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6000年以前,长江口位于江苏镇江至江阴一带,喇叭口就位于孟河小黄山东北侧,孟河小黄山兀立于江滩,随着潮涨潮落,山北大片滩涂时隐时现。5000年前,先民们就开始在小黄山一带开展农耕活动,世代繁衍。2500年前,吴王夫差为军事目的开凿了江南第一条大运河“春秋运河”,春秋运河从望亭至常州奔牛,在孟河出长江,全长170余里,成为吴国运兵、运粮的重要通道,助夫差南攻越国,北灭邗国,重创楚国。这条运河使孟河进入历史,从而锁定了孟河“因水而生、因水而兴”,从此走上兴旺发达之路。</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那时候,孟河受长江潮汐影响很大,是一个浮在水上的村庄,被称为“凫庄”。2200年前,战国四君子之一,楚申春君黄歇易封地于江东,在江东兴修水利,围田垦殖,发展农业。围田兼顾灌溉和排涝功能,最多达到了27围,使山北大片滩涂变成良田,当地民众因此结束了“凫庄”的生活模式,开始了文明耕作,过上了基本温饱的农耕生活。</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时过境迁,春秋运河因泥沙淤积,航道逐渐废弃,直至西汉末年,光武帝刘秀起兵,东汉立。刘秀经实地调查以后,下旨重新疏通孟渎、浦渎,打通孟河水系,形成镇江(京口)至常州间的新运河,从此漕船不必再艰难翻过奔牛堰,可直接进入长江。孟河从此廛集成市,人口益增,船来船往,商贸繁荣,此时,孟河也有了他的第二个名字—“河庄”。因此,常州的运河文化,起源于孟河,中兴于孟河。</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宁镇山脉余脉在进入孟河地区大约1公里后,忽然隐入地下,在地下穿行2公里后有冒出地面,以雄浑之势向东北延伸,形成“小黄山”,其间留下一片平地。就在这片平地上,吴王夫差、汉光武帝刘秀先后开凿、疏浚了出江通道,形成街市,再后,明嘉靖皇帝在这里建了城,使孟河古城具有了“二龙戏珠”之势,因此,孟河又被称为“珠城”。</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这一山脉“自隐”的特异地形,风水学家说其“神奇”,1800年前,东汉张天师张陵惊叹“山断龙隐,这里要出皇帝”。 公元四百年前,中国处于大分裂时期(五胡乱华),中国北方朝代更替,战火连绵,民不聊生,凶奴和羯族的首领刘曜、石勒等率领部众轮番侵入中原,残酷地屠杀汉人,使得北方陷入一片混乱。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士族举家南迁,史称“永嘉南迁”。汉相萧何20世代孙萧整,率萧氏族人从山东苍山县北兰陵镇坐船由水路到达武进县阜通镇(今孟河镇万绥)停靠,并带上族人上岸观望。萧整等族人上岸后,举目远望,东面是小黄山,西北边是栖风山,正北面是刚刚坐船过来的河桩大集镇(即孟河),往南是一马平川的沃土,形成双龙戏珠之势,实属是一块风水宝地,他回到船上就与几个族人的头领一商量,决定就在此安营扎寨上岸定居。于是在武进县城的东边叫东城天子路边上卖了一些土地,搭建起萧氏族人的住宅,为怀念山东故里,遂将此居住之地命名为“南兰陵”。</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从此后萧氏后人开创了南兰陵的新纪元,开始了南兰陵创史立业的新时代。160年后萧氏家族枝壮叶茂。南北朝时期,萧道成和萧衍在479年和502年建立了齐朝和梁朝,先后统治中国南朝半壁江山108年之久。就在这块南兰陵的风水宝地上,先后走出了齐梁两朝26尊萧氏皇帝,37位萧氏宰相和100多名萧氏文武百官。到唐朝还出过萧瑀等8位萧氏宰相。南兰陵萧氏家族在后来的600多年中,出了常州市历史上第一名状元萧颖士和萧统、萧子良、萧子显、萧纲、萧绎等一大批杰出的文人墨客。</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这里专门要提一下“诗人皇帝”萧衍,梁武帝登基有“六龙拥萧衍”一说,萧衍虽诞生客地(秣陵县,今南京一带),但青少年时曾在桑梓地武进县旧城住过。梁武帝虽日理万机,对桑样故里兰陵县却一往情深,称帝后便改武进县为兰陵县,并于晚年亲临兰陵展谒陵园,下诏曰:“朕自违桑样五十余载,乃眷东顾,靡日不思……”,还赋《还旧乡诗》。为纪念“诗人皇帝”萧衍,人们遂将帝乡兰陵(今常州)称为“六龙城”。</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在文化艺术文学上,萧氏独领齐梁风骚。齐梁文化是汉文化向唐文化过渡的桥梁。首先说梁武帝萧衍,史书评价他是一位“诗人皇帝”,也是一位“文化皇帝”, 年轻的萧衍是一个文武全才、多才多艺学识广博的人,在南齐武帝永明年间,他经常在当时的文化中心、竟陵王萧子良的西邸出入,与沈约等人合称“竟陵八友”,在这期间,他不但发表了很多诗作,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也有很大的成就,他的名作《河中之水歌》:“河东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至今仍在世上广泛地流传,深入人心,被世人称为“创新了一代诗风”。他的文学著述有1000多卷,其中文集有120卷,流传至今的诗歌作品仍有百余首。他在书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诣,镇江市甘露寺山门廊下石刻“天下第一山”,是他的亲笔御书,笔划刚劲美观。以萧衍的儿子昭明太子萧统为首编撰的《昭明文选》是我国最早的诗文总集,宋代称其为“文章祖宗”,这部文选对众多的文章按题材种类进行了明确分类,开创了文学史上的“选学”之门。在诗歌创作上,齐梁文化也呈现出崭新的局面,齐永明年间,以沈约、谢兆为代表的诗人,鼓吹新变,大力提倡“新诗体”,沈约创造了诗歌韵律的“四声八病说”,为“新体诗”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谢兆开辟了新诗天地,其创作开了唐诗发展之路,其诗被称作“永明体”,其后,梁朝又出现了以萧纲为首的士人所做的“宫体诗”,因此可见,齐梁文化是我国诗歌繁荣的前夜,没有南朝的诗就不会有后来唐诗宋词的大发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