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167efb"> 1969年5月24日是我们下乡到黑龙江省鹤立河农场三分场127名杭州知青出发的日子。这一天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节点之一。从此,我们将告别学校,走上社会;告别美丽的家乡杭州,奔赴遥远的北国边陲黑龙江。</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上图是杭州十一中部分赴黑龙江鹤立河三分场知青在昭庆寺广场集中时合影,照片由杭州日报记者拍摄。</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左起:张 援 韩继萍 刘小军母亲</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工宣队员 易之范 刘琪铭 俞建平</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董光强 夏国建 刘小军 曹继军</font></h1><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 <h1><font color="#167efb"> 董光强(前中)和同学合影。当时他们正在浙江麻纺厂学工劳动,董5月23号(照片标注24号)和他们告别时在拱宸桥照像馆拍的。</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照片后排中间的同学叫李君旭。1976年周恩来去世后,就是他炮制了“总理遗言”,轰动和流传全国,甚至传到国外。后来在全国严查,把他抓到了,被判处死刑,还没来得及执行,“四人帮”就倒台了,他侥幸活了下来。</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出发地白塔岭知青专列开动前所拍,左董光强,右刘琪铭。</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69年11月23号,秋收结束,分场放假,这是一个难得的日子。那天分场有好多杭州知青去佳木斯玩,有的还是到农场后第一次出去呢。</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刘英俊塑像前,大家都一本正经,看上去很严肃啊。穿着发的黄大衣、棉胶鞋、戴着狗皮帽,感觉那时候的天气好冷哎。这就是当年知青冬天穿着的标配,男女都如此。 </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后排左起:王 桓 董光强 金树中</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前排: 俞建平 吾方平</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75年底回杭探亲,12月31号离杭回农场,在轮船上过元旦,回到农场过的春节。这是元月2号在大连火车站前的留影。</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当时杭州知青回杭的常规路线有两条。一条是佳木斯火车到天津东,坐汽车到天津西站,再中转火车回杭州。还有一条是佳木斯火车到大连,在大连坐轮船到上海,再火车回杭州。走大连坐船相对比较舒服,船上都是卧铺,还能看看大海,在美丽的海滨城市玩玩。记得当时大连上海之间和大连青岛之间的客轮有八条,各用“自力更生、锦绣河山”八个字中的一个,前面加上“长”字命名。</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76年5月30号拍摄。正是暮春时节,气候宜人,地里的小麦绿油油一片。站在三干线桥上远眺,心情大好。</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左起:陈 钢 ? 陈肇明</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拍摄时间地点不详,是董光强从网上下载。</font></h1><h1></h1><h1><font color="#167efb"> 69年12月24号分场大猪号发生火灾,杭州知青陈钢在救火中不幸牺牲,当时下乡到农场才七个月,时年19岁,非常痛惜。</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77年4月。在三分场大食堂组织炊事员学《毛选》第五卷。左边4人是本场青年,右边是哈尔滨知青。</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77年5月,大食堂炊事员们揉面的场景,左董光强。</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从72年起那几年,农场经历了困难时期,粮食严重减产,开始吃“返销粮”。食堂饭票分粗细粮,且粗粮居多,苞米面窝窝头、大饼子成了盘中主流。期间三分场还吃了好几个月的捂(霉变)大米,当时感觉还不错,因为口感比窝窝头好,其实霉变粮食最易产生致癌的黄曲霉素。冬季冻白菜、冻大头菜、冻土豆汤,开春时的韭菜汤成了主菜,简直难以下咽。这种困难情况直到75年后才有好转。</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董光强岳父家购物本,上面记载着71年在小卖店买的团线、糖、面碱、肥皂等物品。可见当时的物资匮乏、生活艰难情况。</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知青们有时也去小卖店买点小食品(光头、芦果等)解解馋,偶尔买个罐头算奢侈一回了,但这些东西常缺货,不一定能买到。儿行千里母担忧,杭州知青的家里也常托运一些有家乡味道的食品,以改善一下子女的清苦生活。</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大连搪瓷厂生产的松鹤图杯子,是董光强78年在农场结婚时买的。79年2月顶职返城后带回杭州留做纪念,至今还在使用,算来已经超过40年了。