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市古耿文化园项目开工奠基

走过

<h3>  山经春雨青如洗,古耿儿女迎盛事。4月21日,河津市古耿文化园项目开工奠基仪式在山王村举行。</h3> <h3>商代末年有耿国,是商朝的附庸国。古耿国是商代建立的一个侯国,是商王朝的一支,规模相当于现今的一个县。这个诸侯国经历了32位国君,延续了700多年,在历史上曾创造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周朝建立后灭掉了耿国,后来周王室封王族中人于耿,建立耿国,春秋时它又被晋国灭掉。</h3> <h3>耿国(公元前1524―公元前661年),原是商朝的附庸国,这里所说的耿国包括了两个时期:商时期的嬴姓耿国和西周时期的姬姓耿国。</h3><h3>商朝时期</h3><h3>公元前1525年,商朝第七世、第十四帝王、成汤5世祖孙--祖乙,把国都从从相地(今河南内黄县)迁到耿地(今山西河津市),次年由于河患,再次将国都迁到了刑地,(最后一次迁到了庇( bì)自从商祖乙迁都后,将他的弟弟祖丙封于耿地,建立耿国,并立祖丙为国君。</h3><h3>西周时期</h3><h3>周朝建立后,耿国灭亡,周室封同姓人于耿(今山西.河津东南一带),再次建立耿国,是为姬姓耿国,春秋时(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所灭。</h3><h3>祖乙迁耿</h3><h3>关于古耿国的建立,最早的记载见于《尚书·商书·祖乙》中:“祖乙圯穴(音yi)雪于耿,作《祖乙》。”其时代当在祖乙时期,即公元前14世纪。那么祖乙何许人也?原来黄帝的曾孙喾穴(音ku雪),将他的儿子契穴(音xie)雪封于商,契当是商人的祖先,自契始经过14代传至成汤,成汤推翻夏朝建立了商朝,商朝从汤到纣经历了17代30个君王,祖乙是商朝的第7代第13个君王。关于商君祖乙的定都,《史记·殷本纪》中记载:“帝中丁迁于嗷穴音ao雪。河穴音dan雪甲居相。祖乙迁于邢穴( 音geng雪)。”古代邢与耿同音,是否指一个地方,史学界仍有争议。但据耿氏家族流传下来的说法,邢与耿不是一个地方。相传祖乙迁至邢以后,就将国都定在那里,而将他的弟弟祖丙封于耿地,建立耿国并立祖丙为国君。后来的耿氏族人,尊祖丙为耿氏之祖,每年的腊月初五祖丙诞辰,供祭祖丙时摆设柿饼,当地方言柿饼近似于“思丙”,有追思祖丙的意思。柿饼中的上品又叫做耿饼,据《括地志》中记载:“绛州龙门县东南十二里耿城,故耿国也”。距河津城关镇东南10公里的山王村,即是耿国国都所在地,古代俗名称帝王村,村北洞门楼所书“古耿名都”四字,数代不易。清初时因村中几近王姓,遂易名三王村,嘉庆年间为昭彰古迹,正名王村,民国年间称帝王村,解放后因此名有封建色彩,改名山王村。</h3> <h3>  四川好医生药业集团党委书记、副董事长耿福昌介绍项目情况。古耿文化园项目位于柴家乡山王村以东、柴家村以西,一期工程投资约1亿元,占地25.96亩,建设祖丙纪念馆;二期工程占地192亩,建设耿氏书画院、好医生国医堂及配套景区。项目以打造全国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建设集文化传承、乡村旅游、生态康养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景区,主体建筑采用秦汉建筑风格,以南北主轴线对称布局,建设广场、山门、乐楼、主殿、双阙、配殿等,形成规制有序、错落有致、气势磅礴的建筑园区,其中的纪念馆广场能同时容纳10000人开展活动。</h3> <h3>  柴家乡党委书记任鹏云,追根溯源路艰辛,寻根敬宗心可鉴!