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谷雨登庐山

日月星辰

<h3>人间四月,大地芳菲,一片生机。谷雨时节,应友人相邀,结伴启程赴安徽宿松、江西九江、庐山自驾游,并于谷雨当日登上庐山,饱览庐山主要风景名胜。庐山归来,游兴未尽,赋诗一首,聊作纪念。</h3><h3><br></h3><h3> 水调歌头</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谷雨登庐山</span><br></h3><h3><br></h3><h3>罕食江刀魚,</h3><h3>豪饮杏花酒,</h3><h3>故友设宴献酬,</h3><h3>觥筹频交错。</h3><h3>不管风狂雨骤,</h3><h3>友谊天长地久,</h3><h3>举杯衷肠诉。</h3><h3>谷雨踏征途,</h3><h3>驱车庐山游。</h3><h3>辞皖西,</h3><h3>跨卾隅,</h3><h3>抵江州。</h3><h3>长虹飞跨大江,</h3><h3>巨龙声声吼。</h3><h3>瞻怀风云会堂,</h3><h3>阅尽沧桑美庐,</h3><h3>流连含鄱口。</h3><h3>天生仙人洞,</h3><h3>题诗传千秋。</h3><h3> </h3> <h3>庐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名胜古迹遍布。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名人志士在<span style="line-height: 1.8;">此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丹青墨迹和脍炙人口的篇章。苏轼写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庐山云雾;李白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秀峰马尾瀑;毛泽东写的“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吕洞宾修仙而居的仙人洞,均是诗景交融、名扬四海的绝境。庐山,传说殷周时期有匡氏兄弟七人结庐隐居于此,后成仙而去,其所居之庐幻化为山,故而得名。古人云“匡庐奇秀甲天下”,自司马迁将庐山载入《史记》后,历代诗人墨客相继慕名而来,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陆游、徐志摩、郭沫若等1500余位诗人相继登山,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名篇佳作。历史上一批文化名人,在庐山进行了大量的文学艺术创作活动,使庐山成为中国田园诗的诞生地、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中国山水画的发祥地。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等1500多名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相继登临庐山生活、游览,写下1万余首赞颂庐山的诗词歌赋。苏轼所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形象地描绘了庐山胜景,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span></h3><h3> 庐山的名胜古迹还有:列中国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屯兵饮马的小天池,凭栏可极目远眺蜿蜒长江的望江亭,白居易循径赏花的花径,千年古树三宝树,观鄱阳湖日出的含鄱口,有3000多种植物的植物园,如五老并立的五老峰,抛珠溅玉的三叠泉瀑布,被陆羽誉为天下第一泉的谷帘泉,天下第六泉的招隐泉,天下第十泉的天池峰顶龙池水等。</h3><h3> “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自古以来深受众多的文学家、艺术家的表睐,并成为隐逸之士、高僧名道的依托,政客、名流的活动舞台,从而为庐山带来了浓浓的文化色彩,并使庐山深藏文化底蕴。</h3> <h3> 美庐别墅</h3><h3>美庐别墅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风景区内,是庐山所特有的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它展示了风云变幻的中国现代史的一个侧面。“美庐”曾作为蒋介石的夏都官邸,“主席行辕”,是当年“第一夫人”宋美龄生活的“美的房子”。</h3><h3> 美庐演化出的历史轨迹与世纪风云紧密相联,它曾是一处“禁苑”,日夜被包裹在漂浮的烟云中,令人神往,又令人困惑。如今“美庐”敞开它的真面目,以它独有的风姿和魅力,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的游人。</h3> <h3>  “ 庐山会议” 旧址</h3><h3>“庐山会议”旧址大门的绛红色帷幕上镶嵌着“庐山会议会址”6个大字。