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回忆上世纪70年代的一些往事</h3><h3>一、轧钢厂自动化的往事。</h3><h3>上世纪70年代初,当时中央四号人物(毛、林、周、陈)陈伯达来到了首钢总公司。鼓吹电子计算机万能论並在炼钢厂表态他是动态派。首钢掀起了自动化的高潮。总公司成立了自动化办公室领导全公司的自动化。炼铁厂、轧钢厂继炼钢厂后也成立了了自动化连。轧钢厂任命刘京华(原来的厂级领导)为连长、任命段顺忠(曾任过设备车间党支部书记)为支部书记。成立了计算机硬件班。校友陈继权为班长。硬件班还有徐学崑等几位电工和几名技校毕业生共计十几人。成立了软件班。班长韓爱军是转业军人、软件班成员有淸华大学数学系毕业生毕思逊、大连理工大学数学系毕业生张步洲(后来调走了)、崔显生和一位复员军人和几位首钢技校的毕业生。共计十几人。我虽然仅仅是刚刚入门的计算机的初学者,但在当时被看作是最懂计算机技术的人了。可算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了。我成了轧钢自动化连的技术负责人。 陈伯达指示在京的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中学的红卫兵小将帮助首钢搞自动化。那时,最主要的任务是确定自动化技术方案,为北京738计算机厂制作计算机提供基本数据。在讨论自动化技术方案中,在京的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顾虑重重,怕当上反动技术权威,不发表任何意见。红卫兵小将们没有这方面知识,也不发表意见。我们的硬件班、软件班的同志刚接触电子计算机,也无法发表建议。此时,自动化办公室不断催促,並用其它二厂的進度督促我们尽快提出自动化方案。当时,轧钢厂的冷抜车间是以手工操作为主,不具备上自动化的条件。㶥管车间工艺过程比较简单也不适合上自动化条件。300小型车间的电气化水平较高,但产品为建筑用钢材,没有辊缝检测仪和成品检测仪。国内外没有用计算机控制的先例。850初轧机,国外曾搞过CPC(卡片程序控制机),仅仅控制轧机的压下部分。但是生产量低于人工控制的产量。据报导:最好的操作工人每小时可以轧出62块钢,而计算机控制只能轧出56块。当时,850初轧机不仅为首钢的其他轧机供料,还为北京市冶金局所属的各轧钢厂供料。生产任务非常重,不允许做试验。而且,当时的轧机上没有辊缝检测器和压力检测器。也就是说当时的轧钢厂的几个车间都不具备搞电子自动化的条件。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已经建立了组织机构、配套了人员的情况下,不搞计算机可是政治上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我想来想去觉得用计算机控制均热炉可能是一个出路。首先,850车间有十六个炉子,有可能用一个做实验,对生产影响不大。其次,均热炉的仪表基本齐全,如能解决气源(均热炉采用的是气动仪表),这些仪表就可以投入使用。另外可以通过钢锭在炉内时间、炉内温度、压力等数据计算出钢锭内部温度。另外,通过合理地计算炉内温度和压力的关系提高热效率、通过检测烟道中的含氧量進行煤風比例控制,节约能源,加快烧钢的速度。我的这些想法,得到了冶金自动化所邹明秋的支持。邹明秋是学热工仪表的。他主动地画出了控制系统图,统计出计算机各种输入、输出量。这样,经过讨论,上报了轧钢厂的自动化方案。为了复活检测仪表,首先要解决气源。我们的连长是学习机械的,他计算並选择出二台无油压缩机的型号和容量,我去广西的柳州订了设备。我们的连长还设计了二个儲气罐及管路,並和支部书记带领大家完成了这些设备、管路安装。清华大学毕业生毕思逊带领软件班设计出一套软件控制系统,开展一些实验。由于设有开发出模型,再加上缺少残氧分析器等关键仪表,实验效果不理想。这次自动化工作有以下收获:一是盘活了检测仪表,为减轻劳动、提高烧钢质量提供了基础。二是培养出一批软件、硬件的人才。三是有以下的教训:一是不能通过运动来搞自动化。陈伯达在位时大搞电子计算机万能论,各单位各部门紧跟,热火朝天地跟随搞自动化。