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相聚“千课万人”:文化传习,语用实践,精神成长

33得6

<h3>美好四月,携美好心情,聚美好杭州,听美好课程,得美好收获。紧张高频的三天(4.19-4.21),聆听了数场讲座和课程,对三年级部编版教材解读和教学设计意图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知。</h3> <h3>三天课程内容安排得当,节奏紧凑有序。</h3> <h3>窦桂梅老师的《来喝水吧》绘本教学。教方法,有步骤,一教二抓三放,放飞学生想象空间,引导学生思维方式,给予学生宇宙视角,拓宽学生宏大的世界观。</h3> <h3>张祖庆老师的《我们奇妙的世界》。结合单元教学特点,利用绘本进行导入。抓住文章语言,让学生读,给学生读,带学生读。激发学生诵读和品味的学习兴趣。</h3> <h3>杨波老师的《肥皂泡》。做游戏,唱儿歌,学表演,找色彩。一堂热闹又有内涵的课。肥皂泡圆满,自由,美丽,透明,带着梦想和希望飞到( )( )。写话中学生的快乐和天马行空让老师们忍俊不禁,温暖满怀。</h3> <h3>李祖文老师的《印象曹文轩》。围绕曹文轩的作品集进行专题教学。三篇故事,群文导读,通过作文纸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读书。二次修改环节也给了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深度思考的空间。(上课照片弄丢了,认识一下学习手册上的李老师)</h3> <h3>顾文艳老师的《海底世界》。丰富的照片,生动的视频,拉近了学生对未知体验的理解。文中重点抓住拟声词,通过朗诵,比较,表演等形式让学生体会语言的魅力。</h3> <h3>罗才军老师的《火烧云》。一篇出色的写景文。罗老师在结构上带领学生整体感知。在火烧云的颜色,形态的变化中突出理解火烧云的“奇”。</h3> <h3>朱煜老师的口语交际《劝告》。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用一个例子教会学生方法,继而出示大量的现实案例让让学生进行练习。强调口语交际课程的倾听,表达和层次,要让更多的孩子开口。</h3> <h3>还有几位大咖的课,我们培训老师进行了比较深度的思考,和大家分享一二。</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杭州,遇见美好</h3><h3>每次去杭州,都是赴一场美丽的约会。这个周末的杭州,烟雨蒙蒙,让这座城市更有韵致了。我想,此时应该有个江南女子穿着飘逸的长裙,手撑油纸伞走在西湖边或是古镇里的哪条小巷里。正好,专家团里有她——胡红梅老师。可是,因为广州特大暴雨,这一次没有等到她,却意外相遇了白皛老师,没错,就是这个你不会读的名字,而且还是个男老师。</h3><h3>当他走进会场开始上课,只见他瘦削的身材,清秀的脸庞,旁边的同事说好帅。叶嘉莹说:“声音中有诗歌一半的生命”。当他一开口,我们的确被他的声音惊到了,如果此时再穿上戏服,那一定是最美的扮相。果然,这节课他打破了传统的诗歌教学模式,只有吟诵,只有吟诵,孩子们就在美好的诵读声中感受诗歌的情谊之美,在平仄之间体悟节奏之妙。</h3><h3>因为孩子们已经熟读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歌,索性老师就抛开了这个环节,直接吟诵,读出诗歌的韵律美,而不是223的节奏美。老师顺势出示了平仄声的长短变化,那就像乐谱一样,在老师的手势引导下,孩子们开始“唱”诗歌。</h3><h3>期待远远不止于此。每一首诗歌都是要表达作者的情感,短短的28个字,情感又蕴含在哪里?还是通过平仄的长短,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质疑:为什么“独”和“客”两个字读得快而重,仅仅因为是入声吗?孩子们关注到这两个独特的字,读懂了诗人时逢佳节却在异乡的孤独落寞。这是体悟诗情的第一个层次。老师继续请同学们发现:“每逢佳节倍思亲”和“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中的“亲”和“人”为什么读得最长?学生们再次反复吟诵,读懂了诗人内心不仅有孤独落寞,更多的是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啊!第二个层次的感悟将诗歌的学习推向了高潮,孩子们的声音中就饱含了作者的情感,他们的吟诵表现了这首诗歌的生命。</h3><h3>课堂上,老师继续引领孩子们去发现诗歌吟诵的规律,拓展发现诗歌中的韵脚,回归诗歌,领略诗歌的声律美。这时,我们就看到了老师设计这样的诗歌吟诵课的良苦用心,独具匠心,诗歌就应该在这样的吟诵声中,感受节奏变化之美,音律和谐之美,想象声情相生之境。</h3><h3>在杭州,遇见白老师,遇见他的课堂,真的很好!