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声好人好马上三线,沈阳市五三厂的职工拖家带口奔向了祖国的四面八方,沈阳五三厂(三二一)是具有万人职工的大型老牌兵工厂主要生产步枪子弹,它曾经伦为日本鬼子奴伇的兵工厂,解放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接收,厂子有职工宿舍,有五三厂合作社(商店),五三厂幼儿园、五三厂子弟小学,还有厂俱乐部礼堂是城市中的五三小社会。毛主席他老人家曾经视察过五三厂,五三厂曾经象流星一样闪烁过光辉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记忆是从1966年的秋季开始,我的同学(五三厂子弟小学)就陆陆续续地分离了,有去安徽、内蒙、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地。九一四一厂有(郭东方文革前叫郭福荣、郑庆莲、张庆秋)因为我是1967年1月离开沈阳,其他同学的去向就不得而知了,听说是河南河北山东等地。</p><p class="ql-block"> 听沈阳来的杨兆庆(化名金沙)(1919年出生)副厂长讲他是亲自钦兵点将来九一四一厂的人。当年解放沈阳他还是一名现役军人,骑马挎大刀接收了五三厂,和当时任指导员的妻子赵玉琴一起转业成为了军工人,如今又跃马扬鞭进山钻洞开拓三线新的战场。当时给他的名额有限,他具有领兵打仗的策略,先到劳资科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尽量挑双职工(夫妻都是五三厂的职工)中的其中一人,然后另外的配偶会因两地分居的理由随着一起来三线。这样我们沈阳五三厂来山西新建机器厂的人就相对的比较多一些了。有百十余户拖家带口的人家千里迢迢落户到了水峪沟,也为山西中阳县车鸣峈村沈阳方言的小王国立下汗马功劳。</p><p class="ql-block"> 他虽然是副厂长刚到山西中阳县时和我们普通军工一样在离厂里40多里地的县城租房子住,等条件稍好一些和我们几家(闫希珍,王二娃、杜学堂等)一起搬到车呜峪,住在六七家一个小院内的土坯房内,他家7口人和大家一样挤在一个大通铺的两间40平方米的房中。星期天三个姑娘和其他职工的孩子一样,拉着平板车跑二三十里地上山砍柴,大姑娘拉车二姑娘和三姑娘推车,两个弟弟年幼,三个姑娘天生丽质却像小伙子一样为父母分忧。</p><p class="ql-block"> 这位受人尊敬的老领导尚未大展身手就被批斗专政,他在受专政时有两句嘎叽话非常风趣,时间:上个世纪60年代,地点:在山西吕梁山军工洞,一段是,山高天更高,人心比天高,井水成了酒,还嫌猪无糟。还有一段是,倾盆大雨满天星一筐红枣颗颗青,四个和尚八方坐,不吭不哈念真经,这两段话前段说人心不足蛇吞象,后段说此事"莫须有也”很多老军工至今还记得这两段风趣又幽默的段子。</p><p class="ql-block"> 刚平反不久杨总就查出身体病怏,只好丢下大女儿,携妻带子一家人又奔赴到生活条件比较好一点的另一个三线军工企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吕天才沈阳五三厂调入,(干部)生产科科长,妻子李淑文沈阳五三厂的厂花,不仅人长得漂亮还特别要强,是中共党员随夫来三线在检验科理化室工作。</p><p class="ql-block"> 他们夫妻二人男才女貌,为三线建设吃苦耐劳,吕天才从生产科长到主管生产的副厂长、厂长、厂党委书记,心糸三线建设为军工生产呕心沥血,毕身精力献给了军工事业。</p><p class="ql-block"> 都说这一辈的军工人献了青春献子孙,他的女儿吕晶女承父业成了军工二代,女婿也是军工二代,后来九一四一厂转产后他女婿还担任了新建机器厂厂级领导,直至到工厂宣告破产。军工企业的九一四一厂已经成为了历史,但军工魂仍由军工二代继续传承下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张林副厂长是朴实的老军工,响应党的号召千里迢迢来到山西省中阳县,一心扑在工作上,为三线建设鞠躬尽瘁,直至退休。他无私无畏艰苦奋斗与事无争忠于职守无愧于老军工。</p><p class="ql-block"> 他教子有方其子女随父母从沈阳来到山西中阳县钻进从未见过的大山,见不到香甜可口的蛋糕,吃不上五颜六色的糖果,(我记得我还把在沈阳攒的糖纸都带到了山西),就连常吃的地瓜(红薯)都很少见,更夸张的是家里的粮食供应35%的白面,余下的是一人一斤莜面(山西的特色小吃莜面栲栳),一斤荞麦面(荞面碗砣)沈阳人闻所未闻不会做。二斤小米、一斤豆面、一斤红面(高梁面)可以添加榆树皮面作抿夹(当地有卖的抿夹床,架到开水锅上用小铲子一下一下把面抿到锅里。)其余的都是玉米面,没有沈阳人爱吃的大米,孩子们吃了钢丝面(高梁面压成面条)大便干燥,急得大人团团转。他和其他职工一起克服困难严格要求子女,兄妹五人都成为了军工二代,子承父业挚起军工大旗!</p><p class="ql-block"> 条件艰苦,国防工办要求各三线厂向南泥湾学习自己开荒种地,解决蔬菜难的问题。