陈伯达受到批判后,又刮起了电子计算机无用论。不再支持电子自动化了。这二种做法都是背离实事求是精神的。二是搞电子自动化必须有一批懂生产技术、不怕吃苦、不计较眼前的名利、待遇,把计算机技术做为工具,开发出具有较高水平的生产工艺软件。必须放弃只要有了学电气控制的技术人员,有了学数学的人就可以搞计算机自动化的观点。三要认识到不是所有的工厂都能搞电子自动化。必须结合生产工艺特点来决定。以轧钢专业来讲,最适合搞计算机控制的是板、带轧机。如:热带、冷带轧机,中板、厚板轧机。这些轧机产量高,检测设备齐全、对产品质量要求非常严格,人工操作完不成以上的要求。四是必须具备机械化、电气化、完善的检测仪表、生产工艺规范。五是生产要以质量、效益为中心,放弃单纯追求产量的观点。以上这些观点成为了我们后来首钢自动化工作的指导思想。</h3><h3>二、研制300轧机主传动可控硅供电装置</h3><h3>300小型轧机主传动装置是原苏联50年代制造的的产品,做为156项援助中国项目,1961年在首钢建成投产。主传动采用水银整流器供电。粗轧机组有八台电动机,其中550Kw、750V、780安电动机6台,每台由一组水银整流器供电,另有一组备用水银整流器。80Kw、220V、400A电动机二台、每台有一组水银整流器供电,有一台备用水银整流器。精轧机组有8台550kw、750V、780A电动机,各有一组水银整流器供电、还有一组水银整流器做备用。</h3><h3>为了采用先进的可控硅供电装置取代原苏联提供的水银整流器供电装置,彻底解决300小型轧机因没有水银整流器备件影响生产的问题,1972年3月总公司成立了研制可控硅供电装置的领导小组。组长为总工程师安朝俊、副组长柴寿仁(总计控室副主任、57年毕业校友)、副组长刘京华(轧钢厂副厂长)。领导小组下设设计技术组。设计技术组由我担任组长、组员有:楊春奎(轧钢厂,56年毕业的校友)、陆业铫(总计控室、合肥工业学院毕业)、李池(首钢机动部、吉林电校(大学班)校友)、楊政界(首钢设计院、东工毕业)、王玉彬(轧钢厂)。还有总计控室整机车间的牛永财和一位單师傅,需要时,请他们参加会议。</h3><h3>领导小组的职责是组织、指挥设计、设备制造,设备安装,生产调试的工作。提供人力、物力、财力和调试时间的保证。设计技术组的任务是:负责研制出一台整机,通过生产实验满足生产要求。在总结経验后,制作出23台可控硅供电设备(粗轧机组8台,2台备用。精轧机组8台,一台备用、变频机组4台)。设计技术组工作分工:我负责系统设计:选择控制系统、计算过电压、过电流的数据、确定可控硅元件的参数及元件数量、确定可控硅主电路方式及每一个支路中的串並联的元件数量、选择过电流、过电压保护的元件、选择快速开关等。根据主电路的元件数量,确定主电路功率柜的数量、尺寸,确定控制柜尺寸。组织调试工作。楊春奎负责脉冲电路设计、采用双窄脉冲,确保脉冲高度、前沿陡度、脉冲间距等。陆业銚负责电流、电压、速度检测器的设计。其中电流检测器采用3000赫的调制、解调器。李池负责八管放大器的试制,並用其组成各种控制噐、调节器(给定积分控制噐、速度调节器、电流调节器、磁场控制器、磁场调节器等)。楊政界负责稳压电源没计(包括变压器),负责各种图纸的绘制。王玉斌负责印刷电路板设计,协助李池完成各种控制器、调节器的调试任务。</h3><h3>三月中旬,冶金自动化研究院的邬家骧同志来到首钢,要求参加300轧机的可控硅研制项目。经请示安总,表示欢迎他们派人参加研制工作。𣎴久,邬又要求首钢人员去自动化研究院开展设计、实验工作。这是表明了设计、试制工作要以冶金自动化院为主。此事关系到首钢总计控室已成立的元件车间、整机车间将来可能无工作可做。我将情况报告了安总,安总指示坚持在首钢设计制作,但要搞好二个单位的关系。后来,邬表示他们还有其他工作,不再参加首钢的项目了。</h3><h3>当年的四月,我们到天传所、西安整流器研究所调研。他们认为国产的可控硅元件质量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必须加大电压、电流的安全貯备系数、可控硅元件必须经过动态检测才能使用。