</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以上照片和物品由董光强提供,董79年2月顶职回杭州。</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曹继军在南岔车站。时间69年5月27号上午,知青专列路过南岔停车时拍摄,下午三点就到终点鹤立了。</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郑启龙保存着一本50年前的日记本,上面记载着初到黑龙江农场时的情况,虽然篇目不多,但涉及到了探亲、游玩、住宿等内容。看了日记马上就会回想起当年在农场时的情景,感触颇深。真是有心人!</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上面日记上的名单详细记录了四连三排杭州知青在南北大炕上的铺位,住的是原杭州江滨中学、江城中学、八一中学、杭九中等学校下乡到分场的男生。</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原四连三排宿舍(左侧)外景。照片由钱玉祥2013年拍摄。</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郑启龙在分场大队部门前。</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大门两边的“革命委员会”和“分场民兵连”牌子清晰可见。</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知青大食堂门口。</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背后两边墙上“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标语铨释着当时文革的极左气氛。</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大俱乐部门前,左起:刘肖强、王连生、郑启龙。</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分场卫生所门口,左郑启龙、右周树斌。</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四连三排杭州知青宿舍门前,后左刘肖强、右王连生、前郑启龙。</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据郑启龙回忆,这几张老照片都是在70年3月6号上午由郑凯航拍的,郑启龙买的胶卷。因为刚过春节,好多知青都回去了,宿舍里已没几个人,下午他就和郑凯航两个人也回杭州了。</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佳木斯火车站前,大家还有印象吗?</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这个车站已重修过2次了,去年因通准高铁需要还大规模改造过。</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69年7月4号记载了上佳木斯去玩的情况。那天去的有郑启龙、张志明、郭一畴和我等几人。来回都是步行,整整80里路啊,还逛了大半天佳木斯,只有年轻才能做出这样疯狂的事情。</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上下两篇日记记载了70年3月6号探亲回杭州路途中发生曲折经过。</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这篇刊登在浙江知青文载上的《惊悚一日》,记录了原三分场调到二分场去的杭州知青韩国伟出车祸死亡的情况。起草是郑启龙(网名鹤飞)修改是徐一宁(网名老头儿)。</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以上照片(除宿舍外景)和日记由郑启龙提供。郑74年调到二分场,79年3月商调回杭州。</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阎煜袁桂霞夫妻和女儿丽鸥合影。照片阎煜提供,拍照时间是79年,当时是女儿一周岁时从十分场回鹤岗姥姥家探亲。</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阎煜73年3月调到大庆引嫩工程,工程结束后和其他人一起调到十分场,76年在农场结婚,85年12月调回杭州富阳。</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陈国云(左)和鹤岗知青郑淑芳在分场时一起劳动和生活,俩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后来陈和郑于74年分别调到四分场和二分场。78年陈国云病退返回杭州,当时郑在佳木斯列车段当列车员,跑佳木斯到长春这段。陈特意选她当班的车次陪伴到长春,再换车回杭。</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照片拍摄于长春。依依不舍告别的34年后,郑淑芳于2012年到杭州看望了陈国云,陈也于2016年回访老朋友郑淑芳和其他鹤岗知青朋友。</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英姿飒爽的包群儿。此马当时很珍贵,是分场的种马,由她专职喂养照料,每天要定时遛马,要喂一大桶牛奶和一桶鸡蛋。</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照片由包群儿提供,拍于72年6月。包于74年调到一分场,75年病退回杭州。</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后左起:黄 杰 李国光 唐志平</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前排:张来居 俞小武 孙 甦</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照片由鹤岗知青唐志平提供,据他回忆大概是71年冬天,这6人都是三连二排的,当时好像是去参加什么会。