(朱亚军)</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景阳冈》遇虎,杭西湖遇美</h3><h3>对于“千课万人”活动,早有耳闻,这次有幸参加,心中万分喜悦。因为活动中专家云集,名师荟萃,不仅有小语界的知名特级教师,更有目前活跃在小语界的知名特级教师。一位位大师课堂的精彩演绎,如同灯塔指引着我们今后课堂的道路该往哪个方向前行。</h3><h3>这次活动,让我感受到统编教材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让我感受到语文教学应返璞归真。</h3><h3>名师的课堂既脚踏实地又别具一格,给人多角度的启发。孙双金老师的《景阳冈》给我几点启示:</h3><h3>1、 长文要短教。怎么短教呢?一定要在文本中找到切入口。孙老师认为《景阳冈》这一课的切入口为:读英雄故事、品英雄壮举、辨英雄性格。</h3><h3>2、 名著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名著里面人物的真实性。《景阳冈》中的武松虽然神勇、机敏、但性格中也有缺点——粗鲁、无礼、死要面子。在教学时要和学生一起辨析。</h3><h3>3、 让学生学会质疑。《景阳冈》这篇文章其实就是《武松打虎》,当老师问到这两个题目哪一个好的时候,学生无一例外地回答是《景阳冈》这个题目好。但是我们知道编者拟的这个《景阳冈》的题目,未必是最佳的。可课堂上学生迷信书本,不敢质疑,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今后我们在引导学生读书的时候,要批判地阅读。(聂倩倩)</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绵绵细雨在杭州</h3><h3>四月的天,四月的雨,四月的课堂,四月的收获。“千课万人”,万人千课,三年级部编版教材课堂教学高峰论坛活动暨“文化传习 语用实践 精神成长”课堂博览会如约在西子湖畔开展。这次活动邀请了聚焦课改的专家、教学风格鲜明的大师和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老师们。三天的时间里,我们一共听了16节课,9场讲座,快节奏,高水准,确实和我们此前的美好预期不期而遇。何捷老师的精彩展示课《鹿角和鹿腿》,细细品味后,值得我深思。设计,是教学的承重墙。很多一线老师设计教学内容时常常凭借直觉、经验或者喜好。越是经验丰富的老师,越容易陷入经验盲区。常规的教学的初步设想建立在“学生能学会我要教的”这一假设基础上,课堂上会先教学设计,再着重看教出何种效果,再检测是否有效果。何捷老师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先看教出何种教学效果,再看检测是否到位,最后再思考该如何设计。在《鹿角和鹿腿》中,何老师先和学生约定好本节课的目标再进行教学。初读课文环节就让学生找出寓言道理。其次文本品析中,通过多途径,联系学生实际,不断深挖寓言道理,循序渐进得出:寓言道理,往往最后告诉你;寓言道理,不会直接告诉你;寓言道理, 要经历特定的事;最根本的道理是认识你自己。整节课,何老师让学生结合自身,就事论事,关联前后,联系课文。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完美扮演了导游的角色,既说也不说,既做也不做,牵引着学生,点燃智慧和思维的火花。</h3><h3>这节课也有自己的一点思考:1.教学内容的前提基于学生对文本扎实掌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课前有充分的预习和理解并有反馈;2.课堂上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体现较明显,人文性不够突出。</h3><h3>最后用一句话结束我的心得:从认识你的学生开始,因为你对他们一无所知。(许燕)</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有苏杭,美人如玉;</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下有“朝阳”教师,潜心前行</h3><h3>都说杭州好啊!对于杭州的感情来源于儿时的记忆,品读于温润的书页,升华于安徽省教育界的高评!听说那里风华天宝,虽然天气尽有江南的潮湿,却给人独添了一番粘而不失清爽的气息。当我们一行人的双脚跨越出霸都的领域,在这杭州的大街小巷走一走,看一看时,就真正地开始了一场甘苦并存的学习之旅!</h3><h3>2019年4月18日中午,安顿好学校事务,我们一行人就匆匆忙忙地离开了朝霞小学,怀抱着认真学习的态度,到达地点后立刻去浙江黄龙体育中心处进行报道,会场中央“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统编教材课堂教学高峰论坛—暨“文化传习.