多年来,诸多耿氏宗亲、先贤仁人,不远万里、不辞辛苦、经年累月、查找史料、拜访专家、多方求证耿氏儿女情归古耿、心系耿都、回报新耿的家国情怀;40万河津人民对耿氏儿女的血脉融合。</h3> <h3>  世界耿氏文化传承研究会会长、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副秘书长耿献会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他说,风景独是家乡好,一枝一叶总关情。近年来,耿氏宗亲多次走访、多方论证,历经了三千里路云和月,找到了古耿名都是故乡,耿氏儿女奔走相告、倍觉欣慰。穿越三千年的相见相聚,让130万耿氏后裔找到了家乡、找到了根祖,走过三千里路的相知相识,让耿氏儿女和河津人民情牵一处、心系一起。近年来,耿氏宗亲代表先后几十次来到河津,就项目规划设计、古耿文化交流、耿都乡村振兴等,多次调研论证,反复沟通协商,促成了今天古耿文化园项目的主体建筑—祖丙纪念馆的开工奠基,这是耿氏宗族发展史上的一件盛事,也是家乡耿都振兴崛起的重大机遇,我们将会和家乡人民一道,同心协力,接续奋斗,共同完成这项具有历史意义的恢弘伟业。</h3> <h3>  鞠振书记:遥想当年,耿王西迁,定都山王,千里迢迢,筚路蓝缕,教化一方,历32代君王,成700余年伟业。3500年来,耿王祖丙“耿直忠勇、友善进取”的品格和以此为核心的华夏“耿”文化,伴随着这方山河的荣辱兴衰和历史沉浮,激励着一代代古耿儿女争强好胜、勇为人先。古耿文化园的奠基,既是130万耿氏后裔落地生根、建设家园的里程碑。</h3> <h3>耿氏宗亲代表合影</h3> <h3>山王村一带属西周耿都遗址。2007 年1 月,柴家乡山王村一村民建宅院时,挖开一座古墓葬,墓主为西周中大师及其夫人孟姬,出土三件青铜器:一个铜鼎,一个铜盘,一个铜壶盖</h3> <h3>青铜鼎:通高37.5 厘米,口径36 厘米,两耳部通宽35.5 厘米,立耳高9 厘米,耳厚2.7 厘米,耳宽9.7 厘米,鼎重12.83 千克。颈部饰重回纹,肩部饰一道弦文。马蹄形足,圜底,外部有轻厚的烟炱。内壁有四行铭文:</h3><h3>共王繄扈自</h3><h3>作□鼎共</h3><h3>万年无疆</h3><h3>子子孙孙永宝享</h3><h3> 根据周代用鼎制度,这第七个字可能是“九”。第九个字“共”是关键词(字)。“共”,古通恭、供、拱。这里的“共”,与之无关,也非共同的“共”。这里的“共”,应指共王。第19个字“宝”,泛指一切珍贵的礼物。第20个字“享”,旧通“飨”。东汉最著名的经学大家郑玄在注释《诗·小雅》中曰:“享,献也。”这就是说,共王用宝享献神祭祖,以保佑共王社稷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远享用。耿国君候,能得到西周天子赐给的如此珍贵的礼品,既说明耿候治国有方,又说明耿国君候确系周王室嫡系子弟。</h3><h3>鼎为古代炊具,多用青铜制成。商周时期,天子和大小王官常因自用、封赏或纪念而制造青铜器。山王村出土的青铜鼎,可能是西周第六代国君共王(名繄扈,公元前922 年—前900 年执政,在位23 年)所造,后来封赏给耿国贵族中大师。铜鼎铭文明确刻有“共王繄扈”字样,证明青铜鼎制作时间当在西周共王时期,距今已有2900 余年的历史。</h3> <h3>青铜盘:通高15.5 厘米,口径38.8 厘米,耳部通宽42.8 厘米,附耳高9 厘米,耳宽8.7 厘米,耳厚1.7 厘米,盘重9.5 千克。颈部饰窃曲纹,圈足饰垂鳞纹,圈足下有三小足。盘内底部有四行铭文:</h3><h3>中大师作孟</h3><h3>姬旅盘用卣</h3><h3>鬯即示(祈)寿妥(绥)</h3><h3>福宜孝以異(祀)</h3><h3>  以上六行39个铭文中关键词是:“即示(祈)寿绥福”和“宜孝”。窃以为:孟姬既不姓孟,也不姓姬,而是指长女。