那时候看会场还有点气派,现在是一片断墙残垣,物非人非了。</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71年,总场召开运动会,三分场全体参加人员在东方红会场前的合影。由分场青年干事金海淑(前右一)和学校校长刘士信(前左一)带队。</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照片由鹤岗知青柳学增(中排右一)提供。里面有杭州知青彭宜、俞小武、陈伟、林永黎等人。</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照片拍摄于佳木斯。左起:</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后排: 郑 军 张茉莉 蒋 萌</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中: 金菊琴 汪珉玉</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前: 王凤美(二分场)何 斌 朱成新</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这张照片记录了一个小小的历史。原来70年秋天,农场总局在笔架山建立钢铁厂,抽调了附近几个农场的知青去当工人,三分场二连有一个班调去了。看她们穿着印有“笔钢”字样的工作服,心里脸上也是美滋滋的。其实她们的具体工作就是在佳木斯,把58年大炼钢铁时遗留下来的铁矿石装车运到笔架山去。女的拿大板锹装土蓝子,男的挑到货车上去,而且货车随到随时就要去装,想想也是够累的。由于没有炼出钢,第二年钢厂就倒闭了,抽调的人员也回到了农场。</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那天是朱成新、何斌、汪珉玉三人去佳木斯看望她们时拍的。</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其间还有一段趣事。在干活时,同去钢厂的谢一敏眼睛总是朝鹤岗方向开过来的火车看。记得有一次大家竟然都看到行驶的火车上谢的男友李应龙挥手大叫的情景,给一敏和大家激动坏了。那时李应龙在鹤岗农场的煤矿工作,他知道谢一敏她们的工作地点就在快到佳木斯的铁道旁,那天是约好来看她的。</font><br></h1><h1><font color="#167efb"> 据说当时还有一位男知青也在鹤农煤矿,常和李应龙结伴来佳木斯看望恋人。</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照片及背后的故事由张茉莉提供。张74年调到八分场,再调到砖厂,79年3月顶职返回杭州。</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后左:陈小娟 右:赵新华</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前左:陶金花 刘 幸</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照片拍摄于71年2月,春节期间。</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刘幸回忆:冬天,一天休息,躺在大炕上的一群女生,突发奇想,今天休息去鹤立拍照片啊?于是四个女生兴奋爆发,一起踏雪出发。三十八里冰雪路,雪地伴奏着咔嚓咔嚓脚步声,一路欢歌笑语,一路不时的学着老乡扭秧歌,全然不知累。不知不觉走错了,走到了部队雷达站,后来是一个战士指引我们走到鹤立的路。到鹤立镇,找到照相馆,掀开油腻腻的厚棉门帘。四个头上挂满冰霜的杭州女知青走了进来,拍了一组最流行时尚的照片。至于怎么回来的记不清了。</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刘幸和朱成新(右)。77夏,刘幸在哈尔滨上大学放暑假回农场时,特意和周光华去一分场看望朱成新。</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张孝鸣(左)和傅建军。</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70年,农场在鹤岗开办了小煤矿,各个分场抽调了一批人去煤矿工作,张和傅也调去了。虽然还归农场管辖,但暂时脱离了农活,也算不错的。至于对下井的安全问题还真没什么考虑,其实这种简陋的小煤窑安全风险极大。就是这个小煤矿89年发生了瓦斯大爆炸,一下子死了46人,原三分场的鹤岗知青栾法军也在这次事故中罹难。</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这张照片就是在煤矿门口拍的。</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以上三张照片及说明由朱成新提供。朱74年调到一分场,79年2月病退返回杭州。</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农场时劳动是紧张艰苦的。难得的闲暇之余,知青们都爱到三干线、小树林去转转,放松心情。三干线其实是人工修建的水稻排灌主干渠,从北大坝通往南区,20—30公分深,沙底水缓。初夏季时节清澈凉爽、潺潺南流,是洗澡浣衣的理想之处。</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此桥当时还是木头桥,后来改建为水泥桥。</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后左:赵绥之 右:赵建平</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前左:黄卫国 右:彭 宜</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70年9月赵绥之、赵建平俩姐妹调到笔架山钢铁厂去,彭宜和黄卫国送她俩到鹤立,在鹤立照相馆拍的照。</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72年8月,刘幸、朱成新和彭宜在大猪号合影,当时朱成新和刘幸在那里当饲养员。