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line-height: 1.8;"><b><font color="#167efb">能探风雅无穷意,轻谈细品画肖像</font></b></span></h1><h5><span style="line-height: 1.8;"><b><font color="#010101"> ———记一堂群文阅读公开课前后</font></b></span></h5><div><h3><br></h3></div> <h3> 4月14日晚接到讯息"准备一节课外阅读课,18日到镇参赛"。what?开什么玩笑?!参赛?三天时间?课外阅读课?呵呵,都九点半了,洗洗睡吧,做梦呢!</h3><h3> 第二天上班,熊琼主任找我,"噩耗"还是未变。当时只能用“一包油”和“抓狂”来形容我的状态。</h3><h3> 好吧,赶鸭子上架,到时卖学校的丑可怨不上俺[捂脸]。于是,一上午在脑中盘旋“课外阅读”,“群文阅读”,“主题阅读”……联想到周雪老师的群文阅读课《有意思的拟人》,抓住一个点,以一篇带多篇的教学模式,终于确定,“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描写”为主题,上一堂群文阅读课。</h3><h3> 马不停蹄的定目标,理思路,找资料,编教案。与熊琼主任探讨课题、难易、内容、方法等。到4月15号晚12:30,教案终于搞定。(初稿)</h3> <h3> 4月16日上午PPT制作完成。胡勤慧老师,卢红河老师和吴玲娟老师,积极提出建议:1.一堂课讲四种人物描写方法是否太多,太赶了?2.内容多而浮,没有实效,不如细讲精读其一。3.你是要上一堂人物描写欣赏课,还是一堂人物写作指导课?4.课外阅读,以点带面,能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所以选材最好有代表性。</h3><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3> 接纳建议,重新定位,易稿。</h3><h3> 1.确定“各具特色的人物肖像描写”为本课的主题。换掉其他三篇阅读资料(《变色龙》语言描写,《张嘎子摔跤》动作描写,《穷人》心理描写)。</h3><h3> 2.这堂课的主要目标不仅是欣赏和学习名作中的肖像描写,更主要的是,学生能学以致用。</h3><h3> 3.学生现场写作环节不可少。</h3><h3> OMG!!再次修改教案和PPT(二稿)</h3> <h3> 初定的讲四种人物描写方法,现只取其一,这简直是“大换血”,前一晚的心血几乎全盘否定。</h3><h3> [流泪]能放弃吗?不能!接了这事就没有撂挑子的做法!于是,4月16日晚,再一次奋战到十二点。</h3> <h3><br></h3><h3> 4月17日上午第二节试讲,结果惨不忍睹![捂脸]拖沓、纠于细节、固化学生认知、一半内容未完成……</h3><h3>再改!(三稿)</h3><h3><br></h3><h3></h3> <h3> 明日开赛,迫在眉睫!好在抽签是13号,最后一堂![憨笑]于是侥幸中带点小窃喜——多了一天的时间来打磨。</h3><h3> 4月18日,再次试讲,磨课。</h3><h3> 采纳熊琼主任的建议:学生探讨人物描写时,可选取他们自己喜欢的一个人物来探讨,这样就可以大大的节省时间。果然,课堂效果大大改善。</h3><h3> 之后,[憨笑]胡勤慧老师建议:可否换一个比“猜猜他是谁”更有诗意的课题,比如“蓦然回首,那人……”“别问我是谁,请与我相约”“能探风雅无穷意,轻谈细品画肖像”。孔文兰老师,刘丹老师,汪珊燕老师,她们热情的鼓励又让我信心大增。</h3> <h3> 4月19日中午一点,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这一堂公开课的讲学。</h3><h3><br></h3><h3> 上课伊始,孩子们的眼睛马上被“猜猜Ta是谁”点亮了,纷纷高举的小手,甚至直接站起来的热情,让我瞬间忘记了所有的紧张。</h3><h3> 接下来,行云流水般,环节推进,难度加强。孩子积极思考,争先探讨,踊跃发言。一个个惊喜,如烟花般四处绽开。</h3><h3> 惊讶他们火眼金睛般的观察力!</h3><h3> 惊叹他们慧眼识人心的洞悉力!</h3><h3> 惊喜他们的博闻强识!</h3><h3> 惊奇他们的妙笔生“人”!</h3><h3><br></h3><h3> 此刻,我只是一个摆渡人。</h3> <h3></h3><h3> 感谢南小六(1)班聪慧伶俐的孩子们!</h3> <h3> 现场肖像描写展示</h3><h3> 猜猜他是谁?</h3> <h3> 这一堂《猜猜Ta是谁——各具特色的人物肖像描写》课下来,累的够呛,收获也杠杠啊!</h3><h3> 1.逼自己一下,比刷抖音更有意义。</h3><h3> 2.群文阅读不仅适用课外,课内也可以推行。</h3><h3> 3.教无定法,学生潜能无限,用另一种模式去发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h3><h3> 4.以“猜猜Ta是谁”为课题,一是能引起学生兴趣,二是切合“见文如见人”的肖像描写内容,三是起到首尾呼应作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