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载坚守山村教育 三尺台谱写精彩人生

梁瑞

<h1>  我叫梁瑞,男,1981年11月出生,2004年7月毕业于延安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从教以来,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为了乡村文脉得以赓续,躬身基层教育十五载,始终奉行着“学高为师”的信念,带着“让每一位学生在我的课堂上都有所收获”的追求,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农村孩子的教育方法,勤奋地耕耘、热切地守望、执着地坚守,努力地描绘着属于我的乡村教育梦想。</h1> <h1>  我骄傲,我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从教以来,我用饱满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到热爱的教育事业中。无论夏天多热,无论冬天多冷,我都是最晚休息的,为了帮后进生赶上学习进度,我一直坚持为他们补课,把他们叫到办公室,耐心细致的给他们讲解,每次望着他们离去的身影,我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有些人说我太傻,没必要那么卖命,可我却不这样认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要做就要做的问心无愧才行。我所在的学校,位于子长县最为偏远的农村,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特殊的生源,生源少,生源差,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困难,由于没有了竞争性,学生的积极性也不高,基础差,有的学生甚至出现了厌学情绪,家长也大多不注重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要让学生能健康成长,光有老师还不行,还必须让家长也转变观念,因此,根据这些特殊的环境,我就利用下午和晚上和家长沟通,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因材施教,特别是家庭贫困、学习较差的学生,以爱心、严心、责任心、耐心去感染他们,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的一言一行都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充分肯定。</h1> <h1>  我们学校处在最偏远的农村,也是全县唯一一所窑洞小学,教学条件特别艰苦,交通也极为不利,每天只有一辆通村的班车,家里有事也不能及时赶回,每次面对家人我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愧疚,记得有次女儿发烧,妻子一个人忙里忙外,看着妻子熬红的双眼,以及病床上虚弱的女儿,尽管她们不曾说什么,但我知道,我是一个不称职的丈夫和父亲。我的女儿曾在一篇《我的爸爸》的作文中这样写道:我真的好想问爸爸:“我究竟是不是您的亲闺女?”您对您的学生好过我和妹妹的一千倍一万倍,爸爸我好想对您说,您就不能在这一千倍一万倍中分出一点点的爱给我们吗?爱不是去吃一次汉堡,去一次游乐场!”看着孩子稚嫩的语句,我不禁潸然泪下。</h1> <h1>  因为我们学校是一所寄宿制小学,作为班主任老师,他们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事无巨细,我都得操心,由于他们的父母不在身边,对他们的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不能满足孩子情感的需求,在我心里,我一直记着这样一句话,要做学生生活中的母亲,错误中的大夫,交往中的挚友,有一次,一个小朋友在小河边玩耍时不小心把脚划伤了,我知道后立刻跑过去,我一把把他抱起来赶往县医院给他治疗,一路上细心的安慰他,告诉他不要紧张,在医院作检查时抱着他,忙前忙后,周围的人还以为我是他的家长呢。由于孩子们年龄小,每到冬天,我就早早的把火给他们生好,好让他们能安心读书。我总在不同场合呼吁社会关注留守儿童,希望通过大手拉小手的形式,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让他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h1> <h1>  在金钱至上,物欲横流之风愈演愈烈的现代社会,作为一个在教育征途跋涉十多年的乡村教师,我用自己的敬业和奉献,点燃了孩子心中的梦想。当很多人受不了教师的平庸和辛劳而改行或放弃时,我却依然坚守在最偏远的乡村,台湾作家三毛说过,“一个人至少拥有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了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我深深地知道,要让学生飞的更高,走的更远,我就要继续用真诚的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用全部的爱去点燃这光辉的红烛事业,为他们插上飞翔的翅膀。</h1> <h1>  岁月荏苒,从教也已十五个年头,回顾、反思自己在教育这方沃土的成绩和不足,但我知道,因为喜欢教师这个崇高职业,我愿如山之脊梁,在孤寂和贫寒中坚守,淡泊名利,甘守清贫,恪守“丹心化作春雨洒,换来桃李满园香”的誓言,在传递知识的阶梯上,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和无限爱心,坚定执著的为学生撑起一片广阔的蓝天。不管世事如何变幻,我坚信,我会一直守护着这片我热爱的土地!因为从教无悔,坚守无憾!</h1>