</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73年9月三分场女运动员参加总场田径运动会时合影。</font></h1><h1><font color="#167efb">后排左起:沈春英 邵香兰 彭 宜 陈 伟</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前排:邢秉香 于桂琴 乔淑英 姜丽萍 </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远望前方、心里渺茫。</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74年4月,彭宜、黄卫国、周秀婷、韩继萍一起调到二分场,这是调去后不久的合影。</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77年夏,刘幸在哈尔滨读书放暑假回到二分场,和彭宜、陈小娟在水库游玩时所拍。</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悠悠小船在水中荡漾,融融笑意在脸上绽放。</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拍摄地点和时间和上一张相同。</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团干部履历和鉴定表》,个人的一段历史,44年了还保存这么好。这还是我第一次知道有这种表,之前没有听说和见到过。</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奖状说明了一切。</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临要返城时开的证明,以备需要时用,有远见吧。</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以上照片和资料由彭宜提供。彭74年4月调二分场,79年初病退返回杭州。</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刘幸在水田拉播种车。摄于74年二分场。</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东北大米好吃。刚到农场时,米饭晶莹剔透,又糯又香,一顿能吃一斤,至今记忆犹新。</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但种水稻非常辛苦,整个过程基本上要靠人工作业,如打池埂子、播种、施肥打药、收割、脱谷等。春天四、五月份,下水田播种那是重体力活,拉着六、七十斤重的播种车趟水来回走,非常累。而且那时水凉,下面还有冰碴,光脚下去干一会儿冻得受不了了,就上来晒晒,75年后有水靴了还好一点。当时这样的活,男女都得一样干。现在想想都害怕。</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割水稻又是对体力、耐力、心理的考验。一天小镰刀下来,腰酸背痛就别提了,这样的收割时间得一个多月。遇到秋涝更是艰难,苦不堪言。</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上图刘幸在二分场割水稻,时间为74年秋。</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79年初彭宜、孟令昕(79年3月顶职)返城前和刘幸、周光华告别合影。</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以上三张由刘幸提供。刘75年9月去哈尔滨中医学院读书,毕业后调到鹤岗从事医务工作,97年5月调回浙江宁波。</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69年7月27号6名杭州知青调入机耕队,女的是俞希华。她在机务上从事过电焊、车床、保管员工作。77年调回杭州。</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照片是俞希华和她的师傅牛桂芝(右)在车床操作的场景。</font></h1><h3><font color="#167efb"> </font></h3> <h1><font color="#167efb"> 74年俞希华和陈亭亭回杭探亲到上海中转,在黄浦江边留影。</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曹黎铿和他的师傅张培亮(中)和师兄逄型昌(右),拍摄时间为70年代初。</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机耕队是农场生产的最主要的部门。三分场当时约有耕地27000亩,人均约27亩,如此大面积的土地如没有机械耕作则无法想象。</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机耕队的工作也非常辛苦。上班时间长,基本上是两班倒,即上12个小时,休12个小时,忙起来连轴转。工作环境恶劣,风沙、噪音、寒冷、吃饭不及时等情况是常事。还有就是烦琐,当时的农机都是仿苏式,具有笨重、粗糙、易损坏的特点。每天都要拿着油枪加注黄油等保养工作,经常需要检查修理。所以机耕队员们成天穿着油哧麻花、补丁摞补丁的衣服,人称“油耗子”。</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左起:马立根 逄型昌 叶孟达</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曹黎铿 钱玉祥</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拍照时间大约是78年。</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三分场知青主要是68年下乡的鹤岗知青500多人,69年去的杭州知青127人,76年去的哈尔滨知青53人。