山里无霜期短最适合种的就是土豆南瓜,到了秋天厂里派车到晋南等地拉回大白菜、胡萝卜给各家各户按所报数量发放。家家户户为了储存冬天的蔬菜就都挖了菜窖。(从11月份到来年5月)。</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艰苦岁月厂领导和厂里其他职工一样,吃水自己担(一根扁担两只桶稚嫩的肩膀承重不了,摇摇晃晃担回家一桶剰下多半桶。)吃菜自己种(手握镐头刨下去双手磨出泡。)大人要适应,孩子们也不例外,艰苦的条件是最锻炼人的,张副厂长家的五个子女个个像父亲一样吃苦耐劳,传承军工人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三线建设贡献青春。</p> <p class="ql-block"> 钱海山副厂长,从沈阳来时是工具科科长是专业技术较强的干部。对工作认真负责,严格要求控制产品质量一丝不苟。对厂里每个车间的生产线都了所指掌,想蒙混过关难逃法眼,为九一四一的军品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军人负重前行保家卫国,军工人又何尝不是负重前行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负重前行,放弃了大城市的繁华守护着军工红色基地,为国防建设事业作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 陈之本副厂长,曾担任过三车间副主任,技术科科长(上海人)50年代的大学生,毕业后分配到五三厂与军工结缘,其妻吴玉娣随其来厂检验科理化室工作。</p><p class="ql-block"> 高歧山厂高级工程师,50年代哈尔滨理工大学毕业分配到五三厂,支援三线建设省领导钦点帅将赴山西中阳九一四一厂,他任劳任怨唯人和善,一心扑在工作上,无怨无悔为军工奉献。</p><p class="ql-block"> 孟宪海技术干部,是首批入晋的技术骨干,吃苦耐劳,工作认真负责曾担任过工具科科长,技术科科长、副厂长,曾参与九一四一厂的厂子建设生产全过程的管理和监督工作。他儿子孟凯在新建机器厂转产后曾担任厂级领导职务,完成了父亲未完成的军工大业。</p> <p class="ql-block"> 王石祺劳资科科长,妻子李可容财务科科长工作严谨。我担任厂知青点会计时,对会计工作一窍不通,她不仅教会我记帐还教会我如何做好会计工作,首要的是人品,正是有了这样的好师傅引进会计门,让我数十年的会计生涯无瑕。我衷心感谢遇到了良师,我后来调出九一四一后仍从事会计工作,退休时请财务总监签字,获得的评价是你管的帐不用查。退休数年后公司人相聚经理说他很佩服我这个会计。我能得到这样的评价全都仰仗于李科长的言传身教,我们军工二代就是这样传承了军工魂!</p><p class="ql-block"> 生产科科长李炳达其妻是四车间底火检验员(五三厂职工调来)。李科长不仅关心产量更注视质量,他经常深入车间关注各工序产品质量,让优质的产品源源不断地送往部队。子弹从九一四一厂飞出,到老山前线、珍宝岛、抗越反击战,那是九一四一厂全体员工的骄傲!</p><p class="ql-block"> 从沈阳来的军工最年轻的今年也近80有余了,他们不忘初心,为三线建设建功立业,中阳县九一四一被列为红色旅游景点,讲解员给的评价是革命前辈艰苦创业光荣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林锡元一车间主任(弹壳)、丁富文、李瑞祥、李全英(外观),二车间李兆生大炉酸冼,邹立岳,佟德天。三车间蔡万丰车间书记,刘铁山车间主任、郑喜华副主任,刘忠保沈阳调来时铁盒工段长后任三车间主任、冯万奎、那生徳、万仕儒被车间称为三个大拿(技术过硬)、谭振远车间技术员、王宪茹车间劳资员、刘芳荣外观后调铁盒副段长、杨桂芝外观、吴玉复外观、张玉茹包包、李广兰校正、张福祥交验代表、杨玫茹装药、王忠胜合膛、王二娃包装、贺宝连包装、王德安弹夹工段长、张淑芝弹夹、王凤春铁盒、宫衍坤铁盒、高俊生铁盒、索素香铁盒,张青连四车间主任(底火)后任厂干部科科长,裴如田四车间主任后任基建科科长。安桂英四车间制汆房,杜学堂机动科技术工人、周玉堂电工、薄沛林、王世清机动科技木工人、张师付8级瓦工、钱久福安全科副科长,王玉林检验科科长,,田力民弹売检验班长、副班长刘石头,朱熙耀,一班二引检验王凤兰,检验二班班长梁桂林、副班长杨熙元,三班班长徐振铎副班长薄熙田,外观检验陈素兰,大批检验郑立英,底火检验班长诸凤歧,靶场贾玉涛班长、刘绍武,计量室班长范会元,张秀英,供应科科长王家政,蔡廷林劳资科,(建厂初期曾在北京负责接待沈阳到山西在北京中转的服务工作。我家在车呜峪八趟房住时是邻居,他曾问我沈阳来厂经北京时他都接待过唯独没有我家,我委屈地告诉他我父恐延误报到时间没有圆我这个第一次坐火车经北京转签的少年仰望天安门的梦想!)还有许许多多的沈阳人为九一四一厂的生产建设不畏艰险永往直前,崔师付工具科技术员其妻高敷茹子弟学校书记后任检验科书记,永远地守护九一四一厂这个红色旅游区。多少军工人为三线贡献付出了宝贵的青春甚至生命,但他们无怨无悔为自己成为三线军工人而自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