中大师是耿国卿大夫。他不可能向耿国君后“宜孝”(应当行孝);更不可能向本夫人“宜孝”。根据清末民初史学家王国维“殷周制度论”云:西周宗法制度有“同姓不婚之制”,王候、大夫等,也不能娶遮民女为妻。据此,笔者推猜,孟姬有可能是周王室姻亲中非姬姓某贵胄之长女;同时也可能是耿国国君太后。这就是说,中大师作为晚辈,宜向长辈孟姬祈孝;宜祈祷神,求之降福,以安绥孟姬健康长寿。</h3><h3>  那么,中大师何许之人?《尚书·序》云:京畿之地,除周王室子弟为君候之外,这些候国的大夫,多尝与王室卿士、元老重臣。比如西周初期的晋国(初称唐,位翼城)君候是成王之叔,称唐叔虞。西周时期的晋国卿大夫全为周王室姬姓卿士。被封于河津北坡一带冀国遗邑作为采邑的晋惠公心腹公卿卻芮及其子卻缺(在冀国遗邑时为庶民,后升为公卿,谓河津八宰之首),原本为后稷之后裔,周王室的姬姓子弟。由此推导,处于京郊的耿国卿大夫,包括中大师,都是周王室姬姓卿士子弟。</h3><h3>旧耿国在夏商时,属于甸服之国,地位显赫;新耿国在周朝时,由于与文王、武王和周王室关系特殊,身份显贵;古耿国,历史悠久,地位颇高,影响深远,美名久扬。因此,历代史书多有记载。如:春秋时的《尚书·序》、春秋末战国初的《左传》、西晋时《十三经注疏》、北魏时《水经注》、宋代时《太平御览》、清代时《历代兴衰演义》等,分别载有耿都、耿国史;从解放后至现今,山西、晋南、运城、河津等各报刊,都曾多次长篇刊登过古耿历史;《辞海》、《辞典》、《古今地名大辞典》等,诸多工具书都载有耿国史;现代编著的《晋国史》、《河东文化丛书》第四第五卷、市政协主编的文史资料、河津的各种历史人文史书、史料等,都分别多次载过古耿史。古今诗词中衔耿、颂耿者,不胜枚举。自古至今,省级和府州,地市和县市地方志权威史册,对耿史多有详记。如光绪五年《河津县志》,除前边七个序言载有古耿名之外,正文1-903页十数处详叙了耿国历史。</h3><h3>关于古耿国的灭亡,古文献中有明确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晋世家》中这样写道:“十六年,晋献公作二军。公将上军,太子申生将下军,赵夙御戎,毕万为右,伐灭霍、灭魏、灭耿。还,为太子城曲沃,赐赵夙耿,赐毕万魏,以为大夫。”这一段明确记载了古耿国灭亡的时间是在晋献公十六年,即公元前661年。从殷商时期的祖丙立国到春秋时期耿国末代国君太乙的弃国归隐,古耿国共经历了商、周、春秋三个时期,先后共25代32位君侯,时间长达700余年。这与耿氏族人保存的《先祖君侯谱》中“君侯三十二,国运七百长”的记载是相符的。</h3><h3>青铜壶盖:通高11.5 厘米,纳入部分5.5 厘米,通宽11.5 厘米,通长13.2 厘米,盖重2.68 千克。顶部饰夔纹,额部饰仰鳞纹,颔部饰重纹。</h3><h3>山王村的西周墓主中大师,能得到周共王的赏赐,说明他可能是耿国重臣或大贵族。在古代宗法制度下,贵族大家族具有共同的宗庙,共同的墓地。国君和重臣死后,一般都葬在都城附近。中大师及其夫人孟姬作为耿国的大贵族,他们的墓地在今山王村一带,由此推理,这一带当时确系耿国都城。</h3> <h3>  青铜盉为鬲型,高23.5厘米,宽13.5厘米,重900克。盉顶部弧鼓,一侧斜立流管,一侧开方形口,原应带盖,可惜已经遗失。盉腹为袋形三足形,一足侧有方形鋬,颈部饰有夔龙纹。柄右侧铸有铭文“祀父乙”,柄左侧铸铭文“享渪”。渪”如果为大禹之禹的古文,那么说明商代人曾在河津祭祀过大禹。从器形看应为商代早期遗物,属于商汤在耿国祭祖祭禹的礼器。商汤之父名为乙,“祀父乙”很有可能记录了商汤祭祀祖先的事。</h3><h3> 河津旧有汤陵,后划归荣河县,“汤陵夕照”(商陵晚照)是荣河县八景之一。周代耿国其都城和墓地皆在河津县汾南柴家乡三王村,近些年已有青铜器出土。 