此外还有零星调入的双鸭山、佳木斯、宁波、上海等地知青,人数很少。马立根是上海知青,76年秋调入,在卫生所当大夫。他工作认真负责,待人热情,口碑不错。</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左起:逄型昌 老领导张发友</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老机耕队长何维友 曹黎铿</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地点:大队部门前,时间为78年。</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曹黎铿和分场学校翟校长(应志华主任夫人)在大队部门前留影。当时曹即将调回浙江,不久应主任和翟校长一家也调回江西老家。</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上面6张照片由曹黎铿提供。曹79年顶职到余姚,后与别人对调回杭州。</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70年春,在佳木斯刘英俊塑像前留影,左起黄卫国、彭宜。</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这是下乡到黑龙江合江地区知青当初的打卡之地,几乎每个知青都虔诚地到过此地,并在刘英俊塑像前留过影。</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缪涛柱和黄卫国在鹤立镇拍的结婚照。大致算算,三分场杭州知青在农场期间结婚的(包括和北方知青)至少有10对以上</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缪涛柱和黄卫国在场部领的结婚证,时间是75年12月1号。</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78年5月份的一个暖和春日,在九分场简陋住宅前用床单做背景,黄卫国抱着出生才7个月的儿子宾宾拍裸照。</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左起:于柳明 黄卫国 刘 幸 三人当时都在分场酒坊工作。</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讲一件酒香惹祸的故事。据刘幸回忆:鹤立河三分场酒厂的酒可是远近闻名的,十里八里其他分场和老乡都喜欢来买三分场的酒。可是许多人并不知道,这个酒厂当年可是由一群杭州、鹤岗女知青在这里做的酒。每当做到了最后一道程序,出酒那一天,我们几个女生抬着沉甸甸的大酒缸,送往仓库,一路扁担颤微微,酒香四溢。那些早早潜伏在路边的三三俩俩的馋酒男生,乘着路上没有旁人,拿着大茶缸疾步冲上来,掀开酒缸盖就是一茶缸,几步就跑没影了,我们几个女生根本就毫无招架之力,只能眼巴巴的看着他们乐颠颠地逃走。</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74年秋,总场宣传队在砖厂劳动时合影。后排左一缪涛柱,左四马启明。</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以上照片由缪涛柱提供。缪73年去引嫩工程,后调十分场和总场宣传队;75年调九分场,先在基建排,后调九分校任教。79年3月和黄卫国顶职返回杭州。</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三分场机务的七位女队员合影。</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后排左起:牛桂芝 侯莉贞 俞希华</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前排:陈亭亭 马文军 沈淑芝 袁淑贤</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r></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东风自走康拜组员合影。</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左起:徐 东 石全力 马文军 陈亭亭</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上:乔宝山 另一组员贾成明不在。</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这台东风自走康拜是合江地区农管局的第一台,吉林四平生产,是仿制苏式CK—3型。与原来牵引式GT—4.9康拜相比,自动化成度高,采用液压操作系统,无级变速,轮胎和链轨能互换,这些技术当时都是很先进的。所以机耕队抽调的都是精英骨干来使用这台宝贝机器。</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那时每到冬季,总场都要组织开展机务人员学习培训,以提高大家的业务水平。培训结束后要考试,用亭亭的话说:“虽然听了云里雾里,但连蒙带偷看,还是得了90多分”。这是三分场参训人员合影,时间72年冬,地点老场部。后排右二陈亭亭,左四易之范。</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这张四人照片是因任淑芹(前左)邀请我和希华去鹤岗玩。那天我们到了她家,小任子很热情地招待我们,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白面给我们擀面条吃,我和希华真是特别感动😭 。小任子是个非常直爽的姑娘,待人也很热情,我们是一个文艺宣传队的。后来小任子还带我们一起去看了同在鹤岗的高淑萍,高说话老是带着甜甜迷人的笑,那是一个长的挺美丽动人的女孩。哈哈,为了我们的友谊,就在鹤岗就拍了一张照片,留做纪念。2009到农场回访的时候,可惜没有见到他们俩个,不知他们好不好?”</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陈亭亭</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70年代的农场,虽然生活艰苦,但大多数人之间关系简单,相处友善。