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家寨 <h3> 秦家寨是陕西省洛川县凤栖镇所辖的一个自然村,距洛川县城三公里,现有村民一百三十余人。这个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洛川县版图上都找不到的地方,却因一九八零年设立的陕西省洛川师范学校而备受关注,曾在这里生活过的男女老少,虽已散落天涯,但对秦家寨的记忆刻骨铭心、魂牵梦绕。</h3><h3> 教育部备案的陕西省洛川师范详细校址关键词提到了秦家寨,洛白公路沿线通往秦家寨的一条百余米路段叫师范路。</h3><h3> 从洛师校园走出去数以万计的中师毕业生,曾在这里任教过的教师,大部分活跃在延安教育战线,更有不少走向了全国,分布于各行各业。有大学教授、中小学特级教师、科研人员、律师、法官、诗人、职业画家,省市级艺术团体负责人,还有商业精英、数不清的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还有活跃在乡镇至中央部委的各级领导干部。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都不会忘记在洛川师范的岁月,更难忘记学校的立足之地——秦家寨。</h3> <h3> 我于一九八一年七月来到洛川师范工作,至今已三十八年了,经历了洛川师范的艰苦创业、发展壮大、辉煌灿烂,洛川师范改制为延安市第一中学,延安市第一中学又被移交至洛川县人民政府所辖的峥嵘岁月。期间,也目睹了秦家寨三十多年来的沧海桑田,至今还生活在秦家寨——延安市一中的家属区。</h3><h3> 我熟知洛川师范的一草一木,亦习惯了瞭望秦家寨的晨光晚霞,热爱延安市一中的一什一物,亦珍视秦家寨的一砖一瓦,我一生都奋斗在这块土地,我对它的了解早已超越了我的故乡。三十多年来,村上的红白喜事乃至家常里短都尽收眼底,留印脑海,秦家寨几十年的变迁我一一见证。我校美术老师严红林先生的水彩画《秦家寨的早晨》入选国际画展,印入画册,秦家寨也随之盘漂洋过海,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走向世界,留下自己的名字。我相信所有艺术作品之所以受人肯定、影响深远,绝不仅仅是因为作者的创作技巧高超,更是因为作品包含了可以打动人心、激起共鸣的情感内涵。红林能就“秦家寨”创作出如此优秀的作品,对我触及颇深,他比我年轻,在此生活的时间也相对短一些,对这块土地尚有如此挚爱之情,更何况像我这样在此生活了大半辈子、未来或许寿终正寝于此的人呢?</h3> <h3> 年纪大了,总觉得记性不好了,可是越久远的事情反而越清晰。一九八一年七月三十一日,我从延安地区教育局领取了毕业生派遣书,揣在怀里,搭乘班车,那时还没有如今四道双向的高速公路,车子在老路上冒雨颠簸了六个小时,到县城的时候下午三点左右,雨中的青年踏着泥泞走进了凹凸不平、正在修建的洛川师范校园。从此扎根于秦家寨,与秦家寨人同吃一口井水,同走一条路,共享春风,并沐秋雨。岁月流逝,光阴荏苒,三十八年,弹指一挥间......</h3> <h3> 一九八一年的洛川师范,只有首届学生三百人,正式教职工二十多人,科任教师十七八人,在十月底办公楼建成之前,有几个职工还在用油毡搭的简易空间里宿办合一。校园里土堆成山,每逢下雨便是水漫金山。上班后第一件事,便是向财务室借钱买了一双高筒雨靴。</h3><h3> 尽管环境如此恶劣,那时的我,却十分高兴甚至激动,根本不觉得辛苦与不适,因为我自幼生长在农村,且在农村生产队当过两年社员。论社会地位,我成了当时令许多人羡慕的市直中专学校的正式职工;论个人感受,这里比我老家好,脱离了农业劳作的辛苦,告别了一日三餐粗粮两顿的年景,生活在楼房里,用知识体现价值,业余时间步行半小时,即可享受县城的繁华。</h3> <h3>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秦家寨,全村只有十三四户七十多人,村子有五个像样的院子,每个院子有两孔低矮的砖窑洞,两侧是几间旧木屋。村边的小沟掌里有几孔土窑,还住着三户人家。村子虽小,但充满了生机,农耕时代不可缺少的牛羊鸡猪狗一应俱全,活跃在村庄的各个角落。