河津向南百公里外便是安邑,这里曾是夏朝的都城,安邑境内有一条较为平缓的山岗的,在夏商两朝的交替中赫赫有名,此岗名“鸣条岗”,商汤曾于此打败夏桀,鸣条岗一役之后,商汤征伐夏的战役也就算是结束了。夏之遗民被驱赶出了涑水河流域的运城盆地,逃往秦陇之地,商人也一路追击到河津龙门。</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o6a9mmc?share_from=self&amp;v=4.11.0&amp;share_user_mpuuid=ba2926b2f440d8496bee2d06a462b0e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第一次去耿国</a><br></h3> <h3>  耿国(公元前1524―公元前661年),原是商朝的附庸国,这里所说的耿国包括了两个时期:商时期的嬴姓耿国和西周时期的姬姓耿国。</h3><h3> 商朝时期</h3><h3> 公元前1525年,商朝第七世、第十四帝王、成汤5世祖孙--祖乙,把国都从从相地(今河南内黄县)迁到耿地(今山西河津市),次年由于河患,再次将国都迁到了刑地,(最后一次迁到了庇( bì)自从商祖乙迁都后,将他的弟弟祖丙封于耿地,建立耿国,并立祖丙为国君。</h3><h3> 西周时期</h3><h3> 周朝建立后,耿国灭亡,周室封同姓人于耿(今山西.河津东南一带),再次建立耿国,是为姬姓耿国,春秋时(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所灭。</h3><h3> 祖乙迁耿</h3><h3> 关于古耿国的建立,最早的记载见于《尚书·商书·祖乙》中:“祖乙圯穴(音yi)雪于耿,作《祖乙》。”可惜《祖乙》的正文没有流传下来,只有上述作为祖乙》序言的一句话,但尚书中的这一句话,</h3><h3>首次将耿作为一个国都记载下来,其时代当在祖乙时期,即公元前14世纪。那么祖乙何许人也?原来黄帝的曾孙喾穴(音ku雪),将他的儿子契穴(音xie)雪封于商,契当是商人的祖先,自契始经过14代传至成汤,成汤推翻夏朝建立了商朝,商朝从汤到纣经历了17代30个君王,祖乙是商朝的第7代第13个君王。关于商君祖乙的定都,《史记·殷本纪》中记载:“帝中丁迁于嗷穴音ao雪。河穴音dan雪甲居相。祖乙迁于邢穴( 音geng雪)。”古代邢与耿同音,是否指一个地方,史学界仍有争议。但据耿氏家族流传下来的说法,邢与耿不是一个地方。相传祖乙迁至邢以后,就将国都定在那里,而将他的弟弟祖丙封于耿地,建立耿国并立祖丙为国君。后来的耿氏族人,尊祖丙为耿氏之祖,每年的腊月初五祖丙诞辰,供祭祖丙时摆设柿饼,当地方言柿饼近似于“思丙”,有追思祖丙的意思。柿饼中的上品又叫做耿饼,源于此。那么耿地在哪里呢?据《括地志》中记载:“绛州龙门县东南十二里耿城,故耿国也”。另据《国家地名词典、河津词目专辑》中记,距河津城关镇东南10公里的山王村,即是耿国国都所在地,古代俗名称帝王村,村北洞门楼所书“古耿名都”四字,数代不易。清初时因村中几近王姓,遂易名三王村,嘉庆年间为昭彰古迹,正名王村,民国年间称帝王村,解放后因此名有封建色彩,改名山王村。</h3> <h3>  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它为以后我国的文 明奠定了基础。从汤王兴商灭夏,到武王伐纣商朝的灭亡,长达五个多世纪(前1562—1066)先后更替了三十多个帝王。 其中商王祖乙当政时,由巫贤子任职协助祖乙治理天下,多次出兵平服了兰夷、班方等小侯国的侵扰,解除了东南方的异族对商大朝的威胁。国运逐渐中兴。所以在甲骨文中称他为中宗祖乙,历史上曾把祖乙、大乙、太甲合称为“三示”即三位功勋卓著的祖先,与汤王、武丁而齐名,为天下之盛君。在位十九年。祖乙继父河亶(DAN)甲,起初都城设在相地,即今河南省的内黄县境。