老干部老职工经常邀请知青们到家里去做客,弄点好吃的招待;节假日休息天,鹤岗知青也邀请杭州知青到市里去玩。我去过逄型昌、房丰民家,俩家的老人极其热情,就像自己的子女一样款待我,至今想起来还感动不已。</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上起:邹妮莎 陈亭亭 何云霞,三人分别是本场、杭州、鹤岗青年,照片取名“大团结”恰如其分。拍摄地点分场学校操场,那天学校搞活动,总场照像馆来人拍照,于是陈、邹穿着鲜族服装三人坐在滑梯上美美地合照了一张。</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71夏的一天,下班后和好友俞希华在三干线河边又骑车又玩水,难得开心一回。</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后左起: 王伟晶 陈亭亭 白淑琴(鹤岗)</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前左起: 南海华 姜丽娥</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76年亭亭从二分场调回到三分场,那时候知青已经很少了,除了机耕队和后勤的,其他基本都是本场职工子弟。亭亭和他们都成了好朋友,也经常到海华(即老指导员南化清)家去玩和吃饭。那天她们5人一起去鹤立镇玩,在镇照像馆拍了合照,时间约76年夏。</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以上照片由陈亭亭提供。陈74年调到二分场,76年又调回三分场,77年调到浙江诸暨,79年特照调回杭州。</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70年春,在零件库前和机耕队的师傅师兄们合影。后排左一钱玉祥,右三曹黎铿,前排左二是我的启蒙师傅郑敬平。</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我开始在四连,两个月后调到机耕队的,一直干到83年底。主要工作就是开联合收割机(康拜因),先是牵引式,后是自走式,链轨车和胶轮车接触不多。这十多年的机务工作中,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知识。除了正常的农机操作技术、机械原理外,还初学了一点钳、焊、钻等手艺,虽然只是些皮毛,但在此后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或多或少派上了用场。</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71年春节回杭探亲时和张志明(后左)曹黎铿在杭州合影。</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张志明是我的同学,一起到农场。他73年调到大庆引嫩工程,工程结束后调十分场。后因脑瘤回杭州休息治疗,大约73年秋季或74年的一天傍晚离家出走,至今杳无音讯。</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71年春节前回杭探亲时在哈尔滨站前留影。</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知青开始大规模回家探亲是71年开始,因为之前没有探亲假的。漫漫回家路,来回真辛苦,想必各位知青都有深深地体会。</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那时春节回家探亲就和现在的农民工春节回家差不多,肩膀前后背着旅行袋,手上拎着物品,拼命往车上挤,否则可能上不去。旅行袋里基本装的是黄豆、豆油、木耳、葵花籽等农副产品。路上什么大连苹果、天津恒大香烟、山东高梁饴糖、苏州麻饼、上海什锦糖等也会买些带回家去。回农场时也是大包小包,既有自己所需的食品日用品,也有给北方朋友捎买的各类物品。</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当时的火车条件还远不如现在,蒸汽机车又慢又脏,有时饭、开水都供应不上。高峰时车厢里人挨人,空气污浊,连坐的地方都没有。记得有一年我回农场在天津转车,上车无座。车外下着大雪,车到辽宁沟帮子站走不了了,停了一天一夜,我也站了一天一夜,真是苦不堪言。</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和曹黎铿(左)在山海关长城。</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71年春节回杭探亲时,我们特意到山海关转车,顺便游玩了城楼等古迹,还走了一段长城。后转车去了北京。</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冰面上,远处是万寿山佛香阁。</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73年6月,我所在的四号联合包车组在大俱乐部前农具停放场合影。</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后右钱玉祥,中左二鹤岗知青孙云奇,左三鹤岗知青张新华。</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73年5月,合江农管局在笔架山农场举办联合收割机(康拜因)手学习班。照片上是鹤立河农场的参学人员,后右一钱玉祥,右二曹黎铿,前中逄型昌。</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73年8月在小麦地合影。年轻、朝气、自信、理想,站在丰收的麦田里,笑容自然留露,这才是当时真实的自己。其他三人是机务上的鹤岗知青,左起房丰民、孙云奇、王奎俠。</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三分场主要种植小麦、大豆、水稻,其中小麦约占全部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所以麦收时特别重视。