语用实践.精神成长”课堂博览会,这一行醒目又让人兴奋的字眼映入眼帘时,心里顿时感受到肩上的责任与使命感,尤其当我们的手中拿到课程安排,看到极其紧凑的学习行程,看到许多想见难见的大家名师的名字,是又幸福又倍感压力!</h3><h3>“啊呀”“孩子们,你们真的太棒了”窦桂梅老师首先出场,她的课堂感染力、她的循循善诱、她的亲切幽默,一度让我在短短的课堂时间里啧啧称赞,她惊学生惊,她喜学生喜,学生的一切仿若尽在掌握之中,可学生们的思想又好比呼伦贝尔草原上闲适的牛羊、晴空中的青鸟,那么地富有朝气与希望!这不正是小学生需要的一种生长力吗?孩子们在校园接受知识,也在校园学会长大,我们要学习,也要快乐!快乐和学习应是并存的,不应该分道而驰!很多时候,看到校园里孩子们那额头上沁出的汗珠,不禁欣慰与感叹,觉得孩子们一点点地长大了,他们的身上浸透着老师们的殷切希望,他们的身上也承载着阳光与未来!可当有些孩子回归课堂,总能感受到一些巨大的反差,不爱学习,任务过重,我想着还是教师没有很好的引导,或是教师本身已经失去了对文本对语文的那种最本真的体悟与追求!我们应该放开手,让孩子们自己去找去发现,从而在学习中表现出小主人翁的意识,有效地调动课上以及课下的观察生活、研究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h3><h3>一位学生的特质,如果百分之八十与父母、家庭教育相关,我想,那剩下的百分之二十就是老师的倒影了!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老师们都应该像何捷老师学习,何老师作为福建省福州教育研究院语文教研员,他提出:教学是一件很讲究的事。教学相长,不可以逃离现场。教学一定不能目中无人,一切要从认识儿童开始。可谓是智慧幽默并存。</h3><h3>作为新教师,从教时间相当短暂。但当那教室里空无一人时,也曾经想过很多次,语文课究竟应该怎么上,教师应该怎样提高教学效率,才能赋予学生真正需要的素养与能力,近日来到“千课万人”还是得到了一个引领的方向。很多老师包括我自己,在设计一堂课的时候,总是从导入开始,到布置作业结束。这样的设计注重设计,却没有关注到目的。教师要学会转变思维,改变固化思维,学会逆向备课。从教学目标入手,根据学情想办法去达到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检测自己的设计方案是否合理,而不是一味等待评课老师的点评,没有自己的反思与改正。我们的课堂是在不断尝试中“滚雪球”式的收获,而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遗憾!教学中有自己明确的思路的老师,才能做好学生语文路途上的点灯者。</h3><h3>古诗文的教学,我记得最美的解释就是不求甚解。可是这里的不解并不是不去思考不去想象!因为古诗、小古文通常篇幅短小,所以教者难免逐字逐句解释出意思,使得音韵和谐的古诗文阅读失去了本身的意境之美,也封杀了孩子们最丰富的想象。我深深记得,自己从教语文的最大原因是因为汉语的语言魅力,而这种魅力来自于语言的音律美意境美。小学老师教过我的什么知识,我早已不记得,但是我只记得在老师教课的过程当中,我们一起沉浸在想象中的那种自由与快乐,我想,这就是语文最好的教学,教出一群有感受性的学生。</h3><h3>在这一点上,我不得不说一说王红老师的《元日清明》。这节课在我心里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王红老师从中国诗词大会的选字成诗为切入点,引发了同学们学习古诗的兴趣,又从出示的诗句里找到春节?清明这两个传统节日。通过反复诵读古诗,同学们不仅读出了古诗的节奏、韵律,也感受到了诗句里每个节日所传递的不同的感受。</h3><h3>《元日》、《清明》这两首古诗,是节日诗的代表,通过两个节日截然不同的对比,告诉了孩子们节日不一定都是快乐的,也会带来不同的体验。在其中体味古往今来世人的感受都是相通的。一番体会之后,王红老师采用了识乐读诗的方式更加真切地将孩子们带入到节日的气氛中,其干净简练富有情怀的课程,让我收获颇丰!</h3><h3>非常感谢学校给予的学习交流机会,一方热土我们一起耕耘,一尺讲台就是我们最美的天地,唯望在教师的这条幸福而又辛苦的路途上,不忘初心,励志前行!苏杭行,动“客”情!不变的我们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常星星)</h3><h3><br></h3> <h3>寥寥数语道不尽此行所得。最后和大家分享一点花絮。</h3> <h3>认真听课的四位老师。</h3> <h3>匆匆解决午餐只为下午有个好座位的四位老师。(一位在拍照)(陪伴整个午餐的垃圾桶)</h3> <h3>回到宾馆继续加班的常老师。</h3>

老师

学生

课堂

教学

诗歌

孩子

吟诵

景阳冈

学习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