二楼是影剧大厅和休息室。影剧大厅即是当年“庐山会议”的会场,大会主席台依然保持着当年中共中央九届二中全会时的原貌。休息室则辟为展厅,展示着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庐山活动的图文资料。</h3><h3> 庐山会议旧址,<span style="line-height: 1.8;">陈</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列展示结合现有空间环境,采取声、光、电、多媒体、影视等综合手法,展示三次庐山会议相关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突出反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庐山从事的革命实践活动。全面恢复中共九届二中全会的会场原貌,真实地再现了历史。循环播放专题资料片《历史的回眸》,资料翔实,是开展思想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极好素材。</span></h3> <h3>  含鄱岭、含鄱口、含鄱亭</h3><h3>庐山是神州九大观日处之一。庐山观日,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东谷含鄱峰中段含鄱口,含鄱亭为最佳地点。清晨,只见鄱阳湖上晨光熹微,天水一色, 一轮红日射湖而出,金光万道,霎时湖天尽赤,半壁河山成了一幅灿烂绚丽的画卷。 雄伟、瑰丽、云浓雾密,莽莽苍苍,状如鱼脊的含鄱岭,像一座屏界屹立在庐山的东南方。</h3> <h3>  庐山仙人洞及毛泽东题诗</h3><h3>庐山仙人洞位于庐山牯岭西侧佛手岩,海拔1049米,深约10米,相传唐代名道吕洞宾曾在此洞中修炼,直至成仙,后人为奉祠吕洞宾,将佛手岩更名为仙人洞。仙人洞进口处,为一圆形石门。门上方正中镌刻“仙人洞”三字。左右刻有对联:“仙踪渺黄鹤,人事忆白莲。”入圆门便见一大巨石横卧山中,宛若一只大蟾蜍伸腿欲跃,人称“蟾蜍石”。石上有一株苍松,名石松。石松凌空展开两条绿臂,作拥抱态。其枝枝叶叶,蓊蓊郁郁,生机盎然。其根须裸露,却能迎风挺立,百年不倒,堪称庐山奇景。</h3><h3> “咦,仙人洞和以前看过的江青拍摄的《庐山仙人洞》照片怎么不一样呢?”许多游客将《庐山仙人洞》照与仙人洞相对比发现,照片画面与仙人洞完全不一样。原来,江青所摄的《庐山仙人洞》照,画面并非仙人洞,实为从仙人洞前面远望西北方锦绣峰的景观。画面上方有蟾蜍石古松疏影数丛作为点缀,左下方为锦绣峰白鹿升仙台以及台上御碑亭的黑影,中间大片空间则为黄昏时天幕上的阴暗云层。</h3><h3> 毛泽东题诗使江青所摄照片名满天下。1<span style="line-height: 1.8;">961年9月9日,毛泽东写下了《七律·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一诗: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1</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961年,国内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在《为李进同志题庐山所摄仙人洞照》一诗中,通过展现暮色苍茫、乱云飞渡中苍劲挺拔、从容镇定的劲松形象,和上摩苍穹、下临深涧的险峰形象,表现出了毛泽东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乐观自信的信念。</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这幅《庐山仙人洞》照在“文革”中以“李进”的笔名发表,采用手工上色将黑白照片做成彩色照片。在庐山期间,江青拍摄了很多照片,但公开发表的只有《庐山仙人洞》和《世界人民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毛主席》两张。</span></h3> <h3> 芦林湖一一毛泽东击水畅游之处</h3><h3>芦林湖位于海拔1040米的东谷芦林盆地,故又称东湖。四周群山环抱,苍松翠柏,景致优美。此处原是芦草丛生、野兽出没的芦林谷地,介于玉屏、星洲两峰之间。1954年在二峰间筑坝蓄水,次年建成。大坝高32米,长120米,宽12米,全湖面积约9万平方米,蓄水120万立方米。湖水洁净清澈,碧清如镜,山色倒影,相映成趣。湖心有两小亭,外观秀丽、精巧,为湖面增光添彩,内则分别用作汲水塔和溢洪道。</h3><h3>  毛泽东生前曾多次于湖中击水畅游。1993年于桥头建“毛泽东诗碑园”,以纪念其百年诞辰。碑上镌刻着毛泽东手迹《登庐山》、《题仙人洞》和古诗多首。</h3><h3>  芦林桥建于芦林湖大坝坝面。全桥体积达3万立方米,系用石块和水泥混交筑成,雄伟宽坦。大桥桥身上段有5个桥孔,溢洪时,五孔喷流,似五条龙飞吼而下,成为壮丽的人工瀑布。此景可立于“蛟芦桥”上观得。蛟芦桥在坝旁峪谷涧底,由桥南踏石阶而下百余级即可到达。</h3> <h3>谢谢欣赏! (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