(那时好搞“大会战”,什么麦收、秋收、修水利等都要用这种行式来宣传鼓动)通常是做个大爬犁,上面支个凉蓬,作为临时指挥部,收到哪里拉到哪里,领导坐镇指挥。爬犁也作为机务人员轮流吃饭、休息之处。</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分场知青逐渐减少,有调走的、病退的,还有参军上学的。70年农场小煤窑调去了一批,73年大庆引嫩工程又调几十个。到了74年4月,全场所有四类分子都集中到了三分场。而分场的知青除了机耕队的,学校的老师,还有一些在后勤岗位的外全都调到其它分场。</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上图是调到一分场知青的粮食关系转移名单、月标准和存粮数。</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左起:易之范、师兄贾成明、鹤岗知青房丰民、钱玉祥,70年代初在大俱乐部门口。</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那时的三分机耕队无论是本场职工还是南北方知青之间关系都比较融洽。工作上同甘共苦,老师傅们热心传授技术,关心照顾我们这些小青年,师兄弟之间也是互相帮助支持。工作之余,在宿舍门口吹拉弹唱,开心热闹,其乐融融。调到机耕队尤其是刚去的那几年,虽然工作劳累、生活清苦,但过得还算比较充实。</font></h1> <h1> 调到二分场名单。</h1> <h1><font color="#167efb"> 调到四分场名单。</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调到七分场名单。</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调到八分场名单。</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调到九分场名单。</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这些知青调到各分场的粮食转移名单和69年1月的鹤岗知青工资表,是93年在清理大仓库时发现的,别人转交给了我。可惜不全,如调去六分场的名单就没有。</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76年3月,总场召开第七届团代会,三分场代表合影。</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后左二钱杭根、后右钱玉祥</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中左二俞希华、前中成津敏(宁波)</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76年4月和刘钧回杭探亲时,在山海关的“天下第一关”城楼下。</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那时的山海关游客很少,长城和城楼可以随便上去,也不要门票。</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和刘钧游五岳之首泰山。照片背景是十八盘,可以看到游人稀少。</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那天早上火车到泰安,下车寄存了物品,匆匆赶往泰山边游边向上爬。在中天门吃午饭,稍事休息后继续奋力登顶,上十八盘时累得腿抽筋,约2点来钟到达南天门玉皇顶。</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玉皇顶上,背景是南天门。别看现在的玉皇庙金碧辉煌、峨伟壮观,也通了索道。但当时显得陈旧破烂,天街也没有商店,萧条落寞。我们原来准备在山上住一晚,看看日出,考虑时间还早,山上确实也没什么可玩的,不如早点回家,于是就下山了。</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72年入团,79年超龄离团。《离团证》签发时间为79年4月。此时农场已经撤销,西部的三分场和一、四、九分场划归到莲江口农场,三分场成为其属下的十三队,东部的分场和老场部併入新华农场。鹤立河农场从此成为历史。</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78年7月参加文革结束后的第二次高考,此前已先在四分场进行了初试,正式考试(复试)在莲江口农场学校举行。当时鹤立河的考生都集中在鹤立河老场部住,早上送到莲江口,下午考完后接回。</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79年1月接到入学通知书,被佳木斯师范专科学校录取。那年该校刚从中专升格为大专,下面的印章还是《佳木斯师范学校革命委员会》,落款日期临时用钢笔将78年改为79年。</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由于一些个人原因,最终没去报到,但这张入学通知书和准考证作为对那段历史的证明,保存了下来。原件已捐献给浙江省档案馆。</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我是94年10月调回杭州,是所有下乡到三分场杭州知青中最后一个返城的,整整25年又5个月。</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今年是我们杭州知青下乡到黑龙江省鹤立河农场三分场五十周年。我在小范围里征集了一些下乡期间拍摄的老照片及相关资料,并以此为载体,还原当时在农场生活劳动的情景,意在引起知青朋友们对那段难忘岁月的回忆和怀念。由于时光久远,在时间、地点以及对照片背后故事的叙述中难免有差错,希望朋友们指正。</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最后要对提供照片、资料、相关文字说明、指出差错和提出具体建议的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