玉振”石牌坊、泮河、泮桥,河畔、桥头又见古柏,透过红墙、棂星门、黄瓦檐头古柏枝叶影影绰绰。两株古柏如侍卫正气冽严屹立泮河桥头,护卫孔庙。也许是站立太久太久,右边那株身子嵌入了桥头护栏石,周围受阻,细胞强烈分裂膨胀长出了圆球树瘤,瘤面赭红,股股肌理凹凸扭曲,瘤石一体,天然生成。</p><p class="ql-block">孔庙建制规模比肩故宫、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三大古建筑群,而孔庙历史更悠久,建于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屈指一算2496年了。西汉以来历朝历代尊孔崇儒,庙宇增制扩建,至明清形成现在的建筑建制和规模,十门九进庭院宫殿,所有建筑贯穿南北中轴线,基对衬分布。仿皇宫规制样式,整个庙宇红墙黄琉璃瓦,翔脊飞檐,金碧辉煌,气势恢宏。九个庭院也是古柏苍苍,每株古柏有规律地呈对衬分布,直干笔直通天,斜干倾而不倒,枯而不死,曲枝虬龙,枝叶疏离却茂盛,动静之间,与庭院楼台亭阁和谐,枯荣交替之中,同孔庙毁誉与共,生死相依。</p><p class="ql-block"> 孔府与孔庙毗邻,入庭院过殿堂游花园,皆见苍老古柏、青涩幼柏。柏树之多,皆是圆柏、桧柏,且尤以古柏居多,当属"三孔"独占首魁。据统计,"三孔”庭院其有柏树 株,其中古柏 株。即使孔庙杏坛,孔子杏坛讲学的庭院里,本是银杏的属地,古柏也威严挺立中轴线两侧 ,而挺拔耿直的银杏退居庭栏之下,如孔门弟子一样恭敬崇儒,谦虚为表!当然古柏为尊不傲,在孔府的后花园里,“五柏抱槐”,五株古柏呈拱卫之势,把一株槐树合抱其中,比肩共生共荣,枝叶交错,密如华盖,勘为和谐典范。在孔庙庭院里,孔子弟子子贡亲手种植的楷树,经千年长成苍天大树,只可惜前些年楷树颐年不期,终老其生,但它身体筋骨气息仍在庭中。</p><p class="ql-block"> “三孔”古柏居多,其数量之多、其年龄之大,恐怕是其他庙宇、甚至皇宫无与其比。建庙植柏,历朝皇尊孔祭孔建阁植柏,明清时期尤为鼎盛,据此算来,古柏的年龄从百岁跨越2500岁,生命经历2500个年头,平均树龄500岁左右岁月悠悠,饱经苍桑,尽显老态龙钟。有很多柏树老皮脱尽,树干裸露,溢旨流香,有些主干炸开,撕裂几缕,形成贯穿上下的豁口,一半枯一半荣;有些主干主枝枯槁如骨,却在主枝某个腋处长出新的飘枝绿叶;有些看似老则老矣,形将朽木,却曲枝虬冠,依然英华犹在!枯者,铁骨铮铮,枯而不朽;荣者,枝叶繁茂,生机盎然,在微风中闪耀。生死枯荣、新旧荣衰,竞在这里相反相成,得到最和谐的统一!孔庙是孔子的旧居上建的,庭院里有几株古柏是孔子亲手种植,也许是圣人的灵气护佑,吮天上仙露、吸地下琼浆,古柏至今风华正茂,与孔子品行思想一样,风范长存,彪炳千秋万代!</p><p class="ql-block"> "三孔”的古柏尤为奇异、奇特、奇观。大多古柏主干断枝后结疤成瘤,瘤大且圆,有的表面光滑苍桑,凹凸呈波浪形密布,有的小瘤丛丛聚集,如大佛头上螺髻;有的扭曲成麻花股股鼓鼓;有的以怪为形,人面兽首,极尽怪诞、夸张之相,凡此种种,笔力不逮,描述不尽其美。最有传奇色彩的当属孔庙中两株龙凤古柏树,一为龙树,一为凤树,毗邻而生,为孔子所植,树龄在2500多岁。龙树躯干伟岸,偏东斜倚,刚劲威严,繁枝虬冠,苍翠欲滴,一条龙树干底部盘旋而上,飞上苍穹;另为龙树,也有合抱之周围,只可惜叶落干枯,冠顶枝丫崚峋,飘逸灵动,形似凤凰,向龙而飞。相传,乾隆皇帝来庙祭拜孔子,曾经靠龙树小憩。从此,主干柏皮褪去,慢慢鼓胀隆起、扭曲盘旋,并生出块块龙鳞花纹,酷似蛟龙飞天。据说来庙祭拜孔子的书生儒士,只要摸一摸龙树龙身,参加科举考试,定能遂人心愿,金榜题名。现在凡来祭孔的学生纷纷摸摸龙身,以沾龙气灵气,即使孩子的家长代为摸摸,也能灵气附身,杏坛折桂!</p><p class="ql-block">摸龙树,沾灵气,利科考,虽然是传奇,但只要心中有"孔",诚心诚意,秉承儒家精神,躬身践行,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功成业就也完全可以做到!</p><p class="ql-block"> "三孔"古柏根植于齐鲁大地,沃土深厚,浸润于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因此,"三孔”古柏参天独立,卓尔不群,其形其态皆是景,一枝一蔓风姿卓约,凌霜傲雪,遗世独立;其神其气清雅高洁,虽然形槁枝枯,风骨崚峋,风骨永存!</p> <p class="ql-block">五千年中华历史,有文字记载以来,孔子创立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炳彪千秋,烛照心灵,规范行为,引导未来。</p><p class="ql-block">朱熹说“天不生仲尼,万古成长夜”。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思想智慧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圭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80多位诺贝尔奖科学家集体发声说,人类要在地球上生存下去,必须只有到二千多年前中国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北宋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的典故,隋朝以来科举制度都是以经史子集等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内容,历朝历代都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理政理论依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