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桃源路38号,这是我生活了30多年的地方。各种散碎记忆,层层叠叠,借由文字与影像,记忆便有了声响,使生命得以另外一种形式延伸,拉长。</h3> <h3>这个院子和周围的家属院大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建成的,如今已显得破旧、斑驳了。以这个院子为中心周围几百米范围内有我熟悉的人和事,而这构成了我的故园记忆……</h3> <h3>院门口的路边一派浓郁的市井气息,人们脱离了欲望都市的狂奔与焦虑,把自己安放在这小小城市角落,闲散舒缓的生活,自得其乐。</h3> <h3>楼下的水果摊,彰显着衣食住行和小民生计。</h3> <h3>38号院周围学校众多,使得青春的,跳跃的气息随处可见。</h3> <h3>这也有家文艺范十足的书店,在郑州乃至全国都算有名。应该是2005年开的吧?老板Z君当年劝我买下《往事并不如烟》,而我没有,至今还觉遗憾。</h3> <h3>书店门口的演出海报。这里也偶有演出,但印象更深的是参加过的纪录片爱好者聚会,还有就是旁观过的周末读书会,大学教授、学生、列车员、家庭主妇、退休工人、公交司机各色人等围坐在二楼,轮流朗读着,那情景真的美好。</h3> <h3>书店对面不远就是原师傅的修车铺,他1988年起在这修车,手艺又快又好!那时的他一顿能吃2斤挂面,现在双鬓却已斑白。</h3> <h3>对故园的回想,视角多彩而斑斓,而对人的记忆,烙印却深刻,直入骨髓,无力扭转。这是楼上邻居黄叔,是寒夜给我送饺子的黄叔,是跳闸给我找保险丝的黄叔,是我总去麻烦的黄叔……<br></h3> <h3>楼下做鸡蛋灌饼的老胡,2000年起在这干直到去年底退休,他的灌饼是我吃过最好的,没有之一!</h3> <h3>但终究上年纪了,每天4点早起出摊太过辛苦,干不动了,回故乡养老了,而灌饼的味道也成了我最美的珍藏。<br></h3> <h3>楼下小吃众多,万记胡辣汤也是我的喜爱,20年老店了,品质很棒。</h3> <h3>这儿虽老旧,生活极便利,街边菜、肉、粮油、水果等等一应俱全。老郑,2003年卖菜至今,我也把他从小郑喊到了老郑。</h3> <h3>小李鲜肉店的老板娘,爽朗利落,擅长做香肠。他们俩口开店时间比老郑还长呢。</h3> <h3>每天清晨6点多,老郑和小李他们就把新鲜的肉和蔬菜准备好,用勤劳唤醒都市,迎接朝阳。</h3> <h3>院门口修补衣服的大姐,在这十七年了,凭一双巧手,给很多人带来方便,更可贵的是收费很低。</h3> <h3>麦田的美女老板,1997年和老公在二中(桃源路东段)对面开音像店,2001年搬到38号院斜对过,改名麦田音像,郑州喜欢淘碟的朋友都知道,网络社会太快了,这几年转型体育用品,与时俱进嘛。</h3> <h3>店里的小妹,好象没有她不知道的电影和乐队,曾经让她找贝拉塔尔的片子也没问题。</h3> <h3>这是男老板,转型成功吧?一次聊天他笑称,二中学生英语听力提高是因为他以前总放迈克伯顿和U2的歌,😄</h3> <h3>阳光花艺的小春,1998年在这开店时似乎还是少年,时光快的得让人不知觉。待得蓦然一惊,少年早已不复从前。</h3> <h3>王老师,她原是国营老店——德化街郑州钟表眼镜店的师傅,1992年在这开了家钟表眼镜店,因为验光准,服务好赢得许多顾客,我同事都从东区紫金苑来找她配镜,甚至郑大新校区的师生还来呢。</h3> <h3>桃源路38号及其周围琐碎的生活情境凝聚着人物朴素的情感。 那些忘不了的人和事就是你的真生命。尽可能地记录编织自身周遭所熟悉的种种人与事,只能如此,也只有如此,或许,才能更贴近生命的真谛,生活的意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