我们还到上海无线电元件五厂,购买了他们厂新开发的用来代替八管放大器的新产品一一5G922C线性集成电路放大器。五月中旬至七月未,我们完成了主电路、控制电路的全部设计。根据调研情况,可控硅主电路采用三相桥式电路,由六个支路组成。每个支路采用三串两並(6支可控硅,毎个可控硅的电流为500A、电压为1200V)的接线方式。每二个桥路构成一相並装在一个柜子里。这样,主电路由三个柜组成,共用三十六个可控硅元件。电压、电流的储备系数都在三倍以上。一个控制柜,装有稳压电源、移相触发器、给定积分器、速度调节器、电流调节器、磁场控制器、磁场调节器。励磁可控硅、励磁变压器等。8月初,总计控室整机车间开始制作印刷电路板、㶥接各种元器件,绕制各种变压器、脉冲变压器等。11月初完成控制柜、主柜的设备及元器件的安装及配线工作。在设备制作中,王玉斌做了很多工作。他制作的印制电路板非常正确,线路没有任何错误。他参加的电路板装配班,装㶥的元器件准确无误。牛永财为了保证冷却水管的安全,又保证足够的长度,将每支可控硅的冷却水管盘在一个粗的塑料管上,即美观又实用,大家称为金龙盘玉柱。李芝瑞领导的变压器班,工作精益求精,她们绕制的变压器线圈匝数精确到二圈以内。 元件车间的董培伩等人为提供500A、1200V、並经过动态测试的可控硅元件付出了很大的努力。</h3><h3>11月开始,设计调试组开始整机调试,到12月中旬,完成了全部调试工作。</h3><h3>1973年一、二月,在300小型主电室开始安装、调试。利用现場的设备做了堵转电流:2000安、快速开关跳闸电流2200安。这样,主电路可控硅装置的电流有堵转、快关、快熔(2400安)三层保护。采用亚敏电阻(3000伏)做过压保护。</h3><h3>1973年3月初正式轧钢试验。首先使用八管放大器做的各种控制器、调节器,进行轧钢试验。虽然轧件顺利通过了,但是从示波图上看出静态、动态、恢复时间三项指标不如原来的水银整流器控制系统。为此,更換为集成电路线性放大器--5G922C 再次试验。试轧结果表明三项技术指标全部达到要求的标准。但是,在卸载瞬间出现了一~二次的微调。我通过分折找到了解决的方法。经过几天的试轧,控制系统稳定、精度高。由于采用了单一指令的速度闭环控制系统,在轧机电动机起动前只须设定带有刻度(由1一一10个刻度。例如:刻度1的位置代表100rpm、刻度5的位置代表500rpm、刻度10代表1000rpm)电位计的位置,轧机电动机控制系统就可以自动控制电压到额定电压,然后再自动改变历硫电流达到设定的转速值。而原来苏联设计的系统,操作人员先要调整电压到额定电压后,再通过调整磁埸电流使电动机达到需要的转速。</h3><h3>在第一套成功的基础上,总计控室整机车间又按此设计制作了10台可控硅供电,在1974年7月正式用于生产。</h3><h3>1975年7月后,我另有工作任务。由陈正华(清华大学毕业)带领设计调试组,用風冷代替水冷可控硅,完成精轧机组和变频机组共计13套可控硅的设计调试工作。这样,原苏联制造的23套水银整流器全部被首钢制造的可控硅供电装置所取代。当时,这不仅确保了300小型轧机正常的生产,也是对原苏联经济、技术封锁取得的重大胜利。另外,还具有以下的意义:</h3><h3>1、首钢是国内最早研制成功大功率可控硅供电装置、并成功多台应用在轧机生产线上。</h3><h3>2、培养了从设计、制作、安装、调试、使用的技术人才。为首钢今后的生产、建设打下了基础。</h3><h3>3、首钢由原来的电控设备购买单位变成了外销单位。</h3><h3>4、采用可控硅供电装置代替水银整流器,不用化成(水银整流器在不轧钢时,还必须加一定的电流,以保持温度和真空度)。这样,即节电,又减少了操作。</h3><h3>5、操作方便。使用可控硅供电装置时,操作工人一次设定转速值,系统便能自动控制电压到额定电压,然后自动调节历磁电流达到规定的转速值,而且具有记忆功能。而原来的系统,要先手动调整电压,然后再调整磁埸电流。才能达到规定的转速值,而且没有记忆功能。</h3><h3>1975年7月,组织部门通知我参加武钢1700热带轧机赴日本学习的准备工作。並在1975年8月赴日本学习。</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