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扬州冶春茶社的名头,由来不小,想品味淮扬菜系,早茶首当其冲,那精细、纯熟的技艺下,百年的传承与当地的文化融合,描绘出一幅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的江南画卷。扬州慢,那悠闲的日子如时光的针角,密密地掺杂于市井生活的烟火气息里,一杯淡或浓的茶,在四月的春风里,氤氲着水汽,滋润舒服着每一寸肌肤,爱上茶社,爱上扬州的慢生活。</h3> <h3> 冶春茶社、富春茶社、共和茶社,乃扬州三春,其中以冶春茶社最为著名。茶社以淮扬细点、小吃为主,如黄桥烧饼、葱油火烧、徽州饼、大煮干丝等品种,选料严格、制法独特,色香味形并重,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深受顾客的喜爱。</h3><h3><br></h3><h3> 在自然风光园林中,有树、有水、有桥、有榭的不少,但如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妙趣天然的就不多了,冶春园林是其中姣姣者,而在园内的冶春茶社,算得上是在诗画之中。</h3><h3> 跨进园门,首先看到的是数间草庐,门额木匾题写“水绘阁”三字,这就是园内茶社了。茶社为古典式建筑,临河水阁数间,金色稻草为顶,木板为壁,玻璃为窗,茶肆之间,曲廊相接,相掩于清溪翠柳之中,颇为幽静。游客在此小憩,择一临窗位置,捧一杯香茗,在水雾萦绕中,眼前的“冶春”仿佛有了诗的灵气,窗外那似动非动的湖水,似山非山的丘阜,都变得朦胧起来。入水榭凭栏可望北水关桥洞嵌着的小秦淮美景和小苎萝村的树影婆娑,鸟语雀喧;低首透过脚下的板缝可偶见游鱼戏水。象这样自然园林式茶社,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阁西有临水曲栏,连接一水榭,名“香影廊”茶社,是取王士祯“衣香人影太匆匆”诗句。幽静的湖景,配上浓密的花木。清风轻拂,游人不绝,暗香浮动,疏影横斜,却也是有“香”、有“影”。</h3><h3></h3> <h3>扬州之冶春茶社</h3> <h3> 扬州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淮扬菜系的发源地。康熙、乾隆皇帝将淮扬菜水平带到了极高的高度,堪称人间至味。</h3> <h3> 春茶社虽小,却有两百年以上的历史,前身是著名“香影廊”与“庆升茶社”。据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市郊酒肆,自醉白园始,康熙间如野园、冶春社、七贤居、且停车之类,皆在红桥。”北郊百年茶肆,大多随岁月消逝,如今只剩下冶春茶社一家了。</h3><h3> 民国初年,丰乐下街“餐英别墅”主人、著名园艺家余继之在自己住宅东开设茶社,出售点心,饭菜,兼营花木,称为“冶春花社”。“香影廊”系孙天今四代相传,旁边是孙天今妻弟马金科所开“庆升茶社”,出售蟹黄汤包、大煮干丝、淮扬细点,经营很有特色。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在“扬州的夏日”一文中写道:“北门外一带,叫做下街,茶馆最多,往往一面临河,船行过时,茶客和乘客可以随便招呼说话,船上人若高兴时,也可以向茶馆中要壶茶或一两种小点心,在河中唱着、吃着、谈着,回来时再将茶壶和所谓小笼连价款一并交给茶馆中人。”指的就是冶春茶社。随着时间变迁,香影廓四世主人没落,后继无人,两茶社均归马金科之子马正良经营。公私合营后,冶春花社,庆升茶社和香影廊合并为“冶春茶社”。</h3> <h3>春未老,风细柳斜斜。</h3><h3>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h3><h3>烟雨暗千家。</h3> <h3>依窗而望,窗外河廊内,水悠悠,树石参差,微雨,比起北方,这里己是人间四月天,琼花盛开,空气是香甜的,最美不过江南的春天,眼睛的迷失、错觉仿佛在梦中,愿这梦不醒,想起那首《江南》“风到这里就是粘,粘住过客的思念,雨到了这里缠成线,缠着我们流连人世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