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跳桥少年之殇:血泪教训!这方面的教育万万缺不得!

牧心

<h3> 近日一个17岁的上海少年决绝而去,用纵身一跃完成了对家长的报复,离开了这个令他难受的世界,告别了自己短暂而又没有希望的人生。</h3><h3> 到底是什么魔鬼毁灭了这个花季少年?</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觉得人生没希望的孩子</font></h3><h3> 据媒体披露,跳桥男孩是上海某职校学生,在校与同学发生矛盾后,又遭到母亲批评,在争执中,母亲将车停在桥上,他拉开车门,跳下大桥。近年来,花季孩子自杀事件让人触目惊心。</h3><h3> 2018年11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初三学生毕某疑因班主任强制其理光头在家中跳楼身亡。</h3><h3> 2016年6月,四川达州18岁少年跳江自杀,他在遗书中控诉父母经常责骂他,称“感觉不到父母的爱”。</h3><h3> 2015年1月,四川攀枝花市一名小学女生从3楼教室翻窗跳下,导致严重受伤。她曾被宿管老师责罚、说她“没有良心”,加之考试也没考好。</h3><h3> 2013年6月,深圳14岁的初中生小邵因妈妈不让玩网游,便留下遗书,跳楼身亡。</h3><h3> 这些孩子自杀的原因不一,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觉得这个世界没什么值得留恋了,觉得自己的人生没什么希望了。</h3><h3> 我们可以试想,如果这些孩子觉得人生有希望,他们还会选择做出这种毁灭自己的行为吗?</h3><h3> 一个觉得人生有希望的孩子,即使面临折磨和屈辱,也一定能够扛过去。而一个觉得人生没希望的孩子,可能会在一点点的刺激下,选择告别这个世界。</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还有多少孩子没能感受人生的希望</font></h3><h3> 一个孩子没能感受到人生的希望,那一定是家长和社会的问题。因为所有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是家长和社会让孩子变成了现在的模样。</h3><h3> 有人感叹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了,有位读者对这种说法非常反感,他反驳说,“你们只看到了孩子的脆弱,看不到一个孩子长期的绝望。”</h3><h3> 他回忆说,自己小的时候母亲每天都跟他说,“你为什么不去死,你快去死吧,好不好,算我求求你,找辆车撞死吧。”每天每天,母亲说如果没有孩子,她会嫁得更好,生活得更好。</h3><h3> 这位读者痛苦地说,“每天各种让我去死,从绝望到习惯,最后听着她说你怎么还没去死,都没什么反应的时候,那才是真得绝望。”</h3><h3> 追根溯源,这样的母亲一定生活在一个缺乏正常的爱的环境中,她因为生存在缺乏爱的环境中,所以也不知道怎样去爱她的孩子。</h3><h3> 如果一个孩子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而且又感觉自己的人生没有希望,他就很可能轻率地对待自己的生命。</h3><h3> 在我们周围,还有多少孩子生活在缺乏爱的环境中,感受不到人生的希望呢?</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身边不懂爱的家长一大把</font></h3><h3> 我身边有很多亲友,他们声称爱孩子,他们的行为也的确体现了爱,但这种爱有些畸形。他们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全身心投入到孩子身上:他们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不愿意苦了孩子,让孩子吃好的穿好的;他们为孩子报各种兴趣班、补习班;他们陪孩子写作业,甚至愿意做二十四小时的全陪;他们每天在孩子耳边叫着“要好好学习,否则以后会后悔”——</h3><h3> 而孩子们希望他们做的事情,他们几乎不做:孩子们希望父母能安静地倾听自己的想法,而父母却觉得孩子很幼稚,不愿或很少倾听他们的心声;孩子们希望自己作主,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探索自己的人生,可父母总觉得孩子是没有是非辨别力的,必须严加管教和正确引导——</h3><h3> 有了这样的父母,孩子哪里能够有机会成长呢?孩子们感觉自己就像父母的影子,就好比父母手中的木偶,因而失去了宝贵的人生体验,失去了爱自己和爱他人的机会,甚至对人生失去了希望。</h3><h3> 有的孩子进而发现,父母是打着爱的幌子在爱自己,他们希望通过控制孩子来找到自己人生的价值,通过塑造孩子来弥补自己缺憾的人生。</h3><h3>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对孩子的教育,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不是考试成绩,不是考一个好的大学,也不是获得一份好的工作,甚至取得出类拔萃的成绩,而仅仅是学习如何爱人,如何爱自己,只有当真正感受到爱,这个人才会觉得人世间的美好,才会觉得人生的希望。</h3><h3> 还有多少人没能明白这么简单的道理?</h3>

孩子

人生

希望

自己

父母

觉得

他们

家长

母亲

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