因内黄县地处黄河下游,河水时有暴涨,河水一涨洪水泛滥,不仅大量庄园被冲毁,黎民百姓难得定居,生命财产时有淹没的危险,就连帝王都城也朝不保夕。</h3><h3> 商王祖乙为此整日锁眉不展,食寝不安,他身边的贤臣巫贤子早已估摸到祖乙王的心事,于是便直言不讳地向他启奏说:“君主之虑卑职早就洞察,无非是为都城之变迁而已!”</h3><h3>祖乙王听了甚是欢心地说:“贤相既然了解,就该为朕出谋定夺。”巫贤大臣坦然应曰:“闻说西有耿地,位汾阴,那儿一 则物阜民顺,二则非诸侯兵家瓜分之地,何不迁耿建都城。”</h3><h3> 祖乙闻听后思谋良久,不久便下了一道通令,把都城一举从相 地迁到耿地(今山西河津市东南二十里的王村),这大概是公元前三千五百多年前的事了。祖乙王把都城由相迁到耿地后,首先是广集奴隶,大兴土木,造殿建宫,不到两年工夫,把城池建造得庄严肃穆,富丽 堂皇。城分前城后城,在前城内建有帝王的金銮宝殿和皇宫。后城建有金库和禁地,城周围盖有卫戌营,从此耿地(今河津市东南一带)一跃成了国都,繁华热闹自不必说,每日向帝王朝拜纳贡者不计其数。</h3><h3> 君主列表</h3><h3>商时期的耿国君王</h3><h3>1.祖丙</h3><h3>2.日</h3><h3>3.月</h3><h3>4.星</h3><h3>5.昭</h3><h3>6.喜</h3><h3>7.伯勇</h3><h3>8.仲宁</h3><h3>9.叔平</h3><h3>10.旭升</h3><h3>11.大壬(康甲)</h3><h3>12.常</h3><h3>13.焕</h3><h3>14.炀</h3><h3>15.外乙</h3><h3>16.章</h3><h3>17.伯明</h3><h3>18.叔亮</h3><h3>19.昌</h3><h3>20.般午</h3><h3>21.太申</h3><h3>22.贤</h3><h3>23.重甲</h3><h3>24.整辛</h3><h3>25.灵</h3><h3>26.沃辛</h3><h3>27.祖癸</h3><h3>28.雍丙</h3><h3>29.元</h3><h3>30.恒</h3><h3>31.上丁</h3><h3>32.太乙</h3><h3>周时期(西周、春秋)的耿国君王</h3><h3>暂无</h3><h3> 衰败灭亡</h3><h3> 关于古耿国的灭亡,古文献中有明确的记载,司马迁在 《史记·晋世家 》中这样写道:“十六年,晋献公作二军。公将上军,太子申生将下军,赵夙御戎,毕万为右,伐灭霍、灭魏、灭耿。还,为太子城曲沃,赐赵夙耿,赐毕万魏,以为大夫。”这一段明确记载了古耿国灭亡的时间是在晋献公十六年,即公元前661年。从殷商时期的祖丙立国到春秋时期耿国末代国君太乙的弃国归隐,古耿国共经历了商、周、春秋三个时期,先后共25代32位君侯,时间长达700余年。这与耿氏族人保存的《先祖君侯谱》中“君侯三十二,国运七百长”的记载是相符的。</h3><h3> 龟甲祭祀祖乙</h3><h3> 一个古代的诸侯小国,能够衍延生息如此长的时间,足以证明其先祖建立和治理耿国的业绩,同时也充分体现出耿氏先民的品格和智慧。我国汉族人的姓氏很多来自古代的诸侯国名,诸侯国消亡后国名作为地名和姓氏则长期保留下来,古耿国也不例外,当它消亡以后,耿就作为姓氏延续下来,凡今耿姓汉人,不论远近都应该是古耿国的传人,而河津则是耿氏后裔的根祖之地。</h3><h3> 古城遗址</h3><h3> 古耿国遗址,位于山西省河津市城区东南10公里的山王村,夏村乃阳关古道。由商祖乙建立于公元前1525年,是当时商的诸侯国,次年由于河患,迁至刑,后封弟弟祖丙于耿地,建立耿国。周朝建立后,耿国灭亡,周室封同姓族人于耿(今山西.河津东南一带),再次建立耿国,是为姬姓耿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