村边的涝池旁不时有担水的村民、浣洗衣物的农妇,大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度过初就业的新鲜期之后,这样的日子一久,虽不乏陶渊明的诗情画意,但对百余名风华正茂的青年教师们来说,业余生活又难免有几分单调和寂寞了。所以闲时,我们常常坐在秦家寨沟畔的小土峁上数着沟对面210国道穿越洛川的必经之地——石家庄桥上来往的车辆(汽车、马车、手推车、自行车)。</h3><h3> </h3> <h3> 历史把洛川师范定格于秦家寨的同时,也把我们一群热血青年投放在这个小山村的学校,我们没有辜负时代的期望,以苦为乐,全身心投入工作,教书育人。我们迎着秦家寨上空的晨光思索着朝为何事而来,望着秦家寨夕阳的余晖反省日有收获几许。我们踏遍了秦家寨的每个角落、甚至熟识了秦家寨的每个村民,我们知道谁家养了几头牛羊、几只鸡,也知道哪家的果园在哪里,每年的收成如何。我们沿着秦家寨沟边陡峭的羊肠小道走到沟底,欣赏春天希望的绿芽,享受夏日的柳荫,品尝秋天的野果,最喜欢的是冬季,站在秦家寨沟畔最高处,望着洛川高塬白茫茫的一片,大声吟诵毛主席的《沁园春•雪》。</h3><h3> 秦家寨的村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憨厚淳朴,聪明智慧,他们对于校园的师生都充满关爱和尊重。在八十年代商品经济还未深入人心的日子里,我们一伙年轻人经常白吃他们院子里的瓜果蔬菜,就是专门种来赚钱的西瓜,也是瓜熟了进园先吃,吃饱再买,价格对我们这些常年“回头客”还更优惠些。光阴流逝,时代更迭,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进化。九十年代初,村民开始把地里的蔬菜、院里的瓜果等都作为商品,摆在校园周边出售,至今路过见到我这个老熟人,他们仍会热情喊我尝一尝。那时也出现了第一批秦家寨农家乐,大大丰富了师生的日常饮食。</h3> <h3> 三十八年只是历史长河的沧海一粟,秦家寨变了,洛川师范变了,我,也变了。曾经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都变了。</h3><h3> 无论是当年那破旧也算得上“像样”的砖窑还是土窑,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明亮的大砖窑、平房、楼房。农家小院栽种着各种花草,各家各户的大客厅摆满了发财树、万年青、君子兰等旧时“王谢”两家才有的盆景。城市人拥有的生活设施和情趣,这里都基本具备了。秦家寨人作为洛川的一小部分,也依靠苹果产业发家致富,十有八九的家里都有了小轿车,他们的苹果也和全县优质苹果一起,销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九八一年,全村只有一个“吃皇粮的”,现在已有二十八名大学生在全国各地有了自己的事业。秦家寨的广场上,老年朋友听着《在希望的田野上》,踏着节奏欢歌笑语,轻舞飞扬。</h3><h3><br></h3> <h3> 洛川师范也变了,道路早已不再泥泞,雨鞋也光荣退休多年。校园里三季花开,四季长青,成了名符其实的“园林化校园”。洛川师范凤凰涅槃,2002年改制为延安市第一中学。</h3> <h3> 我变了,曾经与我并肩战斗的同事变了。我们都在看花开花落、云舒云卷中变老了,从“老师哥”变成“老师爷”了,我们都领悟了“不觉池塘春草梦,眼前梧叶已秋声”的诗句。但我们刻在骨子里的师范情结未变,对秦家寨的感恩未变。借助现代媒体,我们不时地回忆那逝去的难忘岁月,抒发着人生感慨。</h3><h3> 整个世界都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我的思维已赶不上时代,但我每时每刻都享受着时代进步带来的幸福。今年春暖花开的时候,秦家寨一个在杭州工作的男孩在村里举行婚礼,邀请我当司仪,我对他的新婚寄语是:希望你们记住乡愁,在感恩父母的同时,更要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要记住秦家寨、感恩秦家寨,因为这里养育了你,无论走到哪里,这里永远是你的根。</